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經濟理念與中國曆史上的佛教經濟問題之審視

  佛教的經濟理念與中國曆史上的佛教經濟問題之審視

  周齊

  內容提要:佛教經濟是廣被關注的問題;但佛教的經濟理念與敬義的邏輯關系,與世俗經濟的關系等問題,仍有待梳理和深入研究,釋迦牟尼由出世修行而覺悟成佛,標示了佛敬離俗修行而覺悟脫苦的發端。早期僧人行四依法,受供養,不蓄財。僧伽有余建無盡財以備不時。然佛教發展,錢財問題無可逃避,遂逐漸形成合乎義理邏輯的解釋及經濟理念。中國環境下。供養及乞食的保障性差。寺院經濟於北魏初成,唐宋以降更趨成熟、布施、佛事,田土和寺戶,及長生庫、碾皚、商店等,皆爲寺院財利來源;但也産生了意義重大的農禅經濟。凡此,由僧不蓄財,到僧伽建無盡財,再到形成寺院經濟等,佛教經濟形製變化很大。佛教經濟既促進佛教發展也成敗壞佛教之淵薮。本文由佛教義理及戒律爲進路,大致疏理了佛教義理在經濟理念方面的解釋及邏輯殘索;拜結合有關發展史,嘗試說明佛教經濟的關鍵在其宗教特性,佛教與經濟是佛教宗教性與經濟世俗性不斷調試的動態平衡關系。

  關鍵詞:佛教義理經濟理念宗教特性

  佛教雖然是一個特別標榜出世的宗教,但無論如何,它不是這個世界之外的宗教。事實上,佛教的發展與世俗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關系密切,更不要說經濟這個關系到其生存和發展基礎的重要方面了。佛教與經濟的關系,無疑是直接的和密切的。

  曆史地看,也恰恰因佛教是特別強調出世的和清淨的解脫修行的一種宗教,佛教的經濟表現,就常常使得其陷入其所標榜者和其所表現者的矛盾中,此亦是常被世俗社會所诟病之處。乃至中國佛教史上的幾次由帝王實施的滅佛事件,多數也主要與佛教經濟問題有關。自古至今,佛教經濟都是佛教發展中很突出的問題和重要方面。尤其現今社會,經濟熾熱,佛教亦概莫能外地被經濟熱浪籠罩,交織著現代社會巨大變化的佛教經濟現象和相關問題,亦隨之增溫而被熱烈關注。

  然而,佛教經濟到底是怎樣的經濟

  是否有相應的經濟理念

  與佛教教義有怎樣的邏輯關聯

  佛教經濟與世俗經濟是怎樣的關系

  諸如此類的問題,似乎還是比較含混而有待進一步明確理論。不過,雖然相關佛教義理與經濟理念、及佛教與經濟關系的義理研究和論述仍顯缺乏,但已有不少相關曆史上寺院經濟的具體研究成果;而且,雖然佛教作爲宗教有其特殊性,以及佛門有其相對的封閉性,使得此類問題不易疏理和透視,但佛教教義和戒律的資料和研究卻很豐富。因而,無論如何,佛教經濟的相關理論問題是個有必要正視和深入探討的問題,而且也是有條件和進路可以嘗試探究的問題。

  基於相關問題意識和研究條件的考慮,本論文由佛教發端發展的義理和曆史踐索爲切人口和進路,以期對佛教基礎義理與經濟理念形成的內在理路和邏輯關系進行疏理和分析,並結合進入中國社會後的相關變化,嘗試從一個角度對佛教經濟理念和佛教與經濟的關系問題有所揭示。

  一、基本教義戒律與相關經濟理念的內在羅輯及其界定

  佛教與經濟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理念關系,或許首先還是要溯源到佛教的發生機理上,雖然這樣難免因長足回溯造成的條理和論述的艱難,但顯然,就疏理佛教經濟理念與教義的關系起見,這樣的回溯則是必要的。不過,由於這樣的回溯,在此也有必要說明,就佛教發端時期的義理和相應的經濟理念而言,使用經濟這個術語也似乎過大,能涉及的或許應是一些相關範疇的理念,諸如相關簡單財物、金錢、分配等方面的一些基礎看法,然而,不可輕視地,這些也正是佛教基本經濟理念的發生基礎。

  1、與覺悟脫苦之修行目標相一致的佛教經濟理念基礎

  由佛典所說,當年釋迦部落的王子悉達多出離世俗生活,是由於看到現實社會中的人生諸苦,遂決意出家修行以尋求解脫之道。其行腳參修許多年,嘗試了多種途徑,但卻沒找到滿意的出路,以致其最終放棄了那些修行,定坐在菩提樹下冥想,終於獲得覺悟,從而有了自己的一套對於解脫之路的認識和方法,佛教從此創立,釋迦部落的悉達多王子成了釋迦牟尼佛。

  概括看,釋迦牟尼指出的是一種通過主體覺悟而達到超脫人生之苦以求得解脫的宗教理路和方法。其所謂的覺悟,大致標的的也是個體存在與所謂宇宙存在之根本實相相契合的境界,由此角度看,似乎並沒有超脫古代印度源於《吠陀》思想資源的“梵我一如”的思想脈絡和痕迹。但是,顯然,他有不同於當時其他宗教流派的解釋理路及修行方式上的特點。

  佛教由聚焦於人生世間之苦而發端,希求由超脫叁界不再參與輪回,以達到解脫諸苦的目標,目標的達成就是要實現與根本實相的契合。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即意味著究竟實相之外的所有一切其實都是要略去的,更何況究竟實相之外的一切就是産生人生世間諸苦的根源,後來佛教還有理論解釋這一切如何是假,是空。可是,對於衆生而言,要略去的一切既不假也不空,而是生活於其中的活生生的現實。於是佛教用“緣起”理論及邏輯來解釋世間萬象,即所有一切,包括世間諸苦,都不過是因緣聚合,無自性,所以是“假”,是“空”,即所謂如夢幻泡影。不過佛教開始時似乎更注重如何實在地解脫苦,概括的基本原理是“四聖谛”,即,苦、集、滅、道,所謂要明了世間苦及諸苦所由之因緣,明了諸苦何以可減之原理,明了由之修行可以得道得解脫。

  按照諸苦之因緣邏輯,人生有諸苦是因爲沒有覺悟,還蒙昧在無明愚昧中。而愚昧中最根本的就是貪、瞠、癡,所謂“叁毒”。衆生若要不苦,可通過修行,迷離因無明愚昧造作出諸苦的世俗世界,禁戒叁毒,減少和最終超脫諸苦,達到覺悟解脫。不過,擺脫諸苦的修行並非易事。諸苦被概括爲“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對、求不得、五陰盛,這些苦,真可謂無一是世間衆生能逃脫的。所以,堅持出世的禁欲的或者少欲的清淨修行以求解脫苦難,是佛教及其教義的基本標簽。這種標簽不僅通過其理念標榜出來,更通過有戒德的行爲表現出來。

  事實上,關於解脫,佛教發展有精致的邏輯和周詳的解釋,以及很多種途徑的修行方式。不過其發生機理大致如此。循著這樣的踐索,可比較方便地了解佛教在處理所謂經濟問題時大致可能采取的態度和選擇,以及可能陷入的困境。

  一些寓教於事的經典故事和戒律,比較能說明早期佛教的一些狀況,反映著釋迦牟尼時期的佛教和跟隨其出離世俗而加人佛教的修行者們,是如何盡可能地讓自己和同修們禁戒世俗欲望以提升精神境界,盡可能地實踐一種不同於當時其他教派的、既生活簡陋的卻又淨行高尚的修行生活。

  僅舉衣著之例,開始時有各式各樣的衣著,世俗譏笑沙門衣著如同王子大臣淫欲之人。佛陀遂教導徒衆應齊整衣著。但齊整衣著並不是要華麗衣著,而是相反,是糞掃衣。但是,雖衣衫破舊卻要衣著齊整,不失威儀。既不同於那些驕奢淫逸的王臣,也不能像一些外道那樣不雅。即所謂,心中無欲,得糞掃衣即如同得第一服。

  諸如此類的節儉生活而高尚戒行的要求,在《阿含經》及《僧只律》等經典多有講說。僧人的行止依照的是所謂“四依法”,即,糞掃衣,乞食,樹下坐,陳棄藥。如此要求,可謂執行的是最低生活標准。雖然戒律中沒有特別明確講不蓄財,但其解脫義理和這類物質消費克儉至極的行爲規範已顯示,基本無財可蓄,甚至可以說,因爲無財乃至沒有財這個概念,因而,也就沒有蓄不蓄財的問題。

  由此見,在佛教的發生過程中,早期修行者的觀念和行止,基本是盡可能地把覺悟得道的解脫目標之外的所有一切事物和要求都降低到最簡最低的狀態,精神境界和戒德修行高尚。而世俗也多是由這些方面來比較和褒貶佛教沙門與其他教門的,做得好的沙門就會受到尊重,就被稱爲大德。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而這個聖人的神聖特性,就是出離世俗來修行脫苦之道,並覺悟得道。這也就標明了,離俗修行,覺悟脫苦,是佛教的一個基本宗教特性。

  不過,也正是那些有豐富故事的典籍及戒律說明,脫離現實的欲求是很艱難的,即使對於那些已經出離了世俗去實踐解脫修行的沙門們,禁戒欲望和世俗需求仍然是那麽不容易,而且,每每成爲修行道路上必須克服的問題。於是,遇到什麽問題就解決問題,並逐一形成規定或法則,亦即積累成名目繁多的戒條。釋迦牟尼去世後,門徒弟子們結集佛說,最早結集的大概就是戒律。戒律不僅是維系佛教組織的行爲方式的准則,實際也是佛教所根基的教義模式結構中的一面重要基礎和支撐。

  因而,大致可說,降低和禁戒世俗欲望的禁欲生活,擺脫産生諸苦之各種世俗因緣,追求精神的升華和覺悟得道,是佛教發生機理的一個基本邏輯鏈條。相應的,佛教早期的所謂經濟理念就是修行者盡可能地遠離、不涉及、或者是不直接涉任何經濟。

  2、與禁欲出離之修行實踐相關聯的佛教經濟理念取向

  事實上,那些戒律反映的模糊史迹也顯示,作爲個體的禁欲修行和佛教整體事業的發展,始終都回避不了經濟問題。

  個體出家人保障生命之基本所需,主要靠托鉢行乞和布施。僧衆形成僧伽,佛教影響擴大,信奉者益多,布施隨之增多應該是可能的。對於個體僧人和已發展成集體的僧伽而言,無論行乞還是布施,都可能産生剩余問題。如何處理剩余財物,便是一個能反映佛教發生時期的經濟理念的重要方面。

  在此節錄一點佛教戒律中關於受施和處理剩余的片段,由此可大致透視當初佛教生動現實的僧伽生活,了解早期佛教的相關觀念。

  一則是“花法”和“果法”,即對布施多余的花和果的處理。“汝日日與我爾許鬉。余者與我爾許直。得直已,得用作別房衣。若前食後食。若猶多者,當著無盡財中。是名花法。”“果法者。……果若細者當量分。若以手爲…

《佛教的經濟理念與中國曆史上的佛教經濟問題之審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