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选辑 III▪P3

  ..续本文上一页在静处端坐禅思,心里想着:「有一些见解,世尊从来都不置答其对否,它们是『众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众生没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世间(芸芸众生)有边际』、『世间(芸芸众生)没有边际』、『灵魂与肉身是一体的』、『灵魂与肉身两者分立并存』、『众生身坏命终后,仍然以另一种形式生存着』、『众生身坏命终后即一无所有』、『死后的世界既可说它存在、亦可说它不存在』、『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亦不能说它不存在』。有关这些见解的是非,世尊向来都不予论断。我不喜欢这种情况,也不认同他这样的态度。倘若世尊肯定地告诉我『众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那么我就继续在他座下修梵行;反之,若他还是如过去一样,对这个问题置之不理,我就要责难他几句,而且离开他,不再师事他;其它如『众生没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乃至『死后的世界既不可说它存在、亦不可说它不存在』等见解,我也一样要世尊给我明确的答案。倘若世尊能针对这些问题,给我明确的答案,让我知道何为真、何为伪,我就继续在他座下修梵行;反之,若世尊还是如往昔一样,置之不理,我就要出言责难他,并且离开他,不再师事他!」

  

  于是,尊者鬘童子在傍晚时分,结束禅思,前往佛陀的住处,顶礼之后,坐在一旁,向佛陀说:「世尊,我今天独自在静处禅思时,想起了一些见解,您从来都不置答其对否,它们是『众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众生没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世间有边际』、『世间没有边际』、『灵魂与肉身是一体的』、『灵魂与肉身两者分立并存』、『众生身坏命终后,仍然以另一种形式生存着』、『众生身坏命终后即一无所有』、『死后的世界既可说它存在、亦可说它不存在』、『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亦不能说它不存在』。我对此感到不悦,也不认同您这样的态度。

  

  世尊!若您知道『众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应该给我肯定的答复。若连您也不知道『众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这个见解的是非,就应该坦承自己不知道。其它如『众生没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乃至『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亦不能说它不存在』等见解,若您知道它们是对还是错,也请一并告诉我,否则您就甘脆坦承自己也不懂吧!」

  

  听了尊者鬘童子这番质问后,佛陀问道:「鬘童子,我可曾向你承诺说“鬘童子!你来我这里修梵行,我就告诉你『众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乃至『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亦不能说它不存在』这些见解是对还是错。“?」

  

  尊者鬘童子回答说:「没有,世尊。」

  

  佛陀接着问道:「鬘童子,你可曾对我说过“若您告诉我『众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乃至『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亦不能说它不存在』这些见解是对还是错,我就皈依您且在您的座下修梵行。“?」

  

  尊者鬘童子回答说:「也没有,世尊。」

  

  于是,佛陀呵责道:「鬘童子,既然我不曾以允诺为你解答那些见解的是非来吸引你入我法中,而你也不曾以得到我对前述这些见解的论断作为皈依三宝暨修行的前提,如今却拿它们来质问并且责难我。你这个愚蠢的人,我们之间究竟是谁摒斥谁呢?」

  

  尊者鬘童子受到佛陀这番呵责,内心忧愁,默默地低着头,等待佛陀进一步的教诲。

  

  在呵责了尊者鬘童子之后,佛陀接着说道:「鬘童子,倘若有人坚持说“如果世尊不为我解答『众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乃至『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亦不能说它不存在』这些见解的对错,我就不要在他座下修梵行!“,他至死也得不到答案,因为如来不置答前述那些议题。」

  

  佛陀接着说道:「鬘童子,譬如有人被毒箭射中身体,他的亲友要将他送医急救,他却说“不!我不要拔箭疗伤,除非我先弄清楚射箭之人的姓名、长相、身材的高矮胖瘦、肤色是黑还是白、出身于哪一个种姓、居住的地方。我不要拔箭疗伤,除非我先究明射箭者所用的弓的材质是柘木、桑木、槻木或石弓。

  

  我不要拔箭疗伤,除非我先弄清楚捆绑弓杆所用之索的质料是牛筋、鹿筋还是丝线;我要先弄清楚射伤我的人用的弓是黑色、白色、红色或黄色。不要拔箭疗伤!我要先弄清楚射箭者用的弓弦是筋、丝线、纻线或麻线。我不要拔箭疗伤,除非我弄清楚射箭者所用箭杆的材料是木头还是竹子以及用牛筋、鹿筋还是丝线来捆绑箭杆。

  

  不要拔箭疗伤!我要先知道射箭者所用之箭的箭尾是用哪一种禽类的羽毛做的、箭头的形状;我还要知道造箭者的姓名、长相、身材的高矮胖瘦、肤色是黑还是白、出身于哪一个种姓、居住的地方。“,这个伤者会毒发身亡,却依然得不到那些问题的答案。

  

  鬘童子,如果有人坚持说“若世尊不告诉我『众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乃至『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亦不能说它不存在』这些见解是对还是错,我就不要在他座下修梵行!“,他至死也得不到答案,因为如来对那些见解置而不答。」

  

  佛陀接着开示道:「鬘童子,在如来的法中修梵行,并不是依于『众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乃至『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亦不能说它不存在』这些见解。不论你主张『众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或『众生没有常住不朽的自我』,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依然不停地逼迫着你;同样的道理,对于『世间有边际】、『世间没有边际』、『灵魂与肉身是一体的』、『灵魂与肉身分立并存』、『众生身坏命终后,仍然以另一种形式生存着』、『众生身坏命终后即一无所有』、『死后的世界既可说存在、亦可说不存在』、『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亦不能说它不存在』等诸多见解,不论你信受或主张它们之中的哪一项,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依然不停地逼迫着你,而如来所宣说的只是灭苦之道。」

  

  佛陀接着说道:「鬘童子,应置答的议题,我已经解说过;没有意义的议题,我置而不答。如来对于哪些议题置而不答呢?诸如『众生有无常住不朽的自我?』、『世间有无边际?』、『灵魂与肉身是一还是二?』、『众生死后是有还是无?』等等,都是如来所不予置答的议题。为何如来不置答它们?因为这类议题都是出于邪知邪见,对人没有益处,也不能作为修梵行的根基。讨论它们对于认清五蕴的真相、去执灭苦、断除贪爱、涅槃寂静、开发解脱慧,毫无帮助。

  

  那么,我一向宣说的是甚么呢?鬘童子,我一向解说的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为何我解说它们?因为四圣谛与正知正见相应,对人有益处,是梵行的根基。讨论它们对于认清五蕴的真相、去执灭苦、断除贪爱、涅槃寂静、开发解脱慧,大有帮助。鬘童子,这就阐明了我先前所说的“应置答的议题,我已经解说过;没有意义的议题,我置而不答“。你们应依如来所开示,努力学习受持!」

  

  佛陀作出这番开示,尊者鬘童子充满喜,信受奉行。

  

  

  

  

  汉译杂阿含第五六九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41-2。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和许多上座比丘住在舍卫城附近的芒果林中。那个时候,质多罗长者来参谒上座比丘们;他稽首顶礼后,就坐在一旁。上座比丘们就向质多罗长者开示种种法义,增长他的正信,使他法喜充满。说法结束后,质多罗长者起身,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双手合十,向上座比丘们诚恳地说:「唯愿各位尊者受我请食。」当时,上座比丘们默然接受。

  

  质多罗长者知道比丘们已接受请食,就顶礼告退,回到家里,备办各种饮食,铺设好座位。第二天早晨就派使者去请比丘来受供养。于是,上座比丘们着衣持钵,来到长者的家里,就座而坐。长者向上座比丘们稽首顶礼后,坐在一旁,问道:「我听说世尊将有情世间解析成各类不同的元素,它们究竟是哪一些呢?」质多罗长者再三提这个问题,上座比丘们却都默然不语。

  

  这时,梨犀达多这位年轻的比丘就向上座比丘们禀告说:「各位长老!由我来回答长者的问题好了。」上座比丘们说:「可以!」

  

  于是,梨犀达多就问质多罗长者说:「长者!你刚才是否问『我听说世尊将有情世间解析成各类不同的元素,它们究竟是哪一些呢?』这个问题?」

  

  质多罗长者回答说:「是的!」

  

  梨犀达多比丘就解答长者的问题,说:「【眼】、【色】、【眼识】、【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就是各种不同的元素类别;根、尘、识虽有互动的关系,但它们各随因缘而生灭,并非相同合一的事物。长者!前述的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共有十八个名目,这些就是世尊所开示的构成有情世间的各类元素(十八界)。」

  

  听了梨犀达多比丘的解说,质多罗长者很高兴地捧着各种美妙的饮食,亲手供养在场的比丘们。饭后,质多罗长者铺了一张矮床,坐在上座比丘们面前听法。上座比丘们就向质多罗长者开示种种法义,增长他的正信,使他法喜充满。说法结束后,比丘们起身离去。

  

  在回程的途中,上座比丘们纷纷赞叹梨犀达多比丘,说:「善哉!善哉!梨犀达多比丘,你的智慧与口才真好!明了长者所问,如法为他解答。以后若再遇上相同的问题,你也应该这样回答问者。」

  

  比丘们听了梨犀达多比丘对质多罗长者的开示,都很欢喜,也乐于奉行。

  

  

  

《杂阿含经选辑 III》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选辑 IV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