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利弗尊者回答道:「【生】不是出于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生】缘自于【有】。」
摩诃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有】的承受者就是它的造作者吗?【有】的造作不是出于承受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有】是由那承受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有】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有】不是出于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有】缘自于【取】。」
摩诃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取】是由那执取者自己造作出来的吗?【取】的造作不是出于执取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取】是那执取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取】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取】不是出于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取】缘自于【爱】。」
摩诃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爱】是由那贪爱者自己造作出来的吗?【爱】的造作不是出于执取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爱】是由那贪爱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爱】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爱】不是出于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爱】缘自于【受】。」
摩诃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受】是由那感受者自己造作出来的吗?【受】的造作不是出于感受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受】是由那感受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受】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受】不是出于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受】缘自于【触】。」
摩诃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触】是由那接触者自己造作出来的吗?【触】的造作不是出于接触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爱】是由那接触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触】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触】不是出于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爱】缘自于【六入处】。」
摩诃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六入处】是由那见闻觉知的当事者自己造作出来的吗?【六入处】的造作不是出于见闻觉知的当事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六入处】是由那见闻觉知的当事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六入处】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六入处】不是出于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六入处】缘自于【名、色】。」
摩诃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名、色】的拥有者就是它们的造作者吗?【名、色】的造作不是出于它们的拥有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名、色】是由它们的拥有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名、色】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名、色】不是出于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名、色】缘自于【识】。」
摩诃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那么,【识】是出于自力造作、他力造作、自力与他力共同造作还是无因而自然发生?」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识】不是出于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识】依【名、色】而生起。」
摩诃拘絺罗尊者问道:「尊者舍利弗,您刚说【名、色】不是出于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而是缘自于【识】而生起,现在您却说【识】以【名、色】为缘而生起。这是什么意思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我为你说一个譬喻:这就如同将两束芦苇互相倚靠,放在空地上,它们由于互相支撑而得以竖立着。倘若拿掉其中一束芦苇,那么另外那束就会倒下来。缘起的法则正如同这个譬喻,【识】以【名、色】为缘而生起,【名、色】以【识】为缘而生起,【六入处】以【名、色】为缘而生起,【触】以【六入处】为缘而生起.....【老、死】以【生】为缘而生起。倘若两束互相倚靠而竖立的芦苇其中一束被拿开,那么另一束就会倒下来;若先拿开这一束,前面的那一束也一样会倒下来。苦的止息就与此相彷,【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生】灭则【老、死】灭。
汉译杂阿含第三三五经、增一阿含六重品第七经。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俱卢国的调牛村里。那时,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说法,所说的法初善、中善、后亦善,有美好的义理与法味,纯净而不共外道,出自清净无染的梵行,称为『第一义空经』。仔细地听!好好地想!这就为你们说。」
佛陀接着开示道:「何谓『第一义空经』?比丘们!视觉的发生并没有来处,其消灭也没有去处。像这样,眼根对境接物(眼触)而生眼识,并没有超然的体性在其间出入来去、主持其事,只是依一定的条件而生起特定的作用;其余耳、鼻、舌、身、意接触声、香、味、触、法(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是一样的情况。它们生起又灭去,有业报却没有独立自存的造业者;它们生灭不已,除了以俗名施设的心理要素(名)与物理要素(色)外,再无其它。这以俗名施设的诸法是依【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法则而生,也就是说因为【无明】而有【行】,因为【行】而有【识】...,乃至有众苦聚成的有情世间;反之,也依【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法则灭去,即【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众苦都灭尽。比丘们!这就是『第一义空经』。」
佛陀讲完此经,比丘们都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汉译杂阿含第二五○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35:191~192。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舍利弗、摩诃拘絺罗这两位尊者则住在城郊的灵鹫山上。有一天傍晚,尊者摩诃拘絺罗出定离座,来到尊者舍利弗的住处,彼此寒喧问讯后,就坐在一旁,向舍利弗尊者问道:「我有问题想请教您,是否有空回答我?」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仁者请说,我会就我所知,为你解说。」
于是,摩诃拘絺罗尊者问道:「尊者舍利弗,说说您的看法吧!究竟是眼根为外境所系或外境为眼根所系,乃至耳、鼻、舌、身、意与声、香、味、触、法,究竟何者为何者所系?」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既非眼根系缚了外境,也非外境系缚了眼根,乃至耳、鼻、舌、身、意与声、香、味、触、法的关系也是如此。它们并不互相系缚对方,而是欲贪系缚了它们。尊者摩诃拘絺罗,譬如有两条牛,一黑一白,用皮带将牠们拴在一起,共负一轭。若有人问说『究竟是黑牛系缚了白牛,还是白牛系缚了黑牛?』。这种问法有没有道理?」
摩诃拘絺罗尊者回答说:「尊者舍利弗,这种问法不对,因为既非黑牛系缚了白牛,也非白牛系缚了黑牛;它们是被皮带与车轭系缚在一起。」
舍利弗尊者说道:「正是如此!尊者摩诃拘絺罗,既非眼根系缚外境,也非外境系缚眼根;耳、鼻、舌、身、意与声、香、味、触、法也并未互相系缚;它们是被欲贪系缚在一起。」
舍利弗尊者接着说道:「尊者摩诃拘絺罗,倘若是六根系缚了六尘或六尘系缚了六根,世尊不会教人修梵行,而永尽苦边也就不可能了。正因为六根与六尘彼此不互相系缚对方,而是欲贪系缚了它们,世尊才教人修梵行,永尽苦边也才有可能。尊者摩诃拘絺罗,一位完成了梵行的正觉者眼根接触外境,无论其美丑好恶,都不起欲贪,耳、鼻、舌、身、意接触声、香、味、触、法时,也是一样的没有丝毫染着;至于一般有情众生与尚在学地的行者,当六根与六尘相接触时,则有不同程度的欲贪。因此,世尊说『断欲贪则心解脱』。」
经过这番共论,两位尊者都充满法喜,各自回到自己的住处。
汉译杂阿含第二五二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六、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35:69。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与优波先那尊者一起住在王舍城郊蛇头岩的林中。那时,有一条毒蛇掉在优波先那尊者的身上,而且咬了他。优波先那尊者就呼唤其它的比丘,说:「各位贤者!我中毒了!你们快来扶我到外面,免得我死在大家修行之处。」
这时,舍利弗尊者闻声来到现场,向优波先那尊者问道:「你的身心流露着安详宁静,并无任何异状,却自称中毒,还催促我们将你的身体预置洞外,是何道理?」
优波先那尊者对舍利弗尊者说:「尊者舍利弗,若妄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自我或为自我所拥有,若妄认【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是自我或为自我所拥有,若妄认【色】、【受】、【想】、【行】、【识】(五蕴)就是自我或为自我所拥有,其人遭逢伤病之际,就很可能失去身心的安详宁静。我如实了知它们(六根、六尘、五蕴)不是【我】、不为【我】所有、【我】不在它们之中、它们不在【我】之中,如今虽行将毒发命尽,身心却依然安稳如常!
尊者舍利弗,我早已断除了一切结使(烦恼),犹如截断根部的多罗树一样,不受各种生存境界的羁绊,不再继续受生!」
于是,舍利弗尊者与比丘们即扶优波先那尊者至洞外,不久他就因为蛇毒发作而入灭了。
汉译中阿含第二二一经、英译巴利圣典Majjhima-63。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在舍卫国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这一天,尊者鬘童子一个人独自…
《杂阿含经选辑 III》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