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去,其目的都是为了对治众生的“心病”罢了。龙树在“四悉檀”中标榜“对治悉檀”,自是著眼于此而来。
为了化解“大乘”与“二乘”的对立,龙树也利用“四悉檀”的架构,给三乘佛法的实践哲学,提供了一套区隔与定位的原理。这也就是“四悉檀”中的“各各为人悉檀”。在此悉檀之下,“大乘”与“二乘”彼此可以并行而不悖,而众生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谁也不碍谁。如《大智度论》云:
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34]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考察,龙树在《大智度论》中解说“四悉檀”时,几乎处处引据四阿含。甚至于在解释同一个悉檀时,有时还引据两部以上的阿含经。以下是具体的事实:
1. “世界悉檀”:龙树解释“世界悉檀”时,不但以《阿含经》的缘起义为其立论的大前提,而且引述《杂阿含经》第1202经的车轮之喻。[35]同时“也引述了《增一阿含经》“一人出世,多人蒙庆”[36]的偈语。另外还引述《中阿含经》“凡人不闻法,凡人著于我”[37]的偈语。论中又引述了《中阿含经》的第137经,也就是《二夜经》。[38]
2.“各各为人悉檀”:龙树解释“各各为人悉檀”时,为了阐明“无人得触,无人得受”的宗旨,特别引述了《杂阿含经》第372经。这部经又叫做《破群那经》,但“破群那”比丘之名,求译《杂阿含经》译作“颇求那”。此经原文为“佛告颇求那:我不说有爱者,我若说言有爱者,汝应作是问:为谁爱?汝应问言:何缘故有爱?我应如是答:缘受故有爱,爱缘取。”[39]这一段经文明显地指出了佛陀说法时,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3.“对治悉檀”:龙树解释“对治悉檀”时,特别引述《杂阿含经》第293经强调“缘起”的甚深义,[40]此外还有《杂阿含经》第49经的“有为法”三相义,[41]《杂阿含经》第84经的“一切有为法无常义”。[42]龙树解释“对治悉檀”中有关对治贪嗔痴的法药时,也特别引进了《杂阿含经》第815经的理念,所谓“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嗔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43]
4.“第一义悉檀”:龙树解释“第一义悉檀”时,特别引述《杂阿含经》第551经的〈义品〉(又称为《众义经》)有关“戏论”的偈语。[44]另外还引述了《杂阿含经》第37经的“不与世间诤”[45]的教说。
综合上述的说明,可见龙树在建立其“四悉檀”的架构时,也是把这个架构的基础,放在阿含圣典的上面。这个重要的事实,任何研究龙树学的学者,都不应该有所忽略。这也说明了在龙树诠释大乘佛教般若经典的思想基础上,离不开阿含圣典的源头。
六、“三十七品”与菩萨道
“三十七品”是阿含圣典有关修行方法最主要的总集之一。其内容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印老所编的《杂阿含经论会编》,其中在〈道品诵〉的项目之下共收录了四百零五经。而“念处相应”部份收有五十四经,“正断相应”(“正勤相应”)与“如意足相应”两部份经文虽已佚失,但印老则引《瑜伽师地论》的论文予以补充,“根相应”部份收有二十七经,“力相应”部份收有六十经,“觉支相应”部份收有六十七经,“圣道分相应”部份收有一百一十四经,以上合共三百二十二经。此外在〈道品诵〉的项目之下还有三个小项,及“安那般那念相应”部份收有二十二经,“学相应”部份收有三十二经,“不坏净相应”部份收有二十九经,这三个项目合共八十三经。换句话说,“三十七品”的经文,在《杂阿含经》的〈道品诵〉中,占了八成的比重,“三十七品”在原始佛教实践哲学中的份量,由此可见。
一般的印象,总以为“三十七品”只是“声闻藏”的教学,当然就是二乘法,也就是小乘法。相对地,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方法则以六波罗蜜乃至十波罗蜜为其纲领,因此,“三十七品”根本与大乘佛教不相干。这种印象是错误的。龙树在《大智度论》中,也讨论到此一问题。《大智度论》第十九卷与第四十八卷,龙树以极大的篇幅,详细探讨“三十七品”的内容,并且在第十九卷之初,讨论“三十七品”与“菩萨道”的关系。其思维进路很能够说明龙树的经典诠释学理念。
《大品般若经》是《大智度论》所诠释的经典主体,而《大品般若经》在〈序品〉以及其他各品中,反覆强调菩萨应学习“三十七品”乃至于其他二乘之法,因此,在《大智度论》第十九卷之初,当龙树要解释“三十七品”的内容时,有人就向龙树提问说:
三十七品是声闻、辟支佛道,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于菩萨道中说声闻法?[46]
提问者意谓,《大品般若经》是宣说大乘“菩萨道”的经典,应该宣说六波罗蜜法,而“三十七品”只是声闻、辟支佛法,也就是二乘之法,为什么在大乘菩萨道的经典中,竟然谈起二乘之法来?这个提问充分地反映出,即使是在西元后二、三世纪之间,已经有人把“三十七品”看作是声闻、辟支佛道,也就是小乘法。综合《大智度论》有关的讨论,龙树的回答,应可以分为几个层面加以探讨。
(一)何处说“三十七品”非菩萨道?
龙树面对此一问题,他首先非常直接地反问说:
何处说三十七品但是声闻、辟支佛法,非菩萨道?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中,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47]
龙树此一回答,先从经典的依据上加以反驳。他反问说,请问你在那一部经上面佛说过“三十七品”只是声闻、辟支佛法?龙树所谓“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中,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这是指《大品般若经》的〈摩诃衍品〉,佛陀在此经中自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摩诃衍”是梵文Mahayana的音译,意思就是大乘,所谓“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正是“三十七品”的内容,所以直截了当地说,“三十七品”就是大乘法。此外,佛陀在《大品般若经》的〈四念处品〉中,也强调菩萨应学“三十七品”,并且反覆强调说“三十七品”即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质言之,这是佛陀在《大品般若经》中亲自宣说的宗旨,那么,现在从经典的依据上来考察,即使你是大乘的学者,你也不能够把“三十七品”归纳为小乘法。
龙树又说“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这里所谓“三藏”是指“声闻藏”,龙树意谓,佛陀在“声闻藏”中也没有说过,“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那么,如果你是声闻道的学者,你也不能够硬是要把“三十七品”归纳为小乘法。
(二)三乘并存,各得其道。
龙树还有一层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三乘并存的理念,他在《大智度论》中说:
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品涅槃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欲求声闻人,得声闻道;种辟支佛善根人,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48]
这一段话说明了三乘之道应该兼容并蓄,并且让一切众生能够“各得其道”。众生的个别差异是非常之大的,不同的众生各有不同的因缘,其所追求的生命理想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众生选择不同的解脱道,我们应该给予同等的尊重。所谓“欲求声闻人,得声闻道;种辟支佛善根人,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这不但是“求仁得仁”,而且更能够彰显出佛法的广大包容性。《庄子》〈骈拇篇〉所谓“续凫截鹤”[49]的悲哀,就是因为忽略了众生的个别差异,硬是强用一种标准,企图把众生的幸福予以一致化,得到的却是反效果。可见任何的善意都不应该以强制的方式施之于任何众生,否则你的善意就可能成为别人的灾难。这是很重要的警惕。菩萨道固然极其丰富而尊贵,但并非所有的众生都能有此承担。所以,三乘并存,各得其道,岂不是正可以提供给众生更多的自由选择?
(三)善根的差异
在上一段所引《大智度论》的论文中,龙树的回答还有一层含意,就是“善根”的问题。龙树认为,佛陀所说的诸多法门,“法”的本身并没有大乘与二乘之分,如果这个“法”有所谓大乘与二乘,那是修行人本身的人格与选择问题。例如,“三十七品”是涅槃道,这是三乘学者的共通课程。但为什么同样的课程,修行的结果却有三乘的差别呢?龙树认为,“佛法”本身是不分大乘与二乘的,但由于学佛者本身用自己的人格去诠释他所选择的佛法,因此“佛法”就表现出大乘与二乘的差别了。
因此,一样的“三十七品”,二乘修之而成二乘,菩萨修之而成菩萨,这完全是个人的“善根”问题,不是佛陀说法当时预先的分类范畴。此处所谓“善根”,也就是个人学习善法的根机,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正面的人格特质。在三乘的抉择上,菩萨与二乘之间最大的分野究竟在那里呢?《大智度论》说:
随其本愿,诸根利钝,有大悲、无大悲。譬如龙王降雨,普雨天下,与无差别。大树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树小草,根小故少受。[50]
答案有三个,一是本愿,二是诸根利钝,三有无大悲心。二乘之所以急证涅槃,而且是急于独证涅槃,这是因为二乘的学人,其人格特质倾向于自度、自了。菩萨则因为其人格特质中有本愿,有大悲心,加上个人的利根因缘,所以菩萨虽能证涅槃,却不肯急证,更不肯独证。这就是菩萨的善根。
应予注意的是,菩萨虽不肯急证涅槃,更不肯独证涅槃,但不可把菩萨这个态度错误地解读为“不证涅槃”或是“反对涅槃”,更不可以把涅槃当成是二乘的专利。大乘佛法的终极理想,还是要证涅槃的,如金刚经所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基于此一认知,所以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仍须勤修“三十七品”,这样才能够为自己最后成就涅槃道预先种下善根,并且也唯有如此,菩萨才有能力真正地引导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龙树的诠释学理念之哲学省察(游祥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