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为全恶是恶,即义方成。”
[11]《四明尊者教行录》卷2,《大正藏》卷46,872c。
[12]缘理断九:天台宗评华严宗教义之语。此中之“理”指法性;“九”指十法界之中,佛界之外的其它九界。华严宗认为法性与无明二者之体殊异,虽相依而并不相即,因此,若欲显示法性,则须破除无明。而天台宗因为主张“十界互具”、“性具染净”,故佛界(理)能具九界之妄(无明),无明即法性,因此无须断无明而证法性。若依华严宗所说,则诸法之体性,为九界所覆,所依止;故须破九界,始能开显真心法性理而成佛。这种观点在天台宗看来即为“缘理断九”,与天台别教齐。
[13]《摩诃止观义例随释》卷3,《卍续藏经》第56册。
[14]《天台传佛心印记》卷1,《大正藏》卷46,934a。
[15]《土观宗派源流》第40页,土观.罗桑却吉宁玛著,刘立千译,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6]《九乘次第论集》第61页,敦珠法王等著,许锡恩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7]《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等合编》第208页《深法寂静愤怒尊密意自解之直指觉性赤见自解》,莲华生大士著,葛玛岭巴大师掘藏,刘立千译,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8]见《宁玛派次第禅——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第72页,摧魔州尊者造论,敦珠仁波切科判,谈锡永导论,许锡恩翻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9]同上第60页。
[20]这自然智另有菩提心、心性、内证智、自然光明智等异名。
[21]《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之“大圆满”辞条(陈重晖著《大圆心髓略识》),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出版。
[22]《大圆满教授勾提》,莲华生大师著。
[23]《椎击三要诀胜法解》,贡噶上师著。
[24]《宁玛派次第禅——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第71页,摧魔州尊者造论,敦珠仁波切科判,谈锡永导论,许锡恩翻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5]《九乘次第论集》第83页,义成仁波切所著《九乘差别广说》。
[26]同上第125页。
[27]见《中国佛教》之“大圆满”辞条,东方出版中心,上海,1989年5月第1版。
[28]《佛说不增不减经》,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译。是阐明众生界不增不减的经典,文仅二页,但在如来藏思想史上颇为重要。如来藏说虽发起于《如来藏经》,但进一步说明如来藏的性质,及其与烦恼的关系,则为本经之所揭示。
[29]《佛说不增不减经》卷1,《大正藏》卷16,467b。
[30]《止观义例》卷1,《大正藏》卷46,452c。
[31]《大乘止观法门》卷2,《大正藏》卷46,647c。
[32]《大乘止观法门》卷2,《大正藏》卷46,649c。
[33]《阿毗达磨大乘经》,本经之梵本、藏译本、汉译本俱不存,仅于瑜伽派之论书中,曾被援引或述说,梵本如安慧菩萨著《唯识三十颂释》中引用一处,汉译本如玄奘法师翻译的《摄大乘论本》中就引用八处等。
[34]《摄大乘论本》卷1,《大正藏》卷31,133bo
[35]《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为印度佛教法相唯识系与如来藏系的重要经典,内容阐述“诸法皆幻”之旨趣。
[36]《理趣般若经》有西藏译本,其梵本今存。此经汉文译本则有多种,唐金刚智译本为《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其广本是《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法贤)的略本,与《实相般若波罗蜜经》(菩提流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十会五七八卷〈般若理趣分〉(玄奘)、《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不空)、《遍照般若波罗蜜经》(施护)为同本异译。但段章互有出入。
[37]《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大正藏》卷19,612b。
[38]《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大正藏》卷19,615a。
[39]《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大正藏》卷19,615c。
[40]如来藏,在不太严谨时,可将“如来藏”、“本始基”、“佛性(自性)”三者视为同义词。若严格来说,“本始基”实包含“基”与“显”两重涵义,此时说“如来藏”为“本始基”之法身,而“佛性(自性)”则为“本始基”法尔所具的本性。
[41]《宁玛派次第禅——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第55页。
[42]同上第56页。
[43]同上第103页。
[44]见《读{实相宝藏论释)笔记——关于大圆满的思想》,出自《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杂集》第37页,刘立千著译,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45]同上第42页。
[46]同上第44页。
[47]同上第52页。
[48]《法界宝藏论释》,隆钦巴(即:无垢光)尊者著。
[49]十界:具言十法界,天台家语,即一佛、二菩萨、三缘觉、四声闻、五天、六人、七阿修罗、八鬼、九畜牲、十地狱。
[50]见《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之“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著,民族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51]《九乘佛法》,索甲仁波切著。
[52]指乾闼婆,即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八部众之一。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
[53]指药叉,八部众之一。意译捷疾、轻捷、勇健、能啖、伤者、苦活、祠祭、贵人、祠祭鬼或威德。即止住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类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54]《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口讲本、直译本)》之“直译本”第107页,无垢光尊者著,刘立十译,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5]同上第108页。
[56]《景德传灯录》卷14,《大正藏》卷51,440c。
[57]《教观纲宗》卷1,《大正藏》卷46,936c。
[58]《止观辅行传弘决》卷9,《大正藏》卷46,205c。
[59]参阅《九乘次第论集》(妙吉祥丛书第三种)中敦珠法王《九乘见修行果差别》及义成仁波切《九乘差别广说》。
《天台性恶思想与宁玛大圆满之比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