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用」。这个「见」,就是禅宗所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见」,也就是「体证」、「悟得」的意思;然而何谓「真如」?又什么是「真如用」?
一切众生本来皆具有圆满的佛性,这个佛性有许多异名,如真如、法性、清净本心、本来面目、本际、实相、菩提。为了描述它自在无碍的本来面目,又叫它为本地风光。它又是万法之本,故称「法身」。又是万法之性,故名「法性」。此心之体不变不易,故称它为「真如」。此心觉性圆满本具,故名「本觉」。法性非虚妄不实,故名「实相」。心本清凉寂静,故谓之「涅槃」。
其法义的阐释方式最常看到的是「体用」二说,也是现今常说的「本体论」与「现象论」。「真如」是心的本体论描述,「生灭现象」是心识所起的现象论。「本体论」与「现象论」是一体两面;本体论在于阐述心的静态本质、本有的特质。现象是作用所产生的外相。不论由本体论出发或由现象的角度出发,都是心的一种描述。
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法从本以来,皆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假名为真如。」真如自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众生带着真如无量劫中在六道轮回,亦不会消失;而证悟成佛,真如体性也不会有所增加,此即所谓「法性如如」。只因众生妄想执着,所以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心,就没有凡圣、迷悟、空有、生死涅槃、烦恼菩提种种法相的差别,真如自然法尔显露。
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对清净真如的描述。又如《入佛境界经》云:「诸佛如来不见诸法,不闻诸法,不念诸法,不知诸法,不觉诸法,不说一法,不示诸法。」清净法性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离名言相,离觉观、离分别意识,离见闻觉知而清净无染,不净不垢。
于理体,法性平等;于妙用,能显无量义。似水生一切波,全波本是水。体用亦犹如灯与光,光在灯在,光还照灯体,心光复照心体,故说体用如如,即体之用是妙智,即用之体是真如。妙智与真如皆是对心的说明而有,皆在一心中。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能善分辨诸法相,又能平等观之,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无论怎样说,最重要的是能「自性起用」,而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真如用」。
(六)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惠能大师要告诉各位学道之人,必须努力体会,多加思惟他说话的真正涵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惠能大师告诉智常: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若观念中还以为生命有生有死,有涅槃寂静,就执着于生死智当中,落于二相。也就是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在禅宗顿教门(此所谓「大乘门」,不是指大乘佛教,而特指禅宗)中再执取生死智,即执着于生死而无法了悟参透。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六)
──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
(七)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于谈论中能相契并产生共鸣,即知是人如《金刚经》所说: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故可与之深谈,共论了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若于谈论中不能相契并产生共鸣,则知是人福德尚不具足。这时只能选择对方所欢喜或习惯的语言来方便解说,以维系将来的缘份;所以说法者必须谦恭柔和,令对方即使无法真正相契,亦能心生欢喜。
(八)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一位菩萨道行者的使命与任务,就是荷担如来家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一切众生本具之「觉」产生共鸣。以是之故,觉者不诤;若诤则可能失去令众生产生共鸣的机会。故曰「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本宗法门直指人心,此心本自真实,是故没有可诤论之处;对学人而言,悟者自悟,一点即破;若不悟者,硬要执着非争辩到底,分辨出一个绝对的是非善恶,这就是「执逆诤法门」,就会落入外在的生、死;善、恶;空、有;烦恼、菩提等三十六对法中的相对的一边。这样自性的光明就会被遮蔽,就无法显现,自然就会落入生死轮回之中了。
惠能大师最后的言教
惠能大师向弟子们说完这首偈之后: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
传法不传衣:五祖弘忍大师将衣钵传给惠能大师后,曾对他说过传衣的真义;那天晚上「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这就是是直接了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法。「衣钵」,「衣」指袈裟,「钵」是应供的器皿,二者代表心法的授受、传承。「善自护念」好好护持自己的心念,是自利。「广度有情」广度有情识的众生是利他。
弘忍大师继续说:「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五祖交代六祖去度众生,在众生的心田下佛种是因,等到因缘成熟时就能成佛果。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无情识的木石无佛性(但有法性),既不能下佛种于因地,就不可能成佛果。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七)
──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
对于衣钵的传承,当时五祖是这样说的:「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经过了六代,从达摩到惠能,人已能信,所以衣不合传。
因此,惠能大师在圆寂前,承接五祖的嘱咐,而又说出上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偈。一花开五叶:五叶者,大众皆以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禅门五宗。
〈付嘱品〉中最后的部份,还有一段记述: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如佛陀灭度之夜,佛陀传达了对色身离世应有的看法:「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惠能大师亦是如此,理解并自然接受色身无常之法则。
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有道」与「无心」是对法。如法门对示第九,惠能大师提示「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能真正理解三十六对法者,就是正法眼藏的传人。
偈云:「觉觉不知觉不觉;悟悟空悟道中道。」能真实了解「空」义者,而且能将之落实在生活中者,称为「有道」;有道者如实了知生命的真义,所以常能正念现前,表现在生活中为「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无住生心」,亦即「无心」。所以能不住色、声、香、味、触而生心者,就是世间的通达人。故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是正法眼藏的传人。」
结语
在这世间上,作为佛弟子,我们应该追求一种怎么样的生活?依佛法来说,就是追求一种平常的生活,所谓「平常心是道」,所以佛教教我们要学懂「平常」,也就是以「平常心」过活;平常心其实就是「中道」,也就是不偏于有无、苦乐的二边。人生有时候太苦了,苦得令人失意消沉,烦恼困顿;但如果太快乐了,也会令人沉溺五欲,甚至是乐极生悲,所以我们若能离于苦乐相对的二边,自然会出现一个超越苦乐的自在境界。我们在思想上,亦不可过于偏激;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见很多人,他们的思想都很极端,或愤世嫉俗、或怨天尤人;生活中有太多的执着、分别、比较,看不开、放不下,以致身不安,心也不安,这样就失去了生命真实的意义。因此,如果我们能以惠能大师的「三十六对法」待人接物,来过中道的生活,来做一番身心的修养,真正做到「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皆是道」;那么,生活中必然会有另一番的光风霁月。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都是看不清人生的本质,一生中总是营营役役,忙忙碌碌,每天不停的追逐,所谓「熙熙为名来,攘攘为利去」,是故能动不能静;多少人为了争名逐利,耗尽了一生的精力;然而在觉悟者的眼中,名利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不过也有一些人,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但求好好地过生活,所以即使再忙、再奔波,只要有些许的收获,就会觉得满意、幸福;这种人如果要他闲下来,静下来;不要忙,不要动,他的日子就会很难过。相反地,有些人能静不能动,他欢喜安逸、安闲,不喜欢劳动,如果要他稍微劳苦一点,稍微辛勤一点,他就会受不了,就会吃不消,就会觉得无法活下去。
动静如此,贫富也是一样。世间上有很多的人,能富不能贫;富贵的时候,他尽情享受生活,可是一旦穷下来了,日子就会很难过。可是,有些人能贫不能富,他安于贫穷,一旦有了钱,反而坐立不安,引生无穷的烦恼,无法自在的过日子。
所以,有无、动静都是相对的,都不是真实法;真实法是无去无来、不动不静的。外境一切现象,其实都不是真实的,所谓「一切唯心造」、「一切因心成体、因心而有」;由于我们凡夫不识本心,内中不定,就会心随物转,被境所迁;若能了知自心,动静一如,则万象万物皆可随心而转,正如《坛经》中,惠能大师曾对法达开示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勉示他诵经贵在明了经旨,心领神会,悟入自性,便能因诵经功德豁然开朗,明见心地,受用不尽;若口诵心不悟,纵使诵念千遍万遍,反被经法境界所转,越自迷蔽本心,不得见道。《楞严经》中亦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这亦是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的真义所在。(全文完)
《有道者得 无心者通──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