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活的关怀,使他无法骤然舍弃肩上的重担,他只有至诚地祈祷着:切莫令我在出家之前死去,愿此生得以出家,出家之后,愿终身为僧,决不舍戒还俗。然后他辛勤工作,积蓄大量的钱财,直到足够提供母亲姐弟终身所需的费用。在那个时代,如果一提到:「弥给诺梭」,县里几乎是家喻户晓,所指的就是这位勤奋忠厚、仁慈慷慨的青年米商。此时,他正处于财运亨通,前途光明美好之际!然而,世间的这一切荣华并不是他所追求的,因为在他的心中早已立下宏愿,将要割舍一切尘劳与眷恋,披起象征圣者阿罗汉战胜烦恼的旗帜--袈裟,来学习佛陀的正法,直到证悟为止。
贰之二、出家
二十二岁这年,即佛历二四四九年,公元一九○六年八月初,他如愿出家受戒于素攀府颂丕农县的颂丕农寺,法名:湛塔萨罗。湛塔萨罗比丘出家后的第二天,就开始跟着颂丕农寺的经师--浓因他素宛诺法师学习禅法,这位师是当时传授禅法的前辈法师。湛塔萨罗比丘开始钻研巴利文藏经,并背诵经论与戒条。不同于其它比丘的是:他不但认真研究教理,而且精进静坐修行,在解行两方面没有一天放松过。颂丕农寺学习的方式只注重背诵,无法翻译佛…中的意义,因此在第一年的雨季安居(注2)之后,他到曼谷的契度彭寺去居住,以便进一步研习经藏。在离开颂丕农寺之前,他将一部Mahasatipatthanasutta(大念住经)封藏好,以备将来当他能融会贯通,流畅地翻译全经之后,就要结束巴利文藏经的钻研,全心全力投入在静坐修行当中。
贰之三、空钵与大愿
湛塔萨罗比丘在契度彭寺的研学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顺利,生活上的艰难往往能干扰学习的进行,饮食不足是最主要的问题:有时他托钵所得到的食物只有一个橘子,有时甚至托空钵,整天没有进食!这必须讲到当时社会的背景:那时与现在不同,住在乡村与森林的比丘所得到的供养比住在城市的比丘好,城市居民并非每日固定,只是偶尔才供养比丘。但是因为住在城市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乃至僧衔、地位等,所以仍有许多比丘住在城市中。有一回,在挨饿了一整天之后,第二天他依然托空钵。从早到晚辛勤地学习与修行,再加上连续两天没…当一个人舍弃世间所有的享乐,出家持戒修行以延续佛法的慧命,难道这样的发心反而会使他遭受饥饿的折磨吗?死亡的阴影再一次出现在他的心中,但他毫不惧怕:如果我因为得不到这些无情市民的布施而饿死的话,也不算是白死,至少我可以成为激起他们仁慈心的牺牲者,如此在未来,将使其它的比丘能得到充足的食物。第三天他再出外托钵,这次他得到一勺子的饭与一根香蕉,他以仅剩的一点儿力气拖着饥饿疲惫的身子回来,坐在自己的僧寮前,准备享用托钵得来的这一点儿食物,当他做完进食前的省思之时,一只身上长满疥癣的流浪狗映现在他的眼帘--瘦骨嶙峋,饥饿乏力的样子,显然已经挨饿多天了。他对这只狗说道:我们两个是同病相怜,都是已经饿到极点了,就让我们分享这份食物吧!然后就毅然决然地将饭与香蕉都各分出一半,送给这只病狗,同时内心发愿说:以此在逆境苦难中坚持修行布施的功德,愿我永远不再受饥饿的困扰。以我持戒清净与真实言语的力量,愿从今以后不再托空钵。虽然这只狗可能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但是它却只吃了分来的饭,至于那半根香蕉则丝毫未动。湛塔萨罗比丘觉得有些可惜,很想将香蕉拿回来吃,可是忽然想到:依照比丘应有的威仪,给出去的食物不应再收回来吃,除非有在家居士再一次亲手供养,将食物授与比丘。然而当场并无任何在家居士,只好作罢。因为净戒与实语的力量,从那一天起,湛塔萨罗比丘真的不再托空钵了,而且往往还有多余的食物能够分给其它比丘。有鉴于自己与其它比丘所遭受饥饿的困境,促使湛塔萨罗比丘发起大愿:将来有一天,如果得到施主的赞助我将在佛寺里建造一间厨房,以饮食供养研学与修行的比丘,让他们能专心修学,不必担心下一餐的着落。在此之后过了十多年,他才终于能够实现这个愿望。
参、深入经藏
教育能改善人的生活品质,知识就是庞大的遗产,是一般人都能得到,而且是终生受用不尽的!
参之一、勤学不倦当时比丘与沙弥的教育情形是:首先要背诵巴利文经典,其次要背诵文法,然后才开始正式研究经典中的含义。湛塔萨罗比丘很快就完成前两项的基本课程,并开始研究他的第一部佛经--《法句经》。求学经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必须自己寻找老师,教学课程不在教室里进行,而在老师的住处,万…于傍晚的课程,有时在素塔寺,有时在三盘寺。到了晚上,还要回到契度彭寺上一天中的最后一堂课!然而在一星期中,并非每一天都有如此紧凑的课程。
无论上课的地点有多远,肩负的经书有多重,以及他的身心有多么疲累,湛塔萨罗比丘从来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堂课,肩背着佛经的他成为湄南河渡轮上的常客,连码头主人都佩服他求学的毅力!他的毅力让许多渡轮的常客生起信心,很多人要求他每天早晨托钵时,务必要走到自己的家门口,以便能供养饮食给他。并有人主动提供他日常生活的费用。最热诚的施主是一位名叫峦的商贩,发心每天供养他早、午餐。
参之二、自力办学
湛塔萨罗比丘精勤研学,贯彻不懈,数年如一日,愈来愈多人被他的毅力所感动,都想办法要供养他,他不但每天享用到充足的饮食,而且还得到金钱方面的供养,所得款项之多,使他能够在契度彭寺里办起一所私人的巴利文学院--以他自己的僧寮作教室,并延聘优秀的法师来教授巴利文(从第一级至第五级),至于供养给法师的教学费用与招待学生所用的开销全由他…可是不久,泰国的僧人教育发生改革,长老委员会颁布一项决案:将注重巴利文文法的研究,而非像以前的自由翻译。巴利文的考试方式亦由口试改成笔试。
契度彭寺为了要跟上潮流趋势,只得将寺里的各个私设学院合并为一,于是湛塔萨罗比丘的巴利文学院只好随着停办,尽管如此,湛塔萨罗比丘并不因为课程改变而忙乱,他努力适应新的形式,并且时时给予后学启示与鼓励。
参之三、解行并进
虽然湛塔萨罗比丘非常专注于经典的研究,但在修行方面他亦不放松,总是尽量腾出时间来静坐。每逢佛日(注3),没有巴利文课程,他就到各佛寺去参访、亲近指导修行的明师。不管是哪一位高僧大德,只要是受到众人的推崇,他都尽可能跟随,并亲近请法、虚心学习。像:札嘎弯寺的前任住持--蒙昆提帕牟尼(梅)法师、契度彭寺的帕库扬威拉(博)法师、吞府拉空汤寺的帕阿旃行法师、北碧府他吗胶县考迈寺的帕阿旃本法师。上面所提到的这几位法师,在修行佛法方面都很有成就,是德高望重、精通经藏、持戒清净、威仪严谨…大德比丘,追随他们学习的弟子众多。湛塔萨罗比丘--也就是后来的帕司乍能县北榄寺住持,一一去追随这些大德参究学习,直到穷尽他们的所知所能。
「接下去还有吗?」每一次当他精进修行,领悟并达到该禅法的最高境界时,他总是提出这个问题。然而,每次都得到类似的回答:「没有了!你已经学完我久经努力所学来的佛法。今后,你就帮助我一起来指导门徒吧!」大德们总是这样地告诉他。某天,湛塔萨罗比丘在一处修行中心静坐时,在禅定中见到一团清澈纯净的亮光定在自己腹内横隔膜的中央。帕库尼亚那乌伊拉法师与帕阿旃行法师都印证他的成就,并推举他出来教导静坐,然而湛塔萨罗比丘尚未满意于自己的修行功夫,他想:我的修行境界很肤浅,还未达到能够教导别人的资格。之后他即拜别大德,继续翻山越岭地四处寻访,能够教导安心法门的善知识……。
参之四、为颂丕农寺作出贡献
湛塔萨罗比丘出家后的第十一年,在他四处游历参访的途中,不知不觉走到他出家受戒的佛寺--颂丕农寺。回到颂丕农寺之后,他看到老一辈的比丘不重视研读佛经,新一代的比丘虽有心研究教理,却缺乏前辈的指导,往往必须远道去曼谷求学。于是不管其它反对的意见,湛塔萨罗比丘发起在颂丕农寺成立一所巴利文学院。这所学院在他设立的基金会的支持下,到今天仍然继续地办学。
他回忆起十年前封藏的Mahasatipatthana sutta(大念住经),如今湛塔萨罗比丘的巴利文造诣已经相当精深,能够将全经融会贯通,并且能流畅地翻译出来,了他的心愿--亦代表着他暂停经典的钻研,开始专心…
肆、修行证悟
止歇妄心是修行的主体,是涅槃道果的实质,能止歇妄心的人比行善 持戒者更接近涅槃。
肆之一、四方参学
湛塔萨罗比丘回忆道:假使当年他继续钻研经典,应考更高的巴利文等级,长老团必定会命令他担任教授巴利文的职位,如此一来反而会影响他的精进修行!所以,在他深入经藏的愿望圆满之后,湛塔萨罗比丘开始全心投入静坐修行。抛弃舒适安乐的住居,他成为一名行脚僧,奉持头陀苦行,以净冶身心。他学遍了许多明师的禅法,却仍然达不到所期望的证悟。在他内心里总有一种感觉:这些法门都是走迂回的远路,应该有更直接了当、切入中道的方法。于是他依据Buddhaghosa(佛音论师)所著的修行宝典《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注4),开始自己精进的专修。
肆之二、功败垂成
有一天,湛塔萨罗比丘行脚到素攀府,在喜拉达那马哈塔寺附近的一座荒芜的古寺中,当他正要撑挂头陀伞时,看见一群孩童赶着牛群进入古寺。他警告这些孩童说:不要让牛踏进来,否则你们就会造下严重的罪业!然而孩童们不理会他,并且放肆地说:「别管他,这个比丘胡说八道,他只是想独占这个地方。」湛塔萨罗比丘用手指着地上,说:你们难道不知道地下埋藏着佛像吗?要是不相信的话,你们可以从那一点挖下去看…
《帕蒙昆贴牟尼祖师—法身法门发现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