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活的關懷,使他無法驟然舍棄肩上的重擔,他只有至誠地祈禱著:切莫令我在出家之前死去,願此生得以出家,出家之後,願終身爲僧,決不舍戒還俗。然後他辛勤工作,積蓄大量的錢財,直到足夠提供母親姐弟終身所需的費用。在那個時代,如果一提到:「彌給諾梭」,縣裏幾乎是家喻戶曉,所指的就是這位勤奮忠厚、仁慈慷慨的青年米商。此時,他正處于財運亨通,前途光明美好之際!然而,世間的這一切榮華並不是他所追求的,因爲在他的心中早已立下宏願,將要割舍一切塵勞與眷戀,披起象征聖者阿羅漢戰勝煩惱的旗幟--袈裟,來學習佛陀的正法,直到證悟爲止。
貳之二、出家
二十二歲這年,即佛曆二四四九年,公元一九○六年八月初,他如願出家受戒于素攀府頌丕農縣的頌丕農寺,法名:湛塔薩羅。湛塔薩羅比丘出家後的第二天,就開始跟著頌丕農寺的經師--濃因他素宛諾法師學習禅法,這位師是當時傳授禅法的前輩法師。湛塔薩羅比丘開始鑽研巴利文藏經,並背誦經論與戒條。不同于其它比丘的是:他不但認真研究教理,而且精進靜坐修行,在解行兩方面沒有一天放松過。頌丕農寺學習的方式只注重背誦,無法翻譯佛…中的意義,因此在第一年的雨季安居(注2)之後,他到曼谷的契度彭寺去居住,以便進一步研習經藏。在離開頌丕農寺之前,他將一部Mahasatipatthanasutta(大念住經)封藏好,以備將來當他能融會貫通,流暢地翻譯全經之後,就要結束巴利文藏經的鑽研,全心全力投入在靜坐修行當中。
貳之叁、空缽與大願
湛塔薩羅比丘在契度彭寺的研學並不如想象中的那樣順利,生活上的艱難往往能幹擾學習的進行,飲食不足是最主要的問題:有時他托缽所得到的食物只有一個橘子,有時甚至托空缽,整天沒有進食!這必須講到當時社會的背景:那時與現在不同,住在鄉村與森林的比丘所得到的供養比住在城市的比丘好,城市居民並非每日固定,只是偶爾才供養比丘。但是因爲住在城市能得到更好的學習機會,乃至僧銜、地位等,所以仍有許多比丘住在城市中。有一回,在挨餓了一整天之後,第二天他依然托空缽。從早到晚辛勤地學習與修行,再加上連續兩天沒…當一個人舍棄世間所有的享樂,出家持戒修行以延續佛法的慧命,難道這樣的發心反而會使他遭受饑餓的折磨嗎?死亡的陰影再一次出現在他的心中,但他毫不懼怕:如果我因爲得不到這些無情市民的布施而餓死的話,也不算是白死,至少我可以成爲激起他們仁慈心的犧牲者,如此在未來,將使其它的比丘能得到充足的食物。第叁天他再出外托缽,這次他得到一勺子的飯與一根香蕉,他以僅剩的一點兒力氣拖著饑餓疲憊的身子回來,坐在自己的僧寮前,准備享用托缽得來的這一點兒食物,當他做完進食前的省思之時,一只身上長滿疥癬的流浪狗映現在他的眼簾--瘦骨嶙峋,饑餓乏力的樣子,顯然已經挨餓多天了。他對這只狗說道:我們兩個是同病相憐,都是已經餓到極點了,就讓我們分享這份食物吧!然後就毅然決然地將飯與香蕉都各分出一半,送給這只病狗,同時內心發願說:以此在逆境苦難中堅持修行布施的功德,願我永遠不再受饑餓的困擾。以我持戒清淨與真實言語的力量,願從今以後不再托空缽。雖然這只狗可能已經幾天沒吃東西,但是它卻只吃了分來的飯,至于那半根香蕉則絲毫未動。湛塔薩羅比丘覺得有些可惜,很想將香蕉拿回來吃,可是忽然想到:依照比丘應有的威儀,給出去的食物不應再收回來吃,除非有在家居士再一次親手供養,將食物授與比丘。然而當場並無任何在家居士,只好作罷。因爲淨戒與實語的力量,從那一天起,湛塔薩羅比丘真的不再托空缽了,而且往往還有多余的食物能夠分給其它比丘。有鑒于自己與其它比丘所遭受饑餓的困境,促使湛塔薩羅比丘發起大願:將來有一天,如果得到施主的贊助我將在佛寺裏建造一間廚房,以飲食供養研學與修行的比丘,讓他們能專心修學,不必擔心下一餐的著落。在此之後過了十多年,他才終于能夠實現這個願望。
參、深入經藏
教育能改善人的生活品質,知識就是龐大的遺産,是一般人都能得到,而且是終生受用不盡的!
參之一、勤學不倦當時比丘與沙彌的教育情形是:首先要背誦巴利文經典,其次要背誦文法,然後才開始正式研究經典中的含義。湛塔薩羅比丘很快就完成前兩項的基本課程,並開始研究他的第一部佛經--《法句經》。求學經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學生必須自己尋找老師,教學課程不在教室裏進行,而在老師的住處,萬…于傍晚的課程,有時在素塔寺,有時在叁盤寺。到了晚上,還要回到契度彭寺上一天中的最後一堂課!然而在一星期中,並非每一天都有如此緊湊的課程。
無論上課的地點有多遠,肩負的經書有多重,以及他的身心有多麼疲累,湛塔薩羅比丘從來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堂課,肩背著佛經的他成爲湄南河渡輪上的常客,連碼頭主人都佩服他求學的毅力!他的毅力讓許多渡輪的常客生起信心,很多人要求他每天早晨托缽時,務必要走到自己的家門口,以便能供養飲食給他。並有人主動提供他日常生活的費用。最熱誠的施主是一位名叫巒的商販,發心每天供養他早、午餐。
參之二、自力辦學
湛塔薩羅比丘精勤研學,貫徹不懈,數年如一日,愈來愈多人被他的毅力所感動,都想辦法要供養他,他不但每天享用到充足的飲食,而且還得到金錢方面的供養,所得款項之多,使他能夠在契度彭寺裏辦起一所私人的巴利文學院--以他自己的僧寮作教室,並延聘優秀的法師來教授巴利文(從第一級至第五級),至于供養給法師的教學費用與招待學生所用的開銷全由他…可是不久,泰國的僧人教育發生改革,長老委員會頒布一項決案:將注重巴利文文法的研究,而非像以前的自由翻譯。巴利文的考試方式亦由口試改成筆試。
契度彭寺爲了要跟上潮流趨勢,只得將寺裏的各個私設學院合並爲一,于是湛塔薩羅比丘的巴利文學院只好隨著停辦,盡管如此,湛塔薩羅比丘並不因爲課程改變而忙亂,他努力適應新的形式,並且時時給予後學啓示與鼓勵。
參之叁、解行並進
雖然湛塔薩羅比丘非常專注于經典的研究,但在修行方面他亦不放松,總是盡量騰出時間來靜坐。每逢佛日(注3),沒有巴利文課程,他就到各佛寺去參訪、親近指導修行的明師。不管是哪一位高僧大德,只要是受到衆人的推崇,他都盡可能跟隨,並親近請法、虛心學習。像:劄嘎彎寺的前任住持--蒙昆提帕牟尼(梅)法師、契度彭寺的帕庫揚威拉(博)法師、吞府拉空湯寺的帕阿旃行法師、北碧府他嗎膠縣考邁寺的帕阿旃本法師。上面所提到的這幾位法師,在修行佛法方面都很有成就,是德高望重、精通經藏、持戒清淨、威儀嚴謹…大德比丘,追隨他們學習的弟子衆多。湛塔薩羅比丘--也就是後來的帕司乍能縣北榄寺住持,一一去追隨這些大德參究學習,直到窮盡他們的所知所能。
「接下去還有嗎?」每一次當他精進修行,領悟並達到該禅法的最高境界時,他總是提出這個問題。然而,每次都得到類似的回答:「沒有了!你已經學完我久經努力所學來的佛法。今後,你就幫助我一起來指導門徒吧!」大德們總是這樣地告訴他。某天,湛塔薩羅比丘在一處修行中心靜坐時,在禅定中見到一團清澈純淨的亮光定在自己腹內橫隔膜的中央。帕庫尼亞那烏伊拉法師與帕阿旃行法師都印證他的成就,並推舉他出來教導靜坐,然而湛塔薩羅比丘尚未滿意于自己的修行功夫,他想:我的修行境界很膚淺,還未達到能夠教導別人的資格。之後他即拜別大德,繼續翻山越嶺地四處尋訪,能夠教導安心法門的善知識……。
參之四、爲頌丕農寺作出貢獻
湛塔薩羅比丘出家後的第十一年,在他四處遊曆參訪的途中,不知不覺走到他出家受戒的佛寺--頌丕農寺。回到頌丕農寺之後,他看到老一輩的比丘不重視研讀佛經,新一代的比丘雖有心研究教理,卻缺乏前輩的指導,往往必須遠道去曼谷求學。于是不管其它反對的意見,湛塔薩羅比丘發起在頌丕農寺成立一所巴利文學院。這所學院在他設立的基金會的支持下,到今天仍然繼續地辦學。
他回憶起十年前封藏的Mahasatipatthana sutta(大念住經),如今湛塔薩羅比丘的巴利文造詣已經相當精深,能夠將全經融會貫通,並且能流暢地翻譯出來,了他的心願--亦代表著他暫停經典的鑽研,開始專心…
肆、修行證悟
止歇妄心是修行的主體,是涅槃道果的實質,能止歇妄心的人比行善 持戒者更接近涅槃。
肆之一、四方參學
湛塔薩羅比丘回憶道:假使當年他繼續鑽研經典,應考更高的巴利文等級,長老團必定會命令他擔任教授巴利文的職位,如此一來反而會影響他的精進修行!所以,在他深入經藏的願望圓滿之後,湛塔薩羅比丘開始全心投入靜坐修行。抛棄舒適安樂的住居,他成爲一名行腳僧,奉持頭陀苦行,以淨冶身心。他學遍了許多明師的禅法,卻仍然達不到所期望的證悟。在他內心裏總有一種感覺:這些法門都是走迂回的遠路,應該有更直接了當、切入中道的方法。于是他依據Buddhaghosa(佛音論師)所著的修行寶典《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注4),開始自己精進的專修。
肆之二、功敗垂成
有一天,湛塔薩羅比丘行腳到素攀府,在喜拉達那馬哈塔寺附近的一座荒蕪的古寺中,當他正要撐挂頭陀傘時,看見一群孩童趕著牛群進入古寺。他警告這些孩童說:不要讓牛踏進來,否則你們就會造下嚴重的罪業!然而孩童們不理會他,並且放肆地說:「別管他,這個比丘胡說八道,他只是想獨占這個地方。」湛塔薩羅比丘用手指著地上,說:你們難道不知道地下埋藏著佛像嗎?要是不相信的話,你們可以從那一點挖下去看…
《帕蒙昆貼牟尼祖師—法身法門發現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