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蒙昆贴牟尼祖师—法身法门发现者
悟道
……无论如何,今天我一定要证悟三界导师佛陀所证悟的正法,否则我将奉献生命,以报佛恩……
此时正是泰历十月的月圆之夜,在明灭闪烁的星空中,皎洁的满月高悬着,散发出温柔的光辉轻抚大地。河面在柔光的照拂下,映现出一道金碧的清影。微风吹来,掀起阵阵的涟漪,连绵不绝地传送到岸边。倾盆大雨在黄昏时刻才停歇,草叶上还留着点点滴滴的水珠,水珠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犹如钻石散撒遍地一般的晶莹亮丽!在挪它布里府的芒库威寺 (WatBangkuvieng)里,万籁俱寂,幽然宁静,只有隐约的唧唧虫声从寺外传来。月光从大雄宝殿的巨型窗口照进去,使得殿内一片朗然,金刚宝座上的佛像及各项摆设清晰可见。在佛像前方的地上有一位比丘跏趺而坐,他端身正意,寂然入定,那凝注不动的样子犹如一尊雕像,无视于时光的悄悄流逝,他已经静坐很久、很久了……。午夜已过,倾斜的月光照射到他的身上,渐渐地,他的全身清晰可见:年龄大概三十余岁,中等身材,额广面阔--乃是智慧卓越的瑞相。清风拂来,袈裟的一角微微飘动,就在此时,隐约间听到一声轻叹,接着从他的嘴角慢慢浮起一丝会心的微笑,在他凛然肃穆的脸上现出发自内在法喜的怡然自得。他深深地慨叹道:嗯……,原来难就难在这里,使得众生不能觉悟!受、想、行、识四蕴必须凝聚在同一点,心若止歇,妄想即息灭,妄想若息灭,觉悟即现前。话声才落,他又立即安身入坐,驱开心头的喜悦,闭上双眼思惟佛法,由正面及反面重复地验证刚才的悟境,直到确定是如法无疑为止。这个成果来自十一…
壹、早年的生活
生来为求摩尼,遇而不取,生来何为?有求即欺妄,戏论皆陷阱,令心挂碍。无求舍戏,速离贪欲,正直如法行去。
壹之一、家世
佛历二四二七年十月十日,在泰国素攀府(注1)颂丕农县的乡下颂丕农村,一个可爱的男孩诞生在一户姓弥给诺的家庭里,取名梭,在这个家庭里他排行老二,有一姐三弟。他诞生时有一项异于常人之处,即出生之时并没有啼哭,他是那样静悄悄地来到人间,似乎象征着他诞生的目的是要拭干世人的眼泪,并非为了哭泣而来。颂丕农村位于四周有河道环绕的小岛上,地形特殊,犹如莲叶,河的对岸就是颂丕农寺。男孩子的父亲名艮,母亲名素在,家里拥有两…平底货船与数名雇工,以运输与买卖稻米为生,每个月要往来于颂丕农县与隆西、曼谷或那空猜昔府二、三趟之多。弥给诺家的信誉很好,米商们都愿意给予赊帐,等他们将稻米卖出,回程再还钱即可。
壹之二、童年
他的大姐回忆道:当梭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就对周遭的环境保持高度的警觉与认知。有一天晚上,保姆抱着他在院子里赏月,婴儿伸手指着月亮,并发出「呵!呵!」的声音,保姆想婴儿恐怕是要索讨月亮吧,就哄着他说:「哦!你要月亮是吗?等一下我去摘给你。」看着保姆的表情,听着她说话的声音,婴儿在灵光一闪的瞬间,意会到保姆正在撒谎,根本不可能摘月亮来给他。基于母性的禀质,一般女性见到婴儿总喜欢抱起来亲昵一番,或捏捏婴儿柔嫩的脸颊。也许是宿世出家修梵行的习气所致,还是个婴儿的梭就讨厌其它的女性来抱他。但是小小的婴儿如何能阻止大人们的行动呢?
他有一个办法来表达他的抗议:每当有别家的女孩来抱他时,他的小手就抓住她们上衣的衣角,紧紧不放,除非将他放下,他才肯松手。来抱他的女孩都讶异于婴儿这种抗拒的举动,若要勉强抱起他,就有使自己肚皮裸…之虞!只得将他放下。几次相同的经验之后,也就没有女孩敢再抱他了。
在他一岁时,有一天想吃点心,就吵着找妈妈,负责照顾他的家人安抚他说:「母亲去田里工作了!」听了这话之后,他马上停止吵闹,因为知道母亲为生活而奔波忙碌,他必须听话,让母亲安心工作。从那时起,他再也不吵着吃点心了。可见他从小就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他是个意志坚强的小孩,当下定决心要做某事时,他会一定坚持到底,直到成功为止。曾经有一度他帮母亲看守牛群,每次发现有牛只走失时,他必定将牛寻回才回家,哪怕是寻到天黑。尽管他只是一个年幼的小孩,他却能无所畏惧地冲入邻居的牧群中,找回自己的牛只,然后兴高采烈地骑在牛背上,踏着晚霞,赶着牛群回家。不只有强烈的责任感,仁慈的心肠也是他的天性之一。每天早晨他必须帮助父母耕田,直到接近中午十一点钟时,他总会抬起头来观望天空中的太阳,以确定休息的时间。他的大姊往往指责他借机偷懒,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只有老一辈的人方能了解他的心情,新生的一代往往不懂得细心照顾耕作的牲畜,诚如谚语所说的:「十一点能杀死水牛」。对于他与老一辈的人而言,当十一点钟佛寺报…的钟声响起时,仍然让水牛继续耕田是过分的苛待!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管别人怎样说,一旦看到牛只因过度的工作而疲惫不堪时,他必定会领着牛只到河边去痛快的洗个澡,然后放它们去吃草。等到年岁稍长时,他跟着父亲的船只来往于各个交易地点,帮忙划船、搬运等杂务,直到九岁。
壹之三、教育
九岁这一年,他才有机会接受正式的教育。母亲将他送到对岸的颂丕农寺,由他出家的叔父教他读书写字。在当时教育不普及,一般人没有学校可就读,比丘是唯一可从学的老师。那时的比丘往往不会在固定的地方长久居住,因此,几个月后他就跟随着叔父行脚到另一所佛寺。后来他的叔父又再行脚到曼谷对岸的吞府,因为距离故乡远,所以这次梭没有同去,而留在佛统府--他父亲这一代的故乡,由邦巴寺的萨法师指导、照顾他。凭借聪颖的天资与勤奋的精神,很快地他就掌握了泰文与古高棉文,并能流利地阅读与书写。他是一位自动自发的人,从来不用别人鞭策,就能砥砺自己,勤勉向学,这显然不是一生一世就能修得的性格,而是多生累劫以来追求智慧,清净身心,积聚福德资粮所熏修而成的。这也是他后来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能够精进修行,再次发掘出佛陀失传已久的入法身法门的重要因素。
壹之四、肩负重担
在他十四岁这年,突然传来父亲逝世的消息,于是他由邦巴寺返回颂丕农村,身为长子的他从此担负起维持全家生计的重任。因为梭的智慧、果断与领导才能,不久他就赢得族人与雇工的尊崇及爱戴。有一次,他姐夫的雇工偷窃一千铢并逃匿而去,梭带领警察彻夜追踪,并以勇敢与机智将小偷擒到,追回了所有的失款。
梭是一个不断追求上进的人,从来不因现有的成就而自满,他经常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参与别人修德行善的行为。当别人的成就高过于他,他至诚地恭贺他们,并且努力效法,所谓的「嫉妒」似乎从未在他的脑海中出现过。反过来说,遇到别人受苦落难,他会主动帮助他们,给予忠告与引导。勤勉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得他的生意蒸蒸日上,收入不断增加。
壹之五、性命交关
世事无常,世间的财运当中总是夹带着风险,并非永远一帆风顺。在他十八岁时,有一次卖完稻米后,他携带着所得到的款项,与雇工们划着两艘空的货船逆流而上,准备回去颂丕农县。然而不巧的是,他们遇到暴涨的洪水,无法循原路回去,必须绕道而行。而绕道的途中必须经过一段经常有盗贼出没的狭长河道,这段河道还布满了急湍与伏流,是船员们熟知的险恶地带!所谓「流急岸狭盗贼多」,只有少数的船只能够幸免于遭劫之难,通常他们必须雇用保安人员来保护自己的生命与财产。这一天,梭的两艘平底货船是唯一在这条河道上航行的船只!当船转入狭岸之间的湍流时,四周立刻弥漫着一股不寻常的气氛,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梭的眼前!他命令一个雇工跟他调换位置,到船尾去掌舵,他深知强盗的战略--必定先对船长或舵手开枪,假如他继续留在船尾,恐怕很难幸免于难!他的船继续在偏僻荒凉的急流中航行,梭手持长枪,大步走向船侧前桨手的位置,当他拿起划桨之时,…这些雇工为我工作,每个月只赚到十至十一铢的薪资,剩下的钱财全归我个人所有,既然如此,遇到危险的时候,我怎能让他们先去受死呢?人皆爱命,更何况他们的妻儿正等着他们来养活呢!于是他将船尾的雇工叫回来划桨,他自己坐在船尾掌舵,并将长枪横搁在膝上。船只飞快地向前航行,转眼已接近狭道的出口……眼前一亮,河面顿然开阔,岸边挤满了因涨水而停泊的船只,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落……危险的时刻终于过去了!虽然他已经安然脱险,但是这一段性命交关的经验使他深深地为自己的同伴感到悲哀--受这么大的折磨只是为了赚取一天的工资!
我的父亲不也是载着同样的货物,冒着同样的危险,航行在同样的河道上,直到他生命的末日吗?他不是也同样遭受过这段险航的折磨吗?从他这段生命的前车之鉴中,我难道不能记取一些教训吗?每个人终其一生辛苦忙碌,只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与财富,我们的价值观深深地被物质与财富所熏染,不知从何时开始?亦无穷尽的一天!开始创造物质与财富的人早已死去了,而这些对于卧在坟墓中的他们又有什么价值呢?我的父亲死了,不久的将来我也同样会死去!
现在,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活到明天,见到太阳!但却仍然要像其它人一样,无休止地追求昙花一现般的财富!在我临死之时,即使是最亲爱的亲人与好友也只能袖手旁观,爱莫能助,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只有一个人--就是我自己!
贰、出家
绝大多数人还在蒙胧之中--正在熟睡,而证悟法身的人都已觉醒,他们是真正的梦醒者,具备法身却不求证悟的人,注定永远留在睡梦中。贰之一、出离心
十九岁的这一年,在驾船买卖往返途中,因经历险道而令梭感受到世间的无常,与现实生活的虚幻,于是生起厌离尘俗之心,但是基于对家庭与母亲姐弟…
《帕蒙昆贴牟尼祖师—法身法门发现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