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帕蒙昆貼牟尼祖師—法身法門發現者

  帕蒙昆貼牟尼祖師—法身法門發現者

  悟道

  ……無論如何,今天我一定要證悟叁界導師佛陀所證悟的正法,否則我將奉獻生命,以報佛恩……

  此時正是泰曆十月的月圓之夜,在明滅閃爍的星空中,皎潔的滿月高懸著,散發出溫柔的光輝輕撫大地。河面在柔光的照拂下,映現出一道金碧的清影。微風吹來,掀起陣陣的漣漪,連綿不絕地傳送到岸邊。傾盆大雨在黃昏時刻才停歇,草葉上還留著點點滴滴的水珠,水珠在月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猶如鑽石散撒遍地一般的晶瑩亮麗!在挪它布裏府的芒庫威寺 (WatBangkuvieng)裏,萬籁俱寂,幽然甯靜,只有隱約的唧唧蟲聲從寺外傳來。月光從大雄寶殿的巨型窗口照進去,使得殿內一片朗然,金剛寶座上的佛像及各項擺設清晰可見。在佛像前方的地上有一位比丘跏趺而坐,他端身正意,寂然入定,那凝注不動的樣子猶如一尊雕像,無視于時光的悄悄流逝,他已經靜坐很久、很久了……。午夜已過,傾斜的月光照射到他的身上,漸漸地,他的全身清晰可見:年齡大概叁十余歲,中等身材,額廣面闊--乃是智慧卓越的瑞相。清風拂來,袈裟的一角微微飄動,就在此時,隱約間聽到一聲輕歎,接著從他的嘴角慢慢浮起一絲會心的微笑,在他凜然肅穆的臉上現出發自內在法喜的怡然自得。他深深地慨歎道:嗯……,原來難就難在這裏,使得衆生不能覺悟!受、想、行、識四蘊必須凝聚在同一點,心若止歇,妄想即息滅,妄想若息滅,覺悟即現前。話聲才落,他又立即安身入坐,驅開心頭的喜悅,閉上雙眼思惟佛法,由正面及反面重複地驗證剛才的悟境,直到確定是如法無疑爲止。這個成果來自十一…

  壹、早年的生活

  生來爲求摩尼,遇而不取,生來何爲?有求即欺妄,戲論皆陷阱,令心挂礙。無求舍戲,速離貪欲,正直如法行去。

  壹之一、家世

  佛曆二四二七年十月十日,在泰國素攀府(注1)頌丕農縣的鄉下頌丕農村,一個可愛的男孩誕生在一戶姓彌給諾的家庭裏,取名梭,在這個家庭裏他排行老二,有一姐叁弟。他誕生時有一項異于常人之處,即出生之時並沒有啼哭,他是那樣靜悄悄地來到人間,似乎象征著他誕生的目的是要拭幹世人的眼淚,並非爲了哭泣而來。頌丕農村位于四周有河道環繞的小島上,地形特殊,猶如蓮葉,河的對岸就是頌丕農寺。男孩子的父親名艮,母親名素在,家裏擁有兩…平底貨船與數名雇工,以運輸與買賣稻米爲生,每個月要往來于頌丕農縣與隆西、曼谷或那空猜昔府二、叁趟之多。彌給諾家的信譽很好,米商們都願意給予賒帳,等他們將稻米賣出,回程再還錢即可。

  壹之二、童年

  他的大姐回憶道:當梭還是個嬰兒的時候,就對周遭的環境保持高度的警覺與認知。有一天晚上,保姆抱著他在院子裏賞月,嬰兒伸手指著月亮,並發出「呵!呵!」的聲音,保姆想嬰兒恐怕是要索討月亮吧,就哄著他說:「哦!你要月亮是嗎?等一下我去摘給你。」看著保姆的表情,聽著她說話的聲音,嬰兒在靈光一閃的瞬間,意會到保姆正在撒謊,根本不可能摘月亮來給他。基于母性的禀質,一般女性見到嬰兒總喜歡抱起來親昵一番,或捏捏嬰兒柔嫩的臉頰。也許是宿世出家修梵行的習氣所致,還是個嬰兒的梭就討厭其它的女性來抱他。但是小小的嬰兒如何能阻止大人們的行動呢?

  他有一個辦法來表達他的抗議:每當有別家的女孩來抱他時,他的小手就抓住她們上衣的衣角,緊緊不放,除非將他放下,他才肯松手。來抱他的女孩都訝異于嬰兒這種抗拒的舉動,若要勉強抱起他,就有使自己肚皮裸…之虞!只得將他放下。幾次相同的經驗之後,也就沒有女孩敢再抱他了。

  在他一歲時,有一天想吃點心,就吵著找媽媽,負責照顧他的家人安撫他說:「母親去田裏工作了!」聽了這話之後,他馬上停止吵鬧,因爲知道母親爲生活而奔波忙碌,他必須聽話,讓母親安心工作。從那時起,他再也不吵著吃點心了。可見他從小就是一個懂事乖巧的孩子。他是個意志堅強的小孩,當下定決心要做某事時,他會一定堅持到底,直到成功爲止。曾經有一度他幫母親看守牛群,每次發現有牛只走失時,他必定將牛尋回才回家,哪怕是尋到天黑。盡管他只是一個年幼的小孩,他卻能無所畏懼地沖入鄰居的牧群中,找回自己的牛只,然後興高采烈地騎在牛背上,踏著晚霞,趕著牛群回家。不只有強烈的責任感,仁慈的心腸也是他的天性之一。每天早晨他必須幫助父母耕田,直到接近中午十一點鍾時,他總會擡起頭來觀望天空中的太陽,以確定休息的時間。他的大姊往往指責他借機偷懶,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只有老一輩的人方能了解他的心情,新生的一代往往不懂得細心照顧耕作的牲畜,誠如諺語所說的:「十一點能殺死水牛」。對于他與老一輩的人而言,當十一點鍾佛寺報…的鍾聲響起時,仍然讓水牛繼續耕田是過分的苛待!他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管別人怎樣說,一旦看到牛只因過度的工作而疲憊不堪時,他必定會領著牛只到河邊去痛快的洗個澡,然後放它們去吃草。等到年歲稍長時,他跟著父親的船只來往于各個交易地點,幫忙劃船、搬運等雜務,直到九歲。

  壹之叁、教育

  九歲這一年,他才有機會接受正式的教育。母親將他送到對岸的頌丕農寺,由他出家的叔父教他讀書寫字。在當時教育不普及,一般人沒有學校可就讀,比丘是唯一可從學的老師。那時的比丘往往不會在固定的地方長久居住,因此,幾個月後他就跟隨著叔父行腳到另一所佛寺。後來他的叔父又再行腳到曼谷對岸的吞府,因爲距離故鄉遠,所以這次梭沒有同去,而留在佛統府--他父親這一代的故鄉,由邦巴寺的薩法師指導、照顧他。憑借聰穎的天資與勤奮的精神,很快地他就掌握了泰文與古高棉文,並能流利地閱讀與書寫。他是一位自動自發的人,從來不用別人鞭策,就能砥砺自己,勤勉向學,這顯然不是一生一世就能修得的性格,而是多生累劫以來追求智慧,清淨身心,積聚福德資糧所熏修而成的。這也是他後來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能夠精進修行,再次發掘出佛陀失傳已久的入法身法門的重要因素。

  壹之四、肩負重擔

  在他十四歲這年,突然傳來父親逝世的消息,于是他由邦巴寺返回頌丕農村,身爲長子的他從此擔負起維持全家生計的重任。因爲梭的智慧、果斷與領導才能,不久他就贏得族人與雇工的尊崇及愛戴。有一次,他姐夫的雇工偷竊一千铢並逃匿而去,梭帶領警察徹夜追蹤,並以勇敢與機智將小偷擒到,追回了所有的失款。

  梭是一個不斷追求上進的人,從來不因現有的成就而自滿,他經常吸取別人成功的經驗,參與別人修德行善的行爲。當別人的成就高過于他,他至誠地恭賀他們,並且努力效法,所謂的「嫉妒」似乎從未在他的腦海中出現過。反過來說,遇到別人受苦落難,他會主動幫助他們,給予忠告與引導。勤勉認真的工作態度使得他的生意蒸蒸日上,收入不斷增加。

  壹之五、性命交關

  世事無常,世間的財運當中總是夾帶著風險,並非永遠一帆風順。在他十八歲時,有一次賣完稻米後,他攜帶著所得到的款項,與雇工們劃著兩艘空的貨船逆流而上,准備回去頌丕農縣。然而不巧的是,他們遇到暴漲的洪水,無法循原路回去,必須繞道而行。而繞道的途中必須經過一段經常有盜賊出沒的狹長河道,這段河道還布滿了急湍與伏流,是船員們熟知的險惡地帶!所謂「流急岸狹盜賊多」,只有少數的船只能夠幸免于遭劫之難,通常他們必須雇用保安人員來保護自己的生命與財産。這一天,梭的兩艘平底貨船是唯一在這條河道上航行的船只!當船轉入狹岸之間的湍流時,四周立刻彌漫著一股不尋常的氣氛,死亡的陰影籠罩在梭的眼前!他命令一個雇工跟他調換位置,到船尾去掌舵,他深知強盜的戰略--必定先對船長或舵手開槍,假如他繼續留在船尾,恐怕很難幸免于難!他的船繼續在偏僻荒涼的急流中航行,梭手持長槍,大步走向船側前槳手的位置,當他拿起劃槳之時,…這些雇工爲我工作,每個月只賺到十至十一铢的薪資,剩下的錢財全歸我個人所有,既然如此,遇到危險的時候,我怎能讓他們先去受死呢?人皆愛命,更何況他們的妻兒正等著他們來養活呢!于是他將船尾的雇工叫回來劃槳,他自己坐在船尾掌舵,並將長槍橫擱在膝上。船只飛快地向前航行,轉眼已接近狹道的出口……眼前一亮,河面頓然開闊,岸邊擠滿了因漲水而停泊的船只,商販們的叫賣聲此起彼落……危險的時刻終于過去了!雖然他已經安然脫險,但是這一段性命交關的經驗使他深深地爲自己的同伴感到悲哀--受這麼大的折磨只是爲了賺取一天的工資!

  我的父親不也是載著同樣的貨物,冒著同樣的危險,航行在同樣的河道上,直到他生命的末日嗎?他不是也同樣遭受過這段險航的折磨嗎?從他這段生命的前車之鑒中,我難道不能記取一些教訓嗎?每個人終其一生辛苦忙碌,只是爲了追求物質享受與財富,我們的價值觀深深地被物質與財富所熏染,不知從何時開始?亦無窮盡的一天!開始創造物質與財富的人早已死去了,而這些對于臥在墳墓中的他們又有什麼價值呢?我的父親死了,不久的將來我也同樣會死去!

  現在,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能活到明天,見到太陽!但卻仍然要像其它人一樣,無休止地追求昙花一現般的財富!在我臨死之時,即使是最親愛的親人與好友也只能袖手旁觀,愛莫能助,能改變自己命運的只有一個人--就是我自己!

  貳、出家

  絕大多數人還在蒙胧之中--正在熟睡,而證悟法身的人都已覺醒,他們是真正的夢醒者,具備法身卻不求證悟的人,注定永遠留在睡夢中。貳之一、出離心

  十九歲的這一年,在駕船買賣往返途中,因經曆險道而令梭感受到世間的無常,與現實生活的虛幻,于是生起厭離塵俗之心,但是基于對家庭與母親姐弟…

《帕蒙昆貼牟尼祖師—法身法門發現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馬哈西尊者簡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