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五、第五问题:胜义谛和世俗谛何者为主要
分二:一、破他宗;二、立自宗。
丁一、破他宗
颂曰:
二谛其中何关要?
流浪者问仙人:胜义谛和世俗谛中,何者是主要的?何者是次要的?或者二者是平等的?他宗对此回答有二种:一者认为胜义谛更为重要;另一者认为世俗谛重要。首先破析他宗胜义谛重要的观点:
颂曰:
有说胜义极重要,世俗幻象知所断,
胜义不是迷乱故,胜义即是清净见。
噶举派的一些论师,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和果仁巴大师及其弟子,前代中观论师仲顿巴认为,胜义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一、世俗谛是依烦恼与业障而产生的迷乱妄相,是应被遣除的所断法。二、而胜义谛是法界的本面,不是迷乱妄相,是应证悟的所证法。三、依胜义谛理论所抉择的胜义谛的见解是无作的、清净的。
颂曰:
世俗不迷若真实,胜义不得空性故,
彼语如实虽说之。
如果世俗的显现法不是迷乱而是真实的,则其胜义的本性不能成立为空性。故世俗谛是迷乱的,而胜义谛是真实的,虽然经论对此如是宣说。
颂曰:
既除世俗法之外,少许不得胜义故,
彼二方便方便生。
离开了迷乱的世俗法的本性外,根本不可能另外找出一个胜义的空性,因为二者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即“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通过世俗名言而能通达胜义空性。就象在火之外不可能找出火的热性,除了火的热性外不能找出火一样。世俗的缘起法在显现时本身就是空性,也正因为是空性才可以缘起显现,所谓“缘起故性空,性空故缘起”,二者不能分离独立存在的。
颂曰:
不依所察之有事,与彼无事皆无有,
是故有事及无事,二者缘起许相同。
麦彭仁波切在这里归纳了《中论》、《入菩萨行·智慧品》、《六十正理论》、《显句论》中的意义。“有事”指有作用的缘起显现法,如经堂中有显现的宝瓶;“无事”指没有作用的观待法假立法,如经堂中没有宝瓶。即若不依靠所观察的有事法,则与彼相关的无事法也不存在。从有事与无事相互观待存在而言,二者的缘起是相同的。比如经堂里早上放着个宝瓶,下午已被拿走后,可以说宝瓶不见了,这是观待于上午有宝瓶而言的。假如根本没有宝瓶,则不会有宝瓶被拿走等事,因此若世俗有事法没有,便根本不会有无事法。
颂曰:
若以空执断现相,空性现于缘起性,
染污龙树之善宗。
如果认为胜义谛空性极重要,并执著于从闻思或修行后产生的空性智慧去断除世俗谛中的现相,则显然与龙树菩萨的空性现于缘起、空性与缘起一味一体的善说相违。
颂曰:
见空彼道修行后,惟有证悟空界故,
圣者入定空性智,汝宗亦成灭法因。
如果认为胜义谛是脱离显现之外单单的一个空性,则通过资粮道的抉择,加行道的相似修行,最后在见道时,所证得的仅是无有显现的空性法界,按照此宗的观点,圣者入根本慧定的空性智慧亦成了断灭诸法显现的因了。
颂曰:
是故诸法本来空,然而现空不偏袒,
此说唯空为主者,彼执未知究竟义。
基、道、果、轮涅等所摄的诸法本来就是无生的、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但在诸法本空的同时,如来藏本具的清净大光明或者因缘集聚后的显现依然不灭,现空是双运的一体,并不偏堕于现空任何一边。所以,认为胜义中唯有空性,执著空性较现法更为重要的观点未能了知究竟的现空大平等、大双运的意义。
颂曰:
有者遣除胜义后,仅仅以为世俗中,
续部之见分高低。
“有者”,在藏文颂词后有小字备注,指宁玛派的部分弟子,认为显与密,外续部与内续部见解的差别仅仅是从世俗角度区分,并不涉及到胜义方面。
颂曰:
胜义空性未摄持,世俗自见分高低,
如此区分不应理。
胜义与世俗是无二的双运,如果没有以胜义空性的见解摄持,即抛开了胜义空性的见解,仅仅以世俗的见解而区分高低,显然不应理。
颂曰:
不具胜义之定见,世俗观修本尊者,
仅是观想非正见,有些外道持咒者,
亦诵咒时自观他。
如果不具足诸法胜义的究竟正见,而仅仅是在世俗中观修实有堪忍的本尊,这只是初学者的一种暂时观想方法,不可能破除实有的执著而获得解脱。因为有些外道给人诵咒治病时,也将自己观想成天人等清净的身体,但却没有自他平等无二的清净正见。
颂曰:
有谓世俗极重要,并说二谛须双运,
又复称赞世俗方。
“有谓”指嘎单派,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菩提道次第广论》及《中论释——理海》中指出:世俗缘起显现很重要,因为在实相中现空二谛须双运,故再三称赞世俗的缘起显现很重要,因为中观胜义的观点不能遮破显现,若破显现,则有堕于断见等太过,而且也破不了显现。
颂曰:
修持双运之见时,舍弃双运执单无,
善妙所说之母后,未能跟上修行子。
依此观点,在修行所谓的二谛双运见解时,完全舍弃了与空性双运的现法,实际上,只是偏堕于破除了有边的单空,已非现空双运。宣说善妙二谛双运见之母,却产生偏执单空修法之子,如是见修相互脱节,那么善妙见对于修行有什么意义呢?
丁二、立自宗
分四:一、宣说二谛无偏双运之法性乃一切经续窍诀无误之密意;二、以证悟双运法性程度的不同来区分续部的高下;三、破除对此观点的妨难;四、摄义
戊一、宣说二谛无偏双运之法性乃一切经续窍诀无误之密意
颂曰:
是故前译自宗者,基道果之诸法名,
常与无常二谛等,远离一切诸偏袒,
唯以双运立宗派。
前译宁玛巴自宗认为,诸法的胜义本性是无生的大空性,同时,这大空性又有如幻如梦的缘起显现或如来藏之大光明显现,即现空是无二的大双运。在安立蕴界处等基,三十七菩提分法、六度等道,无愿等果的名称时,都远离了分别心所假立的常与无常、胜义与世俗等边执,不偏堕于任一边,唯以现空大双运而安立。在本基上,究竟的法界本性是大光明与大空性的双运;在修道时,也是修福慧二种资粮的双运;在佛果上,是法身与色身的双运。对现空等一切偏袒执著悉皆远离,而以平等双运的圆融观点建立自宗。
颂曰:
脱离二谛各自上,不能安立基道果。
宁玛巴自宗认为:脱离二谛双运的观点,单独在胜义空性上或单独在世俗显现上,都不能安立真实无垢的基道果。
颂曰:
于此基道果三者,亦无此舍此取分。
因为法界是现空无二的平等体性,因此在基道果上,根本不存在二谛何者主要应取而何者次要应舍的贤劣差别。
颂曰:
若除世俗无胜义,若除胜义无世俗。
世俗与胜义相互观待而存在,没有离开胜义而单独存在的世俗,也没有离开世俗而单独存在的胜义,因此对胜义与世俗不能舍此取彼,此二者犹如火与火的热性一样,除了火没有一个单独的火的热性;除了火的热性也没有一个单独的火。
颂曰:
一切显现周遍空,一切空性周遍现。
二谛平等一如,因此周遍于基道果所摄的一切诸法,显现的必定全部为空性,一切空性也必定全部周遍于显现法上。
颂曰:
若有显现无不空,空亦不成不现故。
有事无事此二者,亦作空基而空故。
一切显现是假立,空性亦是意假立。
若有显现,其体性必定当下即无有堪忍自性,故没有不是空性的;若是空性,不会没有显现或不显现,正因为是空性,故缘起而显现。有事与无事虽有差别,但都是空基(显现),而其体性本来即是大空性,一切显现犹如梦中子一样,仅是无明分别心的假立而无实义,同样与其观待的无事空性犹如梦中子死一样也是分别心的假立。
颂曰:
以理观察定解前,此二方便方便生,
不成一有一无故,本来无合无离住。
在以胜义理论对诸法本性进行观察抉择所产生的现空无二的甚深定解面前,名言谛的显现与胜义谛的空性二者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即显现是方便,空性是方便生,因为借助宝瓶等世俗的显现法,可以通达胜义中宝瓶的空性;或者空性是方便,显现是方便生,因为由胜义的空性中以缘起而产生世俗如梦如幻的显现法。
因为现空二者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所以不会出现一者有而另一者无的可能,暂时承认二谛时两者平等存在,究竟时两者乃是双运的一体,二者本来即是无有相合也无有分离而住于一体。
颂曰:
故知现空之各分,然而实义永不分,
由此称为无二名。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现和空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而言的,然而在实相上,现空本来无有分别而住于一体,故而称为无二双运。在后得时或抉择胜义时,中观把世俗的显现与胜义的空性分开而阐述;但在究竟的意义上这两者根本不可能分离,由此把现空一体的关系称为无二大双运。
颂曰:
能见实相之定解,不堕任何诸边故。
因为真正抉择诸法究竟现空无别实相的甚深定解,并不堕于现空的任一边之故。
颂曰:
真实观察智慧前,显现空性此二者,
有等无等一本体,可许同体面异分。
在观察真正实相的甚深妙慧前,显现与空性二者是有则俱有,无则双遣的关系,因其是同一本体之故。所以可以承许二者的关系是同一本体,侧面不同。
颂曰:
彼亦初学者面前,犹显能破所破相,
尔时现空未双运。
初学者认为:显现与空性是各不相同的法,世俗显现是所破,胜义空性是能破,此时虽把世俗显现了知为胜义空性,但尚未了知二者为大双运。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也阐述了这一观点:“现相缘起不虚妄,性空离许之见二,何时…
《定解宝灯论 6 第五问题:胜义谛和世俗谛何者为主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