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堕爱贪大海,胜者(指佛陀)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悲心无限)。”
业功德者,佛陀的身、口、意三业以任运自然以及无间(没有间断)这两个原因,而能真正饶益一切有情。一切众生心中的善业功德都是来自于佛陀事业。由于所度化众生的差别,凡是堪能化导具因缘的众生,佛陀无不令其远离衰损,令其功德圆满,如此作一切能利益众生的事。所以我们应该由种种(身、语、意、业等功德)门径去忆念,使能数数思惟(不断忆念),而生起皈依佛宝的功德。所以应该恒常猛利地修学佛宝的功德,对法宝及僧宝亦应如是修学,以启发对三宝的净信心。
“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103页第2行)这样去忆念三宝功德。(104页第1行)“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生者(皈依佛宝的信心功德生起来),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指法宝及僧宝),亦能发起如是定解”,这是皈依的扼要。
接着讲法宝的功德。(104页第4行)“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在此解释一下灭谛及道谛,所谓的道谛是指证得空性的智慧,开始时是对空性的道理听闻、了知,然后串习、修证,这时候所证的不过是空性的义共相(空性的影像)罢了,不是亲证。再继续持续、猛利的修学,若干时候你可以亲证空性,就称之为道谛。
有时候你会想,“我”是怎么来的?是这样的,你去看万法,从来不会觉得它不过是假名安立而有,而会觉得法是有的、是实有的,因为境上“显现”实有,就进而“执”为实有,所以产生烦恼、贪、嗔、痴,造业受苦,轮回生死。如果你能知道“我(补特伽罗)”或是“法”,这两者是自性空的,本是无自性(无谛实成立),不过是名言假立罢了,依这样去了知自性是空的,你就能知道“无我”,从来境上根本没有实有,这种无我的智慧称为解脱之道。
如果,你把境上所“显现”的存在方式,当成是境本身“实有”的存在,而不是名言假立,这样已经把解脱道关上,开了轮回道。反之,如果你能够知道,显相与实相(需现证)是不相符(不相随顺)的,当轮回界中一切法显现的时候,你知道这是骗你的、是虚假的,根本没有自性实有,这时,虽然并没有亲证空性,只是证得空性的义共相(空性的影像)罢了,但是依这样修行,慢慢地就可以导致空性的亲自证悟。如此经过若干时日的不断串习,显现实有的那一方就完全没有了,所谓的二现(能、所二现)隐没,本质空性,看到空性而没有看到其他,亲证空性就出来了。以亲证空性的心为基础,一直不断的串习并等持之,虽然刚开始没办法马上断除烦恼障,但若不断反复串习、等持,一段时日后就能断除所断品(烦恼障)了。因为把痛苦的因断了,所以苦不会再来。断除痛苦所缘的那一部分称为灭谛,所以它是最好的法宝,真正的法宝是指这个,可以救护我们的也是这个。
【问:“这只是见道位而已,怎么说是解脱呢?】
见道位当然是清净智慧,但是他还没办法解脱,虽已具有灭谛功德,可是它是有限的。经由所见到的法的内涵,持续串习修行,就是修道。假以时日,就变成无学道,罗汉果位就称为解脱,是这样来的。
现在我们必须依靠外在的佛宝及僧宝来教化我们,根据所接受的教法去修学,经过若干时候,当心中成就灭谛及道谛的功德之后,就具有法宝。具有法宝功德的人就称为僧宝。换句话说,开始时依靠着外在的佛宝及法宝的教诲,去修学;当我们内在得到法宝的功德,我们就成为僧宝,僧宝的当下还不圆满,一直要等到法宝修学圆满,我们本身就成为佛宝。
事实上,真正究竟的皈依法应该怎么修呢?首先依着皈依的外在因──三宝,然后证得自己的果皈依。法宝的功德是很广大的,包括十五道(声闻五道、缘觉五道、大乘五道)以及十地功德,这都是法宝,这样的理则与内涵要了知可不容易。从初地到十地,各地的功德为何?以十地来说,可以养成百尊佛,可以到百种世间听受教法等等,从初地一直往上增的求学次第,都可能牵扯到法宝的问题,这可能不容易了解。
僧宝功德,主要是指圣僧而说,(104页第7行)“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佛宝是皈依的示道大师,法宝是正皈依处,现在我们修的只是随顺的法宝,并没有修胜义的法宝。下士道所指的法宝是指相似的法宝,不是胜义的法宝,是基于佛陀展示断十恶,让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去修学断恶修善,让我们能有不堕三恶道的异熟、等流,还有增上果等果报,可以把我们从痛苦中救离出来,它之所以称为正皈依是这个原因。佛陀是示道大师,法宝是正皈依处,僧宝是皈依的助伴。比如说,我们要渡过一个大海(指轮回大海),船就是法宝,船主是佛宝,船主底下有很多助手是僧宝。由佛宝带领告诉我们怎么走,以僧宝作为助伴,而实修是指经由这艘船来渡过生死轮回的大海,以此来比喻三宝的不同。
说完皈依之后要讲业果的修行,因为奉行业果的道理是正修法宝,如果我们下一世要得到人天果位及往生净土的话,不一定要皈依三宝,皈依一宝就够了。念阿弥陀佛、念佛宝就有办法往生净土,等到你往生净土后,想要能够完全离开轮回大苦海的痛苦,就必须依止阿弥陀佛的教法去修行,最后还是少不了三宝的依止。比如患了很重的病,要好起来必须靠三个角色,就是所谓护士、药,还有善巧的医生。《入行论》中说,我们的病是最坏的病。在前面提到弟子相时说过,听法必须具有病想,可能你会想说:“我明明没有生病,为什么要说生病?”是这样的,我们确实是在大病当中,要做病想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现在罹患了三毒的病,而且病得很重,所以才会在轮回及三途中受恒常、猛利、无边的痛苦。一般世间上的病治不好,大不了死了,病也就没了。一般的病要治好不需要那么大的工程,可是无始以来这种贪、嗔、痴的大病,使我们轮回生死、受无边的苦报,要解决这些痛苦及苦因,不靠善巧的医生及好的护士,还有服下最好的药,怎么可能成办呢!
如果有人说:“因为我死了之后没有把握不堕三恶道,所以一定要皈依三宝。”能说这句话,深信三宝可以救护我,非常之好!但从奉行业果的道理上来看,这句话并不太好!因为我们把皈依三宝看得太容易了,所以只是等着三宝来救我,却不奉行业果的道理。事实上,如果能基于业果道理之上去深信业果当奉行这世间的清净正见,就不会堕三恶道。在我们的心相续里有所谓的增上三学,但是这增上三学并不是真正的增上三学,而是相随顺的(先做准备)。要具有真正胜义的增上三学必须证空性,我们现在还没证得,只有随顺的增上三学功德。
依知差别(依着知道差别)而皈依有六项,第一是相差别,(104页最后1段)“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第二是事业差别,“业差别者,如其次第(指佛法僧三宝),善转教业(教授教法是佛宝的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法宝的业),勇猛增长业(僧宝的业)。”欲求胜义善业、欲求解脱称为僧宝,所以是勇猛增长善业。第三是信解差别“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对佛要这样做),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对法宝应树立起希求证得信解),(对僧宝)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第四是修行差别,“如其次第,(对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对法宝)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对僧宝)应修共受财法正行”。第五随念功德,随念差别应该观阅《随念三宝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有关《随念三宝经》在《广论》(105页第5行)只提到“谓世尊等。”一句,以下就没有了。不过,刚刚讲很多关于佛、法、僧的功德,都出自《随念三宝经》。第六生起福报的差别,“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一般来讲,圣僧不一定是指比丘、比丘尼,不一定是出家众,当众生心中证得无我智慧,具有道谛与灭谛功德,不论是居士、男女,或是小虫,他就是僧宝。如果是凡夫僧,要四个人以上才称为僧宝。供养四位凡夫僧等于供养僧宝,对四位凡夫僧承事等于承事供养文殊菩萨。三宝里最大的福报是供养僧宝,因为现在佛没有亲自住世,佛在世当然要亲自供养,佛不在世就观想供养。现前真实供养的对象是僧宝,比如说,你供佛一朵花,只有供佛的功德,没有被接受的功德,因为你不知道他有没有接受,但是供僧宝一杯茶,他立刻就喝到了。这是由知三宝的差别而皈依。
第三自誓受而皈依佛为示道大师,依涅槃为修法之正皈依,皈依僧伽为修行的助伴。
第四不说有余皈依处,(105页第7行)“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唯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换句话说,皈依的行者必须了知内外道的大师、教主的功德差别才行,对矛盾或相违的外道大师就不应该皈依,如果皈依外道就变成舍弃皈依三宝了。
【解惑篇】
问:请问清净正见与菩提心的差别?
答:菩提心如果衰微,会堕三途,不衰微的话就不会。即使你积造了很大的恶业,可是你有菩提心,堕入三恶道也是如同拍球般,一拍就跳上来。如果得到菩提心,只要不衰微,那是恒常的。至于世间清净正见的获得也许只有今天这一次罢了,不是一直能得到的,它只是当下可以救护你不堕三途,以后如果没再生起,还是会堕三恶道。如果你随时都想修行世间的清净正见还好,可是你就不会在任何时候都想得到世间的清净正见,这就是问题所在。
问:我们一般都是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不知道在密乘死后是求往生何方?
答:依个人的修行而不同,不一定是净土。如果是菩萨,会投生到众生最苦的地方去,众生界不空就一直在那边,而不会往生净土。
问:想要当生成佛,但确实很难做到,无法今生成佛,该如何修行?
答:目标还是要锁定在成佛。假设是修密法,也已经灌好顶,就依你学过的法去修。修密法很容易下地狱,也很容易成佛,一旦你证得佛位,其他佛位的功德也会得到。
问:从现在到成佛之前这漫长的时间,要往哪里去?
答:你可以修皈依,只要好好修皈依就不会堕三恶道,还有奉行业果道理,或者修出离心,常常对生死苦厌离。而往生净土的想法不能存有自利心,应该是以利他的心来往生净土。心里要想,往生净土之后,虽然是承佛教诲修学佛法,但是我还是要以应化身来度化众生,有这种愿行才对。因为如果你是想我一个人要离苦得乐、我怕苦,所以往生净土,那是标准的修行我爱执和我执,以我爱执和我执当你的朋友去修往生净土法,这是不对的,应该祈愿为利他而往生净土。其他,依各人的心量,还可以修出离心或菩提心等各种法,并且要依个人当下的根器而修不同法。往生西方净土是希望能够以莲花化身,以莲花为父母,莲花开了之后,听受教法;不是希望能够待在净土享受,应该是以应化身去度化众生。现在没有办法证空性,没有办法修具相的菩提心,可是你已经听闻过了,所以当你一心想往生净土时,就要想说我是为了众生的义利要成佛,因此要往生净土。到净土之后,我要听受阿弥陀佛的教诫来修法成佛,成佛之后要满我的愿去度化众生,以这样的心去念佛。不管众生死活,只顾自己往生,以这种念头想要往生净土,太难了吧!
问:清净正见的等流为什么隔世就没了?
答:你不可能随时都具有“世间”的清净正见,它会衰退,这是无奈的。修学佛法的目的在于“出世间”的清净正见,就是空性慧。不是只想得到世间的清净正见,那只是救脱你不堕三恶道的方法。学佛是要畏惧生死苦,要想办法得到出世间的清净正见,这是我们的目标。只得到世间的清净正见,根本就还没入佛道,还在道外呢!
问:为什么世间清净正见之获得,是只有现在的一次或今生的一世?
答:当你基于黑白业果的道理,对业果产生净信、断恶修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定解很强时,称之为得到世间清净正见。但这只是当下而已,有可能会忘记或衰微,不能长持就丧失了。不过努力向上走的话,不但能断烦恼,同时可以断除烦恼所导出的十恶业;因为断烦恼,得到出世间的清净正见,可以把造作十恶业的根本断除,所以称为出世间的清净正见。一般来说,我们要好好去希求出世间的清净正见(空性慧)。因为我们目前根本没有真实皈依,而且没有得到真正的出世间的清净正见,只是先告诉我们一个比较容易的方式──世间清净正见,并不是一个究竟目标。
【专有词汇】
注一:新鲜庵摩洛迦果,果如橄榄,表里莹洁,清澈透明。观所知界,如观掌中庵摩洛迦,一目了然。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