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墮愛貪大海,勝者(指佛陀)發大悲。見煩惑衆生,多病憂逼惱,爲除衆苦故,十力生大悲(悲心無限)。”
業功德者,佛陀的身、口、意叁業以任運自然以及無間(沒有間斷)這兩個原因,而能真正饒益一切有情。一切衆生心中的善業功德都是來自于佛陀事業。由于所度化衆生的差別,凡是堪能化導具因緣的衆生,佛陀無不令其遠離衰損,令其功德圓滿,如此作一切能利益衆生的事。所以我們應該由種種(身、語、意、業等功德)門徑去憶念,使能數數思惟(不斷憶念),而生起皈依佛寶的功德。所以應該恒常猛利地修學佛寶的功德,對法寶及僧寶亦應如是修學,以啓發對叁寶的淨信心。
“故于初時修心稍難,後時于彼能任運轉。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恒得見佛,于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103頁第2行)這樣去憶念叁寶功德。(104頁第1行)“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皈依佛寶的信心功德生起來),則于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衆(指法寶及僧寶),亦能發起如是定解”,這是皈依的扼要。
接著講法寶的功德。(104頁第4行)“謂由敬佛而爲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谛,除過引德,以爲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在此解釋一下滅谛及道谛,所謂的道谛是指證得空性的智慧,開始時是對空性的道理聽聞、了知,然後串習、修證,這時候所證的不過是空性的義共相(空性的影像)罷了,不是親證。再繼續持續、猛利的修學,若幹時候你可以親證空性,就稱之爲道谛。
有時候你會想,“我”是怎麼來的?是這樣的,你去看萬法,從來不會覺得它不過是假名安立而有,而會覺得法是有的、是實有的,因爲境上“顯現”實有,就進而“執”爲實有,所以産生煩惱、貪、嗔、癡,造業受苦,輪回生死。如果你能知道“我(補特伽羅)”或是“法”,這兩者是自性空的,本是無自性(無谛實成立),不過是名言假立罷了,依這樣去了知自性是空的,你就能知道“無我”,從來境上根本沒有實有,這種無我的智慧稱爲解脫之道。
如果,你把境上所“顯現”的存在方式,當成是境本身“實有”的存在,而不是名言假立,這樣已經把解脫道關上,開了輪回道。反之,如果你能夠知道,顯相與實相(需現證)是不相符(不相隨順)的,當輪回界中一切法顯現的時候,你知道這是騙你的、是虛假的,根本沒有自性實有,這時,雖然並沒有親證空性,只是證得空性的義共相(空性的影像)罷了,但是依這樣修行,慢慢地就可以導致空性的親自證悟。如此經過若幹時日的不斷串習,顯現實有的那一方就完全沒有了,所謂的二現(能、所二現)隱沒,本質空性,看到空性而沒有看到其他,親證空性就出來了。以親證空性的心爲基礎,一直不斷的串習並等持之,雖然剛開始沒辦法馬上斷除煩惱障,但若不斷反複串習、等持,一段時日後就能斷除所斷品(煩惱障)了。因爲把痛苦的因斷了,所以苦不會再來。斷除痛苦所緣的那一部分稱爲滅谛,所以它是最好的法寶,真正的法寶是指這個,可以救護我們的也是這個。
【問:“這只是見道位而已,怎麼說是解脫呢?】
見道位當然是清淨智慧,但是他還沒辦法解脫,雖已具有滅谛功德,可是它是有限的。經由所見到的法的內涵,持續串習修行,就是修道。假以時日,就變成無學道,羅漢果位就稱爲解脫,是這樣來的。
現在我們必須依靠外在的佛寶及僧寶來教化我們,根據所接受的教法去修學,經過若幹時候,當心中成就滅谛及道谛的功德之後,就具有法寶。具有法寶功德的人就稱爲僧寶。換句話說,開始時依靠著外在的佛寶及法寶的教誨,去修學;當我們內在得到法寶的功德,我們就成爲僧寶,僧寶的當下還不圓滿,一直要等到法寶修學圓滿,我們本身就成爲佛寶。
事實上,真正究竟的皈依法應該怎麼修呢?首先依著皈依的外在因──叁寶,然後證得自己的果皈依。法寶的功德是很廣大的,包括十五道(聲聞五道、緣覺五道、大乘五道)以及十地功德,這都是法寶,這樣的理則與內涵要了知可不容易。從初地到十地,各地的功德爲何?以十地來說,可以養成百尊佛,可以到百種世間聽受教法等等,從初地一直往上增的求學次第,都可能牽扯到法寶的問題,這可能不容易了解。
僧寶功德,主要是指聖僧而說,(104頁第7行)“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爲憶念。”佛寶是皈依的示道大師,法寶是正皈依處,現在我們修的只是隨順的法寶,並沒有修勝義的法寶。下士道所指的法寶是指相似的法寶,不是勝義的法寶,是基于佛陀展示斷十惡,讓我們能夠依教奉行,去修學斷惡修善,讓我們能有不墮叁惡道的異熟、等流,還有增上果等果報,可以把我們從痛苦中救離出來,它之所以稱爲正皈依是這個原因。佛陀是示道大師,法寶是正皈依處,僧寶是皈依的助伴。比如說,我們要渡過一個大海(指輪回大海),船就是法寶,船主是佛寶,船主底下有很多助手是僧寶。由佛寶帶領告訴我們怎麼走,以僧寶作爲助伴,而實修是指經由這艘船來渡過生死輪回的大海,以此來比喻叁寶的不同。
說完皈依之後要講業果的修行,因爲奉行業果的道理是正修法寶,如果我們下一世要得到人天果位及往生淨土的話,不一定要皈依叁寶,皈依一寶就夠了。念阿彌陀佛、念佛寶就有辦法往生淨土,等到你往生淨土後,想要能夠完全離開輪回大苦海的痛苦,就必須依止阿彌陀佛的教法去修行,最後還是少不了叁寶的依止。比如患了很重的病,要好起來必須靠叁個角色,就是所謂護士、藥,還有善巧的醫生。《入行論》中說,我們的病是最壞的病。在前面提到弟子相時說過,聽法必須具有病想,可能你會想說:“我明明沒有生病,爲什麼要說生病?”是這樣的,我們確實是在大病當中,要做病想是很有道理的!我們現在罹患了叁毒的病,而且病得很重,所以才會在輪回及叁途中受恒常、猛利、無邊的痛苦。一般世間上的病治不好,大不了死了,病也就沒了。一般的病要治好不需要那麼大的工程,可是無始以來這種貪、嗔、癡的大病,使我們輪回生死、受無邊的苦報,要解決這些痛苦及苦因,不靠善巧的醫生及好的護士,還有服下最好的藥,怎麼可能成辦呢!
如果有人說:“因爲我死了之後沒有把握不墮叁惡道,所以一定要皈依叁寶。”能說這句話,深信叁寶可以救護我,非常之好!但從奉行業果的道理上來看,這句話並不太好!因爲我們把皈依叁寶看得太容易了,所以只是等著叁寶來救我,卻不奉行業果的道理。事實上,如果能基于業果道理之上去深信業果當奉行這世間的清淨正見,就不會墮叁惡道。在我們的心相續裏有所謂的增上叁學,但是這增上叁學並不是真正的增上叁學,而是相隨順的(先做准備)。要具有真正勝義的增上叁學必須證空性,我們現在還沒證得,只有隨順的增上叁學功德。
依知差別(依著知道差別)而皈依有六項,第一是相差別,(104頁最後1段)“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第二是事業差別,“業差別者,如其次第(指佛法僧叁寶),善轉教業(教授教法是佛寶的業),斷煩惱苦所緣爲業(法寶的業),勇猛增長業(僧寶的業)。”欲求勝義善業、欲求解脫稱爲僧寶,所以是勇猛增長善業。第叁是信解差別“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對佛要這樣做),應樹希求證得信解(對法寶應樹立起希求證得信解),(對僧寶)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第四是修行差別,“如其次第,(對佛寶)應修供養承事正行,(對法寶)應修瑜伽方便正行,(對僧寶)應修共受財法正行”。第五隨念功德,隨念差別應該觀閱《隨念叁寶經》,裏面講得很清楚。有關《隨念叁寶經》在《廣論》(105頁第5行)只提到“謂世尊等。”一句,以下就沒有了。不過,剛剛講很多關于佛、法、僧的功德,都出自《隨念叁寶經》。第六生起福報的差別,“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一般來講,聖僧不一定是指比丘、比丘尼,不一定是出家衆,當衆生心中證得無我智慧,具有道谛與滅谛功德,不論是居士、男女,或是小蟲,他就是僧寶。如果是凡夫僧,要四個人以上才稱爲僧寶。供養四位凡夫僧等于供養僧寶,對四位凡夫僧承事等于承事供養文殊菩薩。叁寶裏最大的福報是供養僧寶,因爲現在佛沒有親自住世,佛在世當然要親自供養,佛不在世就觀想供養。現前真實供養的對象是僧寶,比如說,你供佛一朵花,只有供佛的功德,沒有被接受的功德,因爲你不知道他有沒有接受,但是供僧寶一杯茶,他立刻就喝到了。這是由知叁寶的差別而皈依。
第叁自誓受而皈依佛爲示道大師,依涅槃爲修法之正皈依,皈依僧伽爲修行的助伴。
第四不說有余皈依處,(105頁第7行)“由不言余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于叁寶執爲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換句話說,皈依的行者必須了知內外道的大師、教主的功德差別才行,對矛盾或相違的外道大師就不應該皈依,如果皈依外道就變成舍棄皈依叁寶了。
【解惑篇】
問:請問清淨正見與菩提心的差別?
答:菩提心如果衰微,會墮叁途,不衰微的話就不會。即使你積造了很大的惡業,可是你有菩提心,墮入叁惡道也是如同拍球般,一拍就跳上來。如果得到菩提心,只要不衰微,那是恒常的。至于世間清淨正見的獲得也許只有今天這一次罷了,不是一直能得到的,它只是當下可以救護你不墮叁途,以後如果沒再生起,還是會墮叁惡道。如果你隨時都想修行世間的清淨正見還好,可是你就不會在任何時候都想得到世間的清淨正見,這就是問題所在。
問:我們一般都是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不知道在密乘死後是求往生何方?
答:依個人的修行而不同,不一定是淨土。如果是菩薩,會投生到衆生最苦的地方去,衆生界不空就一直在那邊,而不會往生淨土。
問:想要當生成佛,但確實很難做到,無法今生成佛,該如何修行?
答:目標還是要鎖定在成佛。假設是修密法,也已經灌好頂,就依你學過的法去修。修密法很容易下地獄,也很容易成佛,一旦你證得佛位,其他佛位的功德也會得到。
問:從現在到成佛之前這漫長的時間,要往哪裏去?
答:你可以修皈依,只要好好修皈依就不會墮叁惡道,還有奉行業果道理,或者修出離心,常常對生死苦厭離。而往生淨土的想法不能存有自利心,應該是以利他的心來往生淨土。心裏要想,往生淨土之後,雖然是承佛教誨修學佛法,但是我還是要以應化身來度化衆生,有這種願行才對。因爲如果你是想我一個人要離苦得樂、我怕苦,所以往生淨土,那是標准的修行我愛執和我執,以我愛執和我執當你的朋友去修往生淨土法,這是不對的,應該祈願爲利他而往生淨土。其他,依各人的心量,還可以修出離心或菩提心等各種法,並且要依個人當下的根器而修不同法。往生西方淨土是希望能夠以蓮花化身,以蓮花爲父母,蓮花開了之後,聽受教法;不是希望能夠待在淨土享受,應該是以應化身去度化衆生。現在沒有辦法證空性,沒有辦法修具相的菩提心,可是你已經聽聞過了,所以當你一心想往生淨土時,就要想說我是爲了衆生的義利要成佛,因此要往生淨土。到淨土之後,我要聽受阿彌陀佛的教誡來修法成佛,成佛之後要滿我的願去度化衆生,以這樣的心去念佛。不管衆生死活,只顧自己往生,以這種念頭想要往生淨土,太難了吧!
問:清淨正見的等流爲什麼隔世就沒了?
答:你不可能隨時都具有“世間”的清淨正見,它會衰退,這是無奈的。修學佛法的目的在于“出世間”的清淨正見,就是空性慧。不是只想得到世間的清淨正見,那只是救脫你不墮叁惡道的方法。學佛是要畏懼生死苦,要想辦法得到出世間的清淨正見,這是我們的目標。只得到世間的清淨正見,根本就還沒入佛道,還在道外呢!
問:爲什麼世間清淨正見之獲得,是只有現在的一次或今生的一世?
答:當你基于黑白業果的道理,對業果産生淨信、斷惡修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定解很強時,稱之爲得到世間清淨正見。但這只是當下而已,有可能會忘記或衰微,不能長持就喪失了。不過努力向上走的話,不但能斷煩惱,同時可以斷除煩惱所導出的十惡業;因爲斷煩惱,得到出世間的清淨正見,可以把造作十惡業的根本斷除,所以稱爲出世間的清淨正見。一般來說,我們要好好去希求出世間的清淨正見(空性慧)。因爲我們目前根本沒有真實皈依,而且沒有得到真正的出世間的清淨正見,只是先告訴我們一個比較容易的方式──世間清淨正見,並不是一個究竟目標。
【專有詞彙】
注一:新鮮庵摩洛迦果,果如橄榄,表裏瑩潔,清澈透明。觀所知界,如觀掌中庵摩洛迦,一目了然。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講 皈依叁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