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業果
今天我們已經得到這個可以修學佛法的暇滿人身,又碰到難值遇的正法,特別是具有分辨善說及惡說的智慧和智力,而且當下我們的身體也沒有任何的疾病,在這麼多的條件之下,我們知道死無定期,而死的時候只有佛法有助益,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修學佛法,求取心要。而所取受的心要,不應該只爲下一世能得到人天果位,乃至于得到解脫果位而已,應該從各種門徑去修學能生起摧滅“我愛執”的方法。一旦生起那種真實“愛他執”的心,就不可能不證佛陀果位的。
因此,應該在修學愛他執的心之上發心說,爲了能夠圓滿一切衆生的義利,希望把他們安置在佛陀的果位上,所以我一定要成佛。以這種菩提心的心境來聞思修教法,先聽聞,然後思惟,繼而修習。
動機就像水的源頭一樣,源頭往哪,水就向那裏流去;聽法開始時的動機調整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要以清淨的動機來聞法、思法及修法。菩提道次第教授是涵蓋顯密雙運的圓融教法,它以道次第來圓滿“爲利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願行,所以開始時的聞思修動機絕不能錯掉,而且應該修學“方便分”與“智慧分”互相不分離的道,才能成就佛陀果位。
“菩提心”並不是無因而得的,在其之前必須先生起“大悲心”,而大悲心生起之前,必須先生起“出離心”。大乘和小乘出離心的內涵也有不同,這裏所講的是小乘的出離心,也就是指中士道的出離心。要得到中士道次的出離心之前,必須先修學粗分的下士道的出離心──畏懼叁惡道的苦而要出離。是以前前不修,後後不可得。
菩提道次第教授科判分四個門徑來說明。第四個是“甲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導學徒次第”,這一點分兩項,就是:“乙一、道的根本在依止善知識的軌理”以及“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已經親近了師長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又分兩方面說明:“丙一、以有暇身勸取心要”以及“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其二之“攝取心要之理”分爲共下士、共中士和上士道,當下我所教授的是屬于共下士道次的修心之理。戊一、共下士道次修心的道理,分成:“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以及“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兩點,我們已經講到第二點。有關“依止後世安樂方便”又分成“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在于發深忍信”兩項解脫。
要怎麼實修皈依法門呢?應該在資糧田完全顯現之上,行持七支供養及獻曼達盤之後,把這個資糧田收攝,化爲一尊上師佛,迎請上師佛降臨,安住在你頂門之上,再從頂門上師佛的心口放光,化現出叁寶皈依境在你眼前,以此作爲所緣境而行持皈依法門。修學皈依境有叁個內涵。
首先,把叁惡道中的每一個痛苦當作是你真實在受一樣,就像你果報成熟,已經墮到叁惡道了,每一道的痛苦,都讓你産生很大的畏懼,這樣實修自己墮入叁惡道然後深信叁寶能救你,而行持皈依。
再者,即使我們現在沒有墮叁途,但是墮叁途的因卻已積造不少,所以隨時都可能墮入叁途。因爲我們已經造了因,畏懼這個因會感報的緣故,信叁寶能救而皈依叁寶。
第叁,即使不想因和果,就想叁寶的功德不可思議,只要我們一轉念,相信叁寶有不可思議的能力能救護我們,就以歡喜心去歸投依靠叁寶。
以這叁個方式來行持皈依。在皈依的時候,不要只想著自己一個人在皈依,要觀想身邊周遭滿布著如母有情,而你帶領他們一起來行持皈依的法門。先是淨除衆生和你對叁寶皈依的法行中,不如理的那一部分罪障之後,觀想你與衆生同樣得到叁寶身、口、意的加持,並且深信叁寶永遠都不棄舍你和衆生,你與所有衆生都已經真實趣入皈依叁寶。
皈依功德分兩種傳承介紹:(113頁科判)“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授所出勝利”。以“二、教授所出勝利”來說明,皈依的功德總攝起來有八種,我就簡要的介紹。第一、皈依之後就是佛教徒,列入佛子之數。換句話說,本來你只是世間的一個衆生,皈依之後就成爲一個佛教徒了。第二、皈依是一切律儀之基,律儀要在皈依之上來受持,換句話說,沒有皈依不得受持任何戒律。第叁、我們知道造業的對象只有兩種:往上是叁寶,往下是衆生。要淨除對衆生所造的惡業,應該修慈悲心及菩提心;對叁寶造了不善業,應該修真實皈依叁寶。如能真實皈依叁寶,我們以前所積造的那些業障會減弱、削薄乃至去除。第四、基于你對最勝福田叁寶行持真實皈依,以及對衆生行持慈悲心的關系,你的福報在皈依之後會廣增。第五、臨終時如果生起真實的皈依功德,就不會墮入叁途。第六、一般而言,我們會有人及非人的障礙,如果行者心中生起真實皈依,障礙就不能得其便而趣入。
提到人及非人的障礙,以前有一個人穿了一件紅色衣服,在夜間被野獸看到了,就要吃他,這時他真誠地生起皈依的心,以至于野獸不能危害他。另外,護法四大天王(東方、南方、北方及西方四大天王),他們之中的兩位曾是海中的龍,另兩位是大鵬金翅鳥。由于大鵬金翅鳥會吃龍,所以兩條龍很害怕,就去求佛說:“請問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免于這種危難?”佛告訴他們說:“你們要真實皈依叁寶。”于是他們就真實的皈依了叁寶,並且依教奉行。之後,大鵬金翅鳥就吃不了他們了。大鵬金翅鳥問龍說:“爲什麼我們以前很容易就可以傷害你們,而且你們也很害怕,但是現在我們吃不了你們,而且你們也都不害怕?”龍回答說:“因爲我們向佛求法,皈依叁寶的緣故。”兩只大鵬金翅鳥就說:“那我們也要皈依叁寶。”然後他們也皈依了叁寶。兩條龍和兩只大鵬金翅鳥在皈依叁寶之後都發願說:“由于我們皈依了叁寶,所以生生世世都要護持佛的教法。”因而變成現在的四大天王。
另一個故事,有一位在高山上苦修的閉關者,他很窮,有一天來了個小偷要偷他的東西,並威脅他說:“如果你不把東西拿出來的話,我就把你殺了。”苦修者說:“可以,你把手伸過來,我把法衣給你。”小偷伸出手去拿的時候,苦修者忽然把他抓起來綁。苦修者說:“你要偷東西是不是?你這樣偷盜很可惡。”就打他,邊打還一邊說著:“皈依叁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這樣以叁皈依來打小偷,打得很重。小偷被痛打之後,就求說:“本來是要偷東西的,東西沒偷到,卻被你打成這樣,放我回去吧! ”苦修者就放他回去了。那是快黃昏的時候,他經過一座橋,那座橋平常有很多羅刹、精靈、非人等住在那邊等著吃人。那個小偷在過橋的時候口中念著:“今天什麼都沒偷到,還差點被打個半死,還好那個苦修者只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打了我叁次,沒有講皈依四、皈依五。萬一還有皈依四、皈依五,我就被打死了。”這個小偷只是這樣無心念一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些非人就不能害他了。
還有一個故事,是一位跛腳的女孩子經過一座橋,橋下有很多鬼聚在那邊,橋上也有很多鬼在守候,准備危害過橋的人。那女孩子持著度母咒走過去,而沒有被危害到。那鬼問看守的鬼說:“你難道沒有看到一位跛腳的女孩子走過去嗎?”看守的鬼說:“沒有呀!我只看到度母過去。”
由衷至誠祈求叁寶,非人不能危害。如果至心祈求皈依叁寶的話,可以心想事成,速捷成佛。
憶念著皈依叁寶的功德,應該早上一起來,就要叁次至誠的皈依叁寶;晚上臨睡之際,也要叁次至誠的皈依叁寶,在憶念叁寶的功德之上,隨念叁寶的功德與恩澤。最好的飲食在受用時,先供養叁寶。即使在嬉時(就是開玩笑),也不能說我要舍棄皈依叁寶,這種話不能講。(115頁第8行)“如是憶念諸勝利故,于日日中,晝叁夜叁,勤修皈依。”應該在憶念皈依叁寶的功德之上,至心修學皈依叁寶學處,晝叁夜叁地去勤修叁寶皈依。不論什麼時候都應該恒常憶念叁寶,特別是碰到困厄的時候,更應該皈依叁寶,不舍叁寶的皈依。
接下來,(117頁科判)“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分叁:“思總業果”、“思別業果”、“思已正行進止之理”。“思總業果”又分爲“正明思總之理”、“分別思惟”兩項。
關于總業果道理的正思惟,分四項:“業決定一切”、“業增長廣大”、“業不作不受”、“業作已不失”。所謂業決定一切是說,當你造了惡業因,不可能感善果;當你造善業因,不可能感惡果,這是決定的。種子是熱的話,會感得熱的果實;種子是甜的話,會感得甜的果實;乃至很微細痛苦的感報,也都是由“業決定一切”所感報的。苦樂果報不是無因而生的,講無因而生是錯誤的。也不會是由不相順的因,比如說:“業報是來自于大自在天或遍入天的安排等。”也就是說,這些苦樂、得失,都是由教主,或是依怙處賜與的,這是外道的說法,只有佛教有“業決定一切”的這種說法。遭受到各式各樣的苦樂果報,是來自于各自所造的各式各樣的善惡業因。(117頁倒數第2行)“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善惡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沒有什麼紊亂),各別而起。若于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爲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贊爲一切白法根本。”也就是說,你積多少善因,就感到多少善果,積多少惡因,就感到多少惡果,這是決定的。關于業決定的個別定解,在《戒經》、《賢愚因緣經》、《俱舍》中講得很多。當你說一個人:“好像狗喔!”你可能就造了下世投生爲狗的業。有個典故,曾有人惡口批評一位修學佛法的人:“像蛇一樣!”罵人的人,當生就化爲蛇身。
第二個是業增長廣大。世間的樹種子種下去,會感報很大的樹木,蔭蔽十方。可是業果的增長廣大之理更甚于此,比如說,你殺一只小蟲,若沒有馬上以四力忏悔去淨…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一講 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