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一講 業果▪P3

  ..續本文上一頁以感報下一世投生到好的地方以及解脫,這種血祭是以愚癡心而殺生。又比如說,當敵方國家人民遭殃的時候、遭到殺害或是有危險的時候,雖然我們沒有參與,但卻很隨喜,那也同樣有很大的罪。當有惡人被殺死的時候,如果我們說:“好!他死得好!死得其所。”這也是很危險的。動機很重要,你的動機是什麼?只是殺了對方,殺生罪是不一定成立的。如果動機不是煩惱心,是以悲心去殺。就像本尊現忿怒相,或寂靜尊以各種忿怒相顯現來調伏那些魔怪、人及非人的危害,他的動機是大悲心,他以嗔恚忿怒的相將之調伏,他的因等起(因動機)是大悲心,而當下因緣的動機──時等起(時動機)是嗔恚,這樣是可以的。

   佛陀在本生當菩薩的時候,當時他是大商主,爲了能夠救護貧窮的人,爲了能夠解脫這些衆生的疾病、困厄,帶了五百個商人去寶洲采寶,而這裏頭有一個壞人想要殺這五百個人。菩薩知道了,他想:“與其讓他造這個惡業墮地獄受苦,不如我來受好了,讓我把他殺了,由我來墮地獄好了。”因爲不忍這個壞人造殺那麼多衆生的惡業而墮地獄,菩薩甯可自己來承受。結果,因爲這個動機,菩薩不但沒有造惡業,反而很快的積了很大的福報。

   殺生罪從本質、業行來說,都是最重的,爲什麼呢?因爲所有衆生最重視、最珍貴的是命根,所以第一個就講殺生。

   “不與取”就是偷盜。以偷盜來說,不一定要親自偷,如果親自偷就變成小偷,沒有親自偷盜的惡業也算是不與取,我們犯此惡業的危險性很大。比如說,你的權力很大,你安立對方莫須有的罪名,讓他犯官司,然後間接取得他的財富,這樣也算是偷盜。以僧衆來說,叁寶的公共東西取來受用的話,這樣也算是偷盜。又如借人家的錢財和東西,忘記了或故意不還,這也是偷盜。或是別人的東西(有主物),這東西的價值有個定位了,你將它取爲己有,即成偷盜。長淨(就是大乘的布薩(誦戒)儀軌)裏講到菩薩戒,如果偷盜有主物,像樹木、樹葉,就算是偷盜了。而小乘的《戒經》裏講到,所偷的東西必須具有一定的價格、價值。犯偷盜罪有可能是基于嫉妒而偷,也有可能因貪心、嗔恚、癡心而偷。有想要偷的心(即成了動機意樂),在人家沒允許時去偷(而成加行)。什麼是究竟的時候?當你偷到之後,“我得到了,我偷到了!”的“想”生起來的時候,就是究竟了。

   接著是邪淫,在出家衆叫墮罪,是根本墮。事的方面有四種情況,比如說在佛塔的地方(非處)、或是懷孕期(非時)、對象是別人的妻子(所不應行)及如口穢道(非支)等,都算是邪淫。邪淫也如前面所言一樣,你必須有對象、意樂、加行及究竟。什麼是究竟?就是當你生起樂的覺受時,就稱爲究竟。

   妄語有很多種類,它可分爲下品、中品、上品叁種。最大的妄語是什麼呢?就是沒有證得初禅的功德,沒得止,卻說自己證得初禅的功德,說自己有神通、說自己是佛,這都是大妄語。妄語的呈現不一定要開口講話,用身體的姿態或是用手指頭作一個錯誤的示現,就叫妄語。但是有一種例外,就是當衆生生命有危險的時候,爲了要救他,說了不誠實的話,那不算是妄語,沒有犯妄語的業。妄語一定要對方了解到自己被騙,才算究竟。

   “離間”又稱“兩舌”,就是用言語離間和諧的兩方,使他們距離更遠。但是即使你用兩舌離間和諧的兩方,如果對方聽不懂,就不算犯;如果他們聽懂了,而且真的是如你所願的分開了,那才究竟。所以最壞的是什麼?就是令和諧的雙方不和諧,不和諧的讓他們更不和諧,這是兩舌最壞的地方。

   什麼叫惡語呢?就是講難聽的話讓對方心裏不痛快、很難受,好象被刺刺著一樣。基于貪心、嗔心所說出來的話,稱之爲粗惡語,比如說,對方不是小偷卻說他是小偷,沒有殺人故意說他是殺人犯,用語言刺人的心,就算是粗惡語。犯粗惡語,大部分是基于嗔心。

   绮語包括聊天講故事,聊曆史、作戰、軍隊,談天說地等等,這樣的口業都算是绮語,簡言之,沒有意義的話都是绮語。我們念經書、課誦的時候,動機沒有好好地安立,然後心裏想別的事、有口無心地念,那也是绮語。

   接著是貪心,這是意的業。貪心是對別人(不是對自己)的財物,生起貪求的那種心情,就稱爲貪心加行。什麼是貪心的究竟呢?這個東西我非得到不可,我一定要得到!“我決定要得到!”的那種決定産生時,就是犯了貪心的究竟了。

   再過來是嗔心或損心。是指對于你所不悅意(不喜歡)的對方,生起一種嫉妒或者傷損、嗔恚的心,換言之,就是生起一種損害對方的心情。當你有“我一定要去損害他”的心生起時,就是嗔心的究竟了。

   邪見分兩種,增益邪見與減損邪見。減損邪見就是把有說成沒有,比如有叁寶說成沒有叁寶,有業果說沒業果,有前世後世卻說沒有前世後世,有四谛說成沒四谛等,這些都屬于減損的邪見,由于有減損邪見、否定有因緣業果的關系,犯粗分的業果,會墮到地獄去投生。減損邪見是把有的說成沒有的;而把沒有的說成有的,就稱爲增益邪見。最壞是業就是邪見的業。以上很簡要的解釋一下十惡業。

   在了解整個十惡業,並且不斷地觀它的過患之後,當你快犯十惡業時,即以“正知”和“正念”去守護,生起“我要遮止十惡業”的心,稱之爲行持斷十惡業的律儀。好好守護身口意叁門,想去偷盜時,對自己說不能偷盜,這種心情稱爲守護。要能夠好好地守護十惡業,應該先有正知和正念。我們會讓戒律衰微的理由是因爲沒有正知正念和謹慎,也就是沒有戒慎的心和正念。

   十惡業的果報有所謂的異熟果、等流(注一)果,以及增上果。異熟果最重的是地獄,次爲餓鬼,最輕的是畜生。就算已經脫離異熟果,之後又有兩種等流果,即爲領受等流和造作等流,其中最壞的是造作等流。例如,當你殺生去感地獄的異熟果之後,再投生爲人,你仍有造作等流,那種很想殺的心很強,所以還會繼續想殺生。就像有些人生下來就很喜歡偷,並不需要別人教他,這就是他以前異熟果感報之後,那種偷心還在,所以很小就會想偷盜,因而一生淪落受牢獄囚之苦。總之,由貪、嗔、癡透過身、口、意叁門造十惡業,即使受完異熟果報之後,因爲已經相順(串習成習性)了,在等流果的時候,會越報越多、越感越多,如果不能生起對治力,惡業會一直擴散。對煩惱手下留情,它就會一直加害于你,每一個業都可以讓你好幾世、好幾劫墮落叁惡道,不是只有一世,所以身口意的防護是很重要的。

   提到別解脫律儀,雖然心的守護也需要,但主要在于身口的防護、守護,而密乘的教誡、或是菩薩戒,主要是在心的守護。守護心戒尤其不容易,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地訓練正知正念,根本就很難守護心。總之,祈求我能夠恒常生起戒慎正知念力,並能夠貫徹清淨持守律儀。從斷十惡業開始到最高律儀的持守上,正知念力和戒慎都是需要的。

   補充說明一下,十惡業包括身叁、口四、意叁。身有叁支,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口有妄語、兩舌、惡語及绮語,意有貪、嗔及邪見。其中叁種意業是業道不是業,身口七支是業也是業道。

  【解惑篇】

   問:請格西拉再爲我們說明一下“業”及“業道”之不同。

   答:業就只有“思業”與“思已業”兩種,業道的話則不限于此,未必是思業與思已業,比如粗惡語是語“業”;文詞很鄙劣是“業道”,不是業。“業”是說在造粗惡語文詞的當下,同時具有造粗惡語的思心所(要造粗惡語的思心所、要造業);粗惡語的語是業道,我們說語業是粗惡語,它是業也是業道。所謂“業”是在心識上所安立的習氣,就像蓋章一樣,在你的心識上蓋個章。所謂“業(造作)道(趣入)”就像輸入電腦的動作一樣的,只是從事動作所以稱爲業道。

   意業(貪欲心、嗔恚心、邪見等)是業道,不是業的理由是,業只有兩個,就是“思業”與“思已業”。思已業是動作,由心識(思心所)做動機,所鼓動而導出來的身、口的業叫思已業;貪欲心、嗔恚心、邪見是沒有這個思已業,所以不是業。那它是不是思業呢?也不是思業。爲什麼?因爲它是業道,所以不是思已業,所以它不是業。它也不是思業的理由何在?因爲思業必須是思心所,而貪、嗔、邪見同俱心王和心所,所以它不算是思業或是思心所,意業同俱心王和心所,所犯出來的貪欲心、嗔恚心、邪見是業道,不是業。(“業”分:思業(必須是“思心所”);和思已業(身口之業)。而貪、嗔、邪見同俱心王和心所,所以非“思業”。

   問:強盜沒有真實皈依叁寶,晚上過橋時只是有口無心念叁次,怎麼會得到救護?

   答:他還是有憶念叁寶的名言,所以不被非人所害。他不是只有這樣念過去,心裏還想說:“不但偷沒偷到,而且還被打,還好只有叁寶佛法僧而已,打叁下而已,還好沒有四寶、五寶,不然就被打慘了。”在念叁寶的名言之上,他有害怕的心情,所以他有皈依,然後得到救護。

   問:上星期格西拉提到,只是不造惡業不會得到功德,必須承諾不造惡業才會得到功德,不造惡業不就是斷除十惡?斷除十惡不就是十善?爲什麼造十善不會得到功德?承諾不造惡業,是不是一定要受戒才叫做承諾?

   答:花和桌子不會造十惡業啊! 它這樣有什麼功德?你要先承諾。

   問:如果造十善業並做回向,可是嗔心很強烈,這樣會不會被摧滅?

   答:回向有好幾種,比方說回向今生長壽、回向來世得人天、回向了脫生死、回向無上菩提,如果是回向無上菩提的話,不會被摧滅,回向成佛之因不會被摧滅。如果是嗔心造善業,又沒回向,就可能會被摧滅。沒有道理說回向我今生長壽,這不算是回向;僅僅回向長…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一講 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