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一講 業果▪P4

  ..續本文上一頁壽雖然沒什麼不對,但是是爲了要成辦衆生義利、要成佛,所以必須要長壽,這樣就又不同了。如果你的回向是回向無上菩提,而且有空性見作攝持的話,嗔恚也摧滅不了的。反之,如果只有菩提心或是一般的善業,那嗔恚心會摧滅善根,或善果會延長時間感報。感報是會感報,只是延長時間感報。嗔恚不能摧滅由空性所攝持的善業的回向。

   問:受八關齋戒裏面有問遮難,裏面有一條是否有與六親眷屬行淫,如果在這一條裏面只是受害者,算不算犯?

   答:這取決于你行淫的時候有沒有樂受,邪淫的成不成立是看你有沒有樂受而說的,如果有就是事實,它還是安立有一個樂受的量。

   問:在家人與人相處,一定會談天說地,那不是犯了绮語,該怎麼辦?

   答:這要看個人的修行,如果你修行不夠的話,就多課誦經書,避免去绮語。如果你修行得比較高了,像密乘,绮語是可以轉化的,那時所說的話不算是绮語,是運用觀想法,把绮語轉化、摧滅。不是閉嘴,而是原來用嘴巴來绮語,現在同樣是用這張嘴巴來轉掉绮語的本質,就不再是绮語的業。比如說念經就是這樣,同樣的嘴念經書,那就不叫绮語了。

   問:修密法,绮語如何轉化?

   答:修本尊法,把自己當本尊想,所有的話都是咒語,都是本尊現的咒語,我的身體就是本尊,心裏想佛法,所以那不是绮語。不論外相怎麼顯現,聽到的聲音卻都是咒語,不論看到任何外相也都是我的本尊身,聽到的所有法也都是我內心對法的憶念,密乘有這種修法,只是很難修罷了。

   問:是否斷十惡業的功德比較大?

   答:方法我都講過了,功德何者比較大也講過了。“斷”和“不做”不一樣,斷十惡業表示你承諾了,叫斷;只是不做十惡業,不叫承諾,功德就大小不一,沒有守護的心。

   問:我們有守護的心,可是沒有皈依叁寶,但有承諾也就有律儀的味道?

   答:以前不是有個獵人,叫他白天打獵晚上不要打獵,他做承諾所以有不同的果報。他晚上不打獵,他承諾了所以得到戒了,得到斷的功德,承諾說“我不做”才叫斷。到底世間的人不做十惡業是什麼理由?爲什麼不做十惡業了?世間的人不做十惡業是很好的業,會得到樂果。世間人造十善業有功德,僅只不做十惡業,不一定有功德,就像桌子一般。

   問:那這樣就不要那麼辛苦的去當佛教徒了,不做十惡業還是可以得到人天果報,何必信佛?因爲我們斷十惡行十善,他們也斷十惡行十善,以後的果報是一樣的啊! 如果我們只學下士道次的話,爲什麼要當佛教徒?如果只爲了人天果報的話,不一定要當佛教徒,我們可以行十善就好,一樣可以感到人天果報。一個凡夫只有行十善,和有皈依行十善,人天果報有沒有不一樣?

   答:人天果報有勝劣之分,有皈依的佛教徒比較靠近佛位,雖然他皈依後轉世人天,也會再進一步成佛,一般凡夫(未皈依者)就不會。外道誤認爲解脫是什麼?以爲我這樣造善業之後就可以得到解脫,事實上他沒有出叁界,他造善業,得到無色天的果位,這都是善業所感報的果報,可是他誤以爲是解脫,結果沒有解脫,善業報完之後掉到叁惡道。爲什麼掉到叁惡道?因爲他認清了無色天果位不是解脫,所以他對解脫起了煩惱(生起根本沒有解脫的邪見,認爲佛在說謊),就又掉入叁惡道。

   格西拉反問:睡覺的時候有沒有造十惡業?當你臨睡(眠心所)的時候是否以守護斷十惡業的心去睡?

   衆答:臨睡之際,善心睡,當然整個睡覺就是善業。

   答:不是這樣子,睡覺時是不善不惡的心,不可能以善心惡心睡覺,睡覺是不是要無記心睡覺?

   衆答:以善心祈求睡覺(就《廣論》角度而言)。

   答:睡覺一定是用無記心睡覺,不可能以善心惡心睡覺,所以睡覺的心所一定是無記心,那個時候沒有造惡業、也沒有造善業,怎麼造善惡業?

   衆答:臨睡之際以善心睡,那整個睡覺都是善業了。

   答:睡覺的心所是無記性的,所以沒有善、沒有惡。臨睡之際,用善心睡的話,就整個都是善業;惡心睡的話,整個睡覺都是惡業;用無記心睡覺的話,變成無記業、非善非惡業。

   睡眠的業是不定業、可轉業,後悔也是如此,後悔和睡眠都是不定業。

   法音法師補充:如果對造善後悔的話,就是惡業了;如果對造惡後悔的話,就是善業了。

   問:邪淫裏面有講到一個非處所,法師所集會的地方、或者塔廟或者講經說法之地,很多道場是設置在集合式住宅裏面,也有很多人居處在裏面,這樣怎麼辦?

   答:不會,因爲是不同家庭,上面是道場,下面是家庭。很高的樓層不是只有一個處所,那是不同處所的組合。同一個處所是指一個所有權的地方。如果照你這樣講法就很困難了,因爲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佛的。

   問:業會增長廣大,殺死一只蟲,不忏悔會變成像殺一個人一樣。可是我們無意中殺了,自己並不知道,怎麼辦?

   答:主要按意樂。造惡業時,你完全知道是在造惡業,在整個意樂、加行都知道,這樣才算,造善業也是如此。你無意的或是根本沒有殺心,那個不是圓滿的業。如果你有殺心,就算你殺自己那也算是殺,割腕也算,只是沒有究竟圓滿。

   問:自殺是不是殺生?是不是究竟圓滿?因爲剛剛講“事”必須是自己之外的其他衆生才叫對象,自己殺自己時,殺的對象如何界定?

   答:那種說法是戒律(十善戒)的說法,《戒經》(毗奈耶)說,一定要是自己之外的其他衆生才叫對象。

   問:自殺的動機(意樂)還有加行,有沒有究竟?因爲能殺與所殺同時死啊! 不是說被殺者要比殺者早死嗎?

   答:殺生者與被殺者同時死,應算犯了殺生業。

   問:是否究竟圓滿呢?

   答:事上的對象是不圓滿,但究竟上是圓滿了。因爲命根斷了,所以它不是圓滿犯行。因此是否犯了殺業之根本墮仍有待考慮,但殺業卻是成立的,因爲粗罪是犯了。

   問:自殺是嗔心所爲嗎?

   答:大悲心吧! (笑)總之,細分罪沒有,粗分罪已犯。

   問:如果一個人以善心去做,但是最後可能因爲做得不好而反成惡業,那麼他實際是做了善業或惡業?

   答:動機若是善的話,應是安立爲善業,最主要是以動機爲主。不過,既然動機是善的,爲什麼會反成惡的呢?

   衆答:有呀!有時動機雖善,加行及究竟卻是不好的。

   答:動機是種子,故以動機爲憑據。稻子的種子生不出麥苗來,若是稻子的種子腐爛了,那就另當別論。所以如果你動機是善的,但你又心存嗔恚的話,善心會被摧滅。你說一個動機是善的惡業給我聽聽看。

   衆答:例如我是一個老師,爲了學生好(動機),學生打了我,我也打他(加行是錯的)。

   答:如果學生打你,你以嗔心反打他時,善的動機種子事實上已被嗔心所毀,善的種子已經沒有了,自然是惡業。反之,對學生若以好言勸導不聽,而施以處罰責打之後,終令他改過向善,你的加行與動機皆成善業。但若是毫無作用時,你的善業種子等同腐爛了,可能又成惡業。善業應有善的異熟果産生,若沒有效用,如同異熟果不生,應不感善業。

   問:如此說來,倘若以十元布施對方,給他做特定目的使用(如買車票等),但對方收了之後並未照實使用,豈非沒有布施之效果了?

   答:別人如何花用是他的事,當他有了“我得到了十元”、“我被布施到了”的感受時,你的布施就得到功德。別人給你一棟房子,你住不住是你的事,但別人布施的功德不減。布施的成就在于別人有了“得到”之想,受不受用不是重點。事實上,我仍想不出來有什麼動機是善的,而加行及究竟是惡的例子。

   問:一般生意場上很容易發生的是,生意人以私心、求利潤的角度做生意。例如出版商印書發行,出發點是爲了能賺錢,但是由于他的出版,很多人因此有書可看,而得到利益,這樣動機非善,但結果卻是好的,這樣是屬善業或惡業呢?

   答:染上世間八風者皆是惡業。一個人爲求名聲而鋪橋造路,爲八風所染是惡業,等橋鋪好、路造好了,看到許多人因此得到方便,心中生:“能使衆生方便,多麼好啊! ”這一念,就又轉成善業了,變來變去是不一定的。

   問:倘若我的朋友不知道她的男朋友用情不專、行爲不檢點,我站在朋友的立場,告訴對方一些不好的事實,致使我的朋友和她男友分手,在此情況下,我的動機是爲了朋友的幸福著想,怕她受傷害,但加行上是離間了兩人而使他們分手,這是惡業或善業?

   答:假如你不是基于嫉妒別人談戀愛之心而說的話,不算惡業。所謂兩舌是指把非事實說成事實,使雙方不和諧,假使你所說的是事實,不算是兩舌。

  【注釋】

   注一:“等流”用在我們補特伽羅(有情)的時候,幾乎等于“習氣”。但是等流範圍比較大,等流包括有情(人類等)及非有情,情器世間都有。藏文的等流是“同類因(相同因)”的意思,外在器世間也有它同類因相等的,如稻子,它的種子就是它的等流,這樣才會産生稻穗。至于等流果,造作等流,那是特別指有情感受業報時,把等流加上有情(補特伽羅)這樣合起來講,可以講是習氣。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一講 業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