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P3

  ..续本文上一页以感报下一世投生到好的地方以及解脱,这种血祭是以愚痴心而杀生。又比如说,当敌方国家人民遭殃的时候、遭到杀害或是有危险的时候,虽然我们没有参与,但却很随喜,那也同样有很大的罪。当有恶人被杀死的时候,如果我们说:“好!他死得好!死得其所。”这也是很危险的。动机很重要,你的动机是什么?只是杀了对方,杀生罪是不一定成立的。如果动机不是烦恼心,是以悲心去杀。就像本尊现忿怒相,或寂静尊以各种忿怒相显现来调伏那些魔怪、人及非人的危害,他的动机是大悲心,他以嗔恚忿怒的相将之调伏,他的因等起(因动机)是大悲心,而当下因缘的动机──时等起(时动机)是嗔恚,这样是可以的。

   佛陀在本生当菩萨的时候,当时他是大商主,为了能够救护贫穷的人,为了能够解脱这些众生的疾病、困厄,带了五百个商人去宝洲采宝,而这里头有一个坏人想要杀这五百个人。菩萨知道了,他想:“与其让他造这个恶业堕地狱受苦,不如我来受好了,让我把他杀了,由我来堕地狱好了。”因为不忍这个坏人造杀那么多众生的恶业而堕地狱,菩萨宁可自己来承受。结果,因为这个动机,菩萨不但没有造恶业,反而很快的积了很大的福报。

   杀生罪从本质、业行来说,都是最重的,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众生最重视、最珍贵的是命根,所以第一个就讲杀生。

   “不与取”就是偷盗。以偷盗来说,不一定要亲自偷,如果亲自偷就变成小偷,没有亲自偷盗的恶业也算是不与取,我们犯此恶业的危险性很大。比如说,你的权力很大,你安立对方莫须有的罪名,让他犯官司,然后间接取得他的财富,这样也算是偷盗。以僧众来说,三宝的公共东西取来受用的话,这样也算是偷盗。又如借人家的钱财和东西,忘记了或故意不还,这也是偷盗。或是别人的东西(有主物),这东西的价值有个定位了,你将它取为己有,即成偷盗。长净(就是大乘的布萨(诵戒)仪轨)里讲到菩萨戒,如果偷盗有主物,像树木、树叶,就算是偷盗了。而小乘的《戒经》里讲到,所偷的东西必须具有一定的价格、价值。犯偷盗罪有可能是基于嫉妒而偷,也有可能因贪心、嗔恚、痴心而偷。有想要偷的心(即成了动机意乐),在人家没允许时去偷(而成加行)。什么是究竟的时候?当你偷到之后,“我得到了,我偷到了!”的“想”生起来的时候,就是究竟了。

   接着是邪淫,在出家众叫堕罪,是根本堕。事的方面有四种情况,比如说在佛塔的地方(非处)、或是怀孕期(非时)、对象是别人的妻子(所不应行)及如口秽道(非支)等,都算是邪淫。邪淫也如前面所言一样,你必须有对象、意乐、加行及究竟。什么是究竟?就是当你生起乐的觉受时,就称为究竟。

   妄语有很多种类,它可分为下品、中品、上品三种。最大的妄语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证得初禅的功德,没得止,却说自己证得初禅的功德,说自己有神通、说自己是佛,这都是大妄语。妄语的呈现不一定要开口讲话,用身体的姿态或是用手指头作一个错误的示现,就叫妄语。但是有一种例外,就是当众生生命有危险的时候,为了要救他,说了不诚实的话,那不算是妄语,没有犯妄语的业。妄语一定要对方了解到自己被骗,才算究竟。

   “离间”又称“两舌”,就是用言语离间和谐的两方,使他们距离更远。但是即使你用两舌离间和谐的两方,如果对方听不懂,就不算犯;如果他们听懂了,而且真的是如你所愿的分开了,那才究竟。所以最坏的是什么?就是令和谐的双方不和谐,不和谐的让他们更不和谐,这是两舌最坏的地方。

   什么叫恶语呢?就是讲难听的话让对方心里不痛快、很难受,好象被刺刺着一样。基于贪心、嗔心所说出来的话,称之为粗恶语,比如说,对方不是小偷却说他是小偷,没有杀人故意说他是杀人犯,用语言刺人的心,就算是粗恶语。犯粗恶语,大部分是基于嗔心。

   绮语包括聊天讲故事,聊历史、作战、军队,谈天说地等等,这样的口业都算是绮语,简言之,没有意义的话都是绮语。我们念经书、课诵的时候,动机没有好好地安立,然后心里想别的事、有口无心地念,那也是绮语。

   接着是贪心,这是意的业。贪心是对别人(不是对自己)的财物,生起贪求的那种心情,就称为贪心加行。什么是贪心的究竟呢?这个东西我非得到不可,我一定要得到!“我决定要得到!”的那种决定产生时,就是犯了贪心的究竟了。

   再过来是嗔心或损心。是指对于你所不悦意(不喜欢)的对方,生起一种嫉妒或者伤损、嗔恚的心,换言之,就是生起一种损害对方的心情。当你有“我一定要去损害他”的心生起时,就是嗔心的究竟了。

   邪见分两种,增益邪见与减损邪见。减损邪见就是把有说成没有,比如有三宝说成没有三宝,有业果说没业果,有前世后世却说没有前世后世,有四谛说成没四谛等,这些都属于减损的邪见,由于有减损邪见、否定有因缘业果的关系,犯粗分的业果,会堕到地狱去投生。减损邪见是把有的说成没有的;而把没有的说成有的,就称为增益邪见。最坏是业就是邪见的业。以上很简要的解释一下十恶业。

   在了解整个十恶业,并且不断地观它的过患之后,当你快犯十恶业时,即以“正知”和“正念”去守护,生起“我要遮止十恶业”的心,称之为行持断十恶业的律仪。好好守护身口意三门,想去偷盗时,对自己说不能偷盗,这种心情称为守护。要能够好好地守护十恶业,应该先有正知和正念。我们会让戒律衰微的理由是因为没有正知正念和谨慎,也就是没有戒慎的心和正念。

   十恶业的果报有所谓的异熟果、等流(注一)果,以及增上果。异熟果最重的是地狱,次为饿鬼,最轻的是畜生。就算已经脱离异熟果,之后又有两种等流果,即为领受等流和造作等流,其中最坏的是造作等流。例如,当你杀生去感地狱的异熟果之后,再投生为人,你仍有造作等流,那种很想杀的心很强,所以还会继续想杀生。就像有些人生下来就很喜欢偷,并不需要别人教他,这就是他以前异熟果感报之后,那种偷心还在,所以很小就会想偷盗,因而一生沦落受牢狱囚之苦。总之,由贪、嗔、痴透过身、口、意三门造十恶业,即使受完异熟果报之后,因为已经相顺(串习成习性)了,在等流果的时候,会越报越多、越感越多,如果不能生起对治力,恶业会一直扩散。对烦恼手下留情,它就会一直加害于你,每一个业都可以让你好几世、好几劫堕落三恶道,不是只有一世,所以身口意的防护是很重要的。

   提到别解脱律仪,虽然心的守护也需要,但主要在于身口的防护、守护,而密乘的教诫、或是菩萨戒,主要是在心的守护。守护心戒尤其不容易,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训练正知正念,根本就很难守护心。总之,祈求我能够恒常生起戒慎正知念力,并能够贯彻清净持守律仪。从断十恶业开始到最高律仪的持守上,正知念力和戒慎都是需要的。

   补充说明一下,十恶业包括身三、口四、意三。身有三支,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口有妄语、两舌、恶语及绮语,意有贪、嗔及邪见。其中三种意业是业道不是业,身口七支是业也是业道。

  【解惑篇】

   问:请格西拉再为我们说明一下“业”及“业道”之不同。

   答:业就只有“思业”与“思已业”两种,业道的话则不限于此,未必是思业与思已业,比如粗恶语是语“业”;文词很鄙劣是“业道”,不是业。“业”是说在造粗恶语文词的当下,同时具有造粗恶语的思心所(要造粗恶语的思心所、要造业);粗恶语的语是业道,我们说语业是粗恶语,它是业也是业道。所谓“业”是在心识上所安立的习气,就像盖章一样,在你的心识上盖个章。所谓“业(造作)道(趣入)”就像输入电脑的动作一样的,只是从事动作所以称为业道。

   意业(贪欲心、嗔恚心、邪见等)是业道,不是业的理由是,业只有两个,就是“思业”与“思已业”。思已业是动作,由心识(思心所)做动机,所鼓动而导出来的身、口的业叫思已业;贪欲心、嗔恚心、邪见是没有这个思已业,所以不是业。那它是不是思业呢?也不是思业。为什么?因为它是业道,所以不是思已业,所以它不是业。它也不是思业的理由何在?因为思业必须是思心所,而贪、嗔、邪见同俱心王和心所,所以它不算是思业或是思心所,意业同俱心王和心所,所犯出来的贪欲心、嗔恚心、邪见是业道,不是业。(“业”分:思业(必须是“思心所”);和思已业(身口之业)。而贪、嗔、邪见同俱心王和心所,所以非“思业”。

   问:强盗没有真实皈依三宝,晚上过桥时只是有口无心念三次,怎么会得到救护?

   答:他还是有忆念三宝的名言,所以不被非人所害。他不是只有这样念过去,心里还想说:“不但偷没偷到,而且还被打,还好只有三宝佛法僧而已,打三下而已,还好没有四宝、五宝,不然就被打惨了。”在念三宝的名言之上,他有害怕的心情,所以他有皈依,然后得到救护。

   问:上星期格西拉提到,只是不造恶业不会得到功德,必须承诺不造恶业才会得到功德,不造恶业不就是断除十恶?断除十恶不就是十善?为什么造十善不会得到功德?承诺不造恶业,是不是一定要受戒才叫做承诺?

   答:花和桌子不会造十恶业啊! 它这样有什么功德?你要先承诺。

   问:如果造十善业并做回向,可是嗔心很强烈,这样会不会被摧灭?

   答:回向有好几种,比方说回向今生长寿、回向来世得人天、回向了脱生死、回向无上菩提,如果是回向无上菩提的话,不会被摧灭,回向成佛之因不会被摧灭。如果是嗔心造善业,又没回向,就可能会被摧灭。没有道理说回向我今生长寿,这不算是回向;仅仅回向长…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