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除,到了明天会变成杀二只、四只、八只……的恶业,一年之后还不忏悔的话,杀这只虫的罪可能已超过杀人的罪了。不要轻忽小小的火星,当风吹起来的时候,它能燃遍所有一切,这是比喻勿以恶小而为之。相反的,当你积累很小的善业,虽然当下的业果很小,但它也一样会增长广大。
在佛世的时候,有两个人同时去供佛,其中一人以微细的金沙供佛,以后他出生的时候手中自然出金子。另一位供养佛骑乘,以后他一出生就有大象供他骑乘使用。另外,有关转轮圣王的缘起,在第二尊佛,也就是在迦叶佛之前,金仙大师的时候,佛托钵,有人供养豆子,但因为个子太矮了,另一个人以背当垫,让他踏上去供佛,以后他们两位一直相互交替做转轮圣王。也曾有小孩子开玩笑地说:“啊! 我供养你金子!”事实上他是以沙子供养佛,但之后得到金子的果报,善业也会如此的增长广大。
我们献曼达也是如此,曼达中有很多善聚撮(善法聚集)供养在里头,如四大洲八小洲之类,你这样观想整个世间界而行供养,就可以感报梵天王的功德。梵天王是三世间的主宰,他的福报与威力是很大的,四大天王把世间所有的钱财聚在一起,还不及梵天王脚下踩的多。除非你是以染杂的世间八风、或者嗔恚心、或者不回向,否则献曼达会有这样的功德。另外,会摧灭善业的是你的邪见,如果你认为:“我怎么可能因这一点的善业,而感得这么大的福报?”这样一想的话善业就没了,邪见是最能摧坏善业的因。
“业增长广大者。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118页第2行)举两个例子说明,以前有一只猪因为被追赶而绕塔三圈,它是无意的,却感报而投生天上。以前佛世,有位长者老年想出家,众圣者看不出他有什么善根,只有佛知道,原来他在八万劫之前,曾是一只小虫,待在牛粪上,被水带着绕塔三圈,由于这个因缘,他可以投生人道而出家。看文(第3行)“故如内身因果增长”就是内在善恶业因果增长之理,外面的诸因果是没有办法相比论的。即使是很微细的恶业,也会慢慢增长广大,垢染遍满全身,所以不应该轻忽。善业虽然很小,也不应该放弃,它会增长广大,所以对善恶业增长之理要产生这样的定解。
善业与恶业,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看最后的动机是善还是恶,如果是善的,就是善业。否则开始的时候是善心,以后也可能会变为恶业,要看究竟;相反的,如果你开始的时候染有世间八风,可是到了最后还是善心的话,那就算善业。总之,是以最后的动机来定夺它是善业还是恶业。业果的守护很不容易,而且很微细,特别是关乎三宝物、僧伽物、还有宝塔。在这些地方就算造了很少的恶业,果报无边;造很少的善业,福报也无边。以恶业来说,分为性罪及堕罪(遮罪)。堕罪是你在师长面前受律仪时,你承诺要持守,之后却又违犯了。出家如果轻视或轻蔑所受的学处,死后会堕寒冰地狱和热地狱。
“所未造业不会遇者”(120页第2行)是指不作不受。比如说,一个人看起来他没有什么恶业,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情,但是却无缘无故被杀了。以业果来说,他以前曾经造了那个业,才会碰上,没那个业就不会碰到。从前释迦族杀了很多众生,当他们被灭族时,释迦子投到水中,佛以钵将他盖住,还是不能幸免。但是有很多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位、只有初果的人,甚至还有很多凡夫,由于他们根本没有造作那个业,所以就逃过了。现实生活中常有很多病痛,这里不舒服,那里也不舒服,就去怪说可能饮食没调理好,其实那不是主因,主要是以前你踢打其他众生所招感的。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却是被外道乱拳打死,那是他从前造的业所感报的。有人问他:“你有神通为什么不把它化解掉?”他说:“我哪里有通,根本没有神。我都不能化了,哪有可能变!”没有可以化的因,哪有可变的果?
龙树菩萨也有个故事,他活了很久都不死,外道或敌人用刀也砍不死。但在他过去生中,有一只虫安住在草上,他把草拔起来,虫因而死亡,以这种因缘积累下来,最后他是被一株草割断头而死。以小乘有部的说法,佛陀也同样曾被荆棘刺到,还吃坏了东西、泻肚子等,受这些苦并非是示现的。佛陀在这一世开始生起出离心,趣入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成就佛位,小乘主张佛的身体是苦谛。这种说法大乘是不认许的,不过从业果来说,也可以这样讲。
有一位阿罗汉在托钵的时候证果,由于未获得供品,最后饿死,但是因为他断了烦恼障,虽然身体上有饥渴之苦,心里却没有痛苦。还有一位阿罗汉在屋子里被烧死了,他证果的时候还活着,因为以前没有感报完的恶业要赶快受,所以他用这种方式受报,但由于他已经断了烦恼障,所以在受业报时心中没有什么感受,只是身体上有一点觉受。最后边际身的菩萨(不一定是第十地,比如说六地、七地、八地、九地也一样),如果他的恶业不经过四力忏悔去忏除,还是会受报的,业果是很麻烦的事情。以前有一位独觉圣者,过去生曾毫无理由地把一个人关进监狱十天,以后他到释迦牟尼佛座下出家,证悟独觉道后,仍被关了十天。
有五十个强盗偷了一只牛,并把这只牛杀了一起吃。以后他们投生为一个母亲的五十个孩子,被杀的那只牛变为一个国王的大臣。大臣挑拨离间的向国王说,这五十个孩子不好,国王听信了,就把这五十个孩子的头全部砍了。还有十八头鱼的故事,以前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外道和出家众辩经,辩不过,他的母亲教他说:“他就骂他们,骂他们是什么什么头,骂十八种名字的头。”他就这样骂了出家众,等他死的时候,就投生为十八头的鱼。这故事是发生在释迦牟尼佛传法时,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业果以及苦谛的关系,听说有这样一条十八头的鱼,就到海边去看。佛以加持力问它说:“你为什么感招了十八个头呢?”它就讲了这个因缘给大家听,佛又问说:“你这个果报结束之后,又要去哪里?”“到地狱去。”说完就哭了。
以前有位法师看到一个小孩子爬树爬得很灵巧,就说,小孩爬树爬得不错,很像猴子。结果这位法师五百世当猴子。随便为别人安上什么名字,如果对方有好处的话还好,没有好处的话,自己反而蒙受很大的恶报,这就没意思了。杀众生,虽然造业,还有个肉可吃呢!随便乱安人家名字,不但没好处,什么也没吃到还有罪报,实在没有意义。业果的关系实在是微细难知,一些微细的地方,实在无法理解,所以不要随便乱来,要照业果的定律来做。
就如同业果,律仪也同样是微细难知的,就像是《出家戒学处》所讲授的戒条,还有《菩萨戒》等等。曾有人说:“师长,提起讲授这个《比丘戒》的话,我是不用说了,恐怕连你也都说不清楚。你讲菩萨戒的功德,讲得很好很殊胜,我们都很受益。可是要讲比丘戒,可能连你也都不容易讲清楚,实在太微细了。”
业是作已不失,已造之不失坏。这个“不失”是说,除非你经过四力忏悔,把恶业净除,特别是以对治力净除,否则历经百千万劫仍会留在那边等着感报,而且不会报在山河、大地、石头上,会报在自己的五蕴身上。
第二,分别思惟业果,分“显示十业道而为上首”及“决择业果”两种。业道就是造作,善业是在身口意三门之上来造作,恶业也是由身口意三门来造作。(120页第10行)“总能转趣妙行恶行三门决定,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十业道,不能尽摄。虽(然)十业道不能尽(为收)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见此故说十白业道(十善业)。”(121页第1行)“由善了知十黑业道及诸果已(诸种果报),于其等起(动机)亦当防护,使其(身口意)三门全无彼杂。习近十种善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声闻、缘觉、大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现前与究竟二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不能或缺的功德)。”断十恶行十善,不但出家人当然是如此,居士也要行持的。“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
接着,(122页)“决择业果分三,一、显示黑业果,二、白业果,三、业余差别”。显示黑业果分三项来说明:“正显示黑业道”、“轻重差别”,以及“此等之果”。十恶业的完成要就“事”、“意乐”、“加行”、“究竟”四方面来说。以杀生做比喻来说,“事”是指对象,一定是指我之外的其他众生,是以我之外的众生为对境;当然自杀也是杀生,但因事相没有圆满,是加行罪,不成根本罪。意乐分三项,就是想、烦恼、动机。“想”要没有错误,你想要杀的对象不要错误,这是“想”。有想要杀他的欲求心,有杀心,有想要杀的心,这是动机。“烦恼”是指基于贪心而杀、嗔心而杀,还有痴心而杀。然后才由心而产生加行,你可能使用武器、兵器、毒药等等,这些都是加行。“究竟”就是被杀的对象要比你早死,否则不算究竟。
另以贪心来说,可能是基于贪着它的皮、想吃它的肉,所以杀它。杀的时候,“想”要没有错误,而且你不一定要自己做,可以教别人做。唆使别人做也算是杀生,杀完之后,亲手杀生的人有一份罪,教唆杀生的人也有一份罪。又如将领带兵作战,歼灭对方几千人,他们各个同时都有很大的罪。之前我也说了一个故事,提到有五十个人一同杀了一只牛来吃,以后感报时,五十个人一起被杀。动机可能是贪嗔痴(贪图它可以做药材或是为了吃肉将它杀掉,有了杀它的心);然后“烦恼”是基于贪、嗔、痴三毒中的随一;同时“想”也没有错,在这之上用各种方式加行,最后对象命根比你早断掉,这样就是“究竟”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杀众生取血去祭祀神祗有很大的功德,可…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