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为佛陀所调伏。另外还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印度人将佛陀当成凡夫,想害佛陀。于是请佛陀到家中用餐,却暗中在门槛底下安置了火坑,上面并用东西掩盖着,另外还在饭菜里下了毒,结果佛陀跨过门槛时,火坑变为清凉的莲池。这位居士看到后很讶异,以为佛陀有神通,因此就对佛陀坦白:“不要吃那饭菜,里面有毒。”佛陀说:“没有关系,我吃了不会有事。”佛陀还是用了饭菜,因为佛陀已经离开了水、火、毒、刀器、兵剑等等的一切怖畏。只要证得大乘初地菩萨的功德,就离开这五种怖畏了,何况是佛陀。
只是自己能离开怖畏,但对救护其他的众生离开怖畏没有善巧方便的话,仍然没有用的。例如孩子掉在水里头,母亲虽然不怕水、会游泳,可是她没有手,仍然救不了她的孩子。佛陀不是这样,他不但自离怖畏,并且有非常多的善巧方便救护他方众生离怖畏。
还有一个典故,指蔓尊者曾经是一位嗔恚心很重、非常残暴的人,不论任何人听到他的名字都会害怕,佛陀却善巧地调伏了他。如何调伏的呢?当指蔓听到一个外道传法,说是要杀1000个人才能够成就,信以为真,就连着杀了999人,并且把这些人的指头串在脖子上。为了凑足一千人,指蔓想要杀了妈妈来凑数。他母亲正因为疼孩子,担心他会饥饿,送饭给他吃。佛陀知道这事之后,化现为一个比丘,对她说:“你不要去,他会杀了你。”他母亲说:“没有关系。”还是去了。结果疯狂的指蔓要杀母亲凑足一千人。佛陀化现的比丘对他说:“你不要杀你的母亲,我来代替好了。”指蔓说:“好啊! 反正只要凑足一千人就可以。”因此指蔓就追着要杀比丘,可是怎么追都追不到。指蔓说:“你等一等,让我杀吧! ”比丘回答道:“我早就在等你了,我等你的四向四果,等了好久。可是你却被无明、贪、嗔、痴所转,在贪嗔痴的邪道中轮回生死,我一直在等你。”指蔓尊者就这样开悟,依止佛陀修道。这典故告诉我们,嗔如指蔓,佛陀能以凡夫的比丘相去度化他,可谓具足善巧方便。
有位国王很骄慢,在佛快涅槃之前,也因听受佛的教法而皈依佛陀。最愚痴的众生莫过于周利槃陀伽,这个人愚笨到极点,没有人要收他做弟子,认为他这么笨如何能入佛门。但是佛陀慈悲收容他,并教他扫地的方法,结果周利槃陀伽就以此扫地的方法而证得阿罗汉果位。另外还有一位老居士,因为受尽了俗家的痛苦,去佛处求出家,僧团中具有神通的尊者看他八万劫以来都没有出家的善根,而不愿收容他,但佛陀说:“八万劫之前的善根你们没能看到,八万劫前他曾投生为虫,有一次他停在被水流冲走的牛粪上,正巧绕塔三匝,依此善根他可以出家。”这位老居士就以此出家修道而成就。
论贪欲,莫过于阿难陀尊者,因贪于家室而躲着佛、不愿意听佛说法,后来佛陀以种种方便教化他,使他趋入道心而成就。故事是这样的,阿难陀因为贪着家室不想出家,佛陀想办法让他入道,最后幻化出地狱的景象,带阿难陀去看。在地狱中,阿难陀看到有一锅油正烧着,于是问狱卒道:“这油锅为什么是空的?”狱卒回答说:“因为阿难陀贪着家室,以后会到这里来受煎炸,现在正为他预备着。”阿难陀因此心生害怕,只要一想到这空着的油锅就吃不下饭,就算吃了也会吐出来,他怕得要命。佛陀看了之后,这样也不好,又化现天界的景象让阿难陀看,天界中有天女,但是这些天女并没有服侍任何人,于是阿难陀问天女说:“你们等着服侍谁呢?”天女回答:“是阿难陀,他出家后会到这里来。”佛陀以不同的方便善巧,来引导阿难陀出家,之后阿难陀也因精进修行而得道。
除了释迦牟尼佛有这种自离怖畏而且离他怖畏的善巧,十方诸佛也都有这种功德。但是,如果没有大悲心为依据,即使你具有离他怖畏的善巧,还是不够的。从我们不净的觉受来看,才有所谓的清净的、不清净的,和所谓的亲疏爱憎;在佛清净的觉受看来,一切都是清净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刚刚提到那位想加害佛陀的提婆达多,有一次为了想学佛陀的神通,吃了一种毒物──毒鸠,很痛苦,于是向佛陀求救。佛陀说:“如果我心中对你与对我很好的人,有亲疏爱憎的分别心,那么你的病就不会好。反之,如果我没有所谓亲疏爱憎之分别心,你的病会马上好。”果然,提婆达多立刻就好了。如果我们不具大悲心的话,就会有亲疏爱憎的分别心,而去分别是否要利益这个人。佛陀因为具有平等的大悲心,所以平等地饶益众生。佛陀对身心很痛苦的众生和病人,还有贫乏的众生特别予以救护。
佛陀自离怖畏、离他众生怖畏有善巧方便、具足大悲心,以及不论众生是否利益他,佛陀都平等的饶益,由于具有这四种功德,我们说佛陀是不欺诳的皈依处。同时,佛陀所展示的法宝以及修学法宝的僧众──僧宝,此二者也是堪能皈依处。
“专心依仰,必无不救(专心依止仰投三宝的话没有不救怙的),故应至心发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种因中,外支或因,无所缺少,大师已成,然是内支,未能实心持为皈依,而苦恼故。”(99页倒数第3行) 救护的两种因当中,佛陀处支已具,只是内支的我们自己,没有具足皈依的因,所以会因未能实心依止皈依而苦恼。“是故应知,虽未请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复无懈怠,无比胜妙真皈依处,现前安住为自作怙,故应归此。”
由何道理皈依三宝?分四项:(100页科判)“知(三宝)功德、知差别、自誓受、不言有余而正归依。”首先要先了知三宝的功德──了知佛宝功德、法宝功德及僧宝功德。佛陀的功德由身、口、意与事业等四方面说明。
佛陀的身功德有哪些?我们应该好好地来想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姑且不提佛陀三十二相的功德,就说八十随行好(虽然它是支分,主要是三十二相)其中的每个功德,把十方一切菩萨、声闻及缘觉所有的功德积累起来,都不及佛陀随行好的功德。如果可以亲见佛陀的金颜,我们心中的烦恼可以马上去除(也许当你遇见的时候会去除烦恼,不见的时候又还是烦恼吧! )可惜我们不能遇见佛陀。瞻仰佛颜不会生起烦恼,佛陀有令人观不厌足,目不暂舍的功德。但是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两人不能看到佛陀的功德,只看到佛陀的缺点(在了义不知道,不了义是这样显示),为什么?他们根本看不到佛陀的功德,把佛陀认为是敌人,所以提婆达多对佛陀说:“我只看到你的圆光与我不同而已,其他都和我一样。”他对佛陀有颠倒见。佛陀走路的时候,脚不触地,被他足轮所涵盖的众生会蒙受七天快乐的觉受。佛陀相好庄严的功德百千万种,我一时也想不完、说不尽。一般讲,佛陀顶髻的功德是很大的,以前我曾对一些人讲法时,讲说顶髻有如此这般多的功德,他们问我:“为什么需要顶髻?”这是没有意义的问题。总之,佛陀的身功德说不尽。
关于语功德,一般讲佛具足六十种妙音,佛的语功德是无法测量的。目犍连尊者曾经测试过,结果发现超过无数恒河沙刹土,仍可听到佛在宣说妙法。宝藏佛曾说,目犍连尊者为了测试佛的法音传到多远,变化神通,越过了恒河沙刹土到了宝藏佛的刹土。因为那里的比丘身体很高大,所以目犍连尊者看起来像只小虫。有一位比丘就问说:“怎么有位小虫(尺寸)比丘在这里?”宝藏佛回答说:“你不要轻视他,这是来自娑婆世界的一位比丘,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大德。”目犍连尊者为扫除被轻视,于是又把自己的身体变得和宝藏佛刹土的众生一样的大。
佛的语功德中,主要的是指佛在说法的时候,佛以一音演说佛法,众生随类各得其解。如果众生同时各提百千万种的问题,佛以一个声音,可以同时解答所有众生的问题。以我们而言,总是问一个答一个,不能同时回答。但是佛就能同时回答不同的问题,而每个人又都能得到不同的理解。(101页第1行)“《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轮……””虽然佛陀是以印度语回答,可是众生可以随自己的语言得到理解。佛经讲到天龙八部的听受是这么说的,佛陀以梵文说法,天龙八部各以其语言听受。对于我们来说,不要说使用天龙八部的语言,以人间的语言来讲经都很困难。
不过,佛法布施就与讲佛法不一样,如果在你修行的地方念诵经文,或者持咒语等种种的法行时,观想该地方充满天龙的众生听你诵经持咒,虽然念的是中文,但是你心中认定,他们可以各以天龙语言音声听到而得到佛法的理解,这也是法施。所以佛法的布施不一定是在法座上讲,如果我们在课诵《阿弥陀经》及持弥陀圣号时,观想大殿里充满着天龙等的众生来听受并得到不同的了解,这样认为他们得到法时,就是佛法的布施。
第三意功德。意功德分二:大智及大悲。(101页第2段)“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根本智),尽所有性(后得智),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佛陀的智功德含遍一切、通达一切,除了法本身不存在所以看不到之外,佛陀能洞悉一般人看不到的一切事物,遍知真俗二谛,没有所谓的障碍,如观手中的庵摩洛果(注一)那样的明晰,包括轮回三毒的情况也都能了了遍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此是说明佛的大智功德周遍一切,无有限量。
第二是指佛的大悲功德。一般而言,我们是为烦恼所系缚,而佛陀是受大悲心所指挥、为大悲心所系缚。佛陀对众生的悲心较之于我们对自己的爱心,不知道高出多少倍。我们的悲心称不上悲心,有时是基于骄慢,有时是基于嗔恚,基于自己之上而有的,这叫做什么悲心!(102页第3行)“若见(众生)欲蔽意,大爱常耽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