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講 皈依叁寶▪P2

  ..續本文上一頁而爲佛陀所調伏。另外還有一個公案,有一個印度人將佛陀當成凡夫,想害佛陀。于是請佛陀到家中用餐,卻暗中在門檻底下安置了火坑,上面並用東西掩蓋著,另外還在飯菜裏下了毒,結果佛陀跨過門檻時,火坑變爲清涼的蓮池。這位居士看到後很訝異,以爲佛陀有神通,因此就對佛陀坦白:“不要吃那飯菜,裏面有毒。”佛陀說:“沒有關系,我吃了不會有事。”佛陀還是用了飯菜,因爲佛陀已經離開了水、火、毒、刀器、兵劍等等的一切怖畏。只要證得大乘初地菩薩的功德,就離開這五種怖畏了,何況是佛陀。

   只是自己能離開怖畏,但對救護其他的衆生離開怖畏沒有善巧方便的話,仍然沒有用的。例如孩子掉在水裏頭,母親雖然不怕水、會遊泳,可是她沒有手,仍然救不了她的孩子。佛陀不是這樣,他不但自離怖畏,並且有非常多的善巧方便救護他方衆生離怖畏。

   還有一個典故,指蔓尊者曾經是一位嗔恚心很重、非常殘暴的人,不論任何人聽到他的名字都會害怕,佛陀卻善巧地調伏了他。如何調伏的呢?當指蔓聽到一個外道傳法,說是要殺1000個人才能夠成就,信以爲真,就連著殺了999人,並且把這些人的指頭串在脖子上。爲了湊足一千人,指蔓想要殺了媽媽來湊數。他母親正因爲疼孩子,擔心他會饑餓,送飯給他吃。佛陀知道這事之後,化現爲一個比丘,對她說:“你不要去,他會殺了你。”他母親說:“沒有關系。”還是去了。結果瘋狂的指蔓要殺母親湊足一千人。佛陀化現的比丘對他說:“你不要殺你的母親,我來代替好了。”指蔓說:“好啊! 反正只要湊足一千人就可以。”因此指蔓就追著要殺比丘,可是怎麼追都追不到。指蔓說:“你等一等,讓我殺吧! ”比丘回答道:“我早就在等你了,我等你的四向四果,等了好久。可是你卻被無明、貪、嗔、癡所轉,在貪嗔癡的邪道中輪回生死,我一直在等你。”指蔓尊者就這樣開悟,依止佛陀修道。這典故告訴我們,嗔如指蔓,佛陀能以凡夫的比丘相去度化他,可謂具足善巧方便。

   有位國王很驕慢,在佛快涅槃之前,也因聽受佛的教法而皈依佛陀。最愚癡的衆生莫過于周利槃陀伽,這個人愚笨到極點,沒有人要收他做弟子,認爲他這麼笨如何能入佛門。但是佛陀慈悲收容他,並教他掃地的方法,結果周利槃陀伽就以此掃地的方法而證得阿羅漢果位。另外還有一位老居士,因爲受盡了俗家的痛苦,去佛處求出家,僧團中具有神通的尊者看他八萬劫以來都沒有出家的善根,而不願收容他,但佛陀說:“八萬劫之前的善根你們沒能看到,八萬劫前他曾投生爲蟲,有一次他停在被水流沖走的牛糞上,正巧繞塔叁匝,依此善根他可以出家。”這位老居士就以此出家修道而成就。

   論貪欲,莫過于阿難陀尊者,因貪于家室而躲著佛、不願意聽佛說法,後來佛陀以種種方便教化他,使他趨入道心而成就。故事是這樣的,阿難陀因爲貪著家室不想出家,佛陀想辦法讓他入道,最後幻化出地獄的景象,帶阿難陀去看。在地獄中,阿難陀看到有一鍋油正燒著,于是問獄卒道:“這油鍋爲什麼是空的?”獄卒回答說:“因爲阿難陀貪著家室,以後會到這裏來受煎炸,現在正爲他預備著。”阿難陀因此心生害怕,只要一想到這空著的油鍋就吃不下飯,就算吃了也會吐出來,他怕得要命。佛陀看了之後,這樣也不好,又化現天界的景象讓阿難陀看,天界中有天女,但是這些天女並沒有服侍任何人,于是阿難陀問天女說:“你們等著服侍誰呢?”天女回答:“是阿難陀,他出家後會到這裏來。”佛陀以不同的方便善巧,來引導阿難陀出家,之後阿難陀也因精進修行而得道。

   除了釋迦牟尼佛有這種自離怖畏而且離他怖畏的善巧,十方諸佛也都有這種功德。但是,如果沒有大悲心爲依據,即使你具有離他怖畏的善巧,還是不夠的。從我們不淨的覺受來看,才有所謂的清淨的、不清淨的,和所謂的親疏愛憎;在佛清淨的覺受看來,一切都是清淨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剛剛提到那位想加害佛陀的提婆達多,有一次爲了想學佛陀的神通,吃了一種毒物──毒鸠,很痛苦,于是向佛陀求救。佛陀說:“如果我心中對你與對我很好的人,有親疏愛憎的分別心,那麼你的病就不會好。反之,如果我沒有所謂親疏愛憎之分別心,你的病會馬上好。”果然,提婆達多立刻就好了。如果我們不具大悲心的話,就會有親疏愛憎的分別心,而去分別是否要利益這個人。佛陀因爲具有平等的大悲心,所以平等地饒益衆生。佛陀對身心很痛苦的衆生和病人,還有貧乏的衆生特別予以救護。

   佛陀自離怖畏、離他衆生怖畏有善巧方便、具足大悲心,以及不論衆生是否利益他,佛陀都平等的饒益,由于具有這四種功德,我們說佛陀是不欺诳的皈依處。同時,佛陀所展示的法寶以及修學法寶的僧衆──僧寶,此二者也是堪能皈依處。

   “專心依仰,必無不救(專心依止仰投叁寶的話沒有不救怙的),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爲皈依,而苦惱故。”(99頁倒數第3行) 救護的兩種因當中,佛陀處支已具,只是內支的我們自己,沒有具足皈依的因,所以會因未能實心依止皈依而苦惱。“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複無懈怠,無比勝妙真皈依處,現前安住爲自作怙,故應歸此。”

   由何道理皈依叁寶?分四項:(100頁科判)“知(叁寶)功德、知差別、自誓受、不言有余而正歸依。”首先要先了知叁寶的功德──了知佛寶功德、法寶功德及僧寶功德。佛陀的功德由身、口、意與事業等四方面說明。

   佛陀的身功德有哪些?我們應該好好地來想佛陀所具有的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姑且不提佛陀叁十二相的功德,就說八十隨行好(雖然它是支分,主要是叁十二相)其中的每個功德,把十方一切菩薩、聲聞及緣覺所有的功德積累起來,都不及佛陀隨行好的功德。如果可以親見佛陀的金顔,我們心中的煩惱可以馬上去除(也許當你遇見的時候會去除煩惱,不見的時候又還是煩惱吧! )可惜我們不能遇見佛陀。瞻仰佛顔不會生起煩惱,佛陀有令人觀不厭足,目不暫舍的功德。但是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兩人不能看到佛陀的功德,只看到佛陀的缺點(在了義不知道,不了義是這樣顯示),爲什麼?他們根本看不到佛陀的功德,把佛陀認爲是敵人,所以提婆達多對佛陀說:“我只看到你的圓光與我不同而已,其他都和我一樣。”他對佛陀有顛倒見。佛陀走路的時候,腳不觸地,被他足輪所涵蓋的衆生會蒙受七天快樂的覺受。佛陀相好莊嚴的功德百千萬種,我一時也想不完、說不盡。一般講,佛陀頂髻的功德是很大的,以前我曾對一些人講法時,講說頂髻有如此這般多的功德,他們問我:“爲什麼需要頂髻?”這是沒有意義的問題。總之,佛陀的身功德說不盡。

   關于語功德,一般講佛具足六十種妙音,佛的語功德是無法測量的。目犍連尊者曾經測試過,結果發現超過無數恒河沙刹土,仍可聽到佛在宣說妙法。寶藏佛曾說,目犍連尊者爲了測試佛的法音傳到多遠,變化神通,越過了恒河沙刹土到了寶藏佛的刹土。因爲那裏的比丘身體很高大,所以目犍連尊者看起來像只小蟲。有一位比丘就問說:“怎麼有位小蟲(尺寸)比丘在這裏?”寶藏佛回答說:“你不要輕視他,這是來自娑婆世界的一位比丘,釋迦牟尼佛座下的大德。”目犍連尊者爲掃除被輕視,于是又把自己的身體變得和寶藏佛刹土的衆生一樣的大。

   佛的語功德中,主要的是指佛在說法的時候,佛以一音演說佛法,衆生隨類各得其解。如果衆生同時各提百千萬種的問題,佛以一個聲音,可以同時解答所有衆生的問題。以我們而言,總是問一個答一個,不能同時回答。但是佛就能同時回答不同的問題,而每個人又都能得到不同的理解。(101頁第1行)“《谛者品》雲:“若諸有情于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刹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于世間,此能善轉正*輪……””雖然佛陀是以印度語回答,可是衆生可以隨自己的語言得到理解。佛經講到天龍八部的聽受是這麼說的,佛陀以梵文說法,天龍八部各以其語言聽受。對于我們來說,不要說使用天龍八部的語言,以人間的語言來講經都很困難。

   不過,佛法布施就與講佛法不一樣,如果在你修行的地方念誦經文,或者持咒語等種種的法行時,觀想該地方充滿天龍的衆生聽你誦經持咒,雖然念的是中文,但是你心中認定,他們可以各以天龍語言音聲聽到而得到佛法的理解,這也是法施。所以佛法的布施不一定是在法座上講,如果我們在課誦《阿彌陀經》及持彌陀聖號時,觀想大殿裏充滿著天龍等的衆生來聽受並得到不同的了解,這樣認爲他們得到法時,就是佛法的布施。

   第叁意功德。意功德分二:大智及大悲。(101頁第2段)“智功德者,謂于如所有性(根本智),盡所有性(後得智),一切所知,如觀掌中庵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遍一切所知。”佛陀的智功德含遍一切、通達一切,除了法本身不存在所以看不到之外,佛陀能洞悉一般人看不到的一切事物,遍知真俗二谛,沒有所謂的障礙,如觀手中的庵摩洛果(注一)那樣的明晰,包括輪回叁毒的情況也都能了了遍知。“除佛余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此是說明佛的大智功德周遍一切,無有限量。

   第二是指佛的大悲功德。一般而言,我們是爲煩惱所系縛,而佛陀是受大悲心所指揮、爲大悲心所系縛。佛陀對衆生的悲心較之于我們對自己的愛心,不知道高出多少倍。我們的悲心稱不上悲心,有時是基于驕慢,有時是基于嗔恚,基于自己之上而有的,這叫做什麼悲心!(102頁第3行)“若見(衆生)欲蔽意,大愛常耽境…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講 皈依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