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第十讲 皈依三宝

   今天我们已经得到非常难得,具足十八要件的暇满人身;同时碰到非常难以值遇的师长,并且蒙其摄受;所以当下应该断除那些没意义而散乱的世间事,一心求取心要。因为死无定期,而且死的时候除了佛法之外,其它一切都没助益,因此我们应该以这个身体、以当下这个因缘,来成办究竟的根本安乐。

   能够成办究竟根本安乐的,唯有修行正法。修法时不应把目标锁定在下一世得到人天增上生(人天果报),或只为自己成办解脱果位而已,应该以菩提心的意乐(意乐、动机、等起,三者同义)来听受。为了轮回中如虚空般有情的义利、为了让一切有情能圆满佛道,我一定要成佛,为了这缘故来修法。为了要修法,我必须了知;为了要了知,我来听受,以这种意乐作为听受的前行。

   我们想要把众生引领到究竟彻底的圆满果位,自己的心相续一定要能够断恶及证德圆满,之后才能圆满的成办自他二利。为了要成就断恶、证德,并且究竟彻底的成就二利,只有修学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是显密圆融的道体,能使众生在一座之中,从开始的第一步到最后一步,完全依着无误的次第而趋向修学的成办。只要我们肯修,绝对是有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好好的趋入修学道次第的闻思。

   我们现在的作法是根本就不害怕堕到三恶道,不害怕轮回生死;相反地,却对修学正法非常的退却、没有心力。这样的做法是颠倒的,应该倒过来。如果你存有“那些无上的功德我无法成办”的退却心理,那是成就无上功德的大障碍,是要不得的。相反地,你应该说:“这些无上的功德我一定可以成办,我发愿绝对要做到。”你之所以有能力去成办无上的功德,是因为你已经得到修学佛法最好的顺缘──具有十八要件的暇满人身,同时你也值遇到这完全无误而且圆满的道次教授,只是自己不做罢了,否则绝对有办法成办。修行不得力、不能增上的理由有两点:第一点是太过于重视没有意义的世间事,放太多心力在世间的事情上了。第二点是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去成办修学佛法的众多功德,产生卑下慢而退怯。这两点是修法上很大的障碍。

   今天所听受的教法是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的引导有四个门径:“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第四个门径“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两点:“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道次第的开头在于依师之理,佛法的开头在于皈依,实践奉行的开头在于奉行业果的道理。我们看《广论》59页科判:“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74页科判)“正取心要分三: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三、于上士夫道次修心。”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又分三:“一、正修下士意乐;二、修此意乐之量;三、除遣此中邪执。” 正修下士意乐分二:“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我们现在是讲到正修下士意乐的第二点。

   我们的传承告诉我们说:“在教授之前必须把科判的要点依次讲说,其理由在让各位把以前所听受过的法做一个忆念修。”师长讲的时候,你可以把以前所学过的部分同时随着科判的讲说做观,串习思惟,让法意在心中显现起来,所以一定要先讲科判。如果没有这种意义的话,我们只是浪费时间,我可以直接讲正行的!

   思惟三恶道的痛苦,是为了让你能够生起希求后世义利的心,如果根本就不畏惧三恶道的痛苦,那所谓的皈依是不可能真切的。比如说,有一个人犯了很大的过失,由于怕被判刑关入监狱,就会及早准备去寻求救怙。就像这样的比喻,一个人能思惟三恶道的痛苦,产生畏惧的心,就会产生寻求归投依靠救怙的心情,这就是皈依主要的原因。(98页科判)“第二习近后世安乐方便分二: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第一点是说,基于畏惧三恶道的痛苦而寻求皈依、趋入皈依。内道与外道的分野在于有没有皈依;是否趣入大乘道是在于有没有发菩提心;而是否趣入密乘道,则在于有没有灌顶。

   有人认为皈依是前面的法行,是一个很小的法,所以不是很重要,这是错误的。皈依是一个很大的法门,如果广说,显教和密教所有的法在皈依里头都涵摄了。皈依分两种:“因”皈依和“果”皈依,这里面涵盖了所有的佛法。

   和我一样的众生,不畏惧三恶道的痛苦是不行的,因为下一世要投生到哪一道去?我们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只有在得到大乘加行道的忍位时,才有相对的灭谛功德,才有把握不堕三恶道。此外,即使你发了菩提心,还是有可能堕到三恶道。我们所造的各种恶业,都可能让我们多次的投生到三恶道去,而以我们这个身体是不可能忍受三恶道的种种痛苦的。既然不能忍受三恶道的痛苦,又没有把握死了之后不堕三恶道,所以一定要以至诚的心来归投依靠三宝。皈依的理由在此,再没有比皈依更殊胜的了。

   皈依的法门以四项来说明:一皈依之因:“由依何事为皈依因”;二、什么是皈依之境?“由依彼故所归之境”;三、如何皈依之法“由何道理而正皈依”;以及四、皈依之后如何次第修学“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皈依的因有很多种,基于不同的法类而安立不同的因。目前我们所讲的是下士道次的皈依,所以它的因是:“畏惧三恶道的痛苦”以及“信三宝能救护”,重点在于“畏”与“信”。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真实的畏惧三恶道的痛苦,根本就不会去寻求归投依靠三宝,或者即使寻求了也不会相信。如果你没有以真诚的心来净信三宝,皈依的心力就不完全,那皈依的功德也就达不到。所谓皈依是指你“真的畏惧三恶道的痛苦,然后一心寻求救怙,而且完全净信三宝能救你。”这种心行称之为皈依。

   只用嘴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不是皈依,那是皈依的语词。皈依取决于净信心,三宝有大乘的铁钩,我们必须具有净信心的铁环,铁钩才钩得住铁环。所以如果我们本身没有具足净信心的铁环,即使念了百千万遍的皈依词句,还谈不上皈依,因为皈依是建立在净信心,这个心所法的心法之上。《广论》有讲到(100页第4行)“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外支三宝已具),由内力(自己信心不够)未全”如果不具备内支因(信心),而三宝却可以救护你的话,那我们现在应该都不在这里,地狱也没了,众生都被救走了。这足以证明得到皈依的根本理由,在我们本身必需具足皈依的因。文字念诵不是皈依,真实皈依的安立在于你有没有具备这样的心行,以及你本身有没有同时具备这两种(内、外二支)皈依之因而定。

   中士道次的皈依在于“畏惧三途苦”以及“畏惧生死苦”,基于这两种畏惧,相信三宝能救,这样称之为中士道次的皈依。上士道次的皈依是指,行者在“畏惧三途苦以及生死苦”之外,还必需“具足大悲心的意乐”。我们要生起大悲心是很困难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很容易对我相信的、我喜欢的生起悲心,事实上那只是贪心。如果你不能够对怨敌产生具相的悲心,这样的悲心不够圆满。如果你可以对怨敌产生具相的悲心,那么对于贪着的这一方生起悲心就很容易。

   总之,下士道次的皈依有两个因──“畏惧三途苦”及“信三宝能救”。中士道次的皈依有三个因──“畏惧三途苦”及“畏惧生死苦”之上“相信三宝能救”。上士道的皈依有四种:就是同时畏惧三途苦、生死苦及具有大悲心之上,信三宝能救,而行皈依之门。

   “第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99页第1行)皈依境是指哪些?分两点来说明:一、正明其境(三宝皈依境),以及二、应该皈依的理由何在?

   对于皈依境有必要认别一下。世间的神祗,如大自在天王、遍入天,以及其他外道的神祗,因为他们本身仍堕在生死轮回的痛苦中,如果你向他们求救,他们不可能让你得到救怙,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所以不堪为皈依境。

   真正的皈依境是任何时候都不欺骗你的。无欺诳的皈依境中,佛宝是指皈依的示教大师(展示教法的大师);法宝是指僧宝及佛宝心中所具有的功德,就是修学佛道的道谛,及依着道谛断除了所断品──灭谛,所得到的功德;这道谛与灭谛二者称之为法宝,也称为胜义的法宝。即使尚未得到灭谛(断除所断品)功德,但已能生起对治过染的道谛功德,这样的众生称之为僧宝。《皈依七十颂》讲说:“佛法及僧伽是求解脱者的依靠。”佛宝是示教大师;法宝是指心相续中的灭谛及道谛功德;僧宝是具有灭、道二谛功德的人。

   何以说三宝是无欺诳的皈依处?理由有两点:第一点是,如果我们能够依着佛陀的教诫去修行,当心中成就了道谛及灭谛的功德,就具有了法宝,而具有法宝的人就是僧宝;僧宝继续将法宝修学圆满,最后僧宝的本质会转变为佛宝的本质而究竟圆满,所以三宝皈依境能让你修成三宝本身。第二点就是,三宝的皈依是在于境、道、果上,也就是在轮回的时候、修道的时候,以及成佛的时候都不欺诳你,所以堪称为无欺诳的皈依处。

   我们皈依佛的理由有四点:第一、自离怖畏;第二、有度化众生离怖畏的善巧方便;第三、具有大悲心,所以能平等饶益众生;第四、不管众生对他有利益(行供养等)或没利益,都能平等对待。

   佛陀已经自离怖畏,如果自己都不能离开一切畏惧,如何能引导别人离开怖畏?不可能的。因为佛陀已经离开一切伤害及怖畏,所以提婆达多就不能伤害到他。提婆达多曾经想要用大象来伤害佛陀,但是大象来到佛陀跟前,不但不能危害佛陀,反…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