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皈依叁寶
今天我們已經得到非常難得,具足十八要件的暇滿人身;同時碰到非常難以值遇的師長,並且蒙其攝受;所以當下應該斷除那些沒意義而散亂的世間事,一心求取心要。因爲死無定期,而且死的時候除了佛法之外,其它一切都沒助益,因此我們應該以這個身體、以當下這個因緣,來成辦究竟的根本安樂。
能夠成辦究竟根本安樂的,唯有修行正法。修法時不應把目標鎖定在下一世得到人天增上生(人天果報),或只爲自己成辦解脫果位而已,應該以菩提心的意樂(意樂、動機、等起,叁者同義)來聽受。爲了輪回中如虛空般有情的義利、爲了讓一切有情能圓滿佛道,我一定要成佛,爲了這緣故來修法。爲了要修法,我必須了知;爲了要了知,我來聽受,以這種意樂作爲聽受的前行。
我們想要把衆生引領到究竟徹底的圓滿果位,自己的心相續一定要能夠斷惡及證德圓滿,之後才能圓滿的成辦自他二利。爲了要成就斷惡、證德,並且究竟徹底的成就二利,只有修學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是顯密圓融的道體,能使衆生在一座之中,從開始的第一步到最後一步,完全依著無誤的次第而趨向修學的成辦。只要我們肯修,絕對是有這樣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好好的趨入修學道次第的聞思。
我們現在的作法是根本就不害怕墮到叁惡道,不害怕輪回生死;相反地,卻對修學正法非常的退卻、沒有心力。這樣的做法是顛倒的,應該倒過來。如果你存有“那些無上的功德我無法成辦”的退卻心理,那是成就無上功德的大障礙,是要不得的。相反地,你應該說:“這些無上的功德我一定可以成辦,我發願絕對要做到。”你之所以有能力去成辦無上的功德,是因爲你已經得到修學佛法最好的順緣──具有十八要件的暇滿人身,同時你也值遇到這完全無誤而且圓滿的道次教授,只是自己不做罷了,否則絕對有辦法成辦。修行不得力、不能增上的理由有兩點:第一點是太過于重視沒有意義的世間事,放太多心力在世間的事情上了。第二點是認爲自己沒有辦法去成辦修學佛法的衆多功德,産生卑下慢而退怯。這兩點是修法上很大的障礙。
今天所聽受的教法是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的引導有四個門徑:“甲一、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叁、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第四個門徑“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兩點:“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道次第的開頭在于依師之理,佛法的開頭在于皈依,實踐奉行的開頭在于奉行業果的道理。我們看《廣論》59頁科判:“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74頁科判)“正取心要分叁: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叁、于上士夫道次修心。”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又分叁:“一、正修下士意樂;二、修此意樂之量;叁、除遣此中邪執。” 正修下士意樂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我們現在是講到正修下士意樂的第二點。
我們的傳承告訴我們說:“在教授之前必須把科判的要點依次講說,其理由在讓各位把以前所聽受過的法做一個憶念修。”師長講的時候,你可以把以前所學過的部分同時隨著科判的講說做觀,串習思惟,讓法意在心中顯現起來,所以一定要先講科判。如果沒有這種意義的話,我們只是浪費時間,我可以直接講正行的!
思惟叁惡道的痛苦,是爲了讓你能夠生起希求後世義利的心,如果根本就不畏懼叁惡道的痛苦,那所謂的皈依是不可能真切的。比如說,有一個人犯了很大的過失,由于怕被判刑關入監獄,就會及早准備去尋求救怙。就像這樣的比喻,一個人能思惟叁惡道的痛苦,産生畏懼的心,就會産生尋求歸投依靠救怙的心情,這就是皈依主要的原因。(98頁科判)“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第一點是說,基于畏懼叁惡道的痛苦而尋求皈依、趨入皈依。內道與外道的分野在于有沒有皈依;是否趣入大乘道是在于有沒有發菩提心;而是否趣入密乘道,則在于有沒有灌頂。
有人認爲皈依是前面的法行,是一個很小的法,所以不是很重要,這是錯誤的。皈依是一個很大的法門,如果廣說,顯教和密教所有的法在皈依裏頭都涵攝了。皈依分兩種:“因”皈依和“果”皈依,這裏面涵蓋了所有的佛法。
和我一樣的衆生,不畏懼叁惡道的痛苦是不行的,因爲下一世要投生到哪一道去?我們是不能自由選擇的。只有在得到大乘加行道的忍位時,才有相對的滅谛功德,才有把握不墮叁惡道。此外,即使你發了菩提心,還是有可能墮到叁惡道。我們所造的各種惡業,都可能讓我們多次的投生到叁惡道去,而以我們這個身體是不可能忍受叁惡道的種種痛苦的。既然不能忍受叁惡道的痛苦,又沒有把握死了之後不墮叁惡道,所以一定要以至誠的心來歸投依靠叁寶。皈依的理由在此,再沒有比皈依更殊勝的了。
皈依的法門以四項來說明:一皈依之因:“由依何事爲皈依因”;二、什麼是皈依之境?“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叁、如何皈依之法“由何道理而正皈依”;以及四、皈依之後如何次第修學“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皈依的因有很多種,基于不同的法類而安立不同的因。目前我們所講的是下士道次的皈依,所以它的因是:“畏懼叁惡道的痛苦”以及“信叁寶能救護”,重點在于“畏”與“信”。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真實的畏懼叁惡道的痛苦,根本就不會去尋求歸投依靠叁寶,或者即使尋求了也不會相信。如果你沒有以真誠的心來淨信叁寶,皈依的心力就不完全,那皈依的功德也就達不到。所謂皈依是指你“真的畏懼叁惡道的痛苦,然後一心尋求救怙,而且完全淨信叁寶能救你。”這種心行稱之爲皈依。
只用嘴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不是皈依,那是皈依的語詞。皈依取決于淨信心,叁寶有大乘的鐵鈎,我們必須具有淨信心的鐵環,鐵鈎才鈎得住鐵環。所以如果我們本身沒有具足淨信心的鐵環,即使念了百千萬遍的皈依詞句,還談不上皈依,因爲皈依是建立在淨信心,這個心所法的心法之上。《廣論》有講到(100頁第4行)“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外支叁寶已具),由內力(自己信心不夠)未全”如果不具備內支因(信心),而叁寶卻可以救護你的話,那我們現在應該都不在這裏,地獄也沒了,衆生都被救走了。這足以證明得到皈依的根本理由,在我們本身必需具足皈依的因。文字念誦不是皈依,真實皈依的安立在于你有沒有具備這樣的心行,以及你本身有沒有同時具備這兩種(內、外二支)皈依之因而定。
中士道次的皈依在于“畏懼叁途苦”以及“畏懼生死苦”,基于這兩種畏懼,相信叁寶能救,這樣稱之爲中士道次的皈依。上士道次的皈依是指,行者在“畏懼叁途苦以及生死苦”之外,還必需“具足大悲心的意樂”。我們要生起大悲心是很困難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很容易對我相信的、我喜歡的生起悲心,事實上那只是貪心。如果你不能夠對怨敵産生具相的悲心,這樣的悲心不夠圓滿。如果你可以對怨敵産生具相的悲心,那麼對于貪著的這一方生起悲心就很容易。
總之,下士道次的皈依有兩個因──“畏懼叁途苦”及“信叁寶能救”。中士道次的皈依有叁個因──“畏懼叁途苦”及“畏懼生死苦”之上“相信叁寶能救”。上士道的皈依有四種:就是同時畏懼叁途苦、生死苦及具有大悲心之上,信叁寶能救,而行皈依之門。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99頁第1行)皈依境是指哪些?分兩點來說明:一、正明其境(叁寶皈依境),以及二、應該皈依的理由何在?
對于皈依境有必要認別一下。世間的神祗,如大自在天王、遍入天,以及其他外道的神祗,因爲他們本身仍墮在生死輪回的痛苦中,如果你向他們求救,他們不可能讓你得到救怙,因爲他們沒有能力,所以不堪爲皈依境。
真正的皈依境是任何時候都不欺騙你的。無欺诳的皈依境中,佛寶是指皈依的示教大師(展示教法的大師);法寶是指僧寶及佛寶心中所具有的功德,就是修學佛道的道谛,及依著道谛斷除了所斷品──滅谛,所得到的功德;這道谛與滅谛二者稱之爲法寶,也稱爲勝義的法寶。即使尚未得到滅谛(斷除所斷品)功德,但已能生起對治過染的道谛功德,這樣的衆生稱之爲僧寶。《皈依七十頌》講說:“佛法及僧伽是求解脫者的依靠。”佛寶是示教大師;法寶是指心相續中的滅谛及道谛功德;僧寶是具有滅、道二谛功德的人。
何以說叁寶是無欺诳的皈依處?理由有兩點:第一點是,如果我們能夠依著佛陀的教誡去修行,當心中成就了道谛及滅谛的功德,就具有了法寶,而具有法寶的人就是僧寶;僧寶繼續將法寶修學圓滿,最後僧寶的本質會轉變爲佛寶的本質而究竟圓滿,所以叁寶皈依境能讓你修成叁寶本身。第二點就是,叁寶的皈依是在于境、道、果上,也就是在輪回的時候、修道的時候,以及成佛的時候都不欺诳你,所以堪稱爲無欺诳的皈依處。
我們皈依佛的理由有四點:第一、自離怖畏;第二、有度化衆生離怖畏的善巧方便;第叁、具有大悲心,所以能平等饒益衆生;第四、不管衆生對他有利益(行供養等)或沒利益,都能平等對待。
佛陀已經自離怖畏,如果自己都不能離開一切畏懼,如何能引導別人離開怖畏?不可能的。因爲佛陀已經離開一切傷害及怖畏,所以提婆達多就不能傷害到他。提婆達多曾經想要用大象來傷害佛陀,但是大象來到佛陀跟前,不但不能危害佛陀,反…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講 皈依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