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P5

  ..续本文上一页把佛一生说法记录下来。

  那个时候没有录音机,只有一个像录音机的阿难尊者的头脑,他记忆力之强,佛说的法什么都记得。五百罗汉集中一起记录,虽然都有神通,但是大家心里都有数,知道自己记忆力不俱全,只有阿难来才行,可是阿难尊者没有悟道。这五百罗汉都到齐了,迦叶尊者把这个架势摆好,大家都在那里打坐等着吧!反正每人心里都有数,不讲话。阿难进来了,迦叶尊者骂他一顿,说,你没有资格,出去!阿难说,你们需要我啊。

  “对啊,我们需要你这个头脑,讲出来记录啊!你是答录机啊!可是你没有见道,出去!悟了道才进来!”砰!门关了。

  这一段,是禅宗非常重要的公案,也是密宗。当时阿难尊者被赶出去,这一下痛苦极了,坐下来,规规矩矩盘起腿来参了,这叫参。七天悟了,所有道理都实证到了。然后来叩门,一敲门,迦叶尊者说:“进来!自己进来!”门也没有开,结果他进来了。迦叶尊者说:“请上座,这个是留着等你的,坐下来吧。”

  所以每本佛经上第一句话,“如是我闻”,“如是”就是“这样”,这是梵文的文法,同外文英文等的翻译一样,是倒装的文法,以中国的写法,“我闻如是”,翻译成白话是“我阿难当时听到释迦牟尼佛是这样说的”。阿难说完了,大家记录好了,就是一本经。所以一切经典,小乘大乘,都是阿难说出来的记录。

  戒律部分是优波离说出来的,他就是最末等阶级出身,管法律的尊者。他专管戒律这一部分。

  “论”呢?是后代根据“第一次五百罗汉结集”的经典,以及对戒律研究的论文,叫“论”,像《大毗婆娑论》等。所以经律论三藏,经是经,律是律,论是论。《俱舍论》《成实论》《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这都是后世的论著。这一套关于修持、讲道理的学问,归纳起来叫“法”。

  所以皈依三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注意!你还漏丹、还遗精,连男女的性关系,以及男女的念头还没有空,没有证到空性;但欲不是强压下去的。如果小欲都离不开,大的欲望,名闻富贵,更放不下。做个大法师到处受人恭敬供养,然后一讲起来,某人是我的徒弟,某人是我的弟子。咄!还有这个名心在,统统是欲望。离欲,什么都没有,一切皆空;所以皈依法,离欲尊,佛法叫你要离欲,执著欲望都没有用的。

  “皈依僧,众中尊”,言行态度什么都不同的人,自然使人看到你都会恭敬起来“哟,这是有道的人!”皈依僧不是皈依你们哦!是皈依那五百罗汉、大阿罗汉、得道的师父们;换句话说,你们得了道,自然就属于圣僧里头了。

  这是三皈依,所以当你早晚功课念到这里的时候,不是随便念过去,马上要反省,自己做到了多少!有没有注意这个事?若有嘴无心地念,心里头想,明天我要到香港去玩玩,还差一点钱,不晓得哪个居士可以化一点就好了……那还叫念经吗?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由那次的结集,佛的弟子们就分成好多宗派了。世界上有个大问题来了,不管你怎么空灵,胸襟怎么博大,只要有徒弟、群众在一起,自然就会形成了党派。佛在世的时候,已经有党派了,修行的上座迦叶尊者、须菩提、目连尊者、舍利弗,各有各的群众。舍利弗年纪比佛大多了,佛出来说法的时候,只是三十多岁,舍利弗已经四五十岁了,所以大家来听法,不知道哪个是师父;原来这个年轻的是师父啊!是佛啊!那个年纪大的是他徒弟。

  舍利弗和目连尊者两个人是好朋友,《大藏经》有舍利弗著作《舍利弗阿毗昙论》,目连尊者造的有《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你们研究要注意,那是他们当时修行直接的观点,还有一部《阿毗达磨大毗婆娑论》,是这五百罗汉们,当时了生死修持经验的著作。现在讲唯识、密宗,离不开这一部书的。这是大众的经验,是五百罗汉各人修持的心得,集中的报告。

  佛在世时除了有宗派外,还有反对他的;他死后,更分成几十个宗派,但是都还在修行哦。譬如说,上座部的是主张“一切有”,不是空,所谓佛说的“空”,不是“没有”的意思,的确有个道,有个可修可证的“有”,所以讲一切有。譬如,大众部其他的部,认为一切空,说的是“空”。有的一派说,阿罗汉都有神通啊,就是因为修“有”来的,本来是“有”。所以说是有是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争论得很厉害。

  因此二十多派,是各人修行的经验见解,都是忠于佛的,等于禅宗在中国变成临济、曹洞、法眼、云门、沩仰五宗。我呢,一辈子讨厌分宗分派,所以,一辈子也不肯做老师,不肯承认有个学生,一承认了以后,就形成党派了,那真难办,那要说派的话,就成了“南派”!

  所以我当年在大学讲禅宗课的时候,一个研究生就提出来问:老师,我问你一个问题。既然是开悟的祖师,还拿一个衣钵拼命地跑,后面还有人赶来,然后还分成南宗北派,同普通搞宗派一样,这个佛法我何必学啊?我说:你问得好。他真问得好,既然学佛,一切解脱清净,哪还有宗派的观念存在?佛在世时,乃至以后,意见归意见,修行归修行;就是你们也一样。哪怕都是少林寺师兄弟,还不是三个两个各有一派!我跟他俩好一点,他跟我俩好一点。他啊?不要谈他了……那还不是宗派!人我的是非怎么免去!这就是人类一个大问题。

  所以佛过世一两百年以后(有说三百年、五六百年不一),这个宗派观念,在修持上,见、定、行都出问题,之后才有马鸣菩萨出来,就照大乘的路线,著作了《大乘起信论》,综合了这些修行的见解,只有“真、妄”两条路。见空性,明心见性;见真如,成道。小一点成阿罗汉;大的成大菩萨、佛。随妄心就入六道轮回;当下放下妄心,自性现前,见到真如自性;这是开始的论派,祖师的著作。

  在大乘学派里,拼命提倡《维摩诘经》,释迦牟尼佛是出家佛,维摩居士是在家佛,这部经影响中国的禅宗特别大。你们丛林的住持叫“方丈”,也是从《维摩诘经》上来的;因为维摩居士说法的房间,一丈见方。“方丈”是代表男性寺庙地方,所以和尚寺庙有方丈,尼姑庵是没有方丈的。

  这个中间有个传承,不讲真妄这一套,而直接走明心见性禅的路。所以马鸣菩萨也是禅宗祖师,由初祖迦叶尊者,二祖阿难,一路下来,第十二代就是马鸣菩萨了。

  他们告诉我时间到了,你们休息一下,吃了饭再来。

  

  

  第四堂

  内容提要:

   真妄两条路

   龙宫的经典

   龙树菩萨的中观

   拈花微笑的出处

   佛教传入中国

  你们这几位,姿势一变动,庄严得多了,不只外表的庄严,心里内外的变化也不同了。辛师你的头,仰一点,再仰一点。对了!这样你整个身体气脉就不同了。

  我们晚饭以前讲到佛学大概的变化,注意,释迦牟尼佛出来就是要解决人类的一件大事,就是生死问题,生命问题。怎么样有这个宇宙?怎么样有一切众生生命的变化?为什么有生来又死去?那个能生能死,能起变化的东西是什么?既不是神又不是鬼,也不是上帝;也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的。那么有个东西,这个东西在我们中国禅宗就叫“这个”!没有什么啰嗦的。这个是那个,那个是这个,就是一个东西,搞不清楚;我们也可以叫它“黑不隆冬”,但仍是搞得清楚的。

  这是心物一元,生死同根,万物的变化,都是由“这个”能变而起。“这个”本身是不变的,但是可以起万变的一个功能、作用。这是大众同有的生命,不只佛一个人,一切众生,包括一个虫,一只蚂蚁,也可以成佛,只要认识了自己的本体,一修证就到了。

  释迦牟尼佛没有说自己可以成佛,别人不可以!他说一切众生皆是佛。不像其他的宗教,上帝只有一个,你不能变上帝。按照佛法来讲,上帝也不过是个众生,三界的天主是众生自己的业力变化,人也可以成为天主。一切都在变化,这个原则要把握住。

  刚才讲到佛学的演变,佛过后一两百年,虽然他老人家不在,跟随佛法修行的人很多,证果的阿罗汉也还是很多的。印度婆罗门等其他教派,在各地修行者也是很多,不过那个时候佛的影响最大。但是后来到底乱了,所以马鸣菩萨才出来。

  据说,马鸣菩萨出生的时候,全国的马都叫了,百马齐鸣,有这个吉祥的征兆,所以称为“马鸣”(另一说:菩萨善说法要,马解其音,故号马鸣)。他是文学家,没有出家以前,他的诗歌一写出来,莎士比亚这些人不能比了,全国都震动了。乃至国王跟他商量,叫他不要随便写诗,不要随便作歌,因为他的文章影响力太大了。所以他出家悟道以后,看到各宗各派修行,虽能够成功,但是到底不行。所以他著了《大乘起信论》,只有“真、妄”两条路线。走入妄想就是凡夫,去掉妄想就是真如,自性本空。

  接着下来,佛法慢慢变去了,随着时代越向前走,反而修行的多,证果的却少了。思想意见的分别、争论越来越多。在差不多佛过后两三百年时(有说六七百年),如果勉强讲,应该在秦始皇这个时候,出来了龙树菩萨。

  这位菩萨是更奇怪的人了,年轻聪明,画符念咒,什么武功都会,文武全才,学会了印度一切外道的本事。最后他和几个同学练成了隐身法,肉体走进来你看不见的。他智慧很高,本事很大,很傲慢,学会了隐身法以后,怎么玩?到哪里去玩?隐身到皇宫里去玩吧!于是四个人进皇宫,把宫女的肚子都搞大了,是这样的玩法。

  皇帝气极了,什么人搞的?全国严查,谁敢进皇宫来,把宫女肚子搞大了?找不到人,奇怪!旁边的大臣说,一定是那些学会妖怪本事的人干的。印度这些奇奇怪怪神秘的人很多。皇帝下命令秘密的搜查,一夜当中全国搜查,拿刀剑到处乱刺乱杀,只有皇帝坐的一丈以内不能杀进来。大概搞了一天一夜吧,那三个同学被杀死了,一杀死就现形了。而龙树菩萨呢,看到这个情形,急了,他聪…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