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二天▪P5

  ..續本文上一頁把佛一生說法記錄下來。

  那個時候沒有錄音機,只有一個像錄音機的阿難尊者的頭腦,他記憶力之強,佛說的法什麼都記得。五百羅漢集中一起記錄,雖然都有神通,但是大家心裏都有數,知道自己記憶力不俱全,只有阿難來才行,可是阿難尊者沒有悟道。這五百羅漢都到齊了,迦葉尊者把這個架勢擺好,大家都在那裏打坐等著吧!反正每人心裏都有數,不講話。阿難進來了,迦葉尊者罵他一頓,說,你沒有資格,出去!阿難說,你們需要我啊。

  “對啊,我們需要你這個頭腦,講出來記錄啊!你是答錄機啊!可是你沒有見道,出去!悟了道才進來!”砰!門關了。

  這一段,是禅宗非常重要的公案,也是密宗。當時阿難尊者被趕出去,這一下痛苦極了,坐下來,規規矩矩盤起腿來參了,這叫參。七天悟了,所有道理都實證到了。然後來叩門,一敲門,迦葉尊者說:“進來!自己進來!”門也沒有開,結果他進來了。迦葉尊者說:“請上座,這個是留著等你的,坐下來吧。”

  所以每本佛經上第一句話,“如是我聞”,“如是”就是“這樣”,這是梵文的文法,同外文英文等的翻譯一樣,是倒裝的文法,以中國的寫法,“我聞如是”,翻譯成白話是“我阿難當時聽到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說的”。阿難說完了,大家記錄好了,就是一本經。所以一切經典,小乘大乘,都是阿難說出來的記錄。

  戒律部分是優波離說出來的,他就是最末等階級出身,管法律的尊者。他專管戒律這一部分。

  “論”呢?是後代根據“第一次五百羅漢結集”的經典,以及對戒律研究的論文,叫“論”,像《大毗婆娑論》等。所以經律論叁藏,經是經,律是律,論是論。《俱舍論》《成實論》《大乘起信論》《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這都是後世的論著。這一套關于修持、講道理的學問,歸納起來叫“法”。

  所以皈依叁寶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注意!你還漏丹、還遺精,連男女的性關系,以及男女的念頭還沒有空,沒有證到空性;但欲不是強壓下去的。如果小欲都離不開,大的欲望,名聞富貴,更放不下。做個大法師到處受人恭敬供養,然後一講起來,某人是我的徒弟,某人是我的弟子。咄!還有這個名心在,統統是欲望。離欲,什麼都沒有,一切皆空;所以皈依法,離欲尊,佛法叫你要離欲,執著欲望都沒有用的。

  “皈依僧,衆中尊”,言行態度什麼都不同的人,自然使人看到你都會恭敬起來“喲,這是有道的人!”皈依僧不是皈依你們哦!是皈依那五百羅漢、大阿羅漢、得道的師父們;換句話說,你們得了道,自然就屬于聖僧裏頭了。

  這是叁皈依,所以當你早晚功課念到這裏的時候,不是隨便念過去,馬上要反省,自己做到了多少!有沒有注意這個事?若有嘴無心地念,心裏頭想,明天我要到香港去玩玩,還差一點錢,不曉得哪個居士可以化一點就好了……那還叫念經嗎?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由那次的結集,佛的弟子們就分成好多宗派了。世界上有個大問題來了,不管你怎麼空靈,胸襟怎麼博大,只要有徒弟、群衆在一起,自然就會形成了黨派。佛在世的時候,已經有黨派了,修行的上座迦葉尊者、須菩提、目連尊者、舍利弗,各有各的群衆。舍利弗年紀比佛大多了,佛出來說法的時候,只是叁十多歲,舍利弗已經四五十歲了,所以大家來聽法,不知道哪個是師父;原來這個年輕的是師父啊!是佛啊!那個年紀大的是他徒弟。

  舍利弗和目連尊者兩個人是好朋友,《大藏經》有舍利弗著作《舍利弗阿毗昙論》,目連尊者造的有《阿毗達磨法蘊足論》,你們研究要注意,那是他們當時修行直接的觀點,還有一部《阿毗達磨大毗婆娑論》,是這五百羅漢們,當時了生死修持經驗的著作。現在講唯識、密宗,離不開這一部書的。這是大衆的經驗,是五百羅漢各人修持的心得,集中的報告。

  佛在世時除了有宗派外,還有反對他的;他死後,更分成幾十個宗派,但是都還在修行哦。譬如說,上座部的是主張“一切有”,不是空,所謂佛說的“空”,不是“沒有”的意思,的確有個道,有個可修可證的“有”,所以講一切有。譬如,大衆部其他的部,認爲一切空,說的是“空”。有的一派說,阿羅漢都有神通啊,就是因爲修“有”來的,本來是“有”。所以說是有是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爭論得很厲害。

  因此二十多派,是各人修行的經驗見解,都是忠于佛的,等于禅宗在中國變成臨濟、曹洞、法眼、雲門、沩仰五宗。我呢,一輩子討厭分宗分派,所以,一輩子也不肯做老師,不肯承認有個學生,一承認了以後,就形成黨派了,那真難辦,那要說派的話,就成了“南派”!

  所以我當年在大學講禅宗課的時候,一個研究生就提出來問:老師,我問你一個問題。既然是開悟的祖師,還拿一個衣缽拼命地跑,後面還有人趕來,然後還分成南宗北派,同普通搞宗派一樣,這個佛法我何必學啊?我說:你問得好。他真問得好,既然學佛,一切解脫清淨,哪還有宗派的觀念存在?佛在世時,乃至以後,意見歸意見,修行歸修行;就是你們也一樣。哪怕都是少林寺師兄弟,還不是叁個兩個各有一派!我跟他倆好一點,他跟我倆好一點。他啊?不要談他了……那還不是宗派!人我的是非怎麼免去!這就是人類一個大問題。

  所以佛過世一兩百年以後(有說叁百年、五六百年不一),這個宗派觀念,在修持上,見、定、行都出問題,之後才有馬鳴菩薩出來,就照大乘的路線,著作了《大乘起信論》,綜合了這些修行的見解,只有“真、妄”兩條路。見空性,明心見性;見真如,成道。小一點成阿羅漢;大的成大菩薩、佛。隨妄心就入六道輪回;當下放下妄心,自性現前,見到真如自性;這是開始的論派,祖師的著作。

  在大乘學派裏,拼命提倡《維摩诘經》,釋迦牟尼佛是出家佛,維摩居士是在家佛,這部經影響中國的禅宗特別大。你們叢林的住持叫“方丈”,也是從《維摩诘經》上來的;因爲維摩居士說法的房間,一丈見方。“方丈”是代表男性寺廟地方,所以和尚寺廟有方丈,尼姑庵是沒有方丈的。

  這個中間有個傳承,不講真妄這一套,而直接走明心見性禅的路。所以馬鳴菩薩也是禅宗祖師,由初祖迦葉尊者,二祖阿難,一路下來,第十二代就是馬鳴菩薩了。

  他們告訴我時間到了,你們休息一下,吃了飯再來。

  

  

  第四堂

  內容提要:

   真妄兩條路

   龍宮的經典

   龍樹菩薩的中觀

   拈花微笑的出處

   佛教傳入中國

  你們這幾位,姿勢一變動,莊嚴得多了,不只外表的莊嚴,心裏內外的變化也不同了。辛師你的頭,仰一點,再仰一點。對了!這樣你整個身體氣脈就不同了。

  我們晚飯以前講到佛學大概的變化,注意,釋迦牟尼佛出來就是要解決人類的一件大事,就是生死問題,生命問題。怎麼樣有這個宇宙?怎麼樣有一切衆生生命的變化?爲什麼有生來又死去?那個能生能死,能起變化的東西是什麼?既不是神又不是鬼,也不是上帝;也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的。那麼有個東西,這個東西在我們中國禅宗就叫“這個”!沒有什麼啰嗦的。這個是那個,那個是這個,就是一個東西,搞不清楚;我們也可以叫它“黑不隆冬”,但仍是搞得清楚的。

  這是心物一元,生死同根,萬物的變化,都是由“這個”能變而起。“這個”本身是不變的,但是可以起萬變的一個功能、作用。這是大衆同有的生命,不只佛一個人,一切衆生,包括一個蟲,一只螞蟻,也可以成佛,只要認識了自己的本體,一修證就到了。

  釋迦牟尼佛沒有說自己可以成佛,別人不可以!他說一切衆生皆是佛。不像其他的宗教,上帝只有一個,你不能變上帝。按照佛法來講,上帝也不過是個衆生,叁界的天主是衆生自己的業力變化,人也可以成爲天主。一切都在變化,這個原則要把握住。

  剛才講到佛學的演變,佛過後一兩百年,雖然他老人家不在,跟隨佛法修行的人很多,證果的阿羅漢也還是很多的。印度婆羅門等其他教派,在各地修行者也是很多,不過那個時候佛的影響最大。但是後來到底亂了,所以馬鳴菩薩才出來。

  據說,馬鳴菩薩出生的時候,全國的馬都叫了,百馬齊鳴,有這個吉祥的征兆,所以稱爲“馬鳴”(另一說:菩薩善說法要,馬解其音,故號馬鳴)。他是文學家,沒有出家以前,他的詩歌一寫出來,莎士比亞這些人不能比了,全國都震動了。乃至國王跟他商量,叫他不要隨便寫詩,不要隨便作歌,因爲他的文章影響力太大了。所以他出家悟道以後,看到各宗各派修行,雖能夠成功,但是到底不行。所以他著了《大乘起信論》,只有“真、妄”兩條路線。走入妄想就是凡夫,去掉妄想就是真如,自性本空。

  接著下來,佛法慢慢變去了,隨著時代越向前走,反而修行的多,證果的卻少了。思想意見的分別、爭論越來越多。在差不多佛過後兩叁百年時(有說六七百年),如果勉強講,應該在秦始皇這個時候,出來了龍樹菩薩。

  這位菩薩是更奇怪的人了,年輕聰明,畫符念咒,什麼武功都會,文武全才,學會了印度一切外道的本事。最後他和幾個同學練成了隱身法,肉體走進來你看不見的。他智慧很高,本事很大,很傲慢,學會了隱身法以後,怎麼玩?到哪裏去玩?隱身到皇宮裏去玩吧!于是四個人進皇宮,把宮女的肚子都搞大了,是這樣的玩法。

  皇帝氣極了,什麼人搞的?全國嚴查,誰敢進皇宮來,把宮女肚子搞大了?找不到人,奇怪!旁邊的大臣說,一定是那些學會妖怪本事的人幹的。印度這些奇奇怪怪神秘的人很多。皇帝下命令秘密的搜查,一夜當中全國搜查,拿刀劍到處亂刺亂殺,只有皇帝坐的一丈以內不能殺進來。大概搞了一天一夜吧,那叁個同學被殺死了,一殺死就現形了。而龍樹菩薩呢,看到這個情形,急了,他聰…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二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