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虑。事实上在这里,静虑是三摩地的意思,不是“止”,这不一样的。你必须思惟修学静虑三摩地的功德,以及思惟不修学三摩地的过患。从功德上说,如果你有三摩地,整个大乘小乘道从此而有,作为一个所依。如果不依靠“止”的话,以大乘来说,你就只能在资粮道打转,没有办法往上走。
“第三静虑差别。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谓世出世。”世间静虑与出世间静虑两种。静虑的分类,就作业来说有三项,第一个“谓身心现法乐住静虑”,第二个“引发功德静虑”,第三个“饶益有情静虑”。首先(322页第6行) “初谓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轻安所有静虑,二谓诸静虑能引神通解脱遍处及胜处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比如火定、水定、修大地如白骨、修大地如火,然后能够上下出水、发火。“三谓有静虑能引十一种饶益有情事(饶益有情的事业)。”
“第四正修彼时应如何行。随修何善三摩地,皆当具足六种殊胜,六波罗蜜多”,自己安住于静虑的功德上,亦安立他于静虑的功德上,称为静虑的布施。
“第五此等摄义。随念发心为诸行依而正修习,则于无漏静虑,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励修学。此坚固增长已,以地上(特指五地菩萨)诸静虑作所愿境,虽未能生圆满静虑,亦应时时精进不舍,随力学习。”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要先知道智慧的自性、定义,(323页第5行) “慧谓于所观事能拣择法,此处是说通达五明处等慧。”五明是指内明、因明、医方明、声明、工巧明,当知即是菩萨智慧之自性。如何生起智慧的方便?首先应思惟智慧的功德以及未生智慧的过失。智慧最能够让你善巧的遮止烦恼。(325页第1行) “如是虽生猛利慈心,见诸有情极可悦意,然无少分贪欲和杂染,见有情苦,虽生恒常猛利难忍大悲,然无懈怠忧恼蔽覆不乐善行。又虽具足欢喜无量,心于所缘全无散动。又虽具足大平等舍,然于众生所有义利刹那不舍,此皆由慧成,以慧力故,灭除此等力均之障。”
慧有三种:通达世俗慧、通达胜义慧、通达饶益有情慧。通达胜义慧又分两项,通达证空性的义共相(空性的影像),以及亲证空性。通达世俗慧是指说对五明学处的了知。(330页第1行) “第三通达饶益有情慧,通达能引有情现法后法无罪义利。”
“第四正修慧时应如何行。发三慧时,应令具足六种殊胜,及具六种波罗蜜多,自住慧已,立他于慧是为慧施”,自己安住于智慧,也安立他于智慧,是为智慧的布施,余如前说。
“第五此等摄义。虽有现证空性之慧,若无大菩提心,仍非菩萨之行,故应增长大菩提心为行所依,地上慧度修所愿境”,依大菩提心而现证空性智慧,是初地以上菩萨的智慧度,也是你修行的所愿之境。
“丑二、第二四摄(善法)成熟他(的)相续分五:寅一、四摄自性”(331页第6行) “布施如前六度时说,爱语者谓于所化机(所教化众生)开示诸度(六度的功德),利行者如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起行,或令正受,同事者谓教他所修自亦应修与他同学。”教别人修习,自己也应该与他一起同行,同时修学,称为同事。
寅二、第二立四摄善法的道理,(第9行) “何故定为四摄耶,答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先使欢喜,此必先须施以资财饶益其身。”这是布施。“既欢喜已,令修道时,先须令知云何应修,此由爱语宣说正法,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其无倒受持法义。”这是爱语。“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这是利他。“若自不修而为他说应取应舍,彼不信受反作是难,且不自修何为教他”,所以应该自己先做再做同事。
寅三、第三四摄善法的作业。(332页第2行) “以此四摄于所化机何所作耶,谓由布施故,令成闻法之器(以布施的关系,让对方成就闻法的法器),以于法师生欢喜故,由爱语故,能令信解所说之法(这是第二个),以于法义令正了解断疑惑故,由利行故(由利他而行持),如教修行,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长时修行。”
“寅四、第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佛说此为成办一切众生义利贤善方便(最善巧方便),故摄(收摄)徒众应须依此(四摄)。”
“寅五、第五略为解说”。爱语有两种,一种是随世仪轨语,“谓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慰问诸界(指人身具备胎生六界)为调适等,随世仪轨慰悦有情”,你的法体安康否?贵体安康否?这是敬词。第二种随理法教语,“谓为利益安乐有情,依能引发信戒闻舍慧等功德(指七圣财功德),宣说正法。”
“利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脱。”(333页第2行) “同事者,谓于何义劝他安住,即于此义自当安住若等若增,如是随作何事,先应缘于有情义利,定不应离利他意乐。”(最后1行) “四摄事可摄为二,谓以财摄及以法摄。”(第10行始) 四摄可以分为财摄与法摄,第一个以财布施是为财摄,其他三种就是以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为法摄。
菩提道次第教授至今,已把上士道次修心依着科判讲完了。之后的“止”、“观”是文殊菩萨劝励宗喀巴大师续造的。
【问:请问格西拉“止”“观”有没有口诀可传呢?】
佛陀的教法就是口诀,如果讲授佛陀的教法时,在你心中对法义没有受用,法虽是这么的甚深,但对你就不是口诀,可是这个法对佛陀是口诀。如果这个法对你有利益,就算是狗的叫声也是口诀,主要是取决于你有没有受用,是以你的受用不受用来安立是不是口诀。口传与口诀不一样,口传是念过一次给你听,耳根得到教授传承,这样叫做口传。口诀是修行内涵的教授,一切佛说都是口诀。
口诀的传承是教授者很简要、很精髓地配合着实修的次第、串习的次第、心的调伏次第,来教授。教授者本身也有希望你修行能够得到调伏的意乐,然后把这个精髓,配合你调心的次第告诉你,这样称为口诀。可是如果你没有办法得到受用,仍不是口诀,是以这个做为衡量的标准。
一般来讲,噶当派有三个法流,所谓的经典派、道次第派及教授派(口诀派)。当然讲口诀派有口诀派的说法。这三个法流怎么安立?它内涵是怎么说的?噶当派祖师是广学五大部论,然后去证得道次第,这个就是所谓经典派。什么叫做道次第派?就是依着《广论》,像这样的一本论而证得道次第。什么叫口诀派?他不看书,就是依着师长告诉他修行的关要,一个口诀,就去修行了,这样得到道次第的功德,称为口诀派。【问:三个哪一个比较好?】因人而异。
口诀派一定要依止师长,在师长座下修学才行,现在你的师长不常在,修行就很难了。如果是以仰承法乳的心来依止,那才有可能以口诀派这种教授方式来修学。像我们按照《广论》、《略论》的教授都可以学,以这个来学习道次第,可能比较合适。事实上道次第就是口诀,讲一句话也是口诀,只不过是你没有时间用心来修行罢了,一旦你用心、有时间去投入修学,整本书都是口诀,只要它能够让你的心受用,那就是口诀,看你会不会取舍。将所闻到的法义在心中去习惯、去串习就可以了,修行就在乎这一点。会开车的人,一上车就可以很自在的掌控方向盘,懂得道次第的人,整个道次第都是他的口诀,对他的心都是有帮助、能受用,都变成他的口诀。
“第二别学后二波罗蜜多,谓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止与观),如其次第,即是静虑及慧波罗蜜多之所摄故。”(336页第2行) 此中分六,有六项科判,“一、修习止观之胜利,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三、止观自性,四、理须双修,五、次第决定,六、各别学法。”
“然以善缘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及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妙善慧,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第9行) (法音法师补充:止与观是修学以三摩地为本质的止,以及修学以智慧为本质的观。)(最后1行) “故密意说(法音法师补充:密意指《解深密经》,是唯识派的经典)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无相违过。”(337页第3行) “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观慧思择而修及于所缘心一境性,二所成办,非唯止修或唯观修一分而成。”
“止观自性”(338页),什么叫止(奢摩他)呢?体性是什么?《解深密经》说:“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间内正安住,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三摩地与奢摩他不一样,佛经说,能够安住于所缘境,离开沉没掉举,而且具足身心轻安之上,一心专注于善所缘境,这样的三摩地称为奢摩他。
“二毗钵舍那自性,即前经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这是观慧的作用)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这是它的定义。
【解惑篇】
问:请问格西拉,是否止观部分可以不要照书本讲。
答:不照经书怎么讲?我自己编造啊!你们是来考我试的吧!
问:希望能讲得明白,得到受用。
答:你们又不修止,也没有利益不利益的。如果你们要修止的话,我边修边学边教。你们不要说修止了,菩提心也不修,讲得未免太容易了。
“止”很容易,心安住于所缘境就好了,置心一处。如碗盘里装了满满的饭菜端在手上,如果这边倾斜了就往这边扶,那边倒一下就往那边扶。什么意思呢?就是所缘境安住之后,要离开沉没掉举,安住于所缘境上,然后能够离开沉没掉举,这样就称为止。对于所缘境心要不散动、不散乱而执持。如果散乱,因为你心不在焉,碗就掉下去了。比如夜晚你要看唐卡上的佛像,一定要点亮酥油灯,而且灯火要能够安住没有风动,这两个条件都要有。
总而言之,你们要得止是很困难,这是决定的。为什么呢?如果你发愿要得到止的功德,你必须好几个月都不变所缘境,而且要专修,这样才有办法。生活中的一切时候,包括吃饭、上厕所,心心念念在所缘境上,去将护这个所缘境,安住于所缘境上,这样要修五、六个月;而且必须依着僻静之地,没有静处是很难的,要在没有飞机、汽车声音,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去住下来。修止的前行资粮有六种,里面有一个是住随顺处,就讲到这个问题。
你们现在闭个关都没时间,都不能放下来,六个月修止,谈何容易?所以宗大师也是基于这个理由,想说真正想修止观的人太少了,所以没用,不讲。文殊菩萨说:会的,对有些人会有帮助、有利益。可能是基于会利益到少数真正想修行的人,所以他才续造止观。
止是内外道所共的法。不过止的功德是外道的功德最低的一层。以外道来说,外道得止之后,仍要继续依四禅八定来修。只是即使修至无色界的有顶天,也还是在三界里,还是无法解脱。
粗静相道(就是修世间的毗婆奢那),也就是观欲界的粗分过患,以及观上界的静相功德。即使你修到这种粗静相道的止,但是如果没有出离心,也不会变成佛教的解脱之因,也是没用的。
就佛教来说,得止是安立在初禅天的未至定(注一)。佛教的止与外道的止差别很大,佛教的初禅的未至定,得到具量的止以后,要修密乘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很容易,要修菩提心,要修一切出离心等等,都很容易摄心专注于所缘境。一旦得到具相(合格的)止的功德,你可以安住于所缘境,修出离心就很容易得到具相(即成功),同样的,修菩提心,菩提心会强猛有力,很具相,这样你所修的法都变成成佛之因,然后你心中很容易可以得到真实皈依。
所以佛教的止只有到初禅的未至定,可是在这样止的功德之上,你去修佛法,功德倍增,不像外道,不能解脱。如果你没有时间专修止,又没有时间去好好地专修道次第,那你这人身是浪费了。要修止你必须有时间专注,如果只修学一半,是没有办法得止,意义也不大。所以修止,必须能够专修。否则你必须修道次第。
佛法所讲的止,是能够导生止观双运定的止,先止后观,然后能够得到止观双运的定,是导向以空性为所缘的胜观而修止的。但这对我们来说,太难了,因为我们都没有证空性,什么叫空性所缘境?我们根本不知道。所以你先以比较容易安住的、粗分的所缘境(像佛像之类的),当所缘境去修止。得止之后,再把所缘境移到空性去,以空性当所缘境,这样比较容易,这是就次第上来说。
【专有词汇】
依据中国北京民族出版社于1985年3月出版张怡荪主编的《藏汉大辞典》
注一:未至定“将禅,八定的预备阶段。未证色界及无色界各根本定前,为求证得各定本位而进行的预备工夫。四禅四定各有将禅,故未至定,总数有八。”
近分未至定“初禅未至定异名,虽尚未证初禅根本定,但依初禅未至定力,于欲界烦恼亦能断故,说名近分未至定。”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静虑度及般若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