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能往尿壶里倒的。”
要知道,证得了明空觉性的人,当他融入明空觉性中讲法和著述时,那法性光明就能依托语言文字来传递开来。所以,我们读一些佛经就能到殊胜的利益,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就是在诵《法华经》开悟的,太虚法师也是诵《大藏经》时开悟的。以是因缘,他们就跟佛陀建立了“三昧耶誓约”,他们守誓不违,终成一代大德。
当然,有时候,我们在读一些“明白”者的著述时,只要有颗清净的心,也会得到相应的利益。《南方都市报》的某记者便是在读《我的灵魂依怙》时契入离戏梦幻光明的。广州的明子和山东的古之草也是该书和《大手印实修心髓》的真正受益者。关于这一点,明子在其文章中谈到:“放开个人利益,放开教派利益,站在人类的高度上审视《我的灵魂依怙》、《大手印实修心髓》,你就会明白它们代表的不仅仅是香巴噶举,不仅仅是佛教,更不仅仅是宗教。“无二无别”是出世间的证悟,也是世间人生的至高精神境界,展示着人类能觉、已觉的终极价值。书中的文字即是光明的载体,它超越并打破了各种名相,直指人心、简单清明。所以,不论你是否学佛,是否有信仰宗教,生活在哪里,哪怕他只是刚刚能认识字的人,只要在翻开书时,用一颗清净的心、单纯的心、宁静的心、如天空一般的心去读,那么,一定会得到光明的传递。道理非常简单,当你放下一切概念、名相时,你的心就有了直观超越的力量。大手印就是指本自清净,佛性本然,自然无造作。这时,我们可以全然地忘记修行,忘记阅读,借助于文字光明的加持力量,在明明朗朗中,生起警觉,去体会所见、所处无不是宽坦自然的本来境界。慢慢地,我们的见、修、行便在加持下被磁化,在那种宽坦境中,合而为一。上座也好,下座也好,遇到了好事也好,坏事也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分别执着减少了,烦恼也减少了。随缘地做事,随缘地应对,自自然然。“无二无别”并非不可及,也非嘴上功夫,而是我们在修行中真实地体会和觉受。只要你如此地阅读下去,至少此书会给你带一份出世的清凉。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在专注地写《我的灵魂依怙》读书笔记,现在写《大手印实修心髓》读书笔记的原因。因为,我总是觉得受益者非是他人,而是自己。我明明白白地知道它们的价值,尽管有些人不理解,但我依然不改。”就这样,明子和古之草以一种自己独有的方式忆持和保任那种光明。有时候,她们的一些文章就是在自性中流出的。
当然,光明觉性生起之后,还必须守护“三昧耶誓约”,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光明滋养。为了建立和守护那誓约,便有了宗教仪轨,或观想,或持咒,或祈请,或保任,等等。汉地多有以诵《金刚经》开悟者。表面看来,他们似乎没有“誓约”行为,但实际上,他们已跟《金刚经》构成了“三昧耶誓约”。这样,他便能在经年累月的诵经之中,得到恒常久远的灵魂滋养。但要是一旦誓约被毁,比如他不再读经,或是对《金刚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有信心,那么,那种法界源源不断的加持之力就可能消失。
不过,一个善巧的具德善知识,遇到俱足资粮的人,能让他认知心性的方式有多种,有时是“句义力灌顶”(也叫语词灌顶、大光明灌顶或大手印灌顶,是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之后的最高一级的灌顶,其形式是为你开示心性),有时唾骂,有时是聊天,有时是拳打脚踢……但无论他采用哪种方式,只要能让你明白心性,能让你发现你自己本有的觉性光明,他便是你的根本上师。他便是我们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那位善知识。生命可失,此根本上师不可失去。
香巴噶举祖师琼波浪觉在见到奶格玛之前,曾拜师150多位,求得了无数密法,但只有在遇到奶格玛之后,琼波浪觉才有了真正的根本上师。太阳一出,群星归隐。这时的群星并不是消失,而不过是其光明被日光掩蔽罢了。所以,在香巴噶举的传承中,奶格玛是金刚持之后的首传根本上师,而琼波浪觉的其他150多位上师的智慧之水,便都融于奶格玛的法性大海了。
那诺巴虽然是那烂陀佛教大学的校长,是闻名印度的大学者。他虽然有过无数的上师,但只有在遇到谛诺巴之后,他才有了真正的根本上师。因为,使他明白心性的,不是那有着诸多显赫名相的上师,而是榨芝麻的苦力谛诺巴。为了守护“三昧耶誓约”,那诺巴大死十二次,小死十二次。他不背誓约,才得大成就。
同样,禅宗二祖在得遇达摩祖师之前也有上师,但因他们不能为自己开示心性,令其开悟“安心”,故二者之间并没有构成真正的“三昧耶誓约”。只有在达摩为其开示心性、安心之后,他们之间才构成了“三昧耶誓约”。
5
下面,我们以《八十四个大成就师》中的卢伊巴的故事为例,来形象地说明前面的道理。我在《琼波浪觉传》中,描写了他跟琼波浪觉的因缘。后面的文字便选自此书。
卢伊巴是一位王子。后来,他抛弃王位,在一位上师那里,他得到了胜乐金刚法之后,他一直如法而修,精进不辍。但他一直没有明白心性,所以他细微的所知障和分别心并没有清除。
一天,他遇到了一位有着乞丐外相的空行母。她给卢伊巴供养了腐烂的食物,卢伊巴嫌脏不吃。空行母说,你其他脉轮上的业障都已得到清净,只有心轮上还有一点点的污染,它是由你的分别心造成的。你必须对治你的分别心。她又说,修行的所有目的,就是为了对治分别心。因为所有烦恼的根本,是分别心。没有分别心,就没有烦恼。
空行母说,你是否已经觉察到自己在做秀?你似模似样地念诵时,你其实在做秀;你像模像样的打座时,其实是在做秀;你拒绝国王的诱惑时,你也离不了做秀;你在修那诸多的苦行时,你仍然有做秀之心。有人的时候,你做秀给人看;你独处的时候,你做秀给自己看。虽然你时时感动你自己,但你并没有降伏自己的心,因为你还没有明白心性,你还有分别心。有了分别心,便有执著。而修行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破除自己的执著。当你破除我执时,你便是阿罗汉;当你破除法执时,你便是菩萨。哪怕你不去念诵那些你视如生命的仪轨,只要你在破除你的执著,你便是在最好的修行。
那时,卢伊巴感受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颤栗。
空行母又说,你记住,无论你如何似模似样地按那教法修持,无论你的念诵和观修如何如法,无论别人如何地赞美你的功德,无论你行怎样的苦行,只要你的心没有因它们而有所改变,你便是在做秀。真正的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而改变心的表现就是你心中的某种世俗的东西在日渐减少,而不是在增加。你不要去看你生起或是增加哪些觉受,因为所有的觉受仅仅是觉受,任何有为的觉受都是无常的,它们跟世上万物一样,如露亦如电,更如梦幻泡影。你不要去执著那些有为的觉受,你要看你的心中是不是经常地减少一些东西,比如,减少贪婪,减少仇恨,减少愚昧,减少烦恼……你要看你的心是不是一天天归于无为,归于清净,归于安详和宁静。你要看你的心是不是真的已经自主,是不是真正成了你自己的心,不再受外物左右,不再为外现所困扰,不再成为外部世界的奴隶。当你看那些美食跟那些腐物了无差别的时候,也就是经上常说的那种“黄金与粪土同值,虚空与手掌无别”时,你的修行才有意义。因为,只有到了这时,你的心才真正属于你自己。
从此,那个高贵的王子变成了一个疯子。因为他常常拣食被人抛弃的鱼肠。人们看到他拣起那软软的东西吞食,就掩鼻皱眉。他们并不知道,即使在吞食肮脏的鱼肠时,那个形似疯子的人也没有失去他的圣者之心,他的空性光明使他真正做到了垢净一如。
虽然那王子是胜乐金刚的成就者,人们还是称他为卢伊巴,意思是“食鱼肠的人”。
后来,卢伊巴常说,他的根本上师,其实是那位空行母。以前的那些上师虽然教了他许多教法,而使他真正得到究竟法益的,是那位乞丐相的空行母。
正是在十二年中,卢伊巴以吃鱼肠的方式,守护着他跟那位空行母的三昧耶誓约,才有了他日后伟大的成就。
《浅谈“根本上师与三昧耶誓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