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析藏区天葬的人文地理(新巴· 达娃扎西)▪P2

  ..续本文上一页时不予叙述。

  

  2.3出殡仪式

  

  出殡的那天,一般很早,几乎都是在天刚朦朦亮时开始,亲友都要到往生者的家中作遗体告别仪式。当死者被他的后代背起时,后面由一个与往生者同龄的人(藏区有些地方不要求是同龄)一 手拿扫帚,一手拿方篓,把垫尸的土坯等扫掉,连同垫尸的土坯、垫子等放在方篓里,紧跟背尸人的后面。送行队伍,每人手里拿香与死者同龄的人一同出门,并祈祷往生者早日能解脱。然后往生者的后代把尸体背到门外,交给运尸队。死者同龄人用糌粑在门口画一条线,把方篓里的东西扔到外面。运尸队均不得回头,因为这 样死者的灵魂会返回到家,给丧家带来厄运。

  

  运尸队到了天葬场以后,先把尸体放在天葬台上,然后在天葬台附近烧松柏,上面撒上糌粑,俗称“煨桑”。当浓烟升到空中时,天葬师(藏语为bshan-pa。安多有不少地区迭部、同德、车巴沟等均没有职业的天葬师,大都是临时的。这一点与康巴和卫藏大不相同。康巴与卫藏地区的天葬师都是专门从事天葬行业的天葬师,他们一般不会从事其它工作。还有一点是,康巴与卫藏地区的天葬师,并非谁想当就能当的,都必须由大活佛和大喇嘛认定后才能从事这一行业。没有安多地区那么随意。)开始诵经为死者超度,并招秃鹫。藏民把秃鹫视为比丘的化身。认为秃鹫可使往生者的亡灵,实现超脱升天的愿望。藏族有句谚语说:“对夏格不能扔石头,对父母不能恶语”。“夏格”即秃鹫。藏语为bya-rgod,音为“夏格”。由此可见,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秃鹫的地位与长者等同,并且受到严格的保护,不许任何人捕杀。

  

  神鹰飞来后,天葬师就按《持者自解》一书所定的方法行葬,若往生者系“静死”(老死和病死者)类则须在尸体上划十三道正十字架;若为“亡死”(被杀类)则须在尸体上划十二道交叉刀痕;“逆死”者(精神病类不正常死亡类)在尸体上划十二道横竖线,三种刀法后两种可以互用。若往生者为僧侣,在下刀时,还要在背上划上有宗教意义的花纹。接着剖腹,取出内脏割掉头颅,把肉都切成小块,把骨头打碎,拌上糌粑捏成一团。然后,把骨团、肉团依次投向天葬台上,让等候在一旁的秃鹫们吃,片刻之间就会吃得干干净净。藏民认为尸体吃得干净,不仅对往生者亡灵的超度有利,而且对丧家的安康也有利。但也有往生者的肉切完后秃鹫不吃的.据说皆因死者生前作恶多端、无恶不作,所以秃鹫不会吃。在藏区这样的死者视为“罪人”,认为永远不会得到解脱。

  

  天葬完毕后,代表丧家的便会拿出早已备好的酒肉来犒劳天葬师,以表谢意。

  

  2.4 “积德”仪式

  

  天葬制度的最后一个仪式,七七四十九天为死者诵经外,丧家还要为死者竖塑“达觉”和“擦擦”。经幡在藏语中称为“达觉”,即dar-lcog。藏民认为“没有比经幡更功德无量、法力无边的法”(《六字真言功德》ma-ni”i-phn-yon)。家里有人出门远行,若把印有祝福的经幡插到山巅,神灵必定会保佑行人平安归来;家里有人去世,若把印有超度亡灵的经幡竖在坟墓旁或山川边,死者的亡灵会得到解脱。

  

  泥塔,在藏语中称为“擦擦”,即“tsha-tsha”。丹增嘉措活佛(sprul-sku-bstan-”dhin-rgya-mtsho”j-rtsom-”dus)的文集中对擦擦的解释是:“擦擦即指通过诵修密宗特殊的仪轨,净化骨灰,与泥土拌在一起。用模型造成小塔,开光加持。最后,供放于神山或其它清净之地”。藏传佛教认为,若把死者的骨灰及碎骨用来制作“擦擦”,既可为死者积德,也可使制作者幸福安康,功德无量。“擦擦”的内容方面,基本上宗教绘画艺术所能包揽的内容均可表现,既有佛、菩萨、本尊神、护法神、高僧活佛,又有佛塔、坛城、总持咒(陀罗尼)等复杂的内容,但塑造佛塔形状的较为普遍。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为死者竖“达觉”和制作“擦擦”,是天葬仪式(藏区其它丧葬也一样)中极为重要的仪式。因此丧家会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为死者竖经幡和制作小泥塔的。

  

  2.藏区丧葬禁忌制度的文化内涵

  

  丧葬的禁忌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性特色。《新唐书》(thang-yig-gsar-pa)中记载吐蕃传时云:“居父母丧,断发、黛面、黑衣”。虽传到今天有所改变,但这种严格的禁忌制度仍然在藏区盛行。

  

  在藏区不管谁家办丧事,全村都会出力、出钱、出粮,并且常聚在一起为死者诵经。为了让死者的灵魂得到安静,全村会停止所有娱乐活动。若有活动已定,又无法改动日期的话,譬如结婚,“喜家”的长老 必须要携带酒、哈达到“丧家”去“请罪”,希望得到“丧家”的同意。一般来说,丧家会同意“喜家”的请求。若得到“丧家”的同意,方可按原定日期进行,但一般“喜家”会一切从简。这一点刚好也印证了藏族的一句谚语:若邻居有牲口去世,应悼念三天三夜(khyim-mtshes-la-ba-shi-na-mya-ngan-zhag-gsum)别说邻居有人去世了,就算是牲口死了都要悼念。可想而知,藏族人们的品德有多高尚、心有多善良。

  

  以上的叙述中充分反映了,藏族人们同甘共苦、相互关爱、团结融洽的生活情境。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藏族人民高尚的品德和奉献精神。下面我们对此作进一步的分析,并归纳为两点来谈。

  

  3.1藏族人民具有很强的团体精神

  

  藏区人口少、环境相对恶劣、经济条件落后,因此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强盗、敌人等)的频率很高。当遇到困难时就得团结左邻右舍来抵抗。可想而知,少数人或几户家庭是完全无法应付的。为了克服各种困难,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和不断繁衍后代,会许是为了处于人类“自我保护意识”或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藏族人民在历史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强烈的团体精神。并且用这种坚忍不拔的团体精神、高尚的品德造就了享誉世界的雪域文化。

  

  3.2藏族人民深受佛教“向善”思想的影响

  

  莲花生云:“大悲心为正法之根本,若无大悲心非吾正法也”。(chos-kyi-rtsa-ba-sning-rje-yin,sning-rje-med-na-rtsa-ba-rul)佛教大力提倡正法自始至终向善,并且劝导信徒们激励向善。受佛教“向善”思想影响的藏族人们,在平常生活中非常重视行善,把帮助有难的人和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作为一种行善或美德来看待。不仅大人自己要行善,而且还教育孩子们行善。他们认为,行善不仅可以积德,而且还能帮助自己获得佛果。

  

  藏区的丧葬禁忌制度,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赋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性特色。也正因为如此,藏区的丧葬制度才显得别具一格。

  

  4.藏区天葬反映出浓厚的佛教思想

  

  天葬,藏语称为(by-gtor) ,意为“施鸟”,即指把遗体施给秃鹫。我们可以从“施鸟”两字中可以看出,天葬是被藏族人民视为一种“施舍”的葬法。

  

  “施舍”是佛教最为倡导的行为准则。在佛教中,“施舍”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它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得道成佛,而“舍身”是布施的最高境界。佛经中有动人的“尸毗王以身救鸽”和“摩诃萨舍身饲虎”的故事。敦煌吐蕃文献P.T.960号《于田教法史》中亦云:印度国王迈布达尔的管家西日登,为了救五百胡商,将身体供祭夜叉,最后成了世间佛⑥。敦煌发现的《要行舍身经》中,也有劝人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的宣传。这类佛经故事在民间已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虽然这类故事纯属神话传说,但却对天葬作了恰如其分的解释。并充分反映了佛教徒对佛教“施舍”思想的一种现行实践以及佛教徒对天葬极度崇尚的精神。

  

  5.藏区天葬制度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色

  

  天葬制度与藏传佛教的复兴及印度文化的大量输入有关,但天葬制度传入藏区后,更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域性特色。天葬制度除了仪式上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色外,在其含义及用意方面,也比其它丧葬制度(水葬、火葬、土葬等)更具有独特的个性。

  

  5.1藏区天葬不同于原始的“弃尸葬”法

  

  人类社会的早期时期,人们对尸体的处理是比较随意的。弃之于原野或置之于山洞,任其腐烂,任禽兽食之。《周易》中云:“古之葬者原野之薪,葬之中野,不劫不树,丧期无数”。没有严格的丧葬仪式和制度。故我们管它叫“弃尸葬”法。据古籍记载,藏区北部的牧区有“弃尸葬”法的习俗。并且有不少学者认为,那属于藏 区早期的天葬,也就是说天葬是藏区土生土长的一种丧葬习俗。但笔者认为,我们不能以此为凭,说此为天葬的起因。因为“弃尸葬”与“天葬”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如我们在上文中谈到的,天葬是属于布施性的葬俗。藏民认为,把尸体施给那些本以其它动物为食的动物和其它生灵后,它们就不会再去伤害其它动物。这样可以用自己本属无用之身来保护许许多多宝贵的生命,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同时天葬也含有其特殊的场景,对解脱极为有利。但弃尸葬却与天葬截然不同。弃尸葬没有融入任何宗教意义。最主要的是它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而不是天葬那样作为高尚的布施行为来实行的。此外,天葬台的选定方面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天葬选定天葬台,是佛教密宗大师根据自身的慧观能力、风水原理而选定的,十分严格。绝不像早期的“弃尸葬”法那样随意选择。

  

  由此可见,天葬与早期的“弃尸葬”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不能混为一谈。

  

  5.2藏区天葬不同于波斯拜火教的天葬

  

  波斯人把拜火教称为巴尔西,最早的圣火点燃于拉格斯。巴尔西人是来自古代助劳斯特尔的代表者。拜火教视太阳和火是上帝万能的微象。他们认为火是光明的、温暖的、纯净的,所以世上除了火之外,没有更神圣的东西。

  

  波斯的拜火教有实行天葬的习俗,但与藏族的天葬截然不同。拜火教视尸体为不净,极端厌恶,因此死者就得葬在坟塔里,用很高的院墙同周围的地方搁开。拜火教的信教徒认为,尸首运到坟塔的途中会把路弄污的,但是如果人们在棺材后面,带着一双眼边有黑点的白狗或黄狗,则可洁净道路——因为狗把魔鬼赶走了。尽管藏区有些地方认为眼边有黑点的狗能驱赶魔鬼,但并没有拜火教那样棺材后面带着狗驱赶魔鬼的习俗。从着名的瑞典探险家斯文

  赫定的《亚洲腹地游行记》⑦中可知,拜火教教徒实行天葬并不象藏族那样,将尸体处理干净。而是把尸体扔进塔中,任其腐烂,或让鸟兽食之,并不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布施行为。就此而论,藏传佛教式的天葬与拜火教式的天葬,从认识尸体到处理尸体的观念和仪式等方面截然不同。

  

  6.藏区天葬反映藏民族的环保意识

  

  当今的人类早已访问了“月宫”,跨越了太阳系,创造“上帝”未曾创造过的新型物质。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危险:森林滥耗、水土流失、草原沙化、物种消灭、粮食不足等,可谓是千丝万缕、无其不有。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的 “贪欲”。倘若人类稍微爱惜自己身边的动物和植物,完全可以避免当今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但人类总是为了实现自己眼前的利于而不择手段。因此大大加快了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脚步。

  

  崇信佛教的藏族自古就有放生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习俗与观念。藏文古籍中有记载:吐蕃“五松”时期,松赞干布把“不杀生”定为国法的头条,并严格执行。“把不杀生列为国法的头条,除藏族以外世上从来没有其它国家这样做过”⑧。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放生和保护自然环境逐渐从“国法”转变成为藏族人民的“约定习俗”。藏族人把秃鹫视为神鸟,更有些地方民间认为,秃鹫是比丘的化身,受到严格的保护,不许任何人捕杀。藏民认为,把尸体施给那些本以其它小生命为食的动物后,它们就不会再去伤害那些小动物。这样可以保护许许多多动物的生命,视为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正因为有藏族人民这样的呵护,世界上几乎要灭种的许多动物和植物,仍然在藏区生长、繁衍。当今雪域高原已成为远离城市喧哗、适应野生动物生活的最后一方净土。这与佛教不杀生的教义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天葬提倡把尸体施舍给秃鹫、不留遗体、不修坟墓。因此节约了大量原本用于修坟墓的土地,很好的解决了人口多、土地相对短缺的问题。虽然天葬中有许多佛教思想,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天葬不仅是一种布施性的葬礼法,亦是一种具有“环保”意识的葬法。对藏区、中国、乃至对整个世界的环境保护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7.结束语

  

  天葬是藏族丧葬文化中的最绚丽的一朵绮花,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尽有独特的地域性特色。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终以藏区独特的风格,以藏传佛教文化特有的属性,屹立在丧葬文化的圣地之上,成为藏区、中国,乃至世界丧葬文化中最奇特的葬礼。从古至今,世界上的各民族都进行了而且正在进行着各自不同的丧 葬活动,但无疑都不能与藏区天葬相媲美。它完美地展现了一个崇尚宗教的民族,对死亡的认识和对宗教最高境界的追求;充分体现出雪域丧葬文化的奇特璀璨。研究和探讨天葬是对藏族丧葬的文化的探求,研究价值极高。因此,笔者认为,天葬是一种值得人类社会去重视和提倡的葬法。

  

  注解之参考文献:

  

  ①《藏传佛教民俗与信仰》才让着民族出版社 1998.9 P216

  

  ②《藏史明镜》彭措次仁着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11第二版P9、P17

  

  ③《大唐西域记注释》唐朝佛学家玄奘着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1984.3

  

  ④《新唐书》第19册欧阳修着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2P6071

  

  ⑤《灵塔与金身》冯智着海南出版社1997.3第一版P2

  

  ⑥《于田教法史》敦煌吐蕃文献P.T.960号

  

  ⑦《亚洲腹地旅行记》斯文赫定着上海书店印行

  

  ⑧《佛教常识手册》库修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4月P211

  

《浅析藏区天葬的人文地理(新巴· 达娃扎西)》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