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了以后,一定是很多问题要讨论的,这是习性。譬如我们很多人怕冷、怕热、怕风,那是体能的问题,需要自己医药保养跟调整。还有非常重要的是要自己研究,用安那般那体会自己的身体、习性。第八个缘叫做什么依啊?根本依,是气的问题。所谓气就是根本依加一个习惯,是心理的。至于怎么去转变它,与医学的道理很密切了。如果懂了以后,中西医配合走来,用方法可以治疗,也有方法可以改变自己。所以我说本师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给我们的,是真修行的经验,也就是这两个重要的法门,一个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另一个是修白骨观。
先修的十步
佛在《增一阿含经》里头归纳起来,教我们修行的方法,共归类十种,就是十念。每说个方法里又分化出很多修持方法,第一念佛。第二念法,念法就是把佛说的一切经典的道理参透后产生的方法。第三念僧,念大阿罗汉僧、圣贤僧,譬如我们修安那般那的方法,先照祖师们的经验就是念僧。四念戒,戒律的戒,不是一般所讲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是起心动念都是为善去恶,每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就有八万四千条戒,念念回转,念念持戒。五念施,布施,把一切放出去丢掉,"念出散"也就是念布施。六念天,就是念三界天人。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欲界里头天人的身体不是我们这样,所以研究天人,佛所讲的很奇妙。欲界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靠妈妈生的,从下面出来的。上界的天人是男人生的,在男人头顶上,肩膀上就出来了,一出生就等于我们人世间六七岁那么大。讲出来都很奇怪,很神妙。所以这六个方法,属于宗教性的多。
下面的科学性的。第七念安那般那,念呼吸法。第八念休息,放下,一切都要放,大休息。祖师们常常都叫大家放下,谁能真放下大休息?《楞严经》上佛说两句话"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我们把一切妄想、烦恼、善恶、是非统统放下的时候,你就证到了。这八个字中文的翻译很高明,"狂心顿歇",一下都放下,"歇即菩提",就到家了,也明白了。可是我们做不到,所以密宗里红教有个禅定休息法,等于禅宗一句话"放下"。
第九念身,其实我们大家都爱自己,念身体,此身本来不净。所以佛教的基础四念处,念身不净就是修白骨观、不净观。念身不净,包括安那般那的认识气与脉,都与念身有关。
第十是念死。死了以后这个父母所生身体的四大分化,根据佛在《增在阿含经》的记录,都综合起来。其实我们一上座,两腿一盘,眼睛一闭,假定当下即死;死了就是死了,死发以后不管天下怎么变,你放心,太阳照样出来,社会永远在运转,与你一点都没有关系。你走了或不走,对人生,对社会,对父母家庭孩子,也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一上座就死了,就放下,念休息。
然后上座修白骨观,最好一上座就假定自己已死,这个全身肌肉、内脏,一切都布施给饿鬼所有众生吃了,连白骨都你化成灰尘,虚空了,很简单。白骨观的第一观,人本来有这样一天,不过观现在就是。这里有个白骨架子摆在这里,白骨是地大,上面绕了很多电线一样的经络,生了很多的肉,就变成漂不漂亮这么一回事。这是白骨观,然后观这个白骨还要你掉,最后我们断气死了,火大没有了,烂了、臭了是水大变化。水大干了以后一切都没了,最后骨头风化掉,空了,连这个架子都没有了,这是修白骨观。
念死与白骨观
假使你上座就念死,修白骨观,就是这个骷髅架子,里头有气往来,有生命的活动,这就是我们的本相。这个骨架子等于我们盖房子一样,泥巴贴起来,外面包一张皮,就变成一个人,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先念死,念白骨,你很容易轻松。安那般那呼吸,气就在这个里头走,最后化光、化空。所以我说宋徽宗那句诗很好,"生死徒劳木作皮",为了这个骨肉,还动用几块木板钉拢来,把他包着埋下去,这是人类玩的事。所以世界上像西藏人的天葬,给鸟吃了;还有丢在水里头的水葬;如果一把火烧了,火葬,是印度传过来的,现在习惯了,是最好的方法。所以佛教的名言"一火能烧三世业",过去、现在、未来一把火都清净了,火化以后变成灰。
在十念法里头,刚才讲一上座就念死,如果工夫到了,你看很多的祖师,修到了最后,预知时至,知道时间到了两腿一盘,给大家讲声再见就走了。
讲到念死修法,念安那般那配合白骨观,会很快上路的。不过话是那么讲,诸位能不能真做到呢?就靠自己了。我们讲过很多次,以我的经验,修法就是那么简单。老实讲,当你身体难过病痛的时候,就直接修白骨观。譬如感到胸口闷,你就观想这个白骨,把身体一切布施众生,假想自己吃了其他很多生命了,该还账,该吃回的都拿去吧!你一观白骨的时候,身心很容易轻松了。真观想成功,并没有怎么用力啊。最后连骨头也拿去啃掉,那也还得很痛快。
修白骨观配合安那般那这两个修法,在《达摩禅经》叫"二甘露门",最宝贵的。我们今天把安那般那、不净观先告一个段落,等一下我们再转入知性与心性的关系,实际上是连贯的,稍稍变一个说法罢了。
现在你们休息的时候,可以讨论了。重点是讨论这几天讲的,讨论要抓重点问题,现在有疑问的提出来。
第四堂
普茶的礼仪
丛林下面请普茶,是普遍请大家喝一杯茶。你们没有看过日本的禅堂,普茶规矩很严,大家都坐在位置上,每个和尚端好自己的碗,有人倒茶连送点心。喝完了茶自己擦干净放起来,吃饭还是那个碗,都在本位上。刚才大家忘记了我讲的,在上座的时候请普茶,免得散开了。如果你们很客气,每个人前面到处跑,都送到了。茶倒不要紧,辛苦比茶还严重。这是讲普茶,"请"是客气话,请用茶吧。有个电视可以看到日本曹洞宗有些禅堂是这样。我们这里一切是自由的,不过也要知道这个传统,不然你讲普茶,有个日本和尚坐在这里,听到要笑我们了,中国自己反而没有规矩。
出家人出门带一个碗,印度话叫钵盂,就是饭碗。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不过后来到中国来改用汤匙。一瓶一钵,瓶是装净水的,出家人永远带着这个,吃饭也是这个,喝茶也是这个。吃喝完了自己收拾干净带走,没有我们这样麻烦。所以唐末贯休禅师在杭州,跟越王钱镠有意见,就离开到四川去了。我们看到有十六罗汉像画得非常古怪,就是他的画。他到四川去有两句诗--"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的的来",就是讲普茶想起来他的名句。他说人老了,背弯起来了,头也低不来像花一样垂下来了。你看我们戴博士更是从法国来,岂止万水千山,不过现在是空中来的。
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很难得的机会,所以通知上写一个礼拜或者十天,预定临时再通知诸位,看来明天晚上可以圆满了。因为真正常住在这个禅堂用功不容易,有个申请吗?常住进来,永远不出去的哦。你举手啊!准备一年还是两年都在这禅堂里生活,跟古道一样?连古道都靠不住,何况你啊!李博士举手了,这一举手很难哦!
师生问答
某同学:老师我有问题问。
南师:你说。
某同学:这两天修安那般那有个问题,就是平常观现在心不可得,观出散,反而很容易得到知息遍身,全身很舒服,微微带点知息入、知息出。但是假定单独注意鼻子的出入息反而感觉身体很难受,是不是原来的办法是对的?
南师:原来的方法对的。因为讲了以后被法所困,你原来已经知道,已经有个样子了嘛!从那个方法原路走下去,带到一点知性就对了。
某同学:所以原来是对的。
南师:不是原来那个方法用对了,因为你只讲第一步,后面的呢?你原来放轻松很自在,反而不用观呼吸配合,而自然觉得呼吸往来细微了嘛,对不对?你讲到这一步,但是再定下去就细微了。知息入、知息出,你做到了嘛!等于原来方法的六妙门的随息了,你没有到第三步止息。
某同学:是的,老师,在这里面再进一步,包含在办事的时候,观想全身的细胞都在出入息,那是很容易帮助办事的。
南师:对,没有错。
某同学:但是没有真正止息。
南师:是没有真正止息,那是用观想的方法。你说你在办事的时候,你平常用这个方法来观每个细胞出入息,对不对?等于是后面第十二观无常,是不是?希望再向前进。
某同学:这里面的问题是止息,也是因为不努力没有真正进入止息。
南师:这个不能说你不努力,你是在家人,事情又多,能够做到的话,那是大菩萨境界。大菩萨境界才能在世俗做到随时止息,因为这个止息方法是专修的。由你开始所讲放任自然,知息往来,念头也跟着空了,连带呼吸都微细了,甚至缓慢了,但是没有达到呼吸止了。所谓止了,几乎是没有呼吸,停了。假使别人来测验你,这个时候放一点棉花,或说点薄薄的纸在你鼻子下面,都不动了,你自己也心念清净了,杂念妄想没有了,呼吸才算达到止息的境界。然后内息起来了,身体气脉起变化了,这一步到后面非专修不可。如果说入世做事,又想达到止息,那是不得了的大工夫。所以数息、随息、止息然后起观,这是真工夫了。如果你到达那里,你会感觉自己这个身体或者开会,或者做事,好像没有我,完全都在做梦一样。乃至跟部下,跟你的同事们讲话,开大会,完全在梦境中。整个的身体内部变化了,饮食男女习气统统变化得很大很大。现在还没有到,还要真正地努力。
某同学:往往就是傍晚的时候,开会的时候,比较容易达到那样的情况。
南师:这里头你讲的有一个问题对了,为什么每一个人体会不同?有些人上午好,下午差;…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