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了以後,一定是很多問題要討論的,這是習性。譬如我們很多人怕冷、怕熱、怕風,那是體能的問題,需要自己醫藥保養跟調整。還有非常重要的是要自己研究,用安那般那體會自己的身體、習性。第八個緣叫做什麼依啊?根本依,是氣的問題。所謂氣就是根本依加一個習慣,是心理的。至于怎麼去轉變它,與醫學的道理很密切了。如果懂了以後,中西醫配合走來,用方法可以治療,也有方法可以改變自己。所以我說本師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給我們的,是真修行的經驗,也就是這兩個重要的法門,一個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另一個是修白骨觀。
先修的十步
佛在《增一阿含經》裏頭歸納起來,教我們修行的方法,共歸類十種,就是十念。每說個方法裏又分化出很多修持方法,第一念佛。第二念法,念法就是把佛說的一切經典的道理參透後産生的方法。第叁念僧,念大阿羅漢僧、聖賢僧,譬如我們修安那般那的方法,先照祖師們的經驗就是念僧。四念戒,戒律的戒,不是一般所講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是起心動念都是爲善去惡,每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就有八萬四千條戒,念念回轉,念念持戒。五念施,布施,把一切放出去丟掉,"念出散"也就是念布施。六念天,就是念叁界天人。
爲什麼我們會變成人,生在這個世界上?欲界裏頭天人的身體不是我們這樣,所以研究天人,佛所講的很奇妙。欲界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靠媽媽生的,從下面出來的。上界的天人是男人生的,在男人頭頂上,肩膀上就出來了,一出生就等于我們人世間六七歲那麼大。講出來都很奇怪,很神妙。所以這六個方法,屬于宗教性的多。
下面的科學性的。第七念安那般那,念呼吸法。第八念休息,放下,一切都要放,大休息。祖師們常常都叫大家放下,誰能真放下大休息?《楞嚴經》上佛說兩句話"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我們把一切妄想、煩惱、善惡、是非統統放下的時候,你就證到了。這八個字中文的翻譯很高明,"狂心頓歇",一下都放下,"歇即菩提",就到家了,也明白了。可是我們做不到,所以密宗裏紅教有個禅定休息法,等于禅宗一句話"放下"。
第九念身,其實我們大家都愛自己,念身體,此身本來不淨。所以佛教的基礎四念處,念身不淨就是修白骨觀、不淨觀。念身不淨,包括安那般那的認識氣與脈,都與念身有關。
第十是念死。死了以後這個父母所生身體的四大分化,根據佛在《增在阿含經》的記錄,都綜合起來。其實我們一上座,兩腿一盤,眼睛一閉,假定當下即死;死了就是死了,死發以後不管天下怎麼變,你放心,太陽照樣出來,社會永遠在運轉,與你一點都沒有關系。你走了或不走,對人生,對社會,對父母家庭孩子,也沒有什麼好,也沒有什麼不好。一上座就死了,就放下,念休息。
然後上座修白骨觀,最好一上座就假定自己已死,這個全身肌肉、內髒,一切都布施給餓鬼所有衆生吃了,連白骨都你化成灰塵,虛空了,很簡單。白骨觀的第一觀,人本來有這樣一天,不過觀現在就是。這裏有個白骨架子擺在這裏,白骨是地大,上面繞了很多電線一樣的經絡,生了很多的肉,就變成漂不漂亮這麼一回事。這是白骨觀,然後觀這個白骨還要你掉,最後我們斷氣死了,火大沒有了,爛了、臭了是水大變化。水大幹了以後一切都沒了,最後骨頭風化掉,空了,連這個架子都沒有了,這是修白骨觀。
念死與白骨觀
假使你上座就念死,修白骨觀,就是這個骷髅架子,裏頭有氣往來,有生命的活動,這就是我們的本相。這個骨架子等于我們蓋房子一樣,泥巴貼起來,外面包一張皮,就變成一個人,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先念死,念白骨,你很容易輕松。安那般那呼吸,氣就在這個裏頭走,最後化光、化空。所以我說宋徽宗那句詩很好,"生死徒勞木作皮",爲了這個骨肉,還動用幾塊木板釘攏來,把他包著埋下去,這是人類玩的事。所以世界上像西藏人的天葬,給鳥吃了;還有丟在水裏頭的水葬;如果一把火燒了,火葬,是印度傳過來的,現在習慣了,是最好的方法。所以佛教的名言"一火能燒叁世業",過去、現在、未來一把火都清淨了,火化以後變成灰。
在十念法裏頭,剛才講一上座就念死,如果工夫到了,你看很多的祖師,修到了最後,預知時至,知道時間到了兩腿一盤,給大家講聲再見就走了。
講到念死修法,念安那般那配合白骨觀,會很快上路的。不過話是那麼講,諸位能不能真做到呢?就靠自己了。我們講過很多次,以我的經驗,修法就是那麼簡單。老實講,當你身體難過病痛的時候,就直接修白骨觀。譬如感到胸口悶,你就觀想這個白骨,把身體一切布施衆生,假想自己吃了其他很多生命了,該還賬,該吃回的都拿去吧!你一觀白骨的時候,身心很容易輕松了。真觀想成功,並沒有怎麼用力啊。最後連骨頭也拿去啃掉,那也還得很痛快。
修白骨觀配合安那般那這兩個修法,在《達摩禅經》叫"二甘露門",最寶貴的。我們今天把安那般那、不淨觀先告一個段落,等一下我們再轉入知性與心性的關系,實際上是連貫的,稍稍變一個說法罷了。
現在你們休息的時候,可以討論了。重點是討論這幾天講的,討論要抓重點問題,現在有疑問的提出來。
第四堂
普茶的禮儀
叢林下面請普茶,是普遍請大家喝一杯茶。你們沒有看過日本的禅堂,普茶規矩很嚴,大家都坐在位置上,每個和尚端好自己的碗,有人倒茶連送點心。喝完了茶自己擦幹淨放起來,吃飯還是那個碗,都在本位上。剛才大家忘記了我講的,在上座的時候請普茶,免得散開了。如果你們很客氣,每個人前面到處跑,都送到了。茶倒不要緊,辛苦比茶還嚴重。這是講普茶,"請"是客氣話,請用茶吧。有個電視可以看到日本曹洞宗有些禅堂是這樣。我們這裏一切是自由的,不過也要知道這個傳統,不然你講普茶,有個日本和尚坐在這裏,聽到要笑我們了,中國自己反而沒有規矩。
出家人出門帶一個碗,印度話叫缽盂,就是飯碗。印度人吃飯用手抓,不過後來到中國來改用湯匙。一瓶一缽,瓶是裝淨水的,出家人永遠帶著這個,吃飯也是這個,喝茶也是這個。吃喝完了自己收拾幹淨帶走,沒有我們這樣麻煩。所以唐末貫休禅師在杭州,跟越王錢镠有意見,就離開到四川去了。我們看到有十六羅漢像畫得非常古怪,就是他的畫。他到四川去有兩句詩--"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的的來",就是講普茶想起來他的名句。他說人老了,背彎起來了,頭也低不來像花一樣垂下來了。你看我們戴博士更是從法國來,豈止萬水千山,不過現在是空中來的。
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很難得的機會,所以通知上寫一個禮拜或者十天,預定臨時再通知諸位,看來明天晚上可以圓滿了。因爲真正常住在這個禅堂用功不容易,有個申請嗎?常住進來,永遠不出去的哦。你舉手啊!准備一年還是兩年都在這禅堂裏生活,跟古道一樣?連古道都靠不住,何況你啊!李博士舉手了,這一舉手很難哦!
師生問答
某同學:老師我有問題問。
南師:你說。
某同學:這兩天修安那般那有個問題,就是平常觀現在心不可得,觀出散,反而很容易得到知息遍身,全身很舒服,微微帶點知息入、知息出。但是假定單獨注意鼻子的出入息反而感覺身體很難受,是不是原來的辦法是對的?
南師:原來的方法對的。因爲講了以後被法所困,你原來已經知道,已經有個樣子了嘛!從那個方法原路走下去,帶到一點知性就對了。
某同學:所以原來是對的。
南師:不是原來那個方法用對了,因爲你只講第一步,後面的呢?你原來放輕松很自在,反而不用觀呼吸配合,而自然覺得呼吸往來細微了嘛,對不對?你講到這一步,但是再定下去就細微了。知息入、知息出,你做到了嘛!等于原來方法的六妙門的隨息了,你沒有到第叁步止息。
某同學:是的,老師,在這裏面再進一步,包含在辦事的時候,觀想全身的細胞都在出入息,那是很容易幫助辦事的。
南師:對,沒有錯。
某同學:但是沒有真正止息。
南師:是沒有真正止息,那是用觀想的方法。你說你在辦事的時候,你平常用這個方法來觀每個細胞出入息,對不對?等于是後面第十二觀無常,是不是?希望再向前進。
某同學:這裏面的問題是止息,也是因爲不努力沒有真正進入止息。
南師:這個不能說你不努力,你是在家人,事情又多,能夠做到的話,那是大菩薩境界。大菩薩境界才能在世俗做到隨時止息,因爲這個止息方法是專修的。由你開始所講放任自然,知息往來,念頭也跟著空了,連帶呼吸都微細了,甚至緩慢了,但是沒有達到呼吸止了。所謂止了,幾乎是沒有呼吸,停了。假使別人來測驗你,這個時候放一點棉花,或說點薄薄的紙在你鼻子下面,都不動了,你自己也心念清淨了,雜念妄想沒有了,呼吸才算達到止息的境界。然後內息起來了,身體氣脈起變化了,這一步到後面非專修不可。如果說入世做事,又想達到止息,那是不得了的大工夫。所以數息、隨息、止息然後起觀,這是真工夫了。如果你到達那裏,你會感覺自己這個身體或者開會,或者做事,好像沒有我,完全都在做夢一樣。乃至跟部下,跟你的同事們講話,開大會,完全在夢境中。整個的身體內部變化了,飲食男女習氣統統變化得很大很大。現在還沒有到,還要真正地努力。
某同學:往往就是傍晚的時候,開會的時候,比較容易達到那樣的情況。
南師:這裏頭你講的有一個問題對了,爲什麼每一個人體會不同?有些人上午好,下午差;…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六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