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没有"传习"两个字?都没有留意,你读什么书啊!你以为普通的文字啊!所以我笑你们写的那些契约公文,都是现代的,都靠不住,一字都不留意。等于我在信上说:不要带新人,你们也没有留意。不带新人,可见旧人老一辈都可以,是新的不要参加。新的带来什么都不懂,以前没有经过这个教育的新人,没有修证过懂个什么?那一封信都不留意看文字,还说跟老师学,所以我只好写白话了,写一点古文你更看不懂了。
除诸身行
再进一步,第五个是什么?"除诸身行"。身上气充满,那些都变化了,化空灵了,整个身体柔软,内部统统变了。五脏六腑,拿现在西医讲的话,中枢神经的系统变了,连带前面道家叫任脉的自律神经系统的脏腑都变了。比如自己晓得肝不好的,胃不好的,那个时候都好了;或者女性乳房像有乳瘤一样,慢慢自己晓得化了。乃至说五六十岁的女人,更年期过了,忽然胸部又膨胀了,同少女一样充满起来。我们座中有人到了这境界,每个细胞都转变,各人自己知道。
"除诸身行",这时密宗讲的三脉七轮的气脉打通了,生活习惯已经变了,就是三句话,你们听惯了的,"精满不思淫",淫欲观念没有了,没有压力了,觉得粗浅不喜欢了。当然勉强可以,等于《楞严经》上讲的"于横陈时,味同嚼蜡"。佛把做爱非常文学地形容为"横陈",就是等于两个人运动做瑜珈,没有性欲的观念。"味同嚼蜡",没有说爱啊、舒服啊这一套,等于吃白蜡一样,什么味道都没有,可是也可以应付。你看佛经翻译得多好,形容得多好。
所以到"除诸身行",整个物理法则的动力还在转哦,这要懂唯识,什么叫身行?就是行阴没有断,身上的气还没有完全静止,脉还没有完全停掉。不过你到达这里,用心电图来测心脏,跳得非常缓慢,轻轻跳一下、跳一下。拿现在来讲,西医会告诉你心脏有问题,可能哪里血管阻塞了。如果中医按你的心脉,细细的,很慢跳一下,哎呀,你这个心脏有问题了。
像我自己碰到那个境界,"哎哟,这两天靠不住了,走就走吧,充其量心脏停了嘛。"我就是比你们狂,狂到生死我都不在乎了,要走早走嘛。再来何必到这个世界来啊!充其量是"空向人间走一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再来再修过嘛!如果这个时候找医生就不得了了。既然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懒残禅师的诗"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除诸身行,大概地讲,也不是对你们诸位讲,是对其他来找我的朋友讲哦,都讲清楚了。这还没有到初禅呢,不过生理变了。
初禅的受喜受乐
再进一步到受喜、受乐,你的感受方面不同了,心里无比的欢喜。那不是普通的高兴,知道自己这一生修行总算对了,有点影子了,很高兴。等于黄医师一样,以前不相信气,后来他自己在家里修,总算有点影子了,有时候也蛮高兴,摸到了,这是受喜,可是还没有受乐。乐从脑起,每个细胞都舒服极了,闽南话"爽快"。为什么不是喜受、乐受呢?受,受阴,特别着重于感觉、触受。得喜、得乐,你普通打坐偶然有一下,不要把普通打坐的喜乐、触受,当成那个境界,那还远呢!程度差别太大了。进入初禅,就受喜、受乐。
初禅是什么呢?正式的禅定来了,昨天讲过,心一境性,离生喜乐。这个时候你杂念清净了。"离"这个字有两重意义:第一才晓得知性跟感受是分开的,气息四大可以分开。第二个意义,晓得如果我这一口气不来死掉了,马上可以跳到另外一个生命境界。所以佛经形容这个生命,灵魂离开身体"如鸟之出笼",像关在笼子的鸟心放出来一样,超越了肉体、物质的障碍,舒服得很。
所以初禅离生喜乐,喜是心理的,乐是四大变化。如果你修到初禅,配合心理上脾气、个性,毛病都改变了,就是现在走了,会生色界初禅天。初禅天是色界天,已经跳出了欲界。欲界都有性欲的关系;色界没有欲了,一切的欲望都清净了。
你们要讨论,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可以提出来问我啊,不晓得提!也不懂,所以说没有资格讨论。你说到了得定进入初禅,还是第一步哦,那前面的工夫都不是禅定吗?前面也是得定。叫什么定?有三四个名称,我们普通的打坐得定是"欲界定",欲界的众生都可以做到的,偶然静一下很舒服;上面还有"未到定",还达不到定的一种境界;有些是"中间定",好像不动,好像动,中间的;还有"近似定",接近、相似了,所以你们打坐修行也在修定,没有错。真到了除诸身行,受喜受乐时才进入初禅离生喜乐。再配合《俱舍论》心理思想行为转变,智慧都要打开了,也许这一生就可以证到罗汉果了,是也许哦!
受诸心行 心作喜 心作摄 心作解脱
第八个是"受诸心行"。有没有问题啊?上面除诸身行,这里转了,受诸心行,转到心的境界,跟身体四大地水火风关系变了,感受不同了。由离生喜乐初禅,到第二禅"定生喜乐",受诸心行来了,这个是心念境界。刚才纪女士讲的她感觉跟虚空合一,这个时候可以谈了。她觉得跟虚空合一的那个感觉,其实完全是妄想、幻想,叫做独影意识的境界,也属于非量,是不对的。当你到达受诸心行时,就不同了,感受到二禅定生喜乐。
受诸心行以后是"心作喜"。上面不是受喜受乐吗?这个喜同那个喜不同吗?不同。上面那个受喜受乐,还带有物质的、感觉的状态;这个是心境状态,境界完全不同了。为什么叫心作喜呢?作,唯识学叫作意,心意识在作意,就是定生喜乐了,所以心作喜。
心作喜还容易懂,"心作摄"就难懂了,尽虚空大地归之于一。《楞严经》上讲一毛端可以容纳大海,心细如发,一念万年,万年一念,都是心的境界。《易经》上也讲"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看不见的。也就是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心作摄,定生喜乐,进入二禅。
后面呢?"心作解脱",这个时候就真的解脱了,一切烦恼根根清净了,二禅进到三禅境界了。
第五堂
讲到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十六特胜过了一半了,这初禅、二禅、三禅,快到四禅舍念清净了。修行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由修戒做人开始,修定,修慧,得解脱,解脱了欲界的束缚,解脱了三界的束缚。修行得到真解脱,真解放了,也真见到自性,得到大自由、大自在了。解脱以后再解脱知见。
观无常 观慧 观出散
你们注意,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四个,然后就不管不知了。知当然仍在那里!没有动过啊。除诸身行了,然后受喜、受乐、受诸心行,没有知不知了。再进一层心作喜,完全在心了,不管身了;再心作摄,心作解脱,清清楚楚都告诉你了。这是简单地讲,详细深入很多啦。接下来是什么?观无常。也不是知,也不是心,也不是身,都不是。观无常,观一切无常,观慧,完全是智慧的境界。
晚上到现在半天,那一位挨了我一顿骂,管他真的假的,还坐得好好的,你说是他划得来,还是我划得来?这些现象境界还有没有?都过了,一切皆无常,过去了,诸法无常,不永恒,都在变化,现在就在变化。大家由婴儿出生到现在都几十岁了,有些做婆婆做妈妈,做奶奶做公公,每个都无常,都斯拉夫了。世间一切无常,修行打坐也无常,刚才坐行好好的都没有了。如梦如幻,过去了,所以说观无常。
修行的方法不过是一个拐杖,不要给拐杖困住了,坐轮椅不要给轮椅困住了,诸法无常,观无常。所以从安那般那开始,出入息一进一出也是无常嘛!佛告诉他这个世界一切皆无常,一切皆苦,一切是空的,一切是无我的。无常、空、无我是三法印,学佛的基本。你用一个方法修行,但不要被方法困住了。否则就是把无常当成有常,那就错了。观无常,不是到这一步才开始观,其实你一开始入手就的观无常了。慧跟定配合来修,要有这个智慧再来谈学佛,再来谈讨论。他挨了冤枉骂,正好当时我没有人可以骂,这叫做枪打出头鸟,就挨了一枪。他挨了骂有好处没有?你问他,观无常。
观出散。黄医师注意,被气困住了,就观出散,把平常的一切不适丢开了,放之于虚空。管它气到哪里了,你有个气,就被困住了,没有观无常,没有智慧去破它,没有观出散。人身体有病,乃至衰老要死,用观出散都把它散出来,丢开了,一切皆空,死也空嘛,老也空,病也是空,出散。所以佛有一个偈子,吩咐你"诸行无常",一切作为行为,不是永恒的,都是无常。"是生灭法",一来一往,呼吸一样,一进一出都是生灭法。"生灭灭已",不呼不吸,绝对的清净,呼吸也静止了,不生不灭,"寂灭为乐"。有智慧的人一看这个偈子,理也到了,工夫也到了,还讨论个什么啊!还有讨论已经在生灭中了。所以叫你观无常、观出散,所是慧观,不是眼睛去看,是智慧解脱。
观离欲 观灭尽 观弃舍
再进一步观什么?观离欲。跳出欲界,这个世界都是自己的贪瞋痴欲望,一切解脱了,什么都没有,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其实你们做官做生意也是这个道理,应该赚的赚,赚来是属于你的,不应该赚的,赚了一千亿、几万亿又怎么样?最后还是别人的。所以我说庙港这个禅堂将来谁用?有缘的去用,谁知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你应该做的做了,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
然后观什么?观灭尽。什么是灭尽啊?注意哦!什么都没有,灭哪两样呢?灭受(感受),灭想。受、想两个灭掉了,思想清净了,没有杂念妄想,没有什么讨论,没有分别了,也没有感觉了,知觉也空了,寂灭清净。大阿罗汉进入灭尽定,九次第定中最后的一定,绝对清净涅槃。不管密宗、禅宗,什么宗也好,到这里证得灭尽定,得阿罗汉果位。万法一切皆是空的,都没有用。灭尽,拿什么灭呢?由你知性开始到智慧成就,灭了一切妄想,灭了一切知觉、感觉,一切都空了。观灭尽,得灭尽定。大阿罗汉得灭尽定,究竟了地没有?没有。
最后一个是观弃舍,还要丢掉。得道,得什么道?没有道,连道也丢掉。成佛了,谁成佛了?没有人成佛。自己认为有道、有学问、有成就,已经不是了。最后观弃舍,一切放下。黄医师注意!观出散,气一切放之于空,现在不修气,修空了。一切放空,连背弯起来也空了。这个修行法门,靠慧观了。
由安那般那知息入起十六条,一条一条告诉你特胜法门,只有这一条最好的路,什么禅啊、密啊,通通推翻了,就是这一条路,是佛讲的一路成就的法门。所以《达摩禅经》非常辛苦地告诉你这一条路。然后更要注意,他讲这个法门以前,先讲到修行人最容易退,天天讲发心修行,天天退步,走一步退三步;就算不退也会减,就是慢一点退;或者是住,就是停留在那里,没有进步。《达摩禅经》粗略地讲四十几个退,仔细分析的话,不止这些退。所以你觉得自己在修行用功,其实你天天在退步;不退步当然就是进步。所以《达摩禅经》很难搞懂,这就是大秘密的法门,要升进,不要停留了,要向前进。退减、住、升进,进到最后灭尽定还要弃舍,才证到一切皆空,真达到空的境界,才是见空性。
今天先要把六妙门到十六特胜的修法仔细地记住,要自己一步一步去实验,去推进,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不是讨论问题。记住,"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诸位参加这一次讲课的人,我碰到就会问你十六特胜是什么?六妙门工夫怎么做?叫你们背给我听。如果怕答复我,不要见面,背会了再来。佛法不是讲空话的,一般学佛的人都是讲空话。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