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沒有"傳習"兩個字?都沒有留意,你讀什麼書啊!你以爲普通的文字啊!所以我笑你們寫的那些契約公文,都是現代的,都靠不住,一字都不留意。等于我在信上說:不要帶新人,你們也沒有留意。不帶新人,可見舊人老一輩都可以,是新的不要參加。新的帶來什麼都不懂,以前沒有經過這個教育的新人,沒有修證過懂個什麼?那一封信都不留意看文字,還說跟老師學,所以我只好寫白話了,寫一點古文你更看不懂了。
除諸身行
再進一步,第五個是什麼?"除諸身行"。身上氣充滿,那些都變化了,化空靈了,整個身體柔軟,內部統統變了。五髒六腑,拿現在西醫講的話,中樞神經的系統變了,連帶前面道家叫任脈的自律神經系統的髒腑都變了。比如自己曉得肝不好的,胃不好的,那個時候都好了;或者女性乳房像有乳瘤一樣,慢慢自己曉得化了。乃至說五六十歲的女人,更年期過了,忽然胸部又膨脹了,同少女一樣充滿起來。我們座中有人到了這境界,每個細胞都轉變,各人自己知道。
"除諸身行",這時密宗講的叁脈七輪的氣脈打通了,生活習慣已經變了,就是叁句話,你們聽慣了的,"精滿不思淫",淫欲觀念沒有了,沒有壓力了,覺得粗淺不喜歡了。當然勉強可以,等于《楞嚴經》上講的"于橫陳時,味同嚼蠟"。佛把做愛非常文學地形容爲"橫陳",就是等于兩個人運動做瑜珈,沒有性欲的觀念。"味同嚼蠟",沒有說愛啊、舒服啊這一套,等于吃白蠟一樣,什麼味道都沒有,可是也可以應付。你看佛經翻譯得多好,形容得多好。
所以到"除諸身行",整個物理法則的動力還在轉哦,這要懂唯識,什麼叫身行?就是行陰沒有斷,身上的氣還沒有完全靜止,脈還沒有完全停掉。不過你到達這裏,用心電圖來測心髒,跳得非常緩慢,輕輕跳一下、跳一下。拿現在來講,西醫會告訴你心髒有問題,可能哪裏血管阻塞了。如果中醫按你的心脈,細細的,很慢跳一下,哎呀,你這個心髒有問題了。
像我自己碰到那個境界,"哎喲,這兩天靠不住了,走就走吧,充其量心髒停了嘛。"我就是比你們狂,狂到生死我都不在乎了,要走早走嘛。再來何必到這個世界來啊!充其量是"空向人間走一回",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再來再修過嘛!如果這個時候找醫生就不得了了。既然死都不怕,還怕什麼?懶殘禅師的詩"生死無慮,更複何憂"。
除諸身行,大概地講,也不是對你們諸位講,是對其他來找我的朋友講哦,都講清楚了。這還沒有到初禅呢,不過生理變了。
初禅的受喜受樂
再進一步到受喜、受樂,你的感受方面不同了,心裏無比的歡喜。那不是普通的高興,知道自己這一生修行總算對了,有點影子了,很高興。等于黃醫師一樣,以前不相信氣,後來他自己在家裏修,總算有點影子了,有時候也蠻高興,摸到了,這是受喜,可是還沒有受樂。樂從腦起,每個細胞都舒服極了,閩南話"爽快"。爲什麼不是喜受、樂受呢?受,受陰,特別著重于感覺、觸受。得喜、得樂,你普通打坐偶然有一下,不要把普通打坐的喜樂、觸受,當成那個境界,那還遠呢!程度差別太大了。進入初禅,就受喜、受樂。
初禅是什麼呢?正式的禅定來了,昨天講過,心一境性,離生喜樂。這個時候你雜念清淨了。"離"這個字有兩重意義:第一才曉得知性跟感受是分開的,氣息四大可以分開。第二個意義,曉得如果我這一口氣不來死掉了,馬上可以跳到另外一個生命境界。所以佛經形容這個生命,靈魂離開身體"如鳥之出籠",像關在籠子的鳥心放出來一樣,超越了肉體、物質的障礙,舒服得很。
所以初禅離生喜樂,喜是心理的,樂是四大變化。如果你修到初禅,配合心理上脾氣、個性,毛病都改變了,就是現在走了,會生色界初禅天。初禅天是色界天,已經跳出了欲界。欲界都有性欲的關系;色界沒有欲了,一切的欲望都清淨了。
你們要討論,這裏就有一個問題可以提出來問我啊,不曉得提!也不懂,所以說沒有資格討論。你說到了得定進入初禅,還是第一步哦,那前面的工夫都不是禅定嗎?前面也是得定。叫什麼定?有叁四個名稱,我們普通的打坐得定是"欲界定",欲界的衆生都可以做到的,偶然靜一下很舒服;上面還有"未到定",還達不到定的一種境界;有些是"中間定",好像不動,好像動,中間的;還有"近似定",接近、相似了,所以你們打坐修行也在修定,沒有錯。真到了除諸身行,受喜受樂時才進入初禅離生喜樂。再配合《俱舍論》心理思想行爲轉變,智慧都要打開了,也許這一生就可以證到羅漢果了,是也許哦!
受諸心行 心作喜 心作攝 心作解脫
第八個是"受諸心行"。有沒有問題啊?上面除諸身行,這裏轉了,受諸心行,轉到心的境界,跟身體四大地水火風關系變了,感受不同了。由離生喜樂初禅,到第二禅"定生喜樂",受諸心行來了,這個是心念境界。剛才紀女士講的她感覺跟虛空合一,這個時候可以談了。她覺得跟虛空合一的那個感覺,其實完全是妄想、幻想,叫做獨影意識的境界,也屬于非量,是不對的。當你到達受諸心行時,就不同了,感受到二禅定生喜樂。
受諸心行以後是"心作喜"。上面不是受喜受樂嗎?這個喜同那個喜不同嗎?不同。上面那個受喜受樂,還帶有物質的、感覺的狀態;這個是心境狀態,境界完全不同了。爲什麼叫心作喜呢?作,唯識學叫作意,心意識在作意,就是定生喜樂了,所以心作喜。
心作喜還容易懂,"心作攝"就難懂了,盡虛空大地歸之于一。《楞嚴經》上講一毛端可以容納大海,心細如發,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都是心的境界。《易經》上也講"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看不見的。也就是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心作攝,定生喜樂,進入二禅。
後面呢?"心作解脫",這個時候就真的解脫了,一切煩惱根根清淨了,二禅進到叁禅境界了。
第五堂
講到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十六特勝過了一半了,這初禅、二禅、叁禅,快到四禅舍念清淨了。修行五個程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由修戒做人開始,修定,修慧,得解脫,解脫了欲界的束縛,解脫了叁界的束縛。修行得到真解脫,真解放了,也真見到自性,得到大自由、大自在了。解脫以後再解脫知見。
觀無常 觀慧 觀出散
你們注意,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四個,然後就不管不知了。知當然仍在那裏!沒有動過啊。除諸身行了,然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沒有知不知了。再進一層心作喜,完全在心了,不管身了;再心作攝,心作解脫,清清楚楚都告訴你了。這是簡單地講,詳細深入很多啦。接下來是什麼?觀無常。也不是知,也不是心,也不是身,都不是。觀無常,觀一切無常,觀慧,完全是智慧的境界。
晚上到現在半天,那一位挨了我一頓罵,管他真的假的,還坐得好好的,你說是他劃得來,還是我劃得來?這些現象境界還有沒有?都過了,一切皆無常,過去了,諸法無常,不永恒,都在變化,現在就在變化。大家由嬰兒出生到現在都幾十歲了,有些做婆婆做媽媽,做奶奶做公公,每個都無常,都斯拉夫了。世間一切無常,修行打坐也無常,剛才坐行好好的都沒有了。如夢如幻,過去了,所以說觀無常。
修行的方法不過是一個拐杖,不要給拐杖困住了,坐輪椅不要給輪椅困住了,諸法無常,觀無常。所以從安那般那開始,出入息一進一出也是無常嘛!佛告訴他這個世界一切皆無常,一切皆苦,一切是空的,一切是無我的。無常、空、無我是叁法印,學佛的基本。你用一個方法修行,但不要被方法困住了。否則就是把無常當成有常,那就錯了。觀無常,不是到這一步才開始觀,其實你一開始入手就的觀無常了。慧跟定配合來修,要有這個智慧再來談學佛,再來談討論。他挨了冤枉罵,正好當時我沒有人可以罵,這叫做槍打出頭鳥,就挨了一槍。他挨了罵有好處沒有?你問他,觀無常。
觀出散。黃醫師注意,被氣困住了,就觀出散,把平常的一切不適丟開了,放之于虛空。管它氣到哪裏了,你有個氣,就被困住了,沒有觀無常,沒有智慧去破它,沒有觀出散。人身體有病,乃至衰老要死,用觀出散都把它散出來,丟開了,一切皆空,死也空嘛,老也空,病也是空,出散。所以佛有一個偈子,吩咐你"諸行無常",一切作爲行爲,不是永恒的,都是無常。"是生滅法",一來一往,呼吸一樣,一進一出都是生滅法。"生滅滅已",不呼不吸,絕對的清淨,呼吸也靜止了,不生不滅,"寂滅爲樂"。有智慧的人一看這個偈子,理也到了,工夫也到了,還討論個什麼啊!還有討論已經在生滅中了。所以叫你觀無常、觀出散,所是慧觀,不是眼睛去看,是智慧解脫。
觀離欲 觀滅盡 觀棄舍
再進一步觀什麼?觀離欲。跳出欲界,這個世界都是自己的貪瞋癡欲望,一切解脫了,什麼都沒有,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其實你們做官做生意也是這個道理,應該賺的賺,賺來是屬于你的,不應該賺的,賺了一千億、幾萬億又怎麼樣?最後還是別人的。所以我說廟港這個禅堂將來誰用?有緣的去用,誰知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你應該做的做了,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
然後觀什麼?觀滅盡。什麼是滅盡啊?注意哦!什麼都沒有,滅哪兩樣呢?滅受(感受),滅想。受、想兩個滅掉了,思想清淨了,沒有雜念妄想,沒有什麼討論,沒有分別了,也沒有感覺了,知覺也空了,寂滅清淨。大阿羅漢進入滅盡定,九次第定中最後的一定,絕對清淨涅槃。不管密宗、禅宗,什麼宗也好,到這裏證得滅盡定,得阿羅漢果位。萬法一切皆是空的,都沒有用。滅盡,拿什麼滅呢?由你知性開始到智慧成就,滅了一切妄想,滅了一切知覺、感覺,一切都空了。觀滅盡,得滅盡定。大阿羅漢得滅盡定,究竟了地沒有?沒有。
最後一個是觀棄舍,還要丟掉。得道,得什麼道?沒有道,連道也丟掉。成佛了,誰成佛了?沒有人成佛。自己認爲有道、有學問、有成就,已經不是了。最後觀棄舍,一切放下。黃醫師注意!觀出散,氣一切放之于空,現在不修氣,修空了。一切放空,連背彎起來也空了。這個修行法門,靠慧觀了。
由安那般那知息入起十六條,一條一條告訴你特勝法門,只有這一條最好的路,什麼禅啊、密啊,通通推翻了,就是這一條路,是佛講的一路成就的法門。所以《達摩禅經》非常辛苦地告訴你這一條路。然後更要注意,他講這個法門以前,先講到修行人最容易退,天天講發心修行,天天退步,走一步退叁步;就算不退也會減,就是慢一點退;或者是住,就是停留在那裏,沒有進步。《達摩禅經》粗略地講四十幾個退,仔細分析的話,不止這些退。所以你覺得自己在修行用功,其實你天天在退步;不退步當然就是進步。所以《達摩禅經》很難搞懂,這就是大秘密的法門,要升進,不要停留了,要向前進。退減、住、升進,進到最後滅盡定還要棄舍,才證到一切皆空,真達到空的境界,才是見空性。
今天先要把六妙門到十六特勝的修法仔細地記住,要自己一步一步去實驗,去推進,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不是討論問題。記住,"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諸位參加這一次講課的人,我碰到就會問你十六特勝是什麼?六妙門工夫怎麼做?叫你們背給我聽。如果怕答複我,不要見面,背會了再來。佛法不是講空話的,一般學佛的人都是講空話。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五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