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三日▪P2

  ..续本文上一页去求证吧。

   回过来看《大藏经》,你们当然没有全部研究过。佛自己在雪山修苦行六年,不吃东西,六年哦!他当时二十几到三十岁。所谓的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他是尼泊尔人,就在那个山脚下最冷的地方修苦行。六年来每天等于只吃一颗青枣,二三十岁就变成七八十岁的老头一样,骨瘦如柴,六年的苦行求证。

   在《律藏》里头讲到他反对修呼吸法,他说自己那时修气功,因为不吃饭,只靠吃气。修这个法门的时候,头痛得很,痛苦极了,头要裂开了,所以他叫弟子们不要修这个,为什么后来又叫弟子们修安那般那呢?这是问题吧?而且在另外一部戒律上也讲到,佛出来说法几十年以后,有两个月闭关,出关以后弟子们问他,在关房里修什么?他说修安那般那。又是呼吸法!这好奇怪啊!他一边叫大家不要乱修,修得很痛苦,一边自己还在修这个,有时休息也修这个。所以我看《大藏经》和你们不同吧!我注意的是修持这一方面。他出家同我们一样,追求的是了生死,这是生命的问题啊,不是光吹牛谈学理的。

  

   各种定境

   藏经上讲,有一次佛带领弟子在恒河边上偶然休息因为他出门同孔子一样带领弟子们,尤其是印度,有几千人跟着他。印度人是光脚的,一件衣服一披就走了。天气热,到了河边大家休息一下,他也盘腿休息,一下子入定了。出定以后,他看到前面恒河边上都是水,地下搞得乱七八糟,就问徒弟们是怎么回事?徒弟们说,刚才有做生意的马车队经过,所以把地上搞脏乱了。你说他既然入定,又有神通,怎么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呢?却好像睡觉醒来一样。他这个是入的什么定?是昏沉睡眠吗?还是无想,还是休息定呢?定有很多境界啊。

   所以前天跟大家提到宋徽宗一句话,"定中消息许谁知",到底进入哪一种定境?假设佛现在还在,我要请问他老人家,你当时入的是睡眠一样的昏沉?或是六根不起作用的无想定?你当时的环境就是原子弹下来,你也不知道吗?

   睡眠、闷绝、无想定、无想天、灭尽定,这个在唯识上讲是五个无心位,研究唯识要知道。睡眠:睡着了是无心位,第六意识思想不起作用了。闷绝:昏过去了,或者是吃了重量的麻醉药而闷绝。另一种是无想定。无想定的结果是生无想天。然后是大阿罗汉的灭尽定。这五种属于无心位,第六意识思想不起作用。普通人哪个人做得到啊!多半是想睡也睡不着。所以道家、密宗有-种修睡眠的方法。

   我很喜欢道家的神仙陈抟写的字,"无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我们小的时候,晓得道家陈抟在华山,我们乡下人讲话,"彭祖年高八百岁,陈抟一睡一千年"。修睡眠家也可以到达无心位,可是肉体不能死掉。我还有个小故事,我父亲看书念诗,念得很高兴,我那时候很小,跑到旁边去看,他就告诉我是一个和尚作的诗。我们家乡的这个和尚原是打渔的,一个字都不认识。他忽然不打渔,出家了,专门拜佛。我们那个地方,你们有人去过的知道,大殿地上铺的是四方的石块。他拜佛拜了好几年。拜佛是两个膝盖头、两个手趴在地下,同时额头还在地下轻轻碰一下,所以有五个印子。有一天忽然不拜去睡觉了,一个姿势睡在那里不动好几天。他的师弟跑来告诉师父,师兄恐怕死掉了,这个师父说:你不要吵他,去倒一杯水放在他的屁股上,过三天去看看。三天后去看,一点水都没有出来,可见三天三夜都没有动。他睡了九年,起来就会作诗,会写字,得道开悟了。这个诗是他作的,所以我父亲很高兴,常常拿出来念。

   我那个时候九岁还是十岁记不得了,我也很喜欢念这个诗。我还记得有一句写得很妙,"吟回明月满东墙",这一句我到现在还记得。有一天我也高兴,就写一首诗给我父亲看,我说我也会作诗了。我父亲一看不错,作得好,你偷来的!偷和尚那本诗的句子,东一句,西一句逗出来的。

   刚才讲到五无心位,就是讲到释迦牟尼佛有时候入定,也进入无心这个定境啊!现在我们话讲长了,再拉回来,免得时间不够。

  

   出入息发展出的一切

   再回头说,原来密宗的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都是安那般那出入息发展出来的一切一切。譬如密宗花教萨迦派有个瑜珈,古道最崇拜这个瑜珈。也是我-个学生,顺便拿一个法本给他。他常带在身上。我说这是萨迦派的,是修心瑜珈的四个要点。你们注意这个,值得参考。这个法门修行四个要点:第一专一瑜珈;第二离戏瑜珈;第三一味瑜珈;第四无修无证,同禅宗一样。

   修行第一是专一瑜珈,心念专一,专一以后再打破专一。离戏,什么叫离戏呢?佛说都是戏论,是笑话。落在空是一边,落在有是一边,落在非空非有也是一边,落在即空即有也是一边,这四句都要离开,就是空啊、有啊、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笑话、空话。离戏瑜珈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就是空嘛,不是空话吗?即空就是有嘛,即有就是空嘛。这些戏论都离开了,证到空性,心念清净了才做到了第二步。

   第三步一味瑜珈,走路、做事,入世、出世,都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所以禅宗叫-行三昧。唐朝不是有个一行禅师吗?《六祖坛经》叫一行三昧,就是一味瑜珈。最后无修无证,成功了,就是昨天洞山祖师悟道的最后一句话"方得契如如"。所以这些发展,所有密法,道家,尤其是道家修神勇的,修长生不老的,一切法门统统都是从安那般那来的,而且与生死有关。

  

   第二堂

   (古道师打板通知上座)这叫打板,他打的花样特别好听。钟饭响了进禅堂,在古代就用这两个木头打出很多花样,板响了是下命令,命令大众进来,现在禅堂叫钟板。

   刚才讲到萨迦派,古道师还跑上来跟我讲,老师啊,这是噶举派的,不是萨迦派的。他怕我讲错了,怕人家挑剔。所以我很幸运,讲到重要学术的地方,同学们都会注意。我说你不懂,西藏密宗噶举派是白教,是由萨迦派转过来的。密宗一开始是红教,唐朝叫宁玛派,跟着是花教萨迦派,元朝的DB法王就是。下来是噶举派白教,白教的重点是大手印。最后是黄教,宗喀巴大师创立,不用这些法门了,走中观正见,学止观的路线;"正"就是重点的意思。这些都介绍给你们,每一个东西讲起来内容都很多,不是几天讲得完的。

  

   大乘小乘与修证的关系

   现在我们回过来讲释迦牟尼佛,这一讲又讲到教理了。大家都晓得小乘的法门是有为法。大乘所有的方法包括禅宗、密宗,最高的高到无为法。有为、无为,两个观念是借用中国文化老已经的观念,最高的道是无为,无为就是空。有为就是有方法有路线可寻的,所以后来中国的佛学,大乘流行了以后,尤其是禅宗各宗各派,天台、华严,都看不起有为法。换句活说,有为是走唯物的路线,特别注重时代因素,无为是走绝对唯心路线的,这是哲学上的一个大问题,也是科学上的大问题。

   其实拿整个佛法来讲,有关唯物唯心的问题,栯堂禅师有一首诗说得非常好。这位大禅师,几十年到现在我考证不出来。他是温州人--温州出了两个大师,一个是永嘉大师,成就没有话讲。第二个是诗跟文学最好的栯堂禅师,但是《高僧传》到现在还查不清楚,他的诗我们都很佩服。

   栯堂禅师的山居诗有"千丈岩前倚杖藜,有为须极到无为"。有为工夫修到了极点,最后证得空。杖就是手棍,这个手棍靠在前面,修行做工夫先从有为法来,最后证到空性,有为须极是到无为。下面再讲又讲起文学来了,引用他这一句话是说明有为、无为。他讲得很实在,这个话对,我赞成。小乘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没有修好,工夫都没有做好,随便谈空,你空得了什么东西啊!

  

   物理最后的空

   刚才特别提出来要点,对于现代学术思想,佛学有关的有为法,是小乘的法门,是唯物论者;无为法是绝对唯心论者。你们这几位教授,讲哲学的要搞清楚。但是,一般研究佛学的,这一百多年来,包括日本的,我没有看到一个是对的,我就那么傲慢。大家把有为、无为、唯物、唯心两个分开了,实际上佛法是心物一元论,物跟心是一体的两面,你们要注意哦!《楞伽经》、《楞严经》告诉我们自心自性不生不灭;唯物的东西,四大的本性也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是重点,大家学佛多半没有把这个观念弄清楚。

   佛说的四大地水火风,是唯物的,现在物理研究到夸克。我说你们不要慌,还要等,还要发明,夸克最后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最后毕竟是空的,这是佛法的特点。譬如说当代的佛学家欧阳竟无先生的弟子吕秋逸(吕澄),写了一百条理由认为《楞严经》是假的。我看了很生气,很想批驳他,结果我发现已经有人批驳了,我就懒得再说了。至于别人批驳得好不好,不管。

   吕澄讲佛学概论,在党校讲的佛学专题,我也看到了。当然我晓得这些研究佛学的,一点工夫都不做的,不求证,这个不去管他。《楞严经》到了最后告诉你,四大,物理世界也是不生不灭的。物理、物质的本身到最后是空的,这个空性是不生不灭的,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现在科学上的大问题来了,大家没有注意,我常常提出要大家注意。大乘的《圆觉经》、《楞严经》,佛提了"四大性离"这个要点。地水火风是唯物的变化。我常常说,假设到了南北极的最下面,有没有温度?一个科学家答复我,还是有温度。我说对了,它那个能量还是保持的。所以四大里头是这个"能"性离。水跟火不兼容,风跟地不兼容,各管各的,这就是四大性离。四大组合在一起变成物质世界,其实不只是四大,还有空大,这个四大都在空大里头,而四大在这个空里头又是各自独立的,这些互相矛盾的组合变成了物质世界,变成了物理世界。

  

   不同的空

  …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三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