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叁日▪P2

  ..續本文上一頁去求證吧。

   回過來看《大藏經》,你們當然沒有全部研究過。佛自己在雪山修苦行六年,不吃東西,六年哦!他當時二十幾到叁十歲。所謂的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他是尼泊爾人,就在那個山腳下最冷的地方修苦行。六年來每天等于只吃一顆青棗,二叁十歲就變成七八十歲的老頭一樣,骨瘦如柴,六年的苦行求證。

   在《律藏》裏頭講到他反對修呼吸法,他說自己那時修氣功,因爲不吃飯,只靠吃氣。修這個法門的時候,頭痛得很,痛苦極了,頭要裂開了,所以他叫弟子們不要修這個,爲什麼後來又叫弟子們修安那般那呢?這是問題吧?而且在另外一部戒律上也講到,佛出來說法幾十年以後,有兩個月閉關,出關以後弟子們問他,在關房裏修什麼?他說修安那般那。又是呼吸法!這好奇怪啊!他一邊叫大家不要亂修,修得很痛苦,一邊自己還在修這個,有時休息也修這個。所以我看《大藏經》和你們不同吧!我注意的是修持這一方面。他出家同我們一樣,追求的是了生死,這是生命的問題啊,不是光吹牛談學理的。

  

   各種定境

   藏經上講,有一次佛帶領弟子在恒河邊上偶然休息因爲他出門同孔子一樣帶領弟子們,尤其是印度,有幾千人跟著他。印度人是光腳的,一件衣服一披就走了。天氣熱,到了河邊大家休息一下,他也盤腿休息,一下子入定了。出定以後,他看到前面恒河邊上都是水,地下搞得亂七八糟,就問徒弟們是怎麼回事?徒弟們說,剛才有做生意的馬車隊經過,所以把地上搞髒亂了。你說他既然入定,又有神通,怎麼不知道剛才發生的事呢?卻好像睡覺醒來一樣。他這個是入的什麼定?是昏沈睡眠嗎?還是無想,還是休息定呢?定有很多境界啊。

   所以前天跟大家提到宋徽宗一句話,"定中消息許誰知",到底進入哪一種定境?假設佛現在還在,我要請問他老人家,你當時入的是睡眠一樣的昏沈?或是六根不起作用的無想定?你當時的環境就是原子彈下來,你也不知道嗎?

   睡眠、悶絕、無想定、無想天、滅盡定,這個在唯識上講是五個無心位,研究唯識要知道。睡眠:睡著了是無心位,第六意識思想不起作用了。悶絕:昏過去了,或者是吃了重量的麻醉藥而悶絕。另一種是無想定。無想定的結果是生無想天。然後是大阿羅漢的滅盡定。這五種屬于無心位,第六意識思想不起作用。普通人哪個人做得到啊!多半是想睡也睡不著。所以道家、密宗有-種修睡眠的方法。

   我很喜歡道家的神仙陳抟寫的字,"無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我們小的時候,曉得道家陳抟在華山,我們鄉下人講話,"彭祖年高八百歲,陳抟一睡一千年"。修睡眠家也可以到達無心位,可是肉體不能死掉。我還有個小故事,我父親看書念詩,念得很高興,我那時候很小,跑到旁邊去看,他就告訴我是一個和尚作的詩。我們家鄉的這個和尚原是打漁的,一個字都不認識。他忽然不打漁,出家了,專門拜佛。我們那個地方,你們有人去過的知道,大殿地上鋪的是四方的石塊。他拜佛拜了好幾年。拜佛是兩個膝蓋頭、兩個手趴在地下,同時額頭還在地下輕輕碰一下,所以有五個印子。有一天忽然不拜去睡覺了,一個姿勢睡在那裏不動好幾天。他的師弟跑來告訴師父,師兄恐怕死掉了,這個師父說:你不要吵他,去倒一杯水放在他的屁股上,過叁天去看看。叁天後去看,一點水都沒有出來,可見叁天叁夜都沒有動。他睡了九年,起來就會作詩,會寫字,得道開悟了。這個詩是他作的,所以我父親很高興,常常拿出來念。

   我那個時候九歲還是十歲記不得了,我也很喜歡念這個詩。我還記得有一句寫得很妙,"吟回明月滿東牆",這一句我到現在還記得。有一天我也高興,就寫一首詩給我父親看,我說我也會作詩了。我父親一看不錯,作得好,你偷來的!偷和尚那本詩的句子,東一句,西一句逗出來的。

   剛才講到五無心位,就是講到釋迦牟尼佛有時候入定,也進入無心這個定境啊!現在我們話講長了,再拉回來,免得時間不夠。

  

   出入息發展出的一切

   再回頭說,原來密宗的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都是安那般那出入息發展出來的一切一切。譬如密宗花教薩迦派有個瑜珈,古道最崇拜這個瑜珈。也是我-個學生,順便拿一個法本給他。他常帶在身上。我說這是薩迦派的,是修心瑜珈的四個要點。你們注意這個,值得參考。這個法門修行四個要點:第一專一瑜珈;第二離戲瑜珈;第叁一味瑜珈;第四無修無證,同禅宗一樣。

   修行第一是專一瑜珈,心念專一,專一以後再打破專一。離戲,什麼叫離戲呢?佛說都是戲論,是笑話。落在空是一邊,落在有是一邊,落在非空非有也是一邊,落在即空即有也是一邊,這四句都要離開,就是空啊、有啊、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笑話、空話。離戲瑜珈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就是空嘛,不是空話嗎?即空就是有嘛,即有就是空嘛。這些戲論都離開了,證到空性,心念清淨了才做到了第二步。

   第叁步一味瑜珈,走路、做事,入世、出世,都在這個境界裏頭,如如不動。所以禅宗叫-行叁昧。唐朝不是有個一行禅師嗎?《六祖壇經》叫一行叁昧,就是一味瑜珈。最後無修無證,成功了,就是昨天洞山祖師悟道的最後一句話"方得契如如"。所以這些發展,所有密法,道家,尤其是道家修神勇的,修長生不老的,一切法門統統都是從安那般那來的,而且與生死有關。

  

   第二堂

   (古道師打板通知上座)這叫打板,他打的花樣特別好聽。鍾飯響了進禅堂,在古代就用這兩個木頭打出很多花樣,板響了是下命令,命令大衆進來,現在禅堂叫鍾板。

   剛才講到薩迦派,古道師還跑上來跟我講,老師啊,這是噶舉派的,不是薩迦派的。他怕我講錯了,怕人家挑剔。所以我很幸運,講到重要學術的地方,同學們都會注意。我說你不懂,西藏密宗噶舉派是白教,是由薩迦派轉過來的。密宗一開始是紅教,唐朝叫甯瑪派,跟著是花教薩迦派,元朝的DB法王就是。下來是噶舉派白教,白教的重點是大手印。最後是黃教,宗喀巴大師創立,不用這些法門了,走中觀正見,學止觀的路線;"正"就是重點的意思。這些都介紹給你們,每一個東西講起來內容都很多,不是幾天講得完的。

  

   大乘小乘與修證的關系

   現在我們回過來講釋迦牟尼佛,這一講又講到教理了。大家都曉得小乘的法門是有爲法。大乘所有的方法包括禅宗、密宗,最高的高到無爲法。有爲、無爲,兩個觀念是借用中國文化老已經的觀念,最高的道是無爲,無爲就是空。有爲就是有方法有路線可尋的,所以後來中國的佛學,大乘流行了以後,尤其是禅宗各宗各派,天臺、華嚴,都看不起有爲法。換句活說,有爲是走唯物的路線,特別注重時代因素,無爲是走絕對唯心路線的,這是哲學上的一個大問題,也是科學上的大問題。

   其實拿整個佛法來講,有關唯物唯心的問題,栯堂禅師有一首詩說得非常好。這位大禅師,幾十年到現在我考證不出來。他是溫州人--溫州出了兩個大師,一個是永嘉大師,成就沒有話講。第二個是詩跟文學最好的栯堂禅師,但是《高僧傳》到現在還查不清楚,他的詩我們都很佩服。

   栯堂禅師的山居詩有"千丈岩前倚杖藜,有爲須極到無爲"。有爲工夫修到了極點,最後證得空。杖就是手棍,這個手棍靠在前面,修行做工夫先從有爲法來,最後證到空性,有爲須極是到無爲。下面再講又講起文學來了,引用他這一句話是說明有爲、無爲。他講得很實在,這個話對,我贊成。小乘是有爲法,有爲法都沒有修好,工夫都沒有做好,隨便談空,你空得了什麼東西啊!

  

   物理最後的空

   剛才特別提出來要點,對于現代學術思想,佛學有關的有爲法,是小乘的法門,是唯物論者;無爲法是絕對唯心論者。你們這幾位教授,講哲學的要搞清楚。但是,一般研究佛學的,這一百多年來,包括日本的,我沒有看到一個是對的,我就那麼傲慢。大家把有爲、無爲、唯物、唯心兩個分開了,實際上佛法是心物一元論,物跟心是一體的兩面,你們要注意哦!《楞伽經》、《楞嚴經》告訴我們自心自性不生不滅;唯物的東西,四大的本性也是不生不滅的。這個是重點,大家學佛多半沒有把這個觀念弄清楚。

   佛說的四大地水火風,是唯物的,現在物理研究到誇克。我說你們不要慌,還要等,還要發明,誇克最後是什麼東西也不知道。最後畢竟是空的,這是佛法的特點。譬如說當代的佛學家歐陽竟無先生的弟子呂秋逸(呂澄),寫了一百條理由認爲《楞嚴經》是假的。我看了很生氣,很想批駁他,結果我發現已經有人批駁了,我就懶得再說了。至于別人批駁得好不好,不管。

   呂澄講佛學概論,在黨校講的佛學專題,我也看到了。當然我曉得這些研究佛學的,一點工夫都不做的,不求證,這個不去管他。《楞嚴經》到了最後告訴你,四大,物理世界也是不生不滅的。物理、物質的本身到最後是空的,這個空性是不生不滅的,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現在科學上的大問題來了,大家沒有注意,我常常提出要大家注意。大乘的《圓覺經》、《楞嚴經》,佛提了"四大性離"這個要點。地水火風是唯物的變化。我常常說,假設到了南北極的最下面,有沒有溫度?一個科學家答複我,還是有溫度。我說對了,它那個能量還是保持的。所以四大裏頭是這個"能"性離。水跟火不兼容,風跟地不兼容,各管各的,這就是四大性離。四大組合在一起變成物質世界,其實不只是四大,還有空大,這個四大都在空大裏頭,而四大在這個空裏頭又是各自獨立的,這些互相矛盾的組合變成了物質世界,變成了物理世界。

  

   不同的空

  …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叁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