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题就在这里哦。大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注意了。"息"字哪里来的?我们现在讲话,比如说有没有"消息","消息"这两个字出在《易经》。我们用了几千年,不是孔子哦,老祖宗就有了。什么叫"消"?这是科学了,我们一切动作、一切讲话、一切生命都在消,都在放射,消失掉。以科学来讲就是物理的放射作用,放射完了就没有了吗?不是没有,而是"息",息是成长哦。所以一消一息就是佛学讲的一生一灭。灭不是没有,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生死也是同样的道理,死亡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另一个生命进入无明的阶段,无明再缘行,另一个生命又开始了。所以我给你们上了一些中文课,就理解进去了,这是修出入息的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一出一入中间很短暂,你分不清楚,中间那个宁静的阶段很快速的。拿机械物理来讲,发动机嘎啦嘎啦在转,你听第一声跟第二声中间有个空当,非常快速的刹那。刚才黄医师讲在胎儿细胞变化时,都在消息,一出一入,一进一出,中间有一刹那的,就是真息。道家有个女神仙,是宋朝开国大元帅曹彬的孙女,出家得道,叫曹文逸仙姑。她有一篇修道的歌,叫做《灵源大道歌》,可以跟永嘉大师的《证道歌》相提并论。中间讲到生命根本的一句话.非常好,"命蒂从来在真息",这个生命的根蒂在一出一入那个止息的阶段。这个一出一入的真息,就是一切众生的生命所在。
譬如我们农村里出来的,看到种在泥巴里的稻子,被泥巴跟水围着,它的成长,那一下子是真息。在农村的夜里,四五月间稻子成长的时候,半夜三更在稻田边上,听到那个谷子劈里啪啦声音大得不得了。其实不止稻子、麦子,一切植物开花、成长都有声音的,你用超音波来听就听见了。这就是"命蒂从来在真息",所以我们叫出入息。
《修行道地经》的故事
佛叫你先修出入息,再修到明心见性、证阿罗汉、成佛,连带身体也变化了,叫即身成就,这是秘密。所以我上午告诉大家,像我这一生,不敢说世界上这些统统学过了,但几乎差不多学遍了。回过来一看,原来这许多的法门,都是从佛讲的变出来,大家都给这些花样骗住了,其实就是修出入息。所以最近这几年,我叫你们看三国以后,东西晋这个阶段翻译的佛经,除了《般舟三昧经》、《安般守意经》以外,还有讲修行很重要的一本书《修行道地经》。这是当时最初比较具体的翻译。
可是我当年看《大藏经》的时候,把它忽略过去了,所以后来非常忏悔。因为我们书读多了,有的时候被文字困住。看到他把五阴翻译成色、"痛"、想、行、识,认为是最初期的翻译,翻得不行。后来的翻译是色、"受"、想、行、识。等到六七十年后,再诚心地读,才发现他翻译得对,因为感受都是难过的、痛的。他是印度人,到中国来把佛的修行方法变成中文,"色"容易讲,看得见。"受"是什么呢?一定掐人家一把,感到很痛,所以把感受都翻成痛。感受最大的反应是痛,轻度的反应是痒。
当年看到这个初期的翻译,《修行道地经》把五阴翻成色痛想行识,觉得后面的翻译应该好一点,结果越看后面的翻译越上当。后来正统的翻译就翻成"受"了,其实文字越精练,道理越搞不清楚。因为感受、感觉有三个内涵:"苦受",痛苦,痛在苦里头;"乐受",乐就是爽快的爽,快感、乐感,快感是乐感的一种;还有一个中性的,"不苦不乐受"。现在我们坐在禅堂,空气调得差不多,马马虎虎,不苦不乐,很舒服,中性的。其实有没有感受呢?也有。比较偏向于爽的一面,其中心理分析是非常仔细的。
这三个"受"是由感觉连带属于心理的忧喜两种,其实是五种。但是这个"受"也是受报,这一生为什仏变成男人?为什么变成女人?为什么有穷的,有富的?为什么人生遭遇不同?都在受报。
老子也说出入息
现在讲到修行出入息,今晚告诉你先认识什么是出入息。这个出入息除了佛说的以外,还有哪个祖师也说过呢?大家还记得吗?考验你们这些大博士大教授们,他们拿了学位是吃亏的,就成为我骂的对象了。是老子说过的。我一提你们想起来了吧!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实际上籥是笛子,里面空的,气一进来发出声音。风箱也叫橐籥,以前打铁的地方,旁边有个风箱,一拉一抽,唧哺唧哺,那个风就动了,把火吹了起来。老子告诉我们,整个的宇宙空间及生命是一生一灭、一来一去的呼吸关系,"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修道家,老子也告诉你修呼吸最好,修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尤其打太极拳,大家都晓得用他这一句话,实际上工夫都没有到。他传你修安那般那出入息的法门,可以成仙,长生不老。专气是修炼这个出入息安那般那。致柔是把一身的细胞、骨头,通通都变化成非常柔软。不管你是否一百岁开始修,只要工夫到了,整个的身体像婴儿一样柔软,就是用这个一出一入的气修成的。
刚生出来的婴儿"啊"一哭,气一出入,在一百天以内,他不哭很静的时候,好像没有呼吸了。婴儿的呼吸在哪里啊?你们这边妈妈们都经历过的啊!婴儿呼吸不在鼻子,在肚子下面丹田,自然动,一进一出,进来出去全身都通的。所以道家叫你守肚脐下面,不过这又着相了;不要去着相,工夫到了自然如此,这些原理先要了解。
我有一个经验告诉你们。我说什么都不可怕,死人我也看过很多.最难看的是睡觉的时候。一百个人睡在一起,有些人龇牙咧嘴的,有些在作梦,那个鼻子、肉啊都在抽动,各种各样。你说一百个美人,把他们的化妆洗掉,统统睡在一起,夜里看了以后,你不修白骨观已经成功了。如果那些女的化了妆,眼睛蓝的,嘴巴红的,牙齿白的,头发染成红的,睡觉时嘴巴张开,口水直流,你不吓住了才怪。
带兵时为了爱护士兵,夜里去视察一两次,我得到了经验。凡是打呼噜、呼吸很粗的,他没有睡好;虽然睡着了,其实脑子在做梦。睡眠真正睡得好时,你会觉得他一点呼吸都没有,一点都听不见,大概有一分钟,那个时候才是真睡着了,这就叫止息。人的脑筋真的宁静到极点,往来的呼吸停止了,那叫止息,是出入息中间那个止息的阶段。刚才引用曹仙姑的一句名言"命蒂从来在真息",那个时候是生命的根本。
照科学的研究,一个人夜里睡六到八个钟头,其实没有真正在睡,是左右脑分区的在休息,里头还在思想,每个人可以说都有在做梦,可是醒后就忘掉了。研究唯识你就懂了,真正睡着了那一刹那,无梦无想,真正止息,那个睡眠不会超过一刻钟的。所以打坐修定的人,做到身心宁静,止息一刻钟或半个钟头,你一天精神用不完了,那就是真正的充电了。平常睡眠几个钟头有时候没有用哦。
讲到这里又想起来要告诉你们,我们这一次是引用释迦牟尼佛老师讲的,刚才再引用道家祖师爷老子的话,两位老师了。现在我们请出儒家老师孔子,有几句话是与修行有关系的,是讲饮食的。"食谷者愚":吃面吃饭和青菜吃多了的人,虽然我们的生命靠这个五谷一类,但没有智慧。"食肉者鄙":吃牛羊肉猪肉的人,比愚还差,是下等的人。所以我们写信给长辈或有学问的人,自己自称"鄙人",就是这个鄙字,很下等。"食气者寿":修安那般那修成了,不需要吃饭吃肉及五谷杂粮了。道家要辟谷,避开了,所以辟谷是五谷的谷。"食气者寿",呼吸修到了止息,就会长命。"不食者神明而不死",最后不吃五谷,不吃肉,也不靠气,得定了。这是我们的大老师孔夫子告诉我们的。这不在"四书五经",是在《孔子家语》,给自己子孙儿女讲的话。譬如慧持法师在那个树洞里,入定七百年不吃不喝,也不拉,那是到了不死、到了神明的境界了。(现在版本《孔子家语》不同)
修成神仙最多的时代
这是讲食气者寿,道家非常注意这个,尤其佛所传安那般那的《修行道地经》,是在西晋时翻译过来的。道家讲练气。在东西晋最流行,把佛家跟道家两个方法融合起来,所以那二三百年之间,出的神仙特别多,因为他把这个方法综合了。
所以好多年前,我在海外在台湾,看到大陆流行气功,我又难过又好笑。我说中国文化怎么变成这样!气功有什么了不起啊,大家对"气"是什么东西也不懂。我说中国的文化如果讲修炼,第一练武功,第二步是气功,第三步是内功,比气功要高一层了。第四步是道功,第五步是禅功。我说现在中国怎么一齐搞气功!气是什么东西啊?把一呼一吸当成气了,一呼一吸这个气属于风大。天台宗教你数息观,现在禅宗也学天台宗,只讲数息,打起坐来就在那里管出入息,计算个数字,学了一辈子就搞这个。所以我在《如何修证佛法》这本书上就讲,你们修这个是学会计啊!呼吸往来一次,昼夜二十四个钟头呼吸了多少次,现在科学统计得很清楚啊!你去记这个数字干吗?呼吸进来、出去,能够停留吗?要像攒钱一样留在那里。你找死啊!呼吸进来留在那里不出去,都是碳气,会生病的,呼吸要流通才健康啊。
如果达到得定了,止息,粗呼吸静止了,那个接近真息了。息有三种,佛说的,呼吸往来叫长养息,是保养用的,下午讲过了。等到止息时,那个止息是止的长养息,于是报身息起来了,那是现有生命的根本。你把握住那个止息可以祛病延年,活久一点。不一定说不死,也许死,也许不死。至少我到现在还没有死的经验,等到我死了再来告诉你(众笑)。投胎的时候,那一刹那的息是种子息,工夫证到了那个境界,你可以俱足五通里的神足通了。这个不是讲神话,神足通在《庄子》及《列子》书里都有,可以御风而行,可以在虚空中玩。学密宗最崇拜密勒日巴,密勒日巴成就时,自己身体跳到虚…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三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