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叁日▪P5

  ..續本文上一頁題就在這裏哦。大家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就要注意了。"息"字哪裏來的?我們現在講話,比如說有沒有"消息","消息"這兩個字出在《易經》。我們用了幾千年,不是孔子哦,老祖宗就有了。什麼叫"消"?這是科學了,我們一切動作、一切講話、一切生命都在消,都在放射,消失掉。以科學來講就是物理的放射作用,放射完了就沒有了嗎?不是沒有,而是"息",息是成長哦。所以一消一息就是佛學講的一生一滅。滅不是沒有,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

   生死也是同樣的道理,死亡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另一個生命進入無明的階段,無明再緣行,另一個生命又開始了。所以我給你們上了一些中文課,就理解進去了,這是修出入息的第一個意義。

   第二個意義,一出一入中間很短暫,你分不清楚,中間那個甯靜的階段很快速的。拿機械物理來講,發動機嘎啦嘎啦在轉,你聽第一聲跟第二聲中間有個空當,非常快速的刹那。剛才黃醫師講在胎兒細胞變化時,都在消息,一出一入,一進一出,中間有一刹那的,就是真息。道家有個女神仙,是宋朝開國大元帥曹彬的孫女,出家得道,叫曹文逸仙姑。她有一篇修道的歌,叫做《靈源大道歌》,可以跟永嘉大師的《證道歌》相提並論。中間講到生命根本的一句話.非常好,"命蒂從來在真息",這個生命的根蒂在一出一入那個止息的階段。這個一出一入的真息,就是一切衆生的生命所在。

   譬如我們農村裏出來的,看到種在泥巴裏的稻子,被泥巴跟水圍著,它的成長,那一下子是真息。在農村的夜裏,四五月間稻子成長的時候,半夜叁更在稻田邊上,聽到那個谷子劈裏啪啦聲音大得不得了。其實不止稻子、麥子,一切植物開花、成長都有聲音的,你用超音波來聽就聽見了。這就是"命蒂從來在真息",所以我們叫出入息。

  

   《修行道地經》的故事

   佛叫你先修出入息,再修到明心見性、證阿羅漢、成佛,連帶身體也變化了,叫即身成就,這是秘密。所以我上午告訴大家,像我這一生,不敢說世界上這些統統學過了,但幾乎差不多學遍了。回過來一看,原來這許多的法門,都是從佛講的變出來,大家都給這些花樣騙住了,其實就是修出入息。所以最近這幾年,我叫你們看叁國以後,東西晉這個階段翻譯的佛經,除了《般舟叁昧經》、《安般守意經》以外,還有講修行很重要的一本書《修行道地經》。這是當時最初比較具體的翻譯。

   可是我當年看《大藏經》的時候,把它忽略過去了,所以後來非常忏悔。因爲我們書讀多了,有的時候被文字困住。看到他把五陰翻譯成色、"痛"、想、行、識,認爲是最初期的翻譯,翻得不行。後來的翻譯是色、"受"、想、行、識。等到六七十年後,再誠心地讀,才發現他翻譯得對,因爲感受都是難過的、痛的。他是印度人,到中國來把佛的修行方法變成中文,"色"容易講,看得見。"受"是什麼呢?一定掐人家一把,感到很痛,所以把感受都翻成痛。感受最大的反應是痛,輕度的反應是癢。

   當年看到這個初期的翻譯,《修行道地經》把五陰翻成色痛想行識,覺得後面的翻譯應該好一點,結果越看後面的翻譯越上當。後來正統的翻譯就翻成"受"了,其實文字越精練,道理越搞不清楚。因爲感受、感覺有叁個內涵:"苦受",痛苦,痛在苦裏頭;"樂受",樂就是爽快的爽,快感、樂感,快感是樂感的一種;還有一個中性的,"不苦不樂受"。現在我們坐在禅堂,空氣調得差不多,馬馬虎虎,不苦不樂,很舒服,中性的。其實有沒有感受呢?也有。比較偏向于爽的一面,其中心理分析是非常仔細的。

   這叁個"受"是由感覺連帶屬于心理的憂喜兩種,其實是五種。但是這個"受"也是受報,這一生爲什仏變成男人?爲什麼變成女人?爲什麼有窮的,有富的?爲什麼人生遭遇不同?都在受報。

  

   老子也說出入息

   現在講到修行出入息,今晚告訴你先認識什麼是出入息。這個出入息除了佛說的以外,還有哪個祖師也說過呢?大家還記得嗎?考驗你們這些大博士大教授們,他們拿了學位是吃虧的,就成爲我罵的對象了。是老子說過的。我一提你們想起來了吧!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實際上籥是笛子,裏面空的,氣一進來發出聲音。風箱也叫橐籥,以前打鐵的地方,旁邊有個風箱,一拉一抽,唧哺唧哺,那個風就動了,把火吹了起來。老子告訴我們,整個的宇宙空間及生命是一生一滅、一來一去的呼吸關系,"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修道家,老子也告訴你修呼吸最好,修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尤其打太極拳,大家都曉得用他這一句話,實際上工夫都沒有到。他傳你修安那般那出入息的法門,可以成仙,長生不老。專氣是修煉這個出入息安那般那。致柔是把一身的細胞、骨頭,通通都變化成非常柔軟。不管你是否一百歲開始修,只要工夫到了,整個的身體像嬰兒一樣柔軟,就是用這個一出一入的氣修成的。

   剛生出來的嬰兒"啊"一哭,氣一出入,在一百天以內,他不哭很靜的時候,好像沒有呼吸了。嬰兒的呼吸在哪裏啊?你們這邊媽媽們都經曆過的啊!嬰兒呼吸不在鼻子,在肚子下面丹田,自然動,一進一出,進來出去全身都通的。所以道家叫你守肚臍下面,不過這又著相了;不要去著相,工夫到了自然如此,這些原理先要了解。

   我有一個經驗告訴你們。我說什麼都不可怕,死人我也看過很多.最難看的是睡覺的時候。一百個人睡在一起,有些人龇牙咧嘴的,有些在作夢,那個鼻子、肉啊都在抽動,各種各樣。你說一百個美人,把他們的化妝洗掉,統統睡在一起,夜裏看了以後,你不修白骨觀已經成功了。如果那些女的化了妝,眼睛藍的,嘴巴紅的,牙齒白的,頭發染成紅的,睡覺時嘴巴張開,口水直流,你不嚇住了才怪。

   帶兵時爲了愛護士兵,夜裏去視察一兩次,我得到了經驗。凡是打呼噜、呼吸很粗的,他沒有睡好;雖然睡著了,其實腦子在做夢。睡眠真正睡得好時,你會覺得他一點呼吸都沒有,一點都聽不見,大概有一分鍾,那個時候才是真睡著了,這就叫止息。人的腦筋真的甯靜到極點,往來的呼吸停止了,那叫止息,是出入息中間那個止息的階段。剛才引用曹仙姑的一句名言"命蒂從來在真息",那個時候是生命的根本。

   照科學的研究,一個人夜裏睡六到八個鍾頭,其實沒有真正在睡,是左右腦分區的在休息,裏頭還在思想,每個人可以說都有在做夢,可是醒後就忘掉了。研究唯識你就懂了,真正睡著了那一刹那,無夢無想,真正止息,那個睡眠不會超過一刻鍾的。所以打坐修定的人,做到身心甯靜,止息一刻鍾或半個鍾頭,你一天精神用不完了,那就是真正的充電了。平常睡眠幾個鍾頭有時候沒有用哦。

   講到這裏又想起來要告訴你們,我們這一次是引用釋迦牟尼佛老師講的,剛才再引用道家祖師爺老子的話,兩位老師了。現在我們請出儒家老師孔子,有幾句話是與修行有關系的,是講飲食的。"食谷者愚":吃面吃飯和青菜吃多了的人,雖然我們的生命靠這個五谷一類,但沒有智慧。"食肉者鄙":吃牛羊肉豬肉的人,比愚還差,是下等的人。所以我們寫信給長輩或有學問的人,自己自稱"鄙人",就是這個鄙字,很下等。"食氣者壽":修安那般那修成了,不需要吃飯吃肉及五谷雜糧了。道家要辟谷,避開了,所以辟谷是五谷的谷。"食氣者壽",呼吸修到了止息,就會長命。"不食者神明而不死",最後不吃五谷,不吃肉,也不靠氣,得定了。這是我們的大老師孔夫子告訴我們的。這不在"四書五經",是在《孔子家語》,給自己子孫兒女講的話。譬如慧持法師在那個樹洞裏,入定七百年不吃不喝,也不拉,那是到了不死、到了神明的境界了。(現在版本《孔子家語》不同)

  

   修成神仙最多的時代

   這是講食氣者壽,道家非常注意這個,尤其佛所傳安那般那的《修行道地經》,是在西晉時翻譯過來的。道家講練氣。在東西晉最流行,把佛家跟道家兩個方法融合起來,所以那二叁百年之間,出的神仙特別多,因爲他把這個方法綜合了。

   所以好多年前,我在海外在臺灣,看到大陸流行氣功,我又難過又好笑。我說中國文化怎麼變成這樣!氣功有什麼了不起啊,大家對"氣"是什麼東西也不懂。我說中國的文化如果講修煉,第一練武功,第二步是氣功,第叁步是內功,比氣功要高一層了。第四步是道功,第五步是禅功。我說現在中國怎麼一齊搞氣功!氣是什麼東西啊?把一呼一吸當成氣了,一呼一吸這個氣屬于風大。天臺宗教你數息觀,現在禅宗也學天臺宗,只講數息,打起坐來就在那裏管出入息,計算個數字,學了一輩子就搞這個。所以我在《如何修證佛法》這本書上就講,你們修這個是學會計啊!呼吸往來一次,晝夜二十四個鍾頭呼吸了多少次,現在科學統計得很清楚啊!你去記這個數字幹嗎?呼吸進來、出去,能夠停留嗎?要像攢錢一樣留在那裏。你找死啊!呼吸進來留在那裏不出去,都是碳氣,會生病的,呼吸要流通才健康啊。

   如果達到得定了,止息,粗呼吸靜止了,那個接近真息了。息有叁種,佛說的,呼吸往來叫長養息,是保養用的,下午講過了。等到止息時,那個止息是止的長養息,于是報身息起來了,那是現有生命的根本。你把握住那個止息可以祛病延年,活久一點。不一定說不死,也許死,也許不死。至少我到現在還沒有死的經驗,等到我死了再來告訴你(衆笑)。投胎的時候,那一刹那的息是種子息,工夫證到了那個境界,你可以俱足五通裏的神足通了。這個不是講神話,神足通在《莊子》及《列子》書裏都有,可以禦風而行,可以在虛空中玩。學密宗最崇拜密勒日巴,密勒日巴成就時,自己身體跳到虛…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叁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