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叁日▪P6

  ..續本文上一頁空中走路,全身及兩個腿氣脈都打通了,換句話說肉體可以飛騰。古代的道書叫"沖舉",人可以沖上去,浮空而動,那是風心自在的關系。

  

   六妙門的問題

   晚上開始給你們講的重點,就是修出入息,我給古道他們少林寺的一些出家人也講過;尤其古道,年輕出來到處求師訪道,又剃光頭又吃素。古道原來修持不是沒有心得哦,他走天臺宗的路線修禅定。天臺宗那個路線是六妙門,你們都看過的,六種方法,小止觀六妙門。所以我給古道他們專門上課討論,因爲他的確講究修持嘛。沒有經驗的不給他講。我說古道啊,你們這幾個注意啊,小止觀六妙門,是智者大師抽出來《修行地道經》及《達摩禅經》的一個修行的方法。天臺宗創這一宗比禅宗晚一點點,差不多同一個時候,兩方面分開。他自己修持有成就,把這個方法寫了出來以後,小止觀天下流通了。到現在爲止由小乘變成大乘,我一點都不客氣地批評,誤盡了人了。大家走六妙門小止觀的辦法,沒有一個走通的,也沒有一個修成就的。古道,我是不是這樣講的?(古道:是。)

   我好大膽啊!這是我對玄奘法師翻譯的唯識,以及智者大師公然的批評。所以我說你看天臺宗,兩叁代之間只有二叁個人成功。後來的永嘉大師是先修天臺宗的,他開悟是走禅宗的路線,他悟道以後再請六祖印證。他寫的《永嘉禅宗集》,完全脫開了天臺宗的辦法。所以禅宗真正了不起的弟子是永嘉大師,可以說是第一人。

   我說這個六妙門的問題,智者大師有錯嗎?沒有錯。他是大慈悲,他整理出來修安那般那的方法,以此來作爲修定入門。但又馬上轉到大乘去了。他怕一般光修安那般那出入息,修啊修啊有神通了,有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乃至空中可以飛起來的神足通,結果變成外道。因爲五通一來,般若智慧受障礙了,不會大徹大悟了。因此他一轉就轉到大乘了,變成叁止叁觀。可是從他這個以後,後世修行的人成就少了,此其一。

   第二,中國的禅宗從達摩祖師傳到六祖,一直到了唐朝末年,五宗宗派興盛了以後,中國的大乘禅宗也完了。"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是不是這樣講啊?是啊。好不好啊?禅宗祖師的預言。我到現在才明白,這個話好白啊!"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落"。五葉開完了,沒有了。所以到現在禅宗在這個世界上是"不絕如縷",已經斷絕得差不多了,只有一條絲一樣吊住,也許還有一兩個人還在吧!只剩這一條絲了,這是中國文化很嚴重的問題。我爲什麼寫《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就是破那些執著六妙門的,破那些執著因是子靜坐法、岡田靜坐法的,因爲都走錯路了,我是一番慈悲心寫那本書的。現在我講的更破六妙門。六妙門是對的,但用錯了。你把六妙門拿來對照看看。所以現在走遍天下禅宗,乃至打起坐來,問他們在幹什麼?在修止觀,修數息觀,就在那裏打坐。不止他們哦,古人很多落在這裏。像蘇東坡、陸放翁、白居易他們都是學禅學道的,陸放翁"一坐數千息",打起坐來自己數這個一呼一吸,每次上座數幾千個息,等于念咒子,念了幾千萬遍。我看了就笑,陸放翁在學會計啊,有什麼用?現在告訴你們六妙門。慢慢來,到第叁天了。

   爲什麼修禅定?就是《修行道地經》、《達摩禅經》,還有些禅經裏頭寫到的。但是你看禅經年代,有些都是東抄西抄的。再回過頭來看《大藏經》裏頭《大毘婆沙論》,目連尊者的《法蘊足論》,舍利弗的《舍利弗阿毗昙論》,這些你們研究佛學的都不看的,看也看不下去。這些著作裏都有提到過,尤其是《大毘婆沙論》,不論講唯識或講其他,這本論都很重要,是五百羅漢依照佛弟子的法統來的,出家學佛不能不研究。

   爲什麼用這六個方法呢?其實六妙門只有一個門。我告訴你們原則,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利用你的風大。我們生命都是氣嘛,這個氣詳細講很多,今天先講六妙門。你們打起坐來,思想到處飛,收不攏來。思想爲什麼不能清淨呢?因爲你自己那個電風扇的電源沒有關掉;也就是說呼吸在動;呼吸動思想就動,思想動呼吸就動;換句話說,"心"、"息"兩個沒有合在一起。

   我們中國人有句罵人的話,"沒有出息"。這是道家的話,說你呼吸不對,沒有出息,悶住在那裏變成笨笨的,所以要有出息才對。沒有出息是什麼人?這句話好毒啊,如果沒有出入息就是死人,因爲死人才沒有呼吸往來嘛!所以這個息有這樣重要。

   現在告訴你,打起坐來爲什麼思想不能甯靜,念頭不能清淨呢?因爲呼吸往來,風動,行陰的關系。呼吸爲什麼往來?因爲你思想沒有甯靜。你說這兩個哪個爲主,哪個爲附帶的呢?都不對,兩個平等的,天平一樣。你如果呼吸甯靜了,思想也甯靜了,這個天平也就平穩了,不是心先動還是氣先動的問題。

   因此道家懂了釋迦牟尼佛修出入息的法門,就有個比喻叫"降龍伏虎",要把這個、那個思想拴住。思想就像飛鳥一樣,亂跑的,你自己做不了主。思想來不知所從來,去不知所從去。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給你拉回來了。

   但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們這個鼻子的呼吸往來,你平時也沒有特別注意,現在坐起來什麼都不管,能夠聽得見呼吸更好,聽不見你也會感覺得到,感覺一進一出。你感覺第一下,感覺第二下,思想跑開了,你就曉得兩個分開了,趕快把它拉回來,所以道家又叫這個男女結合,陰陽雙修,等于女人跟男人配合連在一起。道家說陰陽配合中間有一個媒婆叫"黃婆",就是"意",你那個意識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來有來往嘛。一上座什麼都不管,意識只注意這個呼吸,思想就與它結合在一起,不亂跑了,方法很簡單的。

   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佛就告訴你"數"。怎麼數呢?你知道呼吸出去,注意它出去又進來。一進一出叫一息,你數一;再來一進一出,數二;再來一進一出,數叁;記這個數字。如果呼吸一進一出,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到十以後,還有個方法,不數下去了;再呼吸一進一出數九,再一進一出數八,倒回去數。

   如果呼吸一進一出數到叁,中間想別的了,不算數,重新來過。再數呼吸一進一出數一。如果數到六,又有別的思想岔過來,不算數,再來從一數起,這叫數息的法門。可是你想想看,我們的呼吸本來天性一進一出,本來有的,對不對?同時我們還有一個作用,感覺到自己有沒有注意呼吸。哎呀,不對了,它又亂想了。這一心就有叁個作用。

   所以我們普通罵人不要"叁心二意",叁個心二個意,你看我們生命裏頭多麼鬧熱啊。叁心二意合起來歸一心,你只要注意呼吸,不要太用心,自然放松,呼吸到哪裏你不要管,你會感覺到的。這個呼吸到胃了,到哪裏了,你跟著這個去也是妄想,因爲心跟息沒有配合爲一。

   有些修禅定的書上告訴你"眼觀鼻,鼻觀心"。搞得有些人修行就眼睛盯在鼻尖上,低著頭,那要命了,那會神經病的,腦子氣也走不通。那是叫你眼睛不要觀外面,只要注意一下鼻孔呼吸而已。初步呼吸是鼻孔裏頭出入,跟心念配合在一起,這才叫做"眼觀鼻,鼻觀心"嘛!不是守這裏啊。呼吸要配合心念甯靜了,這一甯靜你有感覺的,如果呼吸進來,好像下不去,只到肺部,或者哪裏難過,其中很多的問題,我們慢慢再討論,先了解這樣叫數息。一共六個要點:一數息,二隨息,第叁步止息,第四步觀,沒有講觀息。止、觀、還、淨。其實,應該說數息、隨息、止息、觀息、還息、淨息。可是把下面這幾個息字拿掉,反而解釋不清了。

   覺的,如果呼吸進來,好像下不去,只到肺部,或者哪裏難過,其中很多的問題,我們慢慢再討論,先了解這樣叫數息。一共六個要點:一數息,二隨息,第叁步止息,第四步觀,沒有講觀息。止、觀、還、淨。其實,應該說數息、隨息、止息、觀息、還息、淨息。可是把下面這幾個息字拿掉,反而解釋不清了。

  

   第五堂

   清洗內外

   關于數息,這裏有個秘密。真要修這個法門,連帶身體祛病延年,比較活得長一點,每天要清潔九竅--臉上七個洞.下面大小便兩個洞,都要清理的。譬如大家在都市,空氣汙染,每天都要清洗鼻孔。學瑜珈不但洗鼻孔,同時還要洗腦。有些同學跟我做到了,有些同學不敢試。用完全幹淨的冷水,鼻子吸進來,嘴巴"噗"噴出去。洗腦、洗鼻子,要很幹淨的水。開始一兩次你覺得腦很痛,實際上腦神經很多髒東西,叁四次以後舒服得很。這就是洗鼻子、洗腦的方法。甚至後來練好以後成爲硬工夫了,牛奶或者水喝下去,一股氣從鼻子裏沖出來。但是一般不用牛奶,用清水。

   還有練瑜珈的要洗喉嚨、食道。我們覺得東西好吃,實際上知道東西好吃是舌頭,與喉嚨沒有關系,只要咽到喉嚨以下,什麼味道都不知道了。所以好不好吃就是舌頭上那些味覺,咽下去以後什麼都一樣。食道管是最髒的,所以修瑜珈修氣脈的人告訴你,食道管不清,腦子的思想不會清淨的。譬如我們拿玻璃杯裝牛奶,你喝完了,那個玻璃杯上留了一層白的痕迹,用過一百次不洗,那個玻璃都不透明了。所以我們吃下去的飲食,經過食道這裏是一個關節,修瑜珈的叫喉輪。

   喉輪到心髒這一節不清淨,思想妄念很難停止;有時候脾氣壞,思想很複雜,心裏煩躁都是這個問題。所以食道管要清理。我當年也試過,我什麼都敢試,當作我修道的實驗,那個時候我就不要命了,萬一死掉就拉倒。我有一個觀念叫"以身殉道",拿自身來試驗,看是騙人的還是真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求佛法的時候,爲了半句偈子、兩句詩,因爲不懂要人告訴他,爲此他可以犧牲生命。

   共産黨的一個老前輩,在福建被國民黨槍斃的瞿秋白,臨死…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叁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