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中走路,全身及两个腿气脉都打通了,换句话说肉体可以飞腾。古代的道书叫"冲举",人可以冲上去,浮空而动,那是风心自在的关系。
六妙门的问题
晚上开始给你们讲的重点,就是修出入息,我给古道他们少林寺的一些出家人也讲过;尤其古道,年轻出来到处求师访道,又剃光头又吃素。古道原来修持不是没有心得哦,他走天台宗的路线修禅定。天台宗那个路线是六妙门,你们都看过的,六种方法,小止观六妙门。所以我给古道他们专门上课讨论,因为他的确讲究修持嘛。没有经验的不给他讲。我说古道啊,你们这几个注意啊,小止观六妙门,是智者大师抽出来《修行地道经》及《达摩禅经》的一个修行的方法。天台宗创这一宗比禅宗晚一点点,差不多同一个时候,两方面分开。他自己修持有成就,把这个方法写了出来以后,小止观天下流通了。到现在为止由小乘变成大乘,我一点都不客气地批评,误尽了人了。大家走六妙门小止观的办法,没有一个走通的,也没有一个修成就的。古道,我是不是这样讲的?(古道:是。)
我好大胆啊!这是我对玄奘法师翻译的唯识,以及智者大师公然的批评。所以我说你看天台宗,两三代之间只有二三个人成功。后来的永嘉大师是先修天台宗的,他开悟是走禅宗的路线,他悟道以后再请六祖印证。他写的《永嘉禅宗集》,完全脱开了天台宗的办法。所以禅宗真正了不起的弟子是永嘉大师,可以说是第一人。
我说这个六妙门的问题,智者大师有错吗?没有错。他是大慈悲,他整理出来修安那般那的方法,以此来作为修定入门。但又马上转到大乘去了。他怕一般光修安那般那出入息,修啊修啊有神通了,有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乃至空中可以飞起来的神足通,结果变成外道。因为五通一来,般若智慧受障碍了,不会大彻大悟了。因此他一转就转到大乘了,变成三止三观。可是从他这个以后,后世修行的人成就少了,此其一。
第二,中国的禅宗从达摩祖师传到六祖,一直到了唐朝末年,五宗宗派兴盛了以后,中国的大乘禅宗也完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是不是这样讲啊?是啊。好不好啊?禅宗祖师的预言。我到现在才明白,这个话好白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落"。五叶开完了,没有了。所以到现在禅宗在这个世界上是"不绝如缕",已经断绝得差不多了,只有一条丝一样吊住,也许还有一两个人还在吧!只剩这一条丝了,这是中国文化很严重的问题。我为什么写《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就是破那些执着六妙门的,破那些执着因是子静坐法、冈田静坐法的,因为都走错路了,我是一番慈悲心写那本书的。现在我讲的更破六妙门。六妙门是对的,但用错了。你把六妙门拿来对照看看。所以现在走遍天下禅宗,乃至打起坐来,问他们在干什么?在修止观,修数息观,就在那里打坐。不止他们哦,古人很多落在这里。像苏东坡、陆放翁、白居易他们都是学禅学道的,陆放翁"一坐数千息",打起坐来自己数这个一呼一吸,每次上座数几千个息,等于念咒子,念了几千万遍。我看了就笑,陆放翁在学会计啊,有什么用?现在告诉你们六妙门。慢慢来,到第三天了。
为什么修禅定?就是《修行道地经》、《达摩禅经》,还有些禅经里头写到的。但是你看禅经年代,有些都是东抄西抄的。再回过头来看《大藏经》里头《大毘婆沙论》,目连尊者的《法蕴足论》,舍利弗的《舍利弗阿毗昙论》,这些你们研究佛学的都不看的,看也看不下去。这些著作里都有提到过,尤其是《大毘婆沙论》,不论讲唯识或讲其他,这本论都很重要,是五百罗汉依照佛弟子的法统来的,出家学佛不能不研究。
为什么用这六个方法呢?其实六妙门只有一个门。我告诉你们原则,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利用你的风大。我们生命都是气嘛,这个气详细讲很多,今天先讲六妙门。你们打起坐来,思想到处飞,收不拢来。思想为什么不能清净呢?因为你自己那个电风扇的电源没有关掉;也就是说呼吸在动;呼吸动思想就动,思想动呼吸就动;换句话说,"心"、"息"两个没有合在一起。
我们中国人有句骂人的话,"没有出息"。这是道家的话,说你呼吸不对,没有出息,闷住在那里变成笨笨的,所以要有出息才对。没有出息是什么人?这句话好毒啊,如果没有出入息就是死人,因为死人才没有呼吸往来嘛!所以这个息有这样重要。
现在告诉你,打起坐来为什么思想不能宁静,念头不能清净呢?因为呼吸往来,风动,行阴的关系。呼吸为什么往来?因为你思想没有宁静。你说这两个哪个为主,哪个为附带的呢?都不对,两个平等的,天平一样。你如果呼吸宁静了,思想也宁静了,这个天平也就平稳了,不是心先动还是气先动的问题。
因此道家懂了释迦牟尼佛修出入息的法门,就有个比喻叫"降龙伏虎",要把这个、那个思想拴住。思想就像飞鸟一样,乱跑的,你自己做不了主。思想来不知所从来,去不知所从去。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给你拉回来了。
但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们这个鼻子的呼吸往来,你平时也没有特别注意,现在坐起来什么都不管,能够听得见呼吸更好,听不见你也会感觉得到,感觉一进一出。你感觉第一下,感觉第二下,思想跑开了,你就晓得两个分开了,赶快把它拉回来,所以道家又叫这个男女结合,阴阳双修,等于女人跟男人配合连在一起。道家说阴阳配合中间有一个媒婆叫"黄婆",就是"意",你那个意识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来有来往嘛。一上座什么都不管,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它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方法很简单的。
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佛就告诉你"数"。怎么数呢?你知道呼吸出去,注意它出去又进来。一进一出叫一息,你数一;再来一进一出,数二;再来一进一出,数三;记这个数字。如果呼吸一进一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到十以后,还有个方法,不数下去了;再呼吸一进一出数九,再一进一出数八,倒回去数。
如果呼吸一进一出数到三,中间想别的了,不算数,重新来过。再数呼吸一进一出数一。如果数到六,又有别的思想岔过来,不算数,再来从一数起,这叫数息的法门。可是你想想看,我们的呼吸本来天性一进一出,本来有的,对不对?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作用,感觉到自己有没有注意呼吸。哎呀,不对了,它又乱想了。这一心就有三个作用。
所以我们普通骂人不要"三心二意",三个心二个意,你看我们生命里头多么闹热啊。三心二意合起来归一心,你只要注意呼吸,不要太用心,自然放松,呼吸到哪里你不要管,你会感觉到的。这个呼吸到胃了,到哪里了,你跟着这个去也是妄想,因为心跟息没有配合为一。
有些修禅定的书上告诉你"眼观鼻,鼻观心"。搞得有些人修行就眼睛盯在鼻尖上,低着头,那要命了,那会神经病的,脑子气也走不通。那是叫你眼睛不要观外面,只要注意一下鼻孔呼吸而已。初步呼吸是鼻孔里头出入,跟心念配合在一起,这才叫做"眼观鼻,鼻观心"嘛!不是守这里啊。呼吸要配合心念宁静了,这一宁静你有感觉的,如果呼吸进来,好像下不去,只到肺部,或者哪里难过,其中很多的问题,我们慢慢再讨论,先了解这样叫数息。一共六个要点:一数息,二随息,第三步止息,第四步观,没有讲观息。止、观、还、净。其实,应该说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净息。可是把下面这几个息字拿掉,反而解释不清了。
觉的,如果呼吸进来,好像下不去,只到肺部,或者哪里难过,其中很多的问题,我们慢慢再讨论,先了解这样叫数息。一共六个要点:一数息,二随息,第三步止息,第四步观,没有讲观息。止、观、还、净。其实,应该说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净息。可是把下面这几个息字拿掉,反而解释不清了。
第五堂
清洗内外
关于数息,这里有个秘密。真要修这个法门,连带身体祛病延年,比较活得长一点,每天要清洁九窍--脸上七个洞.下面大小便两个洞,都要清理的。譬如大家在都市,空气污染,每天都要清洗鼻孔。学瑜珈不但洗鼻孔,同时还要洗脑。有些同学跟我做到了,有些同学不敢试。用完全干净的冷水,鼻子吸进来,嘴巴"噗"喷出去。洗脑、洗鼻子,要很干净的水。开始一两次你觉得脑很痛,实际上脑神经很多脏东西,三四次以后舒服得很。这就是洗鼻子、洗脑的方法。甚至后来练好以后成为硬工夫了,牛奶或者水喝下去,一股气从鼻子里冲出来。但是一般不用牛奶,用清水。
还有练瑜珈的要洗喉咙、食道。我们觉得东西好吃,实际上知道东西好吃是舌头,与喉咙没有关系,只要咽到喉咙以下,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了。所以好不好吃就是舌头上那些味觉,咽下去以后什么都一样。食道管是最脏的,所以修瑜珈修气脉的人告诉你,食道管不清,脑子的思想不会清净的。譬如我们拿玻璃杯装牛奶,你喝完了,那个玻璃杯上留了一层白的痕迹,用过一百次不洗,那个玻璃都不透明了。所以我们吃下去的饮食,经过食道这里是一个关节,修瑜珈的叫喉轮。
喉轮到心脏这一节不清净,思想妄念很难停止;有时候脾气坏,思想很复杂,心里烦躁都是这个问题。所以食道管要清理。我当年也试过,我什么都敢试,当作我修道的实验,那个时候我就不要命了,万一死掉就拉倒。我有一个观念叫"以身殉道",拿自身来试验,看是骗人的还是真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求佛法的时候,为了半句偈子、两句诗,因为不懂要人告诉他,为此他可以牺牲生命。
共产党的一个老前辈,在福建被国民党枪毙的瞿秋白,临死…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三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