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三日▪P7

  ..续本文上一页前写了这两句诗,这不是他作的哦,是唐朝的:"月到上方诸品净,心持半偈万缘空。"这是用佛的观念,佛求道为了两句口诀,牺牲生命换一个知识,求学要有这个精神。现在你们是缘分好,福气好,碰到我这个厚脸皮的老头子,恨不得把收集来的东西,都吐出来给你们做营养。可是我搞了几十年,没有一个人真正接受去消化的。都没有;都像某同学一样,听了以后牙齿白白的,像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以后什么都没有。

   食道管怎么洗呢?一块白纱布,要很干净完全消毒,吞下去到胃里把胃食道洗干净。那个布一拉出来闻到内部的味道,臭的,感觉这个生命太脏太臭了。这是上面,还有下面肠子都要洗。修安那般那想即身成就的,还有真正修密的,这些都要做哦!身体的内外要洗得干干净净。

   那么平常打坐你怎么洗这个食道管呢?所以有许多人胸口闷,我告诉他很简单,你站起来,把舌头尽量向上面拉,抵那个小舌头。像要呕吐一样,三次以后,那个食道管的东西就下去了。对自己可不要马虎哦!不会拉死掉的,舌头拉了以后,你食道这里非常开。自己洗喉轮这一部分,当然还可以洗胃。学瑜珈的洗胃怎么洗?自己坐在这里,用意识把气(不要吸一口气哦)充实,在胃这里转动,另外还有各种方法。

   人类为了修行,求证这个生命本体的作用,自己产生很多的方法。那么现在我们讲,譬如生瘤生癌,真正修安那般那,修气的人,就可以下决心用工夫把它破掉,等于镭射一样把它击破了。这是可以做到的,就看人有没有决心。道家有两句话,"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个人"。你想求长生不死,除非下死的工夫,死就死嘛。这两句话有它很深的意义,所以修行做工夫。是以这个决心来的。碰到一个境界就害怕了,赶快找医生,就越看越厉害了。然后我常常说,我的朋友西医中医名医都很多,只是偶然参考一下而已,我到现在还是相信自己耶!大丈夫自己生命自己做不了主,那就不要做人了,就那么简单。

  

   数息的秘密

   刚才零碎地报告了以后,我们不要离开本题数息,数息有个秘诀的,我把秘密也告诉你们了。我对你们都很慷慨地布施,法布施。学密宗不得了了,要你们磕多少头,拿多少供养,还有多少条件,最后拖了一年半载才告诉你一句活。我不是这样,我把所有的东西知识,完全拿来布施,我能够知道的,也是天下人的。过去祖师们留下来的,不幸让我知道了,我很不客气的一定把它公开。我一辈子是这样一个观念,道是天下人的公道,我不喜欢秘密留一手不传人,我认为不道德。哪一个人说留一手,就算有不死的法门我也不要,因为你这个道德有问题了嘛!要注意学这个精神,道是天下人的公道,应该公布天下,使人人得好处,那才是修道的目的了。

   佛有个秘密的吩咐,当你要数息的时候,譬如鼻子气进来出去数一,在你们的观念里,在哪个时候计数呢?人的贪心、私心多半在呼吸进来的时候计"一",那是做气功,不是修道。佛告诉你真正修道是数出息,注意出息,这个秘密重点我告诉你了。

   佛讲的秘密,大家看经典不注意,我就看出来了,当时对佛磕头,你总算吩咐后代的人了;可是后代的人自己不修,那就没有办法了。修涅槃注意出息,出息怎么数?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啊,让它一齐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你如果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先试-分钟再说。

   这不是讲理论,自己试试看,不-定盘腿,任何姿势帮可以。呼吸本来有的嘛。你注意出息,思想跟着呼吸自然走,一切烦恼痛苦,一切病痛、业障,呼出去就没有了。呼出去再进来的那个是干净的,到你里面又变脏了,氧气进来变碳气,接着碳气就呼出去了,一切病痛也没有了。注意数出息,不是注意数入息。一般练气功修道的,准备练工夫时,先吸一口气闭起来,那不是找死吗!练武功的更有这个毛病,我看到练少林工夫的也有这个毛病,最后气还是要出去嘛。最后"嘿"一声,气出去了才发生力量。那些人就不懂了,拼命吸一口气闭住。真正"空"的力量比"有"的力量大,如果你气进来保持住,那就不好了。数息这个初步懂了吧!

  

   为什么要数息

   数息的目标再讲一遍,你打起坐来数息一二三,为什么用数呢?能数的是心念,不管你数不数呼吸,同呼吸没有关系,不过借用呼吸把这个心念拉回来,跟呼吸配合。大家学佛学道,拼命在那里数息,我说你们是学佛还是学会计啊!呼吸是生灭法耶,进来又出去,出去一定是空的嘛,你数那个空的东西干嘛!可是佛为什么叫你用数息呢?因为你心拉不回来,所以用呼吸往来做工具,把心拉回来,心回来你就不要数了嘛!不数干什么?随。

   第二步是随息。呼吸出去知道出去,进来知道进来,旁边那些思想妄念一概不要理。那等于昨天我讲禅宗祖师的一句话--"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听懂了吗?心念专一,旁边的杂念思想,一概不理。"龙衔海珠,游鱼不顾"这句话,初步可以借用到这里来。你专一了嘛!专一了就随息,气进来心念知道它进来,你管它到哪里!但是你有感觉的。

   这个气进来,庄子说"众人之息以喉",记住哦!普通人的呼吸只到胸部肺部,或者身体不好,只到喉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有工夫的人,气一进来,一直灌到脚底心。我老实告诉你一个经验,像我呼吸,没有感觉到身体有呼吸,但四肢脚心脚趾头气都到了。你气长命就长嘛,气短命短了,这叫随息。你看唱京戏、昆曲,那个小姐同那个书生,相随来也。就是跟着来了,这叫随息。你不要去用心的,有一些杂念妄想一概不理,你已经知道了嘛!还去管杂念妄想于什么!你知道杂念妄想,妄想就已经跑开了,所以你只管这个息。这样听懂了吧!六妙门第二个讲了"随"。

  

   止息的状态

   怎么是止息呢?刚才给你讲睡觉,一上来粗心大意的时候,有呼也有吸。我们这个身体很奇妙耶,你两腿一盘,什么都不管,像鱼在水里头呼吸,嘴巴吸进来,从两边鳃喷出去了,再进来又喷出去,都是空的。你看那个鱼喷啊、喷啊,有时候它嘴巴不动,不喷水了。我们也一样,鼻子呼吸一进一出,到了宁静专一时,呼吸也不动了,好像没有呼吸了,这就是止息。到了止息的时候,你前天跟我讲:"我现在跟着气走了,全身的气充满了。"你错了,因为你在注意感觉了,你不要注意感觉,气本来空的嘛!你觉得太充满,或者用鼻子,或者用嘴巴,把它呼出去,一概把它放掉,空了,身体也不管了,气充满时念头也止了。这样身体内部变化很大哦!下一步慢慢再讲,我会告诉你们。

   止息以后观,什么叫观呢?你知道自己呼吸宁静了,虽然没有完全定住,很久才呼吸一次,你也知道了,不管了,这个时候是观。你那个知道已经是在观察自己了,不要另外有个观嘛!你知道自己这个样子,不是在观了吗?然后你观察到这个气,到了胸口怎么下不去呢?哎呀,背上这里痛得难过啊!这个就是观,你看到了。你看到自己背痛腰酸,好像肝这里很难过,是不是生了什么东西了?你的怀疑都来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不要理它,你这时候最好故意提起来,不是鼻子,要点是在难过的地方,把它定住不动。这个你们要研究佛学了,讲个道理给你们听。

  

   忍与智

   四谛法门有八忍、八智十六心。注意这个"忍"字,是定力,所以日本人专门用这个字,侠客叫忍者。进入菩萨道要得无生法忍,这个"忍"字很厉害。中文这个"忍"字是上面一把刃,不是刀是刃,刀是一面开口的,刃是两面都有口的。心里头一把刃切断就是忍。当你静下来呼吸,感觉到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就晓得苦嘛。苦集灭道这个苦谛里有两个作用,第一个"苦法智忍",你知道这里痛苦,这个方法已经知道了,用"智忍"停在那里,慢慢觉得很难过,觉得这里好像要出来,就给它放出来了,呼吸也放了,有方法、智慧的忍。进一步,然后慢慢这个病痛变轻松了,"忍"字没有了,叫"苦法智",智慧打开了。

   "集法智忍"也是同样的道理,集就更厉害了,你身体、生命集中在那里难过,经过"智忍",慢慢集打通了以后就是"集法智"。工夫到了以后就是"灭法智忍",再进一步,"灭法智"。工夫到了得道境界是"道法智忍",最后到了叫"道法智"。

   苦集灭道对我们欲界讲的是四种忍、四种智。到天人的境界高出一层,到了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另外星球的人,也有痛苦,比我们轻,那个叫"苦类智忍、苦类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类智忍、道类智"。同我们差不多,比我们轻,也要做这个工夫。

   刚才讲到你病痛到哪里的时候。你只好把它忍住,把它呼出去,这些工夫不是讲理论哦。理论懂了,不用实际身心去体会,我认为是空话。你修证不到有什么用!世界上任何科学也好,宗教也好,哲学也好,对身心无益的,那个学问有什么用!所有的知识学问都是要对人类身心有利的,所以学佛要实验,是个科学的实验。这个忍跟定有差别吗?忍跟止跟定有差别的,逻辑上有差别,就是强度的差别。

  

   六字诀

   你呼吸出去了,所以修六妙门止观告诉你六个口诀很重要,这六字诀--呵、嘘、呼、吹、嘻、呬,究竟是从佛家来的,或者是道家来的,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弄清楚。这是讲学问知识。用处呢?非常有用。这六个字发音,当你们修安那般那呼吸法的时候,你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心脏这里胸口难过,就用呵字。但喉咙不出声音,从心脏这里呵......一口气呵完了,嘴吧一闭,气自然回转来。你呵几次,胸口、心脏这里就打开了,病也出去了。

   吹字是肾部,腰这里难过,气走不通,用吹字发音。不是念出声音来,这个嘴形如吹箫、吹笛子(师示范),一口气把腰、肾脏所有毛病吹完。吹到最后,嘴巴一闭自然呼吸,一两次以后这里就松开了。

   呼呢?脾胃有问题,或消化不良用呼字,嘴巴发呼音的形态。呬,你用广东话或闽南话发音,西啊、斯啊,差不多,嘴巴拉开,是肺部的。嘻字是什么发音啊?我们人高兴怎么笑,嘻嘻,嘻嘻,就是嘻这个发音,前面上中下三焦就都打开了。这六个字的发音非常重要,属于般那出息的法门。

   所以我说现在中国的大庙子,你们很少看到真正丛林。像宁波天童寺、阿育壬寺,或者常州天宁寺,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修行方法的建筑。真正的丛林建筑,就是表示修行的方法。你一进到山门里头,前面的殿供有哼哈二将,就是安那般那呼吸作用。那个"哼"是用鼻子呼气,"哈"是嘴巴哈气。所以修行先从安那般那,哼哈入手。

   这个殿过了,是四大天王,两个眼睛、耳朵。也可说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中间有一个大肚子的弥勒菩萨,哈哈大笑,也可嘻嘻大笑,人生难得是开口一笑,所有气都通了,对不对?

   过了弥勒菩萨后面才是韦驮护法菩萨,再进去大殿上是释迦牟尼佛,法报化三身坐在那里,眼睛看都不看你。再转过大殿,背后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得道以后入世,再来苦海里头救众生。大殿释迦牟尼佛边上二排是十八罗汉,或者是四大菩萨,都是配套的。所以真正大丛林,实际上用形象来告诉你修行的方法,都很清楚。大家不懂,只当做偶像崇拜。

   刚才我们已经讲到数、随、止,下一个再讲到"观",你就要观察清楚了。"还"是要按前面这个路修行,然后工夫到了,好像鼻子呼吸一切都停止了,身体内部都完全变化了,"还"到哪里去啊?你看六妙门书上转向大乘般若空观啊、假观啊,把大家带向那一方面了。

   明明六妙门是小乘的修法,是工夫耶!回到哪里?回到不呼不吸,就是老子讲的"如婴儿乎",回到在娘胎里,或刚出娘胎时那个婴儿的呼吸状态,应该回还到这里。然后"净",呼吸也清净了,杂念也清净了。杂念清净了以后就没有思想吗?错了,见闻觉知都的,能够知道一切,也能够明白一切。觉是感觉,知是知道。

   所以真正到达这个工夫,得定的时候,你的灵感,你的智慧,你的头脑,接触外界的力量完全不同了。也许你坐在这里,连上海的朋友讲话的声音你都能听到;你家里做什么事你也知道了,见闻觉知都在。

   今天初步先给你们讲六妙门,内容详细讲还多得很耶!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三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