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我们现在夜半正在睡大觉,一片无明。所以一辈子参禅有什么用?公案也不看,光是把一个死的话头"念佛是谁"抱着,你参得通吗?所以唐宋时代的中国文化,到禅这个阶段就到了顶尖了。
那么我们回过来,今天晚上跟你们不是讲这个,重要的是浙江诸暨的洞山良价禅师。
洞山和影子
洞山禅师打坐用功几十年,他在浙江出家,后来到了江西,这些都是当年大英雄人物。洞山是个山名,山水不来形成一条溪水,他过溪水时,太阳照下来,溪水里头有个影子,他看到影子开悟了,写了一首偈子。
你们注意啊,洞山是曹洞宗,你看今天日本,还有全世界禅宗都是在他的教化之下。今天全世界一提禅宗,就说到曹洞宗。洞山悟道的这一首偈子很有名:"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唐宋的国语是广东话,"渠"就是他。"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他正是我,我不是他。"应须恁么会",唐朝时候的白话,意思是如果你那么理解他,"方得契如如"你差不多懂得佛法了。好!这一首诗你们说记得。
现在我跟你们解释一下,讲到文字我有点傲慢了,尤其是禅宗你更不懂了。先不讲洞山经过溪水,看到影子开悟的,你们读过《庄子》没有?庄子说,人在太阳下走路有个影子,影子外面还有个影子,看到过没有?你们都没有留意。尤其夜里在稻田里走过,你就看得很清楚了。月亮照到我们这个身体,身体有个影子照在稻田上,你的影子外面还有一圈发亮的,庄子叫它魍魉。那个魍魉的光圈问影子:喂!你老兄怎么一辈子没有主张啊,一下子蹲下来,一下又站起来,一下又走路,一下又睡觉,你自己没有主张吗?
那个影子答复魍魉,你不知道啊,我做不了主,我后面还有一个老板做主的。他说走我就走,我要睡我就睡,我要站我就站,我要坐我就坐。可是我这个老板他也做不了主耶,我后面也有个东西,叫他睡就睡,叫他死他就死,,叫他走路就走路。《庄子》在几千年以前就讲过这个。你要想,我们的脑子,我们的思想,我们一辈子做事,是第六意识这个思想指挥我,要这样做、这样讲。"我"做不了主啊。"我"其实是"他"耶!这个是宾,客观的,后面有这主观的指挥。你以为那个主观了不起吗?后面还有个董事长耶,那个董事长谁也没有见过,所以这个生命是这样的。
然后你看洞山,他从溪水上面过,看到自己的影子,开悟了。"切忌从他觅",不要跟他走,我们的情绪、感觉、思想,打起坐来,这里不舒服,那里又气动,这里有感觉,都是跟"他"在跑耶!这不是道啊!戴博士这里难过,跟他(身体)在走。你从"他"那里解决问题,解决不了,是不行的。"迢迢与我疏",你越顾虑这个身体,就离开越远,你一辈子跟不上,你要找到自己那个灵性,做主的那个东西。"我今独自往",你超越了这个肉体,超越了物质的环境,"处处得逢渠",就找到那个真正生命的老板了。
可是现在生命这个身体是不是他变的?是他变的。"渠今正是我",今天这个身体是我吗?他是我。"我今不是渠",这个不是我的生命,后面有个老板,这个肉体是虚假的。"应须恁么会",你要从这个里头去体认,"方得契如如",差不多懂得佛学了。"切忌从他觅",如果你跟着感觉知觉在跑,都是跟"他"。所以临济宗讲宾主,这个是客观的不是主观。你那个知道感觉,知道舒服不舒服,那个生命的主体不是在这个上面。这首偈子要好好记得哦。你碰到的都是"他",都是生理,肉体、物质的作用。他现在这个生命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可是真正的我不是这个身体,不是他。
好!现在回过来,我只好给你们讲禅。你说夜里睡着什么都不知道,一片无明。那一片无明也是他,不是我。我究竟在哪里?"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因为古道参禅参了半辈子,所以今晚送他一堂,这个课程是额外超出来的,详细没有跟你们讲,这里头的珍珠宝贝太多了。
第六堂
普茶千僧结缘
昨晚还有今晚,郭总沙弥请诸位普茶,大家请喝好茶,是临时的奖励,这是禅宗里头的规矩。学密宗的更严重,你们只晓得到西藏去学密宗要准备很多钱,先请一千多个和尚普茶,熬酥油茶喝,先结人缘,花赞很多哦。等于现在显教五台山打个千僧斋,请一千个和尚吃饭,每个和尚还送一个红包。这个请普茶是结缘,其实也就是轻松一下,请吃点心喝茶,这是传统的习惯。我要跟大家说明一下,这只是个人发心,请大家普茶结个缘吧,是这个道理,此其一。
第二,据说打千僧斋时,释迦牟尼佛弟子宾头卢大阿罗汉每次必到,不过不让你知道。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变成大和尚,或者尼姑,或者叫花子,都不一定,有缘的话会见到他。以前庙子上有规矩,过后才会知道,一千个人,不晓得哪一个是大阿罗汉、圣僧。走了以后,会留个影子给你。
密宗里头的请普茶也有这个规矩,算不定他突然来参与,你也不知道是哪一个,就是这样很神秘的。所以两天晚上的普茶,我把旧文化、旧规矩讲给大家听一听,这叫请喝普茶,是"未曾成佛,先结人缘"。刚才沙弥也学会了说:"诸位菩萨,请来普茶。"
你们大家都是菩萨,是因地上的菩萨,有这个资格,有一天成就了都是大菩萨。这就像凡是国民都有当选主席做总统的资格一样,不过看你功德够了没有。所以诸位都是菩萨,看你修持到了没有。
洞山禅师的圆寂
今天晚上忽然讲到禅宗,明天起还是要讲用功方面的啊。今天晚上算我有精神,再给你们补充一下。洞山祖师后来是在湖南江西之间.为曹洞宗的创始人。他过水看到自己的影子大彻大悟。他最后怎么走的啊?我们看看,某同学来报告一下,看你报告得好不好,也考验一下。
某同学:我依文解义乱讲一通,报告不好的地方对不起啊。洞山良价悟本禅师的这一篇,师将圆寂这一段。洞山良价禅师看看因缘,觉得差不多了,他想走了。这个时候在堂上,就是大厅里边,大家平时都上课的,就像我们现在一样,良价禅师就说了,我这一辈子出来弘法,出头露面,留了一个很大的名声在外面,是个累赘。
南师:他说一辈子给大名所累,现在我们通知,我们内部培养师资,将来这些要出去弘法的,你要讲好,不要照文字讲,不要依文解义。
某同学:一般常人都喜欢这个名气,那么洞山禅师要走之前,他很希望下一代接班人出来,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自己这个名气已经很大了,他本身觉得是拖累,希望有人替他把名气拿掉,更有人来继承这个事业。所以他说:"吾有闲名在世,谁人为吾除得。"大家当时听了之后,就沉默了。过一会儿有个沙弥出来--所谓沙弥是没有受比丘戒的出家人,年龄大小不一定--这个沙弥出来就说:"请问大和尚法号。"你叫什么名字啊?他明明是他的徒弟嘛。现在出来问: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南师:他说名气大嘛,你叫什么名字?
某同学:良价禅师就说,好,你已经把我这个名气除去了,连我的学生都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了。可见是无常的,已经过去了,已经空掉了。然后这个小和尚就问说,老师你这个身体不太好--"和尚违和"就是身体不舒服--那么老师你现在觉得还有一个不病的吗?
南师:你老了,身体不舒服了,还有一个不老、不病、不死的吗?
某同学:良价禅师说,有啊。那么这个小和尚又问了,这个不老、不病、不死的这个东西还看和尚否?它还观照着你吗?良价禅师就说了,现在不是它观照我,是我观照它了。小和尚又问,老师你是怎么观照它的?良价禅师就说,你们虽然看我现在是老了,病了,但是我观照它的时候,我看不到病,也看不到老,也看不到生,也看不到死。
南师:你们如果认为他没有报告清楚,要问他。他报告清楚了吗?
某同学:然后反过来了,良价禅师就问这个小和尚,你们平时都看着我,跟着我,有时候说,看老师一眼心里也舒服。那么现在离了我这个身体,你们什么地方和我相见?《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们平时都觉得这个身体就是我,现在假如我走了,我把这个身体抛掉了,或者换一个身体,假如我变成张三李四了,那个时候你们上什么地方去找我?这个小和尚就答不出来了。这个时候良价禅师就说,"学者恒沙无一悟",修行人如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像长江、黄河里的沙子一样,太多了,从古到今修行者,很少有悟道的。"过在寻他舌头路",就比如说问路,我这个手指这一条路往东走,那么大家都往东这边看;往西走,大家往西看,没有一个凭自己的慧眼。
南师:讲一点佛学就跟佛学走,讲一点工夫就跟工夫走,你要这样讲话嘛。
某同学:反正讲什么跟什么走。就是说老是跟着别人的话在跑,总是被牵着往前走,没有想到反观自照,所以"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大家之所以没有找到自己的路,就是说随时随地都在看别人的方向,看别人的脸色,或者听别人的话啊。佛讲了一《大藏经》,很多了,为什么没有人一看《大藏经》就悟道呢?或者成道了?
南师:一般人都是传一个法给你,死死地守那个法,就不晓得透过这个法看到后面是什么。
某同学:老师在前面一堂课也讲了两个故事,就是一个小偷的故事,还有一个坐牢的故事。这里面都没有法门教给大家,实际上我觉得也教给大家了,路是指出来了,大家自己去打开,自己像虫子一样,钻那个竹子,钻出来就对了,不管用什么办法。下面"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大家要离开这些形象的执着。包括这个身体啊、思想啊、种种的学问啊,想抛开这些累赘的话,"努力殷勤空里步"。要向那个无挂碍、无生无死、没有老、没有新旧、没有前后左右、没有古今这个地方去体会。说完这个偈子就叫学生把头发剃一下,然后洗澡换上衣服。"声钟辞众",叫寺院把钟敲响,告诉大家我要走了。
南师:打钟就是发命令大家都来,向大家告辞,我要走了。大家来了以后,洞山禅师打坐就走了。大家一看师父坐着不动,走了,就叫师父啊,不要走啊。"时大众号恸",号就是叫起来,大家哭师父啊,师父啊,你慢些走啊,你多留一下啦。"移晷不止",一个时辰,两个钟头大家都在叫师父啊,你留下来啦,大家跪下来请师父慢一点走。
某同学:大家一直在求师父不要走,可怜可怜我们,我们还没有得道,你千万不要走,你走了整个世间明灯就灭了,不要走,不可以走。这个良价禅师突然眼睛就睁开了,跟大家说,修行人,是真出烦恼家的人。
南师:修行人,出家人,"心不附物",你们还被生死,被物质牵附着啊,这个心要跳出三界外,还管这个肉体死不死吗?那才是真修行啊!你们哭起来,叫我不死。他就骂人了,"劳生惜死",把这个肉体认为是真实的生命,那个真正不生不死的,你们不知道。"哀悲何益",哭叫要我留下来,有什么用啊。好啦,我答应你们,笨蛋!骂大家一批笨蛋。好了,叫厨房办好饮食,请他们吃一餐。"令主事",管饭食的,办一餐饭给这些笨蛋吃。
某同学:"众犹恋慕不已",大家不想老师走,就"延七日餐具方备"。
南师:这个厨房的人故意慢慢办,要师父慢一点死,拖拖拉拉地办,"延七日餐具方备",拖了七天才把这个素斋办好。
某同学:"师亦随众斋毕",洞山这个老师就随着大众吃了这一餐饭,吃完之后就说,"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
南师:他是出家人,已经出家了生死了,没有事情,他说我要走的时候不准伤心哭。大率是大部分,临行是要走的时候,勿须喧动,不要叫,不要闹,不要哭。"遂归丈室,就回到他自己的房间去,端坐走了。这是唐朝末年的咸通十年,公历公元八六九年。
某同学:良价禅师走的时候是六十三岁,出家戒腊是四十二年,最后给他的谥号是悟本禅师。
南师:这是当时的皇帝给他的封号,叫悟本禅师。这是禅宗的祖师,生死来去自由。
某同学:对不起,报告得不好,耽误大家。
南师:对啊,我要考验他。然后不特别指定哪-个人讲,大家要准备哦。学了半天,不要死守那个文字言句,讲文字要活泼生动,要变成一个活的屏幕出来。他是这样生死来去自由的,这叫修行成道。在古代禅宗的话,临走就现神通了,西藏有些修气脉有成就的,一下子身体就放光,变化一下给你看,然后再见就走了。现在人也不是做不到,是没有人真去修罢了。这就是真修实证,这叫做修禅。
天下曹洞宗
我们本来讲渐修法门,然后由渐修怎么一步一步修持到这里。中间因为讲了四谛、十二因缘的问题,生死来去那个科学性没有谈,由于古道提出禅宗的事,所以插过来这一段。这一段公案大家都有,可以参考,这就是中国的禅宗,也是禅修来的。所以讲洞山良价禅师最后走的情况,当年怎么见影子而悟道,最后说法几十年,名气非常大。
曹洞宗是讲工夫,将修禅定工夫与智慧的悟道配合在一起;临济宗是不大管你工夫,沩山禅师的话--"只贵子见正,不贵子行履"。临济的教育方法,只要你智慧高,开悟了,工夫一定到。子就是你,只问你见解到了没有,不问你工夫到了没有,这是临济的教育方法。曹洞宗呢?工夫跟智慧一起到达。所以现在差不多天下禅堂,一半以上都是走曹洞宗的路线。但是留传下来到现在,像少林寺、江西云居山,都是曹洞宗的系统,只不过也只有形式了。至于有没有工夫到了的人,不知道。但你不要轻视,也许有,只是我没见过。
今天我们偶然碰到机缘,晚上的课程忽然变了一个方向,向这一面走。明天开始还是继续原来的,明天上午找到我讲生死问题的录音带,你们一边练瑜珈,一边先听。我记得每次都讲这个问题,讲的虽简单,重点不一样。你们选一个先听,我们再来讨论。这是明天的工作。
今天辛苦大家两个腿了,对不起!休息吧。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二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