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我們現在夜半正在睡大覺,一片無明。所以一輩子參禅有什麼用?公案也不看,光是把一個死的話頭"念佛是誰"抱著,你參得通嗎?所以唐宋時代的中國文化,到禅這個階段就到了頂尖了。
那麼我們回過來,今天晚上跟你們不是講這個,重要的是浙江諸暨的洞山良價禅師。
洞山和影子
洞山禅師打坐用功幾十年,他在浙江出家,後來到了江西,這些都是當年大英雄人物。洞山是個山名,山水不來形成一條溪水,他過溪水時,太陽照下來,溪水裏頭有個影子,他看到影子開悟了,寫了一首偈子。
你們注意啊,洞山是曹洞宗,你看今天日本,還有全世界禅宗都是在他的教化之下。今天全世界一提禅宗,就說到曹洞宗。洞山悟道的這一首偈子很有名:"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唐宋的國語是廣東話,"渠"就是他。"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他正是我,我不是他。"應須恁麼會",唐朝時候的白話,意思是如果你那麼理解他,"方得契如如"你差不多懂得佛法了。好!這一首詩你們說記得。
現在我跟你們解釋一下,講到文字我有點傲慢了,尤其是禅宗你更不懂了。先不講洞山經過溪水,看到影子開悟的,你們讀過《莊子》沒有?莊子說,人在太陽下走路有個影子,影子外面還有個影子,看到過沒有?你們都沒有留意。尤其夜裏在稻田裏走過,你就看得很清楚了。月亮照到我們這個身體,身體有個影子照在稻田上,你的影子外面還有一圈發亮的,莊子叫它魍魉。那個魍魉的光圈問影子:喂!你老兄怎麼一輩子沒有主張啊,一下子蹲下來,一下又站起來,一下又走路,一下又睡覺,你自己沒有主張嗎?
那個影子答複魍魉,你不知道啊,我做不了主,我後面還有一個老板做主的。他說走我就走,我要睡我就睡,我要站我就站,我要坐我就坐。可是我這個老板他也做不了主耶,我後面也有個東西,叫他睡就睡,叫他死他就死,,叫他走路就走路。《莊子》在幾千年以前就講過這個。你要想,我們的腦子,我們的思想,我們一輩子做事,是第六意識這個思想指揮我,要這樣做、這樣講。"我"做不了主啊。"我"其實是"他"耶!這個是賓,客觀的,後面有這主觀的指揮。你以爲那個主觀了不起嗎?後面還有個董事長耶,那個董事長誰也沒有見過,所以這個生命是這樣的。
然後你看洞山,他從溪水上面過,看到自己的影子,開悟了。"切忌從他覓",不要跟他走,我們的情緒、感覺、思想,打起坐來,這裏不舒服,那裏又氣動,這裏有感覺,都是跟"他"在跑耶!這不是道啊!戴博士這裏難過,跟他(身體)在走。你從"他"那裏解決問題,解決不了,是不行的。"迢迢與我疏",你越顧慮這個身體,就離開越遠,你一輩子跟不上,你要找到自己那個靈性,做主的那個東西。"我今獨自往",你超越了這個肉體,超越了物質的環境,"處處得逢渠",就找到那個真正生命的老板了。
可是現在生命這個身體是不是他變的?是他變的。"渠今正是我",今天這個身體是我嗎?他是我。"我今不是渠",這個不是我的生命,後面有個老板,這個肉體是虛假的。"應須恁麼會",你要從這個裏頭去體認,"方得契如如",差不多懂得佛學了。"切忌從他覓",如果你跟著感覺知覺在跑,都是跟"他"。所以臨濟宗講賓主,這個是客觀的不是主觀。你那個知道感覺,知道舒服不舒服,那個生命的主體不是在這個上面。這首偈子要好好記得哦。你碰到的都是"他",都是生理,肉體、物質的作用。他現在這個生命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可是真正的我不是這個身體,不是他。
好!現在回過來,我只好給你們講禅。你說夜裏睡著什麼都不知道,一片無明。那一片無明也是他,不是我。我究竟在哪裏?"夜半正明,天曉不露"。因爲古道參禅參了半輩子,所以今晚送他一堂,這個課程是額外超出來的,詳細沒有跟你們講,這裏頭的珍珠寶貝太多了。
第六堂
普茶千僧結緣
昨晚還有今晚,郭總沙彌請諸位普茶,大家請喝好茶,是臨時的獎勵,這是禅宗裏頭的規矩。學密宗的更嚴重,你們只曉得到西藏去學密宗要准備很多錢,先請一千多個和尚普茶,熬酥油茶喝,先結人緣,花贊很多哦。等于現在顯教五臺山打個千僧齋,請一千個和尚吃飯,每個和尚還送一個紅包。這個請普茶是結緣,其實也就是輕松一下,請吃點心喝茶,這是傳統的習慣。我要跟大家說明一下,這只是個人發心,請大家普茶結個緣吧,是這個道理,此其一。
第二,據說打千僧齋時,釋迦牟尼佛弟子賓頭盧大阿羅漢每次必到,不過不讓你知道。他會變成什麼樣子
變成大和尚,或者尼姑,或者叫花子,都不一定,有緣的話會見到他。以前廟子上有規矩,過後才會知道,一千個人,不曉得哪一個是大阿羅漢、聖僧。走了以後,會留個影子給你。
密宗裏頭的請普茶也有這個規矩,算不定他突然來參與,你也不知道是哪一個,就是這樣很神秘的。所以兩天晚上的普茶,我把舊文化、舊規矩講給大家聽一聽,這叫請喝普茶,是"未曾成佛,先結人緣"。剛才沙彌也學會了說:"諸位菩薩,請來普茶。"
你們大家都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有這個資格,有一天成就了都是大菩薩。這就像凡是國民都有當選主席做總統的資格一樣,不過看你功德夠了沒有。所以諸位都是菩薩,看你修持到了沒有。
洞山禅師的圓寂
今天晚上忽然講到禅宗,明天起還是要講用功方面的啊。今天晚上算我有精神,再給你們補充一下。洞山祖師後來是在湖南江西之間.爲曹洞宗的創始人。他過水看到自己的影子大徹大悟。他最後怎麼走的啊?我們看看,某同學來報告一下,看你報告得好不好,也考驗一下。
某同學:我依文解義亂講一通,報告不好的地方對不起啊。洞山良價悟本禅師的這一篇,師將圓寂這一段。洞山良價禅師看看因緣,覺得差不多了,他想走了。這個時候在堂上,就是大廳裏邊,大家平時都上課的,就像我們現在一樣,良價禅師就說了,我這一輩子出來弘法,出頭露面,留了一個很大的名聲在外面,是個累贅。
南師:他說一輩子給大名所累,現在我們通知,我們內部培養師資,將來這些要出去弘法的,你要講好,不要照文字講,不要依文解義。
某同學:一般常人都喜歡這個名氣,那麼洞山禅師要走之前,他很希望下一代接班人出來,能夠青出于藍勝于藍。自己這個名氣已經很大了,他本身覺得是拖累,希望有人替他把名氣拿掉,更有人來繼承這個事業。所以他說:"吾有閑名在世,誰人爲吾除得。"大家當時聽了之後,就沈默了。過一會兒有個沙彌出來--所謂沙彌是沒有受比丘戒的出家人,年齡大小不一定--這個沙彌出來就說:"請問大和尚法號。"你叫什麼名字啊?他明明是他的徒弟嘛。現在出來問:老師你叫什麼名字?
南師:他說名氣大嘛,你叫什麼名字?
某同學:良價禅師就說,好,你已經把我這個名氣除去了,連我的學生都不知道我叫什麼名字了。可見是無常的,已經過去了,已經空掉了。然後這個小和尚就問說,老師你這個身體不太好--"和尚違和"就是身體不舒服--那麼老師你現在覺得還有一個不病的嗎?
南師:你老了,身體不舒服了,還有一個不老、不病、不死的嗎?
某同學:良價禅師說,有啊。那麼這個小和尚又問了,這個不老、不病、不死的這個東西還看和尚否?它還觀照著你嗎?良價禅師就說了,現在不是它觀照我,是我觀照它了。小和尚又問,老師你是怎麼觀照它的?良價禅師就說,你們雖然看我現在是老了,病了,但是我觀照它的時候,我看不到病,也看不到老,也看不到生,也看不到死。
南師:你們如果認爲他沒有報告清楚,要問他。他報告清楚了嗎?
某同學:然後反過來了,良價禅師就問這個小和尚,你們平時都看著我,跟著我,有時候說,看老師一眼心裏也舒服。那麼現在離了我這個身體,你們什麼地方和我相見?《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們平時都覺得這個身體就是我,現在假如我走了,我把這個身體抛掉了,或者換一個身體,假如我變成張叁李四了,那個時候你們上什麼地方去找我?這個小和尚就答不出來了。這個時候良價禅師就說,"學者恒沙無一悟",修行人如恒河裏的沙子一樣,像長江、黃河裏的沙子一樣,太多了,從古到今修行者,很少有悟道的。"過在尋他舌頭路",就比如說問路,我這個手指這一條路往東走,那麼大家都往東這邊看;往西走,大家往西看,沒有一個憑自己的慧眼。
南師:講一點佛學就跟佛學走,講一點工夫就跟工夫走,你要這樣講話嘛。
某同學:反正講什麼跟什麼走。就是說老是跟著別人的話在跑,總是被牽著往前走,沒有想到反觀自照,所以"學者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大家之所以沒有找到自己的路,就是說隨時隨地都在看別人的方向,看別人的臉色,或者聽別人的話啊。佛講了一《大藏經》,很多了,爲什麼沒有人一看《大藏經》就悟道呢?或者成道了?
南師:一般人都是傳一個法給你,死死地守那個法,就不曉得透過這個法看到後面是什麼。
某同學:老師在前面一堂課也講了兩個故事,就是一個小偷的故事,還有一個坐牢的故事。這裏面都沒有法門教給大家,實際上我覺得也教給大家了,路是指出來了,大家自己去打開,自己像蟲子一樣,鑽那個竹子,鑽出來就對了,不管用什麼辦法。下面"欲得忘形泯蹤迹,努力殷勤空裏步",大家要離開這些形象的執著。包括這個身體啊、思想啊、種種的學問啊,想抛開這些累贅的話,"努力殷勤空裏步"。要向那個無挂礙、無生無死、沒有老、沒有新舊、沒有前後左右、沒有古今這個地方去體會。說完這個偈子就叫學生把頭發剃一下,然後洗澡換上衣服。"聲鍾辭衆",叫寺院把鍾敲響,告訴大家我要走了。
南師:打鍾就是發命令大家都來,向大家告辭,我要走了。大家來了以後,洞山禅師打坐就走了。大家一看師父坐著不動,走了,就叫師父啊,不要走啊。"時大衆號恸",號就是叫起來,大家哭師父啊,師父啊,你慢些走啊,你多留一下啦。"移晷不止",一個時辰,兩個鍾頭大家都在叫師父啊,你留下來啦,大家跪下來請師父慢一點走。
某同學:大家一直在求師父不要走,可憐可憐我們,我們還沒有得道,你千萬不要走,你走了整個世間明燈就滅了,不要走,不可以走。這個良價禅師突然眼睛就睜開了,跟大家說,修行人,是真出煩惱家的人。
南師:修行人,出家人,"心不附物",你們還被生死,被物質牽附著啊,這個心要跳出叁界外,還管這個肉體死不死嗎?那才是真修行啊!你們哭起來,叫我不死。他就罵人了,"勞生惜死",把這個肉體認爲是真實的生命,那個真正不生不死的,你們不知道。"哀悲何益",哭叫要我留下來,有什麼用啊。好啦,我答應你們,笨蛋!罵大家一批笨蛋。好了,叫廚房辦好飲食,請他們吃一餐。"令主事",管飯食的,辦一餐飯給這些笨蛋吃。
某同學:"衆猶戀慕不已",大家不想老師走,就"延七日餐具方備"。
南師:這個廚房的人故意慢慢辦,要師父慢一點死,拖拖拉拉地辦,"延七日餐具方備",拖了七天才把這個素齋辦好。
某同學:"師亦隨衆齋畢",洞山這個老師就隨著大衆吃了這一餐飯,吃完之後就說,"僧家無事,大率臨行之際,勿須喧動"。
南師:他是出家人,已經出家了生死了,沒有事情,他說我要走的時候不准傷心哭。大率是大部分,臨行是要走的時候,勿須喧動,不要叫,不要鬧,不要哭。"遂歸丈室,就回到他自己的房間去,端坐走了。這是唐朝末年的鹹通十年,公曆公元八六九年。
某同學:良價禅師走的時候是六十叁歲,出家戒臘是四十二年,最後給他的谥號是悟本禅師。
南師:這是當時的皇帝給他的封號,叫悟本禅師。這是禅宗的祖師,生死來去自由。
某同學:對不起,報告得不好,耽誤大家。
南師:對啊,我要考驗他。然後不特別指定哪-個人講,大家要准備哦。學了半天,不要死守那個文字言句,講文字要活潑生動,要變成一個活的屏幕出來。他是這樣生死來去自由的,這叫修行成道。在古代禅宗的話,臨走就現神通了,西藏有些修氣脈有成就的,一下子身體就放光,變化一下給你看,然後再見就走了。現在人也不是做不到,是沒有人真去修罷了。這就是真修實證,這叫做修禅。
天下曹洞宗
我們本來講漸修法門,然後由漸修怎麼一步一步修持到這裏。中間因爲講了四谛、十二因緣的問題,生死來去那個科學性沒有談,由于古道提出禅宗的事,所以插過來這一段。這一段公案大家都有,可以參考,這就是中國的禅宗,也是禅修來的。所以講洞山良價禅師最後走的情況,當年怎麼見影子而悟道,最後說法幾十年,名氣非常大。
曹洞宗是講工夫,將修禅定工夫與智慧的悟道配合在一起;臨濟宗是不大管你工夫,沩山禅師的話--"只貴子見正,不貴子行履"。臨濟的教育方法,只要你智慧高,開悟了,工夫一定到。子就是你,只問你見解到了沒有,不問你工夫到了沒有,這是臨濟的教育方法。曹洞宗呢?工夫跟智慧一起到達。所以現在差不多天下禅堂,一半以上都是走曹洞宗的路線。但是留傳下來到現在,像少林寺、江西雲居山,都是曹洞宗的系統,只不過也只有形式了。至于有沒有工夫到了的人,不知道。但你不要輕視,也許有,只是我沒見過。
今天我們偶然碰到機緣,晚上的課程忽然變了一個方向,向這一面走。明天開始還是繼續原來的,明天上午找到我講生死問題的錄音帶,你們一邊練瑜珈,一邊先聽。我記得每次都講這個問題,講的雖簡單,重點不一樣。你們選一個先聽,我們再來討論。這是明天的工作。
今天辛苦大家兩個腿了,對不起!休息吧。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二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