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精华▪P2

  ..续本文上一页期念佛成就,现值末法,以念佛法门最为契机,若违反佛之训示,恐劳而无功。

  修行不易成就,念佛不得力,均由于过分爱惜自己的身命,对于精进上就会打很大的折扣。法门无量无边,修任何一种法门,必须承受相当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业难以成就,不惜身命,并非故意糟蹋身体,人生就像演戏一样,必须认真去演,才有好的演出。念佛必须认真多念,念到妄想渐少之时,亦是你得力之时。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贵,而不知道一切众生的生命可贵,更不知道慧命更为可贵。也就是说,只知道屠刀能杀害生命,却不知道心刀能杀害慧命,因为众生的识心善于分别、执著,以致起惑造业,轮回生死,因此故以屠刀喻之。

  所谓放下屠刀即是“转识成智”和回头是岸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因为屠刀放下的开始,即是众生成佛的开始,如果不放就永远不得成,所以说,能不能成,就看你放与不放,如肯放,一定能成,以上所说的是理。

  现在来说事,屠夫杀害众生的生命,将来必定要受报。如果一旦听闻因果之理而放下屠刀,悔前愆而大做佛事,悔悟之初即是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有长远心,将来必登佛位。

  人生之苦

  人生有八苦,遭遇最悲惨的环境,果能一生受尽就解脱了,也不算苦。地狱之苦更甚,果能下了地狱,经过很长的时间把它受完,就得到了解脱,也还算有期限,并不太可怕。最可怕的是轮回之苦没有完,永无止境,起惑造业受报,六道轮回头出头没,才是真正可怕的苦呢!

  学佛后要怎样行持

  学佛是一种实验的学问,没有实验到,光是说说,无论如何也见不到它的好处。

  学佛行持,似很艰难,但也很简单,只需平常自己时时在行、住、坐、卧的生活中,运用佛法处理一切事务,就是最平实、稳健的修持,是会得到好处的。倒不一定要住入深山或闭起门而不见人,才真是行持。

  太虚大师有偈云:“佛法如如万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人会得其中意,都在日常生活中。”

  修行者一个妙法—念佛

  学佛的方法虽多,但有当机与否,并无高下之别。由于我们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觉不够,因此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那里知道一句佛号,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贪、嗔、痴迷的有效办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绝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得到。

  须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骛远,正是知见未忘,一句阿弥陀佛,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钝根下愚,也无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其他法门如参禅等,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念佛则因自力与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然一路平稳,没有障碍。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

  佛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量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厄。所以从佛法的观点而言,消灾延生的最好办法是为善去恶。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之后,愿心发起之时,若承认犯行而有悔意,并和法官合作的话,法庭对他的判罪量刑为轻,古有戴罪立功,将功赎罪,今有判缓刑而不收监执行,有不起诉处分,还有庭外和解等,都是虽有罪行的因,而能转变了犯罪果报的例子。

  祈求消灾延生的人,当然不会一边祈求,一边继续造恶,这就是忏悔,而且以作佛事的诵经、拜忏、布施、供养来求消灾延生,便是对沦于鬼神道中的宿世冤家债主,用佛法开导,使之心开意解,脱离苦趣,不再索还旧债。再者,由于发愿的力量,而把将来未发的事件的因素改变。若继续做恶,便和灾难的原因相应。若弃恶向善,便消弭了灾难的因素,而远离灾难了。

  所以发愿学佛、修善,能够改变未来的命运,当然,其中有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在经中说,皈依三宝即有二十五位大善神来做护持。求愿消灾、延生的人,既已皈依三宝,当然也有善神护持。由于无始以来,善恶因果循环不已,而且复杂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错,谁先欠谁,一般众生乃至于罗汉都难辨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护法善神的庇佑,应受的果报,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如富贵者不会和贫贱之人计较小债,而急求偿还,当宿世的冤家,超生离苦之后,心头的冤恨消除了,便再不以冤报冤了,这就是消灾延生的道理。

  造业终有报

  凡人造业,无论善恶,皆是熟者先牵,何种业果先熟,即被其牵引受报。前生造恶,今生未堕,或少年时代造恶,晚年环境仍然甚好,因其前生造有善业,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余福未尽,而恶业受报之时犹未到,所以今生或者晚年尚未堕落,其原因在此,并非他有特殊本领,造了恶业而仍然逍遥自在。

  须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因必有果,并非别造殊胜之因,速证殊胜之果。定期之报,绝不可免。

  念佛就是修行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业来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不是修行人。如果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念佛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之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正,则意业清净,此即意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起行,念佛人能一心念佛,都摄六根,则身业清净。如能做到三业清净,才是真正修行人。

  略说“众生皆有佛性”

  虽然佛教说“众生皆有佛性”,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毕竟恻隐之心与是非之心只露出一些端倪,须努力扩充存养,始能为圣为贤,所以尚书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众生虽有佛性,但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正因为他有无明,在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之中,众生之佛性大多抵不过无明,因无明而起惑,因起惑而造罪,因造罪而受苦。缘起的哲理,正所以增进人际的宽容与谅解,进一步拯救众生于罪苦的深渊。

  听经阅读

  人生短暂,一晃就过,如真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最有福报之人。

  若欲往生必须求解,除非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不要求解,否则必须听经或阅读,以免盲修瞎练。一定要懂佛理,否则很难成就。

  烦恼即菩提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挫折,这是好的,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等到你能够从中体会到“烦恼即菩提”“生灭即是永恒”的时候,你就知道,伟大与平凡是一样的。因此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他会说他是很平凡的人。

  由此可知,没有平凡,就没有伟大,因为伟大在平凡中,伟大就是平凡;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因为菩提在烦恼中,烦恼即菩提;没有生灭,就没有永恒,因为永恒在生灭中,生灭即永恒。

  虫蚁、蚊、毒蛇之类可扑杀吗?

  一切动物之类,都是它们过去世的业力使然,它们伤人不出于预谋,虽有恶行,没有恶心,所以虽然算造杀业,应当受人类的同情和保护,以今天人类的社会而言,不仅可以防治其伤害,也可以划出特定的空间范围,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它们的繁殖,不令其成为人类灾害,此所谓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歼灭法,不仅培养了人类的仁慈心,也对大自然的生态尽了维护的责任。

  破执著不等于可以乱来

  许多人以为佛家破执著,就是什么都不要,连做人的规矩,处事的原则都可以不必再去坚持,而可以变得随随便便,该上课的不去上课,该吃饭的时间不去吃饭,该睡觉不去睡觉。有人问:“你何以如此?”他说:“佛教人不要执著嘛!为什么一定要上课、吃饭、睡觉呢?”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便是会错意了。佛说性空是根据缘起说的,脱离缘起去谈空,去破执,便落入取空、邪空了。缘起有缘起的结果,不读书、不吃饭、不睡觉,各有其不良的后果,与佛家的宗旨,离苦得乐相违背,所以是不对的。一个人若修到阿罗汉的境界,是可以不须读书、吃饭、睡觉,但凡夫却不能。读书、吃饭、睡觉仍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缘”。

  在缘起性空的哲学中,一切的万物、名言都无丝毫的绝对真实性,都不应执著,但因缘果的法则却是极端的真实而超越时空的,那些“因”加上那些“缘”,会产生什么“果”,这是一定不变的。所以佛家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所以说因缘果的法则,是超越时空,万古常新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高度的处事效率,亦有其一定的缘起法则可循,所以做人不能没有规矩,处事不能没有原则。

  印顺导师说得好:“缘起性空的哲学要落实于八正道的实践才无弊害。”这真是透彻之言,所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一个人口口声声说他不执著,于是他故意不按时上班,故意穿衣不扣钮扣,故意随地吐痰,故意在车上高谈阔论,故作潇洒豪放状,行为不顾到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在佛教说是“被法缚”,说清楚一点,他已执著于“不执著”,因为他的心已念念不忘于“不执著”这种反常失态的表现,乃是另一种形态的执著,同样会带来许多麻烦。

  不执著,消遥,自在

  迷执是烦恼的根源,佛所不许,一个人只要顾及时空因缘,他的执就不属于迷执。比如说,肚子饿了就想吃饭,这是合理的。但是迷执的人,就坚持要吃什么样的菜,到那里去吃,不管他口袋里有多少钱,不管时间来得及否。不执迷的人会考虑时空因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不会坚持非吃什么不可,非到那里去吃不可。又比如说有人对职业很迷执,非要干那一行不可,“不成功便成仁”。举例说,某大学的张…

《修行精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茅篷札记(选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