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精华▪P3

  ..续本文上一页姓学生,因转牙医系不成而上吊自杀,这是职业迷执造成的悲剧。

  不迷执的人考虑到种种时空因缘,或随顺因缘,不过分强求,只要能维持生活,贡献社会,从事任何行业,都能觉得心安理得,胜任愉快。

  定业可转吗?

  定业真的不可转吗?不然,不然,如果定业真的不可转,同样是可怕的。因为,定业既然不可转,那么作恶的人,再怎样改过向善,也没有用。他免不了要受恶报,悔改是无用的,宗教又何必教人忏悔呢?因此佛教认为定业是可以转变的。如此岂非自相矛盾吗?一下子说是定业不可转,一下子又说可以转,其实这是立场观点不同的原因。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观点来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乃至是相反的结论。

  定业不可转是从果的观点来看,所产生的结论。定业可以转,则是立足于因的观点,所获得的结论。不过这样的解释,似乎不足以说明,同样一个问题,何以会有相反的答案?现在就从因果和因缘的观点,来探讨定业为何不可转,而又可以转。

  站在因果的观点来说,定业是不可转的,为什么呢?乃是由于因果的定律是:如是因,如是果,种了善因,必会感受到善良的果报,种了恶因,也必然会感受到恶的果报。一个人造了什么业,就要去领受所造的报应,这就是因果。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公私分明,绝不宽贷,所以从因果上来讲,定业是不可转的。但从因缘上来说,就不同了。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何以故,乃是由于“因”要形成“果”必须依靠“缘”来助成,因缘具足,才能结果,而“缘”可以改变“因”,既可改变“因”,自然也就改变了“果”。

  举例来说,有一个人,过去年轻无知,曾造下了一些恶业,后来年岁渐长,他觉悟了,不但不会再造恶,反而不断的忏悔过去所做的恶业,同时尽己所能的广行善事功德,如此他过去所造的恶业,就会受到后来所作善业的影响与改变。如果忏悔的功夫足够,过去所造的恶业都已清净,那就不会再感受恶果,以后他受到的,将是行善的善果了。所以站在“因缘”上来讲,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也就是说,当“因”还未成“果”之前,因果是可以转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宗教都注重忏悔,改过的原因。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知过能改,便不为过,任何人都会在无意中做一些小恶业,知道以后就要忏悔,有过就悔改,恶业消失,将来就不会再受恶报,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这不是表示定业可以转吗?佛经有很多地方都曾提到:只要诚心忏悔,重罪可以轻受,小罪当下更销亡。这显示了定业也可以转变的。

  就以上所说,可以了解到,立足于“因缘”的观点上,定业是可以加以转变的;而站在“因果”上的观点来看,定业就不可转了。但是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点,定业不是那么容易转变的,历史上转变了定业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辈。如果我们造了定业,试问,我们能变得来吗?转业是要靠功力的,凡夫有多少功力呢?所以我们要十分小心,千万不能造罪业,因果是定律,不信由不得你,将来受罪,那时为时已晚了。

  学佛最重要在那里?

  学佛最重要在那里?这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何以故?譬如世间最重要的当然是不外乎衣、食、住、行或财色名利,而各人的环境、欲望、智识、个性都不相同,所以各人有所偏重。所偏重之处,即是各人认为最重要的,而且每个人时时都有他认为最重要的看法。

  至于学佛最重要的当然是五戒、十善、六度、身口意、戒定慧,或坐禅、念经、念佛、持咒、求忏悔等。可是以上若不能全部遍修,就各人有所偏重了。贫穷人最重要的是钱财,富贵人家最重要的是子孙或名望,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赚钱,农夫注重的是收获,工业界是生产,政治界论治安,军人则保护国土,学生所重的是求智识学问。

  总而言之,在某地方,有某地方最重要的事;在每个人,有每个人最重要的事,若能处理适当,即是成功的人,若走错邪路,即是失败的人。学佛人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虚心进道,依教实行为首要。

  福德与功德如何解说?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功是断烦恼尘沙无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现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的是功德。福中无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为是福德,无为是功德。

  行解相应

  佛法重学,学以求解,解后能行,佛法与世间学问不同是在行,必须行解相应,才算是真功夫。行有行的纲领,有的学佛数十年,性格习气丝毫未变,每天也念佛拜佛,而贪嗔痴丝毫没有放下,遇到烦恼即发脾气,佛法的利益也得不到。学佛要掌握“信心清净”为纲领,世间事样样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见实相即是见性,见性即见佛,所以学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分别邪正

  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末法时期种福田较为困难,魔子魔孙现出家人相,混在三宝中来,众生以魔当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时期,要多读大乘经典,开智慧能分别邪正。

  应依圣言量

  我们凡夫肉眼看不见的地方之事与物太多了,不能因为没有看见,即否定其存在。

  佛菩萨训诫我们不妄语,不妄语为学佛起码的五戒之一,佛菩萨还能打妄语吗?所以我们要依圣言量,相信佛所说的经典。

  我们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及畜生道,其余天、修罗、地狱、鬼道均看不到,看不到不能就说没有,依圣言量,我们应该深信尚有四道。

  学佛后常易退心应如何把持

  首要信愿坚切,始能不退初心,而奠定信愿的基础,进一步要在研究佛法,了解佛法。至于退心,乃因对佛法知之不深,信亦不坚,愿更不切,其心浮躁,在修行过程中,遇著不利的环境或宿障魔怨的突击,不能自解其原因,就易退失初心,此种情形,在今日的学佛人中是很普遍的。

  所以学佛者要不退初心,宜多听解佛法,多阅读佛书,配以坚信切愿,有了深入了解,则日后无论遇到何种恶劣的不利逆境,都可以排解过去。

  其次,五戒十善,六度万行,都是学佛人所应修学的,尤其重要的要从五戒、十善、六度渐次脚踏实地来做起,切莫好高骛远,徒慕神奇。

  一佛何能救许多众生

  佛身是遍一切处的,若以数字来说,则有无量诸佛,你一定会说那有那么多的佛,因为有无量的众生,就有无量诸佛,这样说,当然还是不了解,因为众生心量的空间,全部装满了财、色、名、食、睡五欲,这一类滥杂的东西,就是佛和我们在一起同吃同住,也是相见不相应的。

  现在用太阳来说明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的道理。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太阳,但是千万众生想利用太阳,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效果,那么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和此理相同。

  修行难应如何克服

  修行难,难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则并不难。

  所谓看不破,就是对宇宙万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缘生性空之理,遂感很难。所谓缘生,就是宇宙万有乃因缘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种子(因)必须藉土壤、日光、空气、水分、人工、肥料和时间的缘,才能生长,否则我们不必耕耘,应该就有饭吃,不做事,应该也有钱用,可是事实不可能,既不可能,诸法因缘生的理论就成立了。

  至于性空,是说万有没有自性,或问:既无自性,从何而生?这样,诸法应该有自性才对。是的,诸法的自性是有,不过不是个性(相),而是体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汤和各种饮料,其相不同,其体则一,如明此义,对缘生性空之理,自然就大体明白了。

  诸法既然均属缘生,了无自性,则其生、住、异、灭,是必然的现象,而我们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如果应付万有的态度,好像春夏秋冬一样的自在,就不会感到放不下。

  我们都知道饭菜能治饥饿,当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带米菜和炊具?因为你看破了,只要有钱,到处都有饭吃,同样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广结善缘,到处都能得到善报。这是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

  感应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感应,何况佛法,须知感是因,应是果,好像打钟一样。礼记学记云:“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不叩当然就不鸣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应”上用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无论修那种法门,其目的都是为了断除妄想,不要有名利心,感应心亦不有,只许如此行去,终必感应道交。感应也要看根性,好像医院里的病人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术治疗。有的病人住院住了好些日子,还没有动手术,可是有的刚一住院就开刀,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同。那么感应也须视各人根性,有的人因为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现在精神所感,所以得到感应,也许有的人,虽然宿有善根,可是现在被种种物欲所障碍,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萨为了使他坚定信心,而得感应,也是很可能的事。

  还有感而未应的,大概是感得不得法(如未众善奉行),或是因缘未到,只要你能慎终如始的行善,虔诚修道总会有应的。

  念佛要常念吗?

  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来并不须要常常念。如果我们的心已诚到极点,善业更是满到极点,在这种条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但问题是我们从无始以来,所累积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那就不得而知,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造诸恶业,现在虽然能念几句佛,恐怕还不够抵偿所作的恶业,因此就必须常念和多念,才能偿还多生的罪业。

  发起正信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可谓确论。

  佛教的所谓信仰,是指信仰理智上所能推测得到,而在事实上或许尚未能证验的理体,与…

《修行精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茅篷札记(选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