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姓學生,因轉牙醫系不成而上吊自殺,這是職業迷執造成的悲劇。
不迷執的人考慮到種種時空因緣,或隨順因緣,不過分強求,只要能維持生活,貢獻社會,從事任何行業,都能覺得心安理得,勝任愉快。
定業可轉嗎?
定業真的不可轉嗎?不然,不然,如果定業真的不可轉,同樣是可怕的。因爲,定業既然不可轉,那麼作惡的人,再怎樣改過向善,也沒有用。他免不了要受惡報,悔改是無用的,宗教又何必教人忏悔呢?因此佛教認爲定業是可以轉變的。如此豈非自相矛盾嗎?一下子說是定業不可轉,一下子又說可以轉,其實這是立場觀點不同的原因。同樣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場,以不同的觀點來看,就會産生不同的結論,乃至是相反的結論。
定業不可轉是從果的觀點來看,所産生的結論。定業可以轉,則是立足于因的觀點,所獲得的結論。不過這樣的解釋,似乎不足以說明,同樣一個問題,何以會有相反的答案?現在就從因果和因緣的觀點,來探討定業爲何不可轉,而又可以轉。
站在因果的觀點來說,定業是不可轉的,爲什麼呢?乃是由于因果的定律是:如是因,如是果,種了善因,必會感受到善良的果報,種了惡因,也必然會感受到惡的果報。一個人造了什麼業,就要去領受所造的報應,這就是因果。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公私分明,絕不寬貸,所以從因果上來講,定業是不可轉的。但從因緣上來說,就不同了。定業是可以轉變的,何以故,乃是由于“因”要形成“果”必須依靠“緣”來助成,因緣具足,才能結果,而“緣”可以改變“因”,既可改變“因”,自然也就改變了“果”。
舉例來說,有一個人,過去年輕無知,曾造下了一些惡業,後來年歲漸長,他覺悟了,不但不會再造惡,反而不斷的忏悔過去所做的惡業,同時盡己所能的廣行善事功德,如此他過去所造的惡業,就會受到後來所作善業的影響與改變。如果忏悔的功夫足夠,過去所造的惡業都已清淨,那就不會再感受惡果,以後他受到的,將是行善的善果了。所以站在“因緣”上來講,定業是可以轉變的,也就是說,當“因”還未成“果”之前,因果是可以轉變的。這也就是爲什麼宗教都注重忏悔,改過的原因。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知過能改,便不爲過,任何人都會在無意中做一些小惡業,知道以後就要忏悔,有過就悔改,惡業消失,將來就不會再受惡報,經雲:“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這不是表示定業可以轉嗎?佛經有很多地方都曾提到:只要誠心忏悔,重罪可以輕受,小罪當下更銷亡。這顯示了定業也可以轉變的。
就以上所說,可以了解到,立足于“因緣”的觀點上,定業是可以加以轉變的;而站在“因果”上的觀點來看,定業就不可轉了。但是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到一點,定業不是那麼容易轉變的,曆史上轉變了定業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輩。如果我們造了定業,試問,我們能變得來嗎?轉業是要靠功力的,凡夫有多少功力呢?所以我們要十分小心,千萬不能造罪業,因果是定律,不信由不得你,將來受罪,那時爲時已晚了。
學佛最重要在那裏?
學佛最重要在那裏?這是一個很難確定的問題,何以故?譬如世間最重要的當然是不外乎衣、食、住、行或財色名利,而各人的環境、欲望、智識、個性都不相同,所以各人有所偏重。所偏重之處,即是各人認爲最重要的,而且每個人時時都有他認爲最重要的看法。
至于學佛最重要的當然是五戒、十善、六度、身口意、戒定慧,或坐禅、念經、念佛、持咒、求忏悔等。可是以上若不能全部遍修,就各人有所偏重了。貧窮人最重要的是錢財,富貴人家最重要的是子孫或名望,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賺錢,農夫注重的是收獲,工業界是生産,政治界論治安,軍人則保護國土,學生所重的是求智識學問。
總而言之,在某地方,有某地方最重要的事;在每個人,有每個人最重要的事,若能處理適當,即是成功的人,若走錯邪路,即是失敗的人。學佛人最重要的是腳踏實地,不可好高骛遠。虛心進道,依教實行爲首要。
福德與功德如何解說?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叁世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叁無漏學。修功是斷煩惱塵沙無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現前,能了生死出叁界,證菩提的是功德。福中無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爲是福德,無爲是功德。
行解相應
佛法重學,學以求解,解後能行,佛法與世間學問不同是在行,必須行解相應,才算是真功夫。行有行的綱領,有的學佛數十年,性格習氣絲毫未變,每天也念佛拜佛,而貪嗔癡絲毫沒有放下,遇到煩惱即發脾氣,佛法的利益也得不到。學佛要掌握“信心清淨”爲綱領,世間事樣樣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見實相即是見性,見性即見佛,所以學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分別邪正
福田一定要由叁寶方面去種,末法時期種福田較爲困難,魔子魔孫現出家人相,混在叁寶中來,衆生以魔當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時期,要多讀大乘經典,開智慧能分別邪正。
應依聖言量
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的地方之事與物太多了,不能因爲沒有看見,即否定其存在。
佛菩薩訓誡我們不妄語,不妄語爲學佛起碼的五戒之一,佛菩薩還能打妄語嗎?所以我們要依聖言量,相信佛所說的經典。
我們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及畜生道,其余天、修羅、地獄、鬼道均看不到,看不到不能就說沒有,依聖言量,我們應該深信尚有四道。
學佛後常易退心應如何把持
首要信願堅切,始能不退初心,而奠定信願的基礎,進一步要在研究佛法,了解佛法。至于退心,乃因對佛法知之不深,信亦不堅,願更不切,其心浮躁,在修行過程中,遇著不利的環境或宿障魔怨的突擊,不能自解其原因,就易退失初心,此種情形,在今日的學佛人中是很普遍的。
所以學佛者要不退初心,宜多聽解佛法,多閱讀佛書,配以堅信切願,有了深入了解,則日後無論遇到何種惡劣的不利逆境,都可以排解過去。
其次,五戒十善,六度萬行,都是學佛人所應修學的,尤其重要的要從五戒、十善、六度漸次腳踏實地來做起,切莫好高骛遠,徒慕神奇。
一佛何能救許多衆生
佛身是遍一切處的,若以數字來說,則有無量諸佛,你一定會說那有那麼多的佛,因爲有無量的衆生,就有無量諸佛,這樣說,當然還是不了解,因爲衆生心量的空間,全部裝滿了財、色、名、食、睡五欲,這一類濫雜的東西,就是佛和我們在一起同吃同住,也是相見不相應的。
現在用太陽來說明佛菩薩應付衆生求救的道理。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太陽,但是千萬衆生想利用太陽,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效果,那麼佛菩薩應付衆生求救,和此理相同。
修行難應如何克服
修行難,難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則並不難。
所謂看不破,就是對宇宙萬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緣生性空之理,遂感很難。所謂緣生,就是宇宙萬有乃因緣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種子(因)必須藉土壤、日光、空氣、水分、人工、肥料和時間的緣,才能生長,否則我們不必耕耘,應該就有飯吃,不做事,應該也有錢用,可是事實不可能,既不可能,諸法因緣生的理論就成立了。
至于性空,是說萬有沒有自性,或問:既無自性,從何而生?這樣,諸法應該有自性才對。是的,諸法的自性是有,不過不是個性(相),而是體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湯和各種飲料,其相不同,其體則一,如明此義,對緣生性空之理,自然就大體明白了。
諸法既然均屬緣生,了無自性,則其生、住、異、滅,是必然的現象,而我們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如果應付萬有的態度,好像春夏秋冬一樣的自在,就不會感到放不下。
我們都知道飯菜能治饑餓,當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帶米菜和炊具?因爲你看破了,只要有錢,到處都有飯吃,同樣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廣結善緣,到處都能得到善報。這是克服困難最好的辦法。
感應
無論做什麼事都有感應,何況佛法,須知感是因,應是果,好像打鍾一樣。禮記學記雲:“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不叩當然就不鳴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應”上用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無論修那種法門,其目的都是爲了斷除妄想,不要有名利心,感應心亦不有,只許如此行去,終必感應道交。感應也要看根性,好像醫院裏的病人一樣,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術治療。有的病人住院住了好些日子,還沒有動手術,可是有的剛一住院就開刀,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同。那麼感應也須視各人根性,有的人因爲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現在精神所感,所以得到感應,也許有的人,雖然宿有善根,可是現在被種種物欲所障礙,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薩爲了使他堅定信心,而得感應,也是很可能的事。
還有感而未應的,大概是感得不得法(如未衆善奉行),或是因緣未到,只要你能慎終如始的行善,虔誠修道總會有應的。
念佛要常念嗎?
法華經雲:“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來並不須要常常念。如果我們的心已誠到極點,善業更是滿到極點,在這種條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但問題是我們從無始以來,所累積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那就不得而知,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造諸惡業,現在雖然能念幾句佛,恐怕還不夠抵償所作的惡業,因此就必須常念和多念,才能償還多生的罪業。
發起正信
梁啓超先生說:“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可謂確論。
佛教的所謂信仰,是指信仰理智上所能推測得到,而在事實上或許尚未能證驗的理體,與…
《修行精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