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精華▪P2

  ..續本文上一頁期念佛成就,現值末法,以念佛法門最爲契機,若違反佛之訓示,恐勞而無功。

  修行不易成就,念佛不得力,均由于過分愛惜自己的身命,對于精進上就會打很大的折扣。法門無量無邊,修任何一種法門,必須承受相當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業難以成就,不惜身命,並非故意糟蹋身體,人生就像演戲一樣,必須認真去演,才有好的演出。念佛必須認真多念,念到妄想漸少之時,亦是你得力之時。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貴,而不知道一切衆生的生命可貴,更不知道慧命更爲可貴。也就是說,只知道屠刀能殺害生命,卻不知道心刀能殺害慧命,因爲衆生的識心善于分別、執著,以致起惑造業,輪回生死,因此故以屠刀喻之。

  所謂放下屠刀即是“轉識成智”和回頭是岸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因爲屠刀放下的開始,即是衆生成佛的開始,如果不放就永遠不得成,所以說,能不能成,就看你放與不放,如肯放,一定能成,以上所說的是理。

  現在來說事,屠夫殺害衆生的生命,將來必定要受報。如果一旦聽聞因果之理而放下屠刀,悔前愆而大做佛事,悔悟之初即是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有長遠心,將來必登佛位。

  人生之苦

  人生有八苦,遭遇最悲慘的環境,果能一生受盡就解脫了,也不算苦。地獄之苦更甚,果能下了地獄,經過很長的時間把它受完,就得到了解脫,也還算有期限,並不太可怕。最可怕的是輪回之苦沒有完,永無止境,起惑造業受報,六道輪回頭出頭沒,才是真正可怕的苦呢!

  學佛後要怎樣行持

  學佛是一種實驗的學問,沒有實驗到,光是說說,無論如何也見不到它的好處。

  學佛行持,似很艱難,但也很簡單,只需平常自己時時在行、住、坐、臥的生活中,運用佛法處理一切事務,就是最平實、穩健的修持,是會得到好處的。倒不一定要住入深山或閉起門而不見人,才真是行持。

  太虛大師有偈雲:“佛法如如萬法融,真真俗俗本圓通,若人會得其中意,都在日常生活中。”

  修行者一個妙法—念佛

  學佛的方法雖多,但有當機與否,並無高下之別。由于我們的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覺不夠,因此我們在這裏介紹一個最簡捷,最圓頓的持名念佛。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爲迷信,那裏知道一句佛號,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貪、嗔、癡迷的有效辦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絕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得到。

  須知佛法本來平等圓融,就在極平常處見功,若好高骛遠,正是知見未忘,一句阿彌陀佛,不是大徹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鈍根下愚,也無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其他法門如參禅等,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斷盡見思煩惱,方能解脫六道流轉的分段生死;念佛則因自力與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頂一句,執持不失,妄念無處潛身,自然一路平穩,沒有障礙。

  消災延生是可能的嗎?

  佛所講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量的平衡。災難現象的發生,或幸福的來臨,就是因果的酬償。善因的酬償是富貴壽考,惡業的酬償是災難病厄。所以從佛法的觀點而言,消災延生的最好辦法是爲善去惡。

  消災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發願,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之後,願心發起之時,若承認犯行而有悔意,並和法官合作的話,法庭對他的判罪量刑爲輕,古有戴罪立功,將功贖罪,今有判緩刑而不收監執行,有不起訴處分,還有庭外和解等,都是雖有罪行的因,而能轉變了犯罪果報的例子。

  祈求消災延生的人,當然不會一邊祈求,一邊繼續造惡,這就是忏悔,而且以作佛事的誦經、拜忏、布施、供養來求消災延生,便是對淪于鬼神道中的宿世冤家債主,用佛法開導,使之心開意解,脫離苦趣,不再索還舊債。再者,由于發願的力量,而把將來未發的事件的因素改變。若繼續做惡,便和災難的原因相應。若棄惡向善,便消弭了災難的因素,而遠離災難了。

  所以發願學佛、修善,能夠改變未來的命運,當然,其中有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在經中說,皈依叁寶即有二十五位大善神來做護持。求願消災、延生的人,既已皈依叁寶,當然也有善神護持。由于無始以來,善惡因果循環不已,而且複雜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錯,誰先欠誰,一般衆生乃至于羅漢都難辨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護法善神的庇佑,應受的果報,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如富貴者不會和貧賤之人計較小債,而急求償還,當宿世的冤家,超生離苦之後,心頭的冤恨消除了,便再不以冤報冤了,這就是消災延生的道理。

  造業終有報

  凡人造業,無論善惡,皆是熟者先牽,何種業果先熟,即被其牽引受報。前生造惡,今生未墮,或少年時代造惡,晚年環境仍然甚好,因其前生造有善業,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余福未盡,而惡業受報之時猶未到,所以今生或者晚年尚未墮落,其原因在此,並非他有特殊本領,造了惡業而仍然逍遙自在。

  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有因必有果,並非別造殊勝之因,速證殊勝之果。定期之報,絕不可免。

  念佛就是修行

  大凡人之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業來分別。若身行惡事,口說惡言,意起惡念,即不是修行人。如果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念佛應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以此念佛之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正,則意業清淨,此即意業修行。衆生身業都爲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起行,念佛人能一心念佛,都攝六根,則身業清淨。如能做到叁業清淨,才是真正修行人。

  略說“衆生皆有佛性”

  雖然佛教說“衆生皆有佛性”,孟子也說“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畢竟恻隱之心與是非之心只露出一些端倪,須努力擴充存養,始能爲聖爲賢,所以尚書也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衆生雖有佛性,但衆生之所以爲衆生,正因爲他有無明,在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之中,衆生之佛性大多抵不過無明,因無明而起惑,因起惑而造罪,因造罪而受苦。緣起的哲理,正所以增進人際的寬容與諒解,進一步拯救衆生于罪苦的深淵。

  聽經閱讀

  人生短暫,一晃就過,如真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最有福報之人。

  若欲往生必須求解,除非二六時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可以不要求解,否則必須聽經或閱讀,以免盲修瞎練。一定要懂佛理,否則很難成就。

  煩惱即菩提

  人的一生總會有一些挫折,這是好的,它可以磨煉我們的意志,等到你能夠從中體會到“煩惱即菩提”“生滅即是永恒”的時候,你就知道,偉大與平凡是一樣的。因此一個真正偉大的人,他會說他是很平凡的人。

  由此可知,沒有平凡,就沒有偉大,因爲偉大在平凡中,偉大就是平凡;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因爲菩提在煩惱中,煩惱即菩提;沒有生滅,就沒有永恒,因爲永恒在生滅中,生滅即永恒。

  蟲蟻、蚊、毒蛇之類可撲殺嗎?

  一切動物之類,都是它們過去世的業力使然,它們傷人不出于預謀,雖有惡行,沒有惡心,所以雖然算造殺業,應當受人類的同情和保護,以今天人類的社會而言,不僅可以防治其傷害,也可以劃出特定的空間範圍,令其生存,或做到限製它們的繁殖,不令其成爲人類災害,此所謂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殲滅法,不僅培養了人類的仁慈心,也對大自然的生態盡了維護的責任。

  破執著不等于可以亂來

  許多人以爲佛家破執著,就是什麼都不要,連做人的規矩,處事的原則都可以不必再去堅持,而可以變得隨隨便便,該上課的不去上課,該吃飯的時間不去吃飯,該睡覺不去睡覺。有人問:“你何以如此?”他說:“佛教人不要執著嘛!爲什麼一定要上課、吃飯、睡覺呢?”如果你這樣想的話,便是會錯意了。佛說性空是根據緣起說的,脫離緣起去談空,去破執,便落入取空、邪空了。緣起有緣起的結果,不讀書、不吃飯、不睡覺,各有其不良的後果,與佛家的宗旨,離苦得樂相違背,所以是不對的。一個人若修到阿羅漢的境界,是可以不須讀書、吃飯、睡覺,但凡夫卻不能。讀書、吃飯、睡覺仍是促進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緣”。

  在緣起性空的哲學中,一切的萬物、名言都無絲毫的絕對真實性,都不應執著,但因緣果的法則卻是極端的真實而超越時空的,那些“因”加上那些“緣”,會産生什麼“果”,這是一定不變的。所以佛家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所以說因緣果的法則,是超越時空,萬古常新的。人際關系的和諧,以及高度的處事效率,亦有其一定的緣起法則可循,所以做人不能沒有規矩,處事不能沒有原則。

  印順導師說得好:“緣起性空的哲學要落實于八正道的實踐才無弊害。”這真是透徹之言,所謂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一個人口口聲聲說他不執著,于是他故意不按時上班,故意穿衣不扣鈕扣,故意隨地吐痰,故意在車上高談闊論,故作潇灑豪放狀,行爲不顧到公共利益、社會秩序。在佛教說是“被法縛”,說清楚一點,他已執著于“不執著”,因爲他的心已念念不忘于“不執著”這種反常失態的表現,乃是另一種形態的執著,同樣會帶來許多麻煩。

  不執著,消遙,自在

  迷執是煩惱的根源,佛所不許,一個人只要顧及時空因緣,他的執就不屬于迷執。比如說,肚子餓了就想吃飯,這是合理的。但是迷執的人,就堅持要吃什麼樣的菜,到那裏去吃,不管他口袋裏有多少錢,不管時間來得及否。不執迷的人會考慮時空因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不會堅持非吃什麼不可,非到那裏去吃不可。又比如說有人對職業很迷執,非要幹那一行不可,“不成功便成仁”。舉例說,某大學的張…

《修行精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茅篷劄記(選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