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三世诸佛之略戒经
诸恶莫作二句,乃三世诸佛之略戒经,切勿浅视,当从举心动念处审察,若能推致其极,尚可以上成佛道,况其余福慧果位乎哉!
《印祖嘉言录133页》
112.弄巧成拙
印光大师云:修观想实想,或致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113.李炳南老居土说放生
李炳南老居士说:
放生,并非谁倡谁效,善道自然同耳。两教放生之经典各有记载,多不胜举,查书当知。
114.依法不依人
佛开示弟子依法不依人,无论何人名气多大,学问多高,如其所说,不合佛法真理,即同魔说,不可听信。
115.无人识本真
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间人;
如意摩尼现,无人识本真。
《五灯全书》
116.一句佛号能消一切业障
慈云大师说:这一句阿弥陀佛,能消一切经咒消不了的业障,这话不是随便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可以在大经上得到证明。
《认识佛教157页》
117.戒律的定义
戒律的定义,是制心守身的规范,没有严持戒律的佛教行人,如谈到高深定力与大智大慧,那便是一片谎言。佛言:“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是千古不移的真理。
《弘天师传空门(一)213页》
118.形骸为桎梏情识是戈矛
云烟影里现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
群鸟声中闻自性,方知情识是戈矛。
119.净心念佛
念佛人,要心净。净心念佛净心听,
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120.爱因斯坦说
爱因斯坦,为美国杰出物理学家,发明相对论,并有“原子弹之父”之尊称。他曾表示“我深信现今时尚以科学理论来解释人类生命的所谓公理,则不单只是完全的错误,而且这种看法,应该受到指谪。”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121.贪求安养厌娑婆
韶华须惜莫空过,三界横超念弥陀,
要证菩提无别法,贪求安养厌娑婆。
122.凡心应勤扫
心净何劳扫,凡心应勤扫,
扫尽心地尘,疾得成佛道。
123.参禅非现今人宜学
印光大师云:
参禅一法非现今人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决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
124.放生为众善之先
不杀为诸戒之首,放生为众善之先。
《谛闲大师》
125.聪明与智慧之界限
聪明与智慧之界限~
耳听能察而不谬,谓之聪。
眼看能察而不错,谓之明。
通达有为之事相,能以决断谓之智。
通达无为之空理,安忍于法谓之慧。
126.邪魔外道
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
《印光大师嘉言录》
127.弘一大师论念佛法门
弘一大师对“念佛法门”只强调几句话:念佛,是佛学里最切实,最简单,最生动的门径。可是却为了他的简单,切实,没有深奥的玄理,使知识份子怀疑。对这门行径,用直觉比理解更重要,你先不要问“极乐庄严世界在何处”。你要先肯定是否能虚心接收这项法门。当你走进这个门里才感觉这个世界不是单纯,而是深奥、华丽。”
《弘大师传》
128.学道如钻火
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
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
129.柏拉图说
柏拉图为古代希腊著名学者,世人常誉之为“哲学之父”。他曾表示:“凡人在世间有一罪者,在死后当受十倍的惩罚”。“凡人在世有公道而勇敢者,在死后每一项亦受十倍的报酬。”因此主张有因果和轮回的现象。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130.信愿行
借问往生何计策,须凭信愿行俱全;
信根先向心田种,行足还加愿力坚。
131.明理性不废事修
明理性不废事修,则为正知;
执理性而弃事修,则成邪见。
毫厘之差,佛狱立判。
132.实践
闻法不修行,如聋作音乐。
133.舍本逐末
印光大师云: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以,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偏炽,则著魔发狂,尚有日在。
134.弘一大师论放生
《弘一大师在泉州开元寺演讲》
先问诸君:
(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
(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
(五)欲往生否。
倘愿者,今一最简易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135.人能退步便无忧
此身寿命若浮沤,只好捱排过了休。
事欲称心常不足,人能退步便无忧。
136.深信因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兼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他说如果有人坚持不承认因果的可能性,将来不仅自己要吃亏,我们的社会也不知道要继续吃多大的亏。
137.华严海众咸求往生
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华严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从。
《嘉言录》
138.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印光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佛,只要念得熟,成佛有余,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139.地狱深根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
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
140.劝持佛名
须知如来欲令一切众生速证法身,及与寂光,所以特劝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印光大师嘉言录》
141.凡圣良莠一念分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莠一念分。
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142.不可执理废事
印光大师说:须知见理纵能与佛齐,修持当尊普通事相,庶不致执理废事,落豁达空,拨无因果之无底深坑耳。
143.信愿持名
世间万事,甘让人先,
信愿持名,决不落后。
144.身心闲淡
古德云:
佛法不误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功夫非至身心闲淡处,不得谓之入门。
145.八苦为八师
蕅益大师云:
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众生燕雀处堂,罕思出离,惟逆境当前,庶几生远离之心。故佛称八苦为八师,非虚语也。
146.老实者,精诚之捷径
老实者,精诚之捷径。
狐疑者,精诚之大敌。
信心铭云: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147.徒自疲劳
修行人,若无观智制伏五欲,而漫谈空理,放纵五欲,将受极苦,徒自疲劳。
《止观辅行》
148.胜负之念不可太盛
胜负之念不可太盛,恩怨之见不可太明。
149.毗庐遮那
云霞山色尽显毗卢遮那,三千世界即空即假即中。
150.真修行人
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是以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炼磨,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工夫。
《印祖嘉言录》
151.众生至爱者身命
普贤菩萨行愿品云:
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
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
152.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是三昧中之王,所以称为宝王,从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153.妄从真起
妄从真起波逐水生,
即念即空居然本体,
非于念外别得菩提。
154.导归极乐
普贤之行,最重要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一部华严的总结,归向极乐是普贤大士愿王的核心。
155.知足无求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能无求品自高。
156.克己
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
若能依此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157.妄心
妄心是因,梦境是果。
若无妄心,决无梦境。
此决定不易之论也。
《印祖嘉言录》
158.佛劝父王念佛
观佛三昧经云:
“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念佛也。”由上可见念佛法门于诸法中称为径路。而四种念佛中,持名念佛更为方便究竟,故称径中之径。
159.念念有如临终日
世间物我皆成幻,莫贪虚名失此身,
念念有如临终日,心心准备往生时。
160.千日闻教不如一日修道
千日闻教不如一日修道,与其贪境不如守心。
161.但问自心
愿居何世界,则须居何心,居心凡夫,则有生死六道;居心弥陀,则有极乐净土。是故修净土宗者,能否往生,不必求征于人,但问自心如何耳。
162.神通三妙用
戒定慧学三无漏,信愿行三是资粮,
我有神通三妙用,持名顶礼更焚香。
163.念佛不须观想不必参究
灵峰云:“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不劳观想,不必参究。”而近来持名者多,往生者少,皆由信愿不切,杂修不专,或求人天福报,依旧轮回也。
164.浮生是梦
来时无踪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165.最要之道
印光大师云:
佛法深渊,大聪明人尽平生心力,尚研究不得到详悉处。然佛法随机施教,若欲得其实益,即从特别超异之净土法门研究而修,持之则颇省心力,实为最要之道。
166.非理之财莫取
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
明有刑法相敷,暗有鬼神相随。
167.仗自力了生死万难万难
印光大师云:
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净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
168.我佛异方便
都摄六根学势至,返闻自性奉观音。
此真我佛异方便,向上一机莫漫寻。
169.南柯一梦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看将起,便是南柯一场梦。
不信但看桃李树,花开能有几时红。
直饶做到公卿相,死后还归泥土中。
170.佛与佛乃能究尽
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薄地凡夫妄生臆断乎。
《嘉言录》
171.老实念佛
华严会众,尚须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末法时代,如非大权应世之人,何能舍老实念佛而成就。
《雪公法语》
172.一即一切
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
《印光大师》
《茅蓬札记第二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