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叁世諸佛之略戒經
諸惡莫作二句,乃叁世諸佛之略戒經,切勿淺視,當從舉心動念處審察,若能推致其極,尚可以上成佛道,況其余福慧果位乎哉!
《印祖嘉言錄133頁》
112.弄巧成拙
印光大師雲:修觀想實想,或致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墮,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113.李炳南老居土說放生
李炳南老居士說:
放生,並非誰倡誰效,善道自然同耳。兩教放生之經典各有記載,多不勝舉,查書當知。
114.依法不依人
佛開示弟子依法不依人,無論何人名氣多大,學問多高,如其所說,不合佛法真理,即同魔說,不可聽信。
115.無人識本真
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間人;
如意摩尼現,無人識本真。
《五燈全書》
116.一句佛號能消一切業障
慈雲大師說: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一切經咒消不了的業障,這話不是隨便說,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可以在大經上得到證明。
《認識佛教157頁》
117.戒律的定義
戒律的定義,是製心守身的規範,沒有嚴持戒律的佛教行人,如談到高深定力與大智大慧,那便是一片謊言。佛言:“佛滅度後,以戒爲師”是千古不移的真理。
《弘天師傳空門(一)213頁》
118.形骸爲桎梏情識是戈矛
雲煙影裏現真身,始悟形骸爲桎梏,
群鳥聲中聞自性,方知情識是戈矛。
119.淨心念佛
念佛人,要心淨。淨心念佛淨心聽,
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無非心淨定。
120.愛因斯坦說
愛因斯坦,爲美國傑出物理學家,發明相對論,並有“原子彈之父”之尊稱。他曾表示“我深信現今時尚以科學理論來解釋人類生命的所謂公理,則不單只是完全的錯誤,而且這種看法,應該受到指谪。”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
121.貪求安養厭娑婆
韶華須惜莫空過,叁界橫超念彌陀,
要證菩提無別法,貪求安養厭娑婆。
122.凡心應勤掃
心淨何勞掃,凡心應勤掃,
掃盡心地塵,疾得成佛道。
123.參禅非現今人宜學
印光大師雲:
參禅一法非現今人宜學,縱學亦只成文字知見,決不能頓明自心親見自性。何以故?一則無善知識提持決擇,二則學者不知禅之所以,名爲參禅,實爲誤會。
124.放生爲衆善之先
不殺爲諸戒之首,放生爲衆善之先。
《谛閑大師》
125.聰明與智慧之界限
聰明與智慧之界限~
耳聽能察而不謬,謂之聰。
眼看能察而不錯,謂之明。
通達有爲之事相,能以決斷謂之智。
通達無爲之空理,安忍于法謂之慧。
126.邪魔外道
若有暗地裏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
《印光大師嘉言錄》
127.弘一大師論念佛法門
弘一大師對“念佛法門”只強調幾句話:念佛,是佛學裏最切實,最簡單,最生動的門徑。可是卻爲了他的簡單,切實,沒有深奧的玄理,使知識份子懷疑。對這門行徑,用直覺比理解更重要,你先不要問“極樂莊嚴世界在何處”。你要先肯定是否能虛心接收這項法門。當你走進這個門裏才感覺這個世界不是單純,而是深奧、華麗。”
《弘大師傳》
128.學道如鑽火
學道如鑽火,逢煙未可休,
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
129.柏拉圖說
柏拉圖爲古代希臘著名學者,世人常譽之爲“哲學之父”。他曾表示:“凡人在世間有一罪者,在死後當受十倍的懲罰”。“凡人在世有公道而勇敢者,在死後每一項亦受十倍的報酬。”因此主張有因果和輪回的現象。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
130.信願行
借問往生何計策,須憑信願行俱全;
信根先向心田種,行足還加願力堅。
131.明理性不廢事修
明理性不廢事修,則爲正知;
執理性而棄事修,則成邪見。
毫厘之差,佛獄立判。
132.實踐
聞法不修行,如聾作音樂。
133.舍本逐末
印光大師雲:持咒誦經,以之植福慧,消罪業,則可以,若妄意欲求神通,則所謂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結,又複理路不清,戒力不堅,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偏熾,則著魔發狂,尚有日在。
134.弘一大師論放生
《弘一大師在泉州開元寺演講》
先問諸君:
(一)欲延壽否。(二)欲愈病否。
(叁)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
(五)欲往生否。
倘願者,今一最簡易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135.人能退步便無憂
此身壽命若浮漚,只好捱排過了休。
事欲稱心常不足,人能退步便無憂。
136.深信因果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他說如果有人堅持不承認因果的可能性,將來不僅自己要吃虧,我們的社會也不知道要繼續吃多大的虧。
137.華嚴海衆鹹求往生
華嚴一經,王于叁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華嚴海衆,悉證法身,鹹求往生,企圓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從。
《嘉言錄》
138.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印光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佛,只要念得熟,成佛有余,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139.地獄深根
個個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捷徑。
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
140.勸持佛名
須知如來欲令一切衆生速證法身,及與寂光,所以特勸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印光大師嘉言錄》
141.凡聖良莠一念分
疑心淨盡見真心,凡聖良莠一念分。
全在功夫綿密處,非關慧解與多聞。
142.不可執理廢事
印光大師說:須知見理縱能與佛齊,修持當尊普通事相,庶不致執理廢事,落豁達空,撥無因果之無底深坑耳。
143.信願持名
世間萬事,甘讓人先,
信願持名,決不落後。
144.身心閑淡
古德雲:
佛法不誤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功夫非至身心閑淡處,不得謂之入門。
145.八苦爲八師
蕅益大師雲:
叁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衆生燕雀處堂,罕思出離,惟逆境當前,庶幾生遠離之心。故佛稱八苦爲八師,非虛語也。
146.老實者,精誠之捷徑
老實者,精誠之捷徑。
狐疑者,精誠之大敵。
信心銘雲:
狐疑淨盡,正信調直。
147.徒自疲勞
修行人,若無觀智製伏五欲,而漫談空理,放縱五欲,將受極苦,徒自疲勞。
《止觀輔行》
148.勝負之念不可太盛
勝負之念不可太盛,恩怨之見不可太明。
149.毗廬遮那
雲霞山色盡顯毗盧遮那,叁千世界即空即假即中。
150.真修行人
被境所轉,系操持力淺,則喜怒動于中,好惡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養之謂也。若正念重,則余一切皆輕矣。是以真修行人,于塵勞中煉磨,煩惱、習氣必使漸漸消滅,方爲實在工夫。
《印祖嘉言錄》
151.衆生至愛者身命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
衆生至愛者身命,諸佛至愛者衆生。
能救衆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願。
152.念佛叁昧
念佛叁昧稱爲寶王叁昧,是叁昧中之王,所以稱爲寶王,從念佛叁昧可以流出一切叁昧。
153.妄從真起
妄從真起波逐水生,
即念即空居然本體,
非于念外別得菩提。
154.導歸極樂
普賢之行,最重要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一部華嚴的總結,歸向極樂是普賢大士願王的核心。
155.知足無求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能無求品自高。
156.克己
常懷克己之心,閉卻是非之口。
若能依此所言,富貴功名可久。
157.妄心
妄心是因,夢境是果。
若無妄心,決無夢境。
此決定不易之論也。
《印祖嘉言錄》
158.佛勸父王念佛
觀佛叁昧經雲:
“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念佛也。”由上可見念佛法門于諸法中稱爲徑路。而四種念佛中,持名念佛更爲方便究竟,故稱徑中之徑。
159.念念有如臨終日
世間物我皆成幻,莫貪虛名失此身,
念念有如臨終日,心心准備往生時。
160.千日聞教不如一日修道
千日聞教不如一日修道,與其貪境不如守心。
161.但問自心
願居何世界,則須居何心,居心凡夫,則有生死六道;居心彌陀,則有極樂淨土。是故修淨土宗者,能否往生,不必求征于人,但問自心如何耳。
162.神通叁妙用
戒定慧學叁無漏,信願行叁是資糧,
我有神通叁妙用,持名頂禮更焚香。
163.念佛不須觀想不必參究
靈峰雲:“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不勞觀想,不必參究。”而近來持名者多,往生者少,皆由信願不切,雜修不專,或求人天福報,依舊輪回也。
164.浮生是夢
來時無蹤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165.最要之道
印光大師雲:
佛法深淵,大聰明人盡平生心力,尚研究不得到詳悉處。然佛法隨機施教,若欲得其實益,即從特別超異之淨土法門研究而修,持之則頗省心力,實爲最要之道。
166.非理之財莫取
非理之財莫取,非理之事莫爲。
明有刑法相敷,暗有鬼神相隨。
167.仗自力了生死萬難萬難
印光大師雲:
末法衆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淨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
168.我佛異方便
都攝六根學勢至,返聞自性奉觀音。
此真我佛異方便,向上一機莫漫尋。
169.南柯一夢
夜靜聽得叁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鍾。
從頭仔細看將起,便是南柯一場夢。
不信但看桃李樹,花開能有幾時紅。
直饒做到公卿相,死後還歸泥土中。
170.佛與佛乃能究盡
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薄地凡夫妄生臆斷乎。
《嘉言錄》
171.老實念佛
華嚴會衆,尚須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末法時代,如非大權應世之人,何能舍老實念佛而成就。
《雪公法語》
172.一即一切
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攝十方叁世一切佛號。
《印光大師》
《茅蓬劄記第二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