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放生问答—放生文集▪P16

  ..续本文上一页香花请(弟子○○、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宝…称扬宝胜如来十种通号、解说十二因缘法相、忏悔宿业。【僧用】授与三皈【俗用】代受三皈、发四弘誓愿、念弥陀圣号、仰乞三宝、威德冥加、哀怜摄受)四、称名[41]。五、忏悔(诸佛子、汝等多生障重、堕在畜生、今为汝等、对三宝前、发露罪愆、汝当随我、求哀忏悔。)六、皈依。七、发愿(诸佛子、再为汝等、称四弘誓愿、令汝得闻、依法发愿、依愿修行、汝今谛听。)八、求愿(弟子○○一心求哀仰愿,十方三宝、慈悲加持、怜悯护念。[42])九、念佛。十、洒水(主法者持水盂,以杨枝净水,沾洒所放众生身上。)十一、放生(改念四字佛号,随即开笼放鸟,或持器出外放生。)十二、回向。简略行法可摘用仪规中一、二、五、六、七、八、十、十一、十二[43]。然洏在简略行法中为何仍不能少替众生做三皈依及念佛呢?因为佛教徒知道只是有缘救其生命,但他们仍不能脱离轮回业报。因此再发慈悲心,为众生授以三皈依[44],使其今生报尽,不再沦入三恶道中,并为其诵念弥陀圣号,使其来生转世为人,必能值遇佛法,念佛修行,往生西方,永离轮回之苦,此乃放生中之大放生。

  另外,佛教徒为何去放生,除了是有其功德外[45],在此不细说,其重要的是对放生应抱的正当观念,像刘小如、齐如,〈台北市民众放生行为研究报告〉说放生行为的理由往往有多种,在全部受访者中,有27.8%的人表示因为『觉得做善事可以积功德、想为人祈福或听说可以消业障』的理由而放生。表示因为『看到或听到别人放生』的人有7.5%;表示因为『有人劝说要放生』的人有8.8%[46]。换言之,放生起先不单是捐钱做善事这么简单,而是放生能生起最起码的慈悲心,也就是说放生放我们的慈悲心生[47],使我们体会到天地万物皆平等,众生也具备佛性,这样,当我们看待每一生命应尊而重之,让这些有生命的异类众生,从被擒被抓被关被杀,到惊惶失惜中被释放,所以放生是买物救赎,予以解救,断除杀业。再来就是说当它们面对新环境、新事物,亦可能是放他们迈向死路,这就是「放生」吗?一般放生的佛教徒则认为其实绝大部分是可以重拾新生,回归大自然,死亡的只有少部分。若不放生,禽畜难逃被宰杀的命运,虽是死于大自然中,总比被割炸煎熬,被火烧水滚的酷刑来得自在吧。而被放生的禽畜众生,能重拾生机,在放生的仪轨中,亲闻佛法,皈依佛门,永不堕恶道中。除了这种大型的放生活动外,其戒杀与放生的行为也包括,不亲手杀生、不教唆别人杀生、不帮助别人杀生、戒除肉食、不从事与杀生有关的行业、凡有拜拜,不管拜的是什么,一律用素菜、鲜花、水果、不用牲礼、见人杀生,应加劝阻,或用前将临宰之动物买而放之。若劝阻无效,或他不买则应对被杀之动物起同情心,若能为它念佛号或往生咒更好、不虐待动物、自己戒杀放生,也劝别人戒杀放生。

  二 放生的根据

  素食乃以植物为主要之食物,即相对于以动物为食物之肉食而言。大乘佛法一本佛陀「慈爱与乐,悲愍拔苦」之精神对待众生,更为护生而制律戒杀。此戒杀即为慈悲精神之实践,故倡素食[48]。另外戒杀与素食又是一事之两面。故南传佛教沿习旧制乞食维生,故仅严守戒杀律;而中国佛教则因处北方,不行乞食,多集居自炊,故舍肉食而倡素食[49],然而中国佛教的素食与放生也是有其关连性。

  首先从历史上的人物,探索放生的根据,因此在中国,从北齐萧梁以来,便提倡断肉食、不杀生;且放生的风气也从此渐渐展开,从朝廷以至民间,由僧众而至俗人,都以素食为尚。而历代政府为了表示推行仁政,每年有数日也定期禁屠;而从中央以至地方,或者为了祈雨禳灾,也都有放生禁屠之举。如梁武帝(464~549)[50]就曾下诏禁止屠杀生命以祭祀宗庙;梁代慧集比丘,自燃两臂游历诸州,以乞化所得赎生放生;隋天台隋天台山智顗大师、炀帝号为智者、师曾凿池劝人放生,今之西湖乃大师所创古放生池也。智顗大师发起开筑放生池,为被放的鱼类讲《金光明经》和《法华经》,又购买各类粮食伺予鱼鳖;陈宣帝时,敕国子祭酒徐孝克撰写《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51],这是中国有放生池及放生会记载的开始。此后由唐至宋及明,无不盛行放生。如唐肃宗的,刺史颜真卿撰《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52]。宋朝的遵式及知礼两位大师,也极力提倡放生。永明延寿禅师,五代时、吴越王镇杭、师为余杭县库吏、屡以库钱买鱼虾等物放生。后坐监守自盗罪、法当弃市。及将临刑、王颇知其放生、故谕刑官、观其辞色以覆。师临死地、面无戚容、人怪问之、答云、将生极乐世界、岂不喜乎、王闻而释之。师乃出家为僧、克勤修持、得成道业。后有僧入冥、见阎罗王时时出座、礼一僧像、问之、则永明寿禅师也、谓已生西方、上品上生、王敬其德、乃时礼耳。明莲池大师、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处、着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三百余年、景仰高风、慈济物类之缁素、不可胜数,[53]其是历代高僧之中提倡放生最积极的一位,。他在《竹窗随笔》[54]中有如来不救杀业、食肉、斋素等文;又在《竹窗二笔》中,写有衣帛食肉、戒杀延寿、放生池、医戒杀生、因病食肉等篇,鼓励戒杀放生。除了素食文章外,他也写了《放生仪》及《戒杀放生文》,以备大众于放生时,对所用仪式有所依准。在现代人中,有弘一大师书、丰子恺画的《护生画集》计六册。

  其次是论经典上有那些是相关于放生的,然而这些经典说出些什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佛教徒坚持要放生?笔者试着将其经典的属性归类做出以下七点:

  1、视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万善同归集》:「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55]

  〈第十放救报恩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56]

  2、欲趣菩提慈心,则修净业济物为先

  《庐山莲宗宝鉴》「放诸生命。欲趣菩提慈心为本。凡修净业济物为先。观夫飞禽走兽水族游鳞。或挂网罗或拘笼槛…顾盻哀鸣以求救拔。所以弟子悲怜抽财赎命…施水焚香合掌咒愿。法施事毕安详放之。或纵陂池或赍林野。皆由佛道展演悲心。乃至上及人伦下沾蝼蚁。但能救死无不放生。既乃放生自然长命。因兹胜利回向西方。普愿众生同成佛道[57]。」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即以众生形体虽殊,而觉性不异,好生恶死之情尤与人同,不应肉食而戕害其性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亦载:「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58]」故戒杀、茹素乃实践佛陀慈悲精神之一种方便法。《梵网戒经》是放生的理论依据

  3、食肉与不净肉

  《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59]」

  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记》卷九[60]:这是雁塔的故事。指在中印度摩揭陀国有一个小乘的寺院,住着若干小乘比丘,他们本来不禁三种净肉;所谓三种净肉,是指不见为己杀、不闻为己杀、不疑为己杀的肉类。有一天,一位比丘没有得到肉,正好有一群雁从天空飞过,他就向雁群祷告说:今日有僧缺供,大菩萨应该知道时间了。雁群应声自动堕地而死。比丘本来不信大乘,不相信雁是菩萨,所以用戏言来调侃大乘,想不到那一群雁就是菩萨显现而来感化他们的。小乘比丘惭愧不已,互相祷告:这是菩萨,何人?从今以后,应依大乘,不再食三种净肉。并且建塔营葬雁体。

  4、脱畜生身、生忉利天

  《金光明经》有段经文其义:「无量劫前、世尊行菩萨道时、为流水长者子[61]。出见十千游鱼、困涸水中、将欲危毙。乃用二十大象、负囊盛水、倾注得活。后为称宝胜如来十号、说十二因缘法、鱼寻命终、脱畜生身、生忉利天[62]」。《金光明经》则是开设放生池的依据。

  5、救物得报

  《杂宝藏经》卷四记载:「有一沙弥的师父见他七日之内寿命将终,要沙弥返回俗家,七天之后再来,但没有说明原因。沙弥在返家的路上,看到一处池塘缺口,池水灌入池边的蚁巢,众蚁慌张夺路逃生。但是蚂蚁逃生的速度哪有池塘决堤那么快速?眼看无数蚂蚁即将淹死,沙弥就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把池塘缺口堵住,救活了所有的蚂蚁。过了七天,沙弥在俗家玩得无聊,又回到他师父跟前。师父一见,觉得惊奇,问他这几天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沙弥以为师父说他犯了戒做了坏事,非常恐惧,答说什么也没做。师父是罗汉,即用天眼观察,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那就是救起被淹的蚂蚁。后来这位沙弥转夭为寿,得以长命终老[63]。」其它大乘经如《六度集经》卷三,有赎鳖的放生记载[64]。而另外《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放诸生命。散杂色华烧众名香。病得除愈众难解脱」。[65]

  6、戒杀、放诸生命

  《大智度论》:「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中惜命为第一。[66]」

  〈劝持众戒第十一〉《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奚独戒杀。但杀业最重。通于贵贱。人所难除。故于正行…

《放生问答—放生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