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大本华严。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登地菩萨的前方便,十信是对大乘佛法深信不疑,十住是求解,修般若慧,大智慧开了再修行,十行是修定,佛法与其他宗教不同地方在此,念佛一心不乱就是大定,有定自己才能作得了主。十回向是修大慈大悲把所有功德都回向众生,真正登地才算是有了家有了业。
△解脱,解是解开义,解开系缚。脱是超脱义。起惑造业即受系缚,受三界之苦,不得自在,解除我们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生死苦果。华严经论解脱有五种含义:(1)生死不能缚,众生六道轮回,或讲五蕴生灭,菩萨则不为生死所转,来去自在。凡夫受善恶业所支配而受报,菩萨是乘愿力再来,故生死不能缚。(2)境相不能缚,菩萨虽亦称有情,对五欲六尘觉而不迷,远离凡情,在一切境相当中无染著无贪爱。(3)现惑不能缚,凡夫的见解是分别,依佛法说是虚妄不实,菩萨既对一切境界不染,故不会起心动念,祖师大德对万事万法照得清清楚楚而不落印象。(4)有不能缚,指一切有为法而言,有为法是所见的一切现象,一切相当体即空均为虚妄不实的。(5)惑不能缚,尘沙见思是烦恼惑,菩萨对真与妄无著无不著,一切妄相即真如本性,故烦恼亦不能束缚。
△有漏,烦恼之代名词,漏泄之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故谓之漏。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菩萨与凡夫在事相上无区别,其唯一的区别即凡夫染著,菩萨不染著。
△菩萨大愿无量无边,华严经净行品所举一百四十一大愿不过举例而已,一百表十信圆融,四十一表菩萨位,果真能行此一百四十一大愿,则普贤行愿可以圆满。
△如能照净行品修行即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学佛同修决不可自暴自弃,应当直下承当,学佛几十年一无所成还是烦恼重重,其原因是没有把凡夫心转变过来,这样学佛毫无利益可言。
△你要念念祝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你自己一定健康快乐,你要祝愿他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菩萨的大法与事业一定要传给你。
△在修道过程中必须具备种种因缘,方能有所成就,而障碍亦所难免,要祝愿一切众生均不遇障碍,如有他人给你障碍,你千万不可存报复之心,应视其如佛菩萨来试验你的坚忍心与长远心。
△家是贪爱系缚的根本,一般人都免不了,无家孤苦零丁是苦,有家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俯畜,苦上加苦,就修行之成就来说,出家在家没有区别。菩萨知家是空的,家庭的集合也是因缘的凑合,故不会受家庭的系缚,不明此理,家庭只有情爱与烦恼,明此理,要教导一家人深信佛法,净化家庭。
△晏居之时,菩萨与凡夫不同,一则贪染,一则离欲,佛将五欲比作毒箭,对财色名食睡有贪爱之心,即不能行菩萨道。初发心的菩萨明其理谓之解悟,在日常生活当中向此方向走,等到了行与证的悟境时,即不在六道轮回,脱出生死。
△佛法的法乐与世间歌舞伎乐之乐大不相同,伎乐之乐是外来的,在生活苦闷当中调剂身心而已,佛法之乐是最高级的享受,入了佛的境界是真快乐,所谓法喜充满,确实不凡,可以增长信心,增长道业。
△修与学,在家出家都是一样,且各有方便,但目前出家不如在家,出家道场与昔日大陆情况不同,欲求修学道场实不容易,大陆丛林分内外两院,内院是出家人的修行场所,外院可供居士在寺修行,二六时中不离正念。现在在家居士应学普贤菩萨行,一切时一切处均是道场,念念提高警觉,净念相继,方有成就。
△五盖:(1)贪欲盖施戒,有了贪欲,行布施持戒均得不到清净。(2)嗔恚盖慈忍,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有嗔恚即无慈悲。(3)睡眠盖精进,贪睡即昏沉不能精进。(4)掉悔盖禅定,掉是掉举,心静不下来,悔是后悔,好事悔未作,坏事悔已作,修行人均不宜有,已经作了,不必想他。(5)疑惑盖智慧,对于人生宇宙真理犹疑,未能生信,障碍智慧。
△说法合乎十方诸佛所证之真理谓之契理,说法合乎众生之智识与根性谓之契机。契理契机是说法的大原则。
△经云:“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此是坐禅观时之愿,堂宇、修禅即禅堂,研教即讲堂,修净即佛堂,无上堂指非有形状之明心见性而言,念佛亦如是,念念有阿弥陀佛,念念有西方净土,把心安住在六字洪名上即无上堂。
△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记录就是戒律。在行为上以戒律为标准,在思想上以经论为标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八万四千法门就理论上归纳之可分为二大类:一曰定,一曰观。定即止,放下万缘之意,修定是心不起念,比较单纯,修行人大致没有什么诤论,至于修观,各人所修的境界不同,修观是入佛的境界,各有独到之处,修观要用智而不用识,用观照而不用分别,无论对性体或法相,唯有用观照才能见到如实理,见到真理才无乖诤。故经云:“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佛家修行,打坐是重要功课之一,最宜双盘打坐,可以坐久,左腿在外,右腿在内谓之跏趺坐,右腿在外,左腿在内谓之降魔坐。
△常言道:学要博,修要专,学佛是生生世世的事,有人对于经典一看就懂看的很快,是前世修过读过的,修行要选择对于自己的程度与兴趣最合适的法门,进步就比较快,若学禅必须把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一齐放下,一般人很难办到。历代净土祖师多是禅师破三关破本参之后转而修净土的,因为修净土可以带业往生,古德说选净土法门是最聪明的人,经上说利根的一二日即成就,最笨的也只要七天,何以我们学佛若干年还无成就,是了生死之心不切,对世间事放不下之故。
△众生病苦的原因,就佛法的观点说,可分为三大类:(1)生理上的病痛,饮食失调,感受寒热,应请医师诊治。(2)冤业、冤家债主找上门来,非医药所能治疗,要请有道高僧化解,诵经礼忏,冤家若肯接受调解,即可无事。如悟达国师生人面疮,经迦诺迦尊者洗以三昧法水,遂解积世之冤。律航法师未出家时任军界要职,曾误杀无辜二人,来台后此二人鬼魂常在律航面前现形,律航知是冤魂伺机索命,即请教慈航法师(律航经慈航薙度),慈航教以拜忏百日以解冤仇,昼夜不息,困倦就在拜垫上睡一会儿,当拜至两月,此二鬼现形时面带笑容,再请示慈航,慈航指示既许以拜忏百日即应拜满,其后鬼魂竟不现。(3)业报,过去多生多劫来所造种种恶业,遇缘即起现行,病苦随之,亦非医药所能治疗,必须发大菩提心,忏悔宿业,同时切行戒杀茹素放生,以培康宁长寿之因,方能有济。
△末法时期在家人的责任重,因为身心均出家者难找到,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者在居士中所在多有,出家人何以不能成就,其主要原因是不能行苦行,肯吃苦定有成就,无益的苦行不必修,而保持一个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无贪无求,心才会定下来,所以头陀行是值得赞叹的。
△佛恩有十:(1)发心普被、佛对一切众生普遍加被,一视同仁,怨亲平等,小而至于蚊虫蚂蚁亦不例外。(2)难行苦行、千辛万苦都不在乎,整个心血都放在众生身上。(3)一向为他、绝不为自己,以其无比的大慈悲心为了救度众生。(4)垂形六道、佛已出三界,可以不要再来,但是遍入三涂六道,无有疲厌。(5)随逐众生、随众生入六道,永不舍弃,想尽方法使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6)大悲心重、譬如有人只有一独生子,忽被人殴伤,其父母心中痛苦为如何,佛对众生亦如是,想尽办法不令众生造恶。(7)隐胜彰劣、佛的殊胜身隐藏起来,度人即现人相,不现同类身无法度众,此之谓同事。(8)隐实施权、实是一真法界,境界太高,是佛的究竟法,以此法度生,众生不能接受,必须由最低级的作起,先讲五戒十善,五乘佛法,是权非实。(9)示灭令慕、示现灭度,给众生一个警觉,若久住世间,不足为奇,使众生有难遭想。(10)悲念无尽、佛在世时,人寿百岁,而佛提前二十年在八十岁时入灭,其用意是要留二十年福报给日后的出家人、末法时期出家人如专心办道,衣食不虞缺乏,不必忧虑。我们既知佛恩之浩荡,如何报答,有偈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三千,若不传法利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只有尽形寿依教奉行,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才是真报佛恩。
△众生的阶级愈往下愈迷,人身难保,佛法难闻,懂得佛教的理论,平时有甚深的熏习,在临命终时,偶因一念之差堕入恶道,因有宿根,尚容易往生净土,纵然是三恶道的众生,既生佛国,即失去本恶道的原形,成为上善相好,没有地狱鬼畜旧日之形体,女人亦如是,在极乐世界找不到女人及根缺者,女人亦转男身,与佛一样。
△饿鬼道之因是贪,地狱道之因是嗔,畜生道之因是愚痴,若把贪嗔痴去掉即不会堕入三恶道。
△贫穷人有时也有快乐,但比不上帝王宫室的快乐,帝王宫室的快乐比不上天宫的快乐。三禅天天人的快乐比不上极乐世界的快乐,极乐世界的快乐如果与我们没有份求不到的,佛岂不是吊我们的胃口吗!佛也就不必说了,佛说净土法门就是教我们离苦得乐的。
△甲胄表示精进之义,学佛的甲胄即是精进,如能忍,一切事均可成就。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人与人相处,人与环境相处,必须忍耐,唯一目标若能使道业上有所成就,则任何环境都要忍耐。
△佛经浩如烟海,如何能深入经藏,一般人均有畏惧之心,但若得到无师智则一通一切通,如何得到无师智,要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如何才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要以诚敬二字学佛。印光大师曰:“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出家若修到阿罗汉的地位,永出三界,脱离六…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