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经札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是四大五阴和合而有,除去四大五阴没有一个我存在,诸法从缘生均无自性,当体即空。

  △发大心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华严经光明觉品就是教人发大心,不发菩提心不但道业不能成就,听经也不易了解,若发菩提心当下就是菩萨,菩萨心与经中意旨相合,自然大经大论都容易懂了,学地藏菩萨就是地藏菩萨,学普贤菩萨就是普贤菩萨。

  △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佛说在家能孝养父母比供养三贤十圣的功德还要大,佛在涅槃之前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是尽孝道且示不忘本之意,所以学佛的人没有不孝顺父母的,真能行孝的人,佛菩萨以及梵天帝释天龙八部均降临到他家里呵护保佑,若拜佛而不孝父母,佛菩萨必定远离,拜佛也得不到丝毫利益。

  △内息妄念,外息攀缘,一切放下,净心念佛,三五天内即可往生。佛出现于世,即为此一大事因缘而来。尤其在末法时期,五浊恶世,必须作此功夫。此一功夫有成就,愿走就走,要多住上几年亦可,不是留恋这个世界,而是要多劝几个人往生。所以念佛求生净土,必须认真,不可放逸。

  △佛法与世间法不同。佛法要有定功才能深入了解,读佛经要心静下来,一心一意的看下去,与佛心心相印不要起分别,看古德著述应一看就懂,如不懂,研究还是不懂,在此种情况之下,须求佛菩萨加被。第一、要发菩提心,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知识,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已经发菩提心。第二、至诚恳切,诚心诚意,一念不生,有了感应,自然通达。心中要一点杂念妄想都没有,以至诚之心恭敬礼拜华严三圣,两三百拜之后必有感应道交。

  △四念处通大小乘,通一切法门,是学佛的基础。佛将欲涅槃时,阿难问佛:“佛圆寂后依谁而住”佛答:“依四念处住。”所以,若不依四念处所修行的一切法门,均不是佛法。

  △观身不净。不净有五种:(1)种子不净,父精母血作为自已根身的种子。(2)住处不净,住母胎时多有不净。(3)自体不净,身体为四大假合所成。(4)外相不净,九孔流溢。(5)究竟不净,死后数小时即变坏。知自身种种不净,实无可留恋,即不会执著。或谓有此身可作修行的工具,所谓借假修真,请不要误会,此假字非指身体而言,系指佛法而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身体用不著担心,有一定之业报,只有多作善事在修持上用功夫,才能保持身心康泰。

  △观受是苦,受是领纳、领受之意。一切受、归纳之有五:身的(1)苦(2)乐,心的(3)忧(4)喜,以及身心无苦乐之(5)舍受。苦忧属苦苦,喜乐属坏苦,舍是暂时的属行苦。三界均苦,若欲离苦得乐,除转识成智外,别无办法,如办不到,只有念佛求往生。

  △观心无常,第六意识心念念不停,不用功时不觉得,初念佛的人愈觉妄念多,住,一念不生是真心,动即是妄心,首先要把他(心)栓住,若栓不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更不能往生净土。

  △观法无我,法指一切万法,我是四大五阴的假合,四大五阴就是法,一切法空无自性,要常常作如是观才能一心一意的念阿弥陀佛。

  △众生有四种颠倒,认为身体是干净的,享受是快乐的,心是常住的,我是实有的,既有此颠倒思想,所以处处放不下,对治之法即用四念处帮助将身心放下。

  △“静里乾坤大”,寂寞的境界比热闹的场合要快乐的多。动就有范围有大小。若是在定中,即与十方诸佛感应道交。人命呼吸间,必须爱惜光阴,努力精进,内无妄念,外不攀缘,绝不想明年如何如何,计划一个好的远景。福报是前生修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果能以妄想能得到什么,那也就不叫妄想了。

  △四正勤:善有两条,恶有两条:(1)已生善法令其增长,(2)未生善法令其速生,(3)已生恶法令其断灭,(4)未生恶法令其勿生。

  △在五浊恶世中种种障碍太多,确实不易修行,但自己若有主宰,有清净信心,有大决心,求佛菩萨加被,就有成就之可能,一切魔王外道,威胁利诱均无所施其技。

  △修行不管修什么法门,不外止观二字。一切放下谓之止,仅仅修止将来只能生无想天,天福享尽,还要堕落。想自己所想的念头谓之观,心要很细。宋朝以后众生根机浅薄,祖师们才教行者参话头,参话头若不能大彻大悟,不能了生死,而念佛可以带业往生,此净优于禅之处。

  △小乘人也度众生,但是要度有缘的,与他有特殊关系的,或者求他他才度,他的心量窄,菩萨不同,菩萨有大愿要度一切众生,所以四宏誓愿中有一项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们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时都在动脑筋,贪著世事,这就是业,过去生生世世都在造业,要勤劳不息的进修,不取不著,即可远离多生多劫的业障。

  △所谓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是指外道的修行方法亦可以得到三昧,但是这种三昧谓之外道三昧,非真三昧。见属于心想,心理上的见解,是个名词。爱,对世间的事物有贪爱之心不能离开。慢,是恃我高举。宋仁宗时有大觉禅师,颇有道行,皇帝一日派内侍持最名贵的龙脑钵一具赐予禅师,师当著内侍即把龙脑钵烧掉,并对内侍说:请你回去报告皇帝,我们出家人重在修道,不贪爱世间事物。这样修道才可得真三昧。

  △八识田中有十法界的种子,但种子大小不一样,种子多寡也不一样,习惯念佛的、喜欢念佛的是念佛的种子力量大。我们今生既有机缘亲近大乘佛法,即应把握时机,不使空过,要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家乡,现在在娑婆世界不过是客居而已。心理转变,环境也就跟著转变,我们如果真有这样心愿,虽然处在五浊恶世,也就感觉非常自在。

  △凡夫的五阴是业报,人身就是为酬业而来,前生造的业,这一生要受果报,既知是受报,对现前环境应泰然处之,逆来顺受,要心甘情愿的承受,但是不能再造新业,所以佛给我们开示念佛法门,念佛与六道均不相应,仅与极乐世界相应。

  △内不受六根的控制,外不为六尘境界所转,才能得到自在。

  △寂是放下万缘,照是对万缘清清楚楚,金刚经上教我们一个很浅显的修行方法,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果能常常依照此法观察,对于一切法即不执著,世界上没有一桩事情值得我们留恋的。

  △经云:“发起大悲心,救护诸众生,永出人天众,如是业应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众生有苦难,去救度他,不过救其一时之急,是善心与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轮回,了生死,才算是发大悲心。

  △学佛不能自暴自弃,我们发菩提心,时时刻刻存心在度化众生,我们当下就是菩萨,护法龙天都在四周保护,菩提心增长了,烦恼自然就会减少,烦恼减少,自然得到清凉自在。我们可以试验一下,只要有七天功夫,必会得到清凉自在,时间再长当然更好。

  △如来可以随类现身,到那一道即与那一道的众生一样,这是如来境界,凡夫无法测知,但佛无妄语,我们要相信,要诚恳的相信才能得到信的成就。再如善才童子五十三参,有比丘、有女人、有国王,种类繁多,均是法身大士所变现,这种境界也是凡夫测不透的,在华严经上所说的种种神以及天龙八部说的最多也最清楚,这都是如来境界。我们的境界是穿衣吃饭拉屎撒尿与如来境界截然不同,认为经上所说也许是神话,那就错了,我们若不相信,学佛就有障碍。

  △发菩提心之后,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憍慢二字真害人不浅,自己觉得了不起,我的学问比你们高,我的地位也比你们高,我的智慧更比你们高,你们要恭维我、要服侍我、要捧著我,人人见了又厌又嫌又怕,最好远远的离开这位先生。舍于憍慢是说先变化气质,先离我相,能不憍慢才不为人所恼。

  △吾人多生多劫以来所造众罪无量无边,即如现在为人处世不走正道,为人钩心斗角,人我是非,都是罪过。又如为官有权有势时,为了私人利益而损害国家与民众,亦是罪过。平日大鱼大肉杀害众生,更是罪过。现在学佛知道已往所作均是过错,深自忧悔,忧悔亦不能消灭罪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只有等著受报,必须发菩提心,发四宏誓愿,不论将来上天堂下地狱堕恶鬼,均不在乎,只要抱定发菩提心永不退转,还有挽回的余地,还有出苦的日子。

  △外缘指四面的环境,一切音声如车声、飞机声等皆足以破坏我们的定功,所以小乘人要住在山林水边容易修道。古语云:大隐在市,小隐在山。十字街头都可以打坐参禅,这是深一层有功夫的人说的,马鸣菩萨说: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能即能力或谓本能,经中常说万德万能,佛有、我们也有,有能力才能担当一切事业。例如弘法,不要认为是难事,不要害怕,只要发菩提心,目的在利益众生,与十方诸佛之心相同,必能感应道交,蒙佛加被,不可思议。古来大德法师讲经,往往于登讲座说法之时,不知那里来得力量,尽情发挥,有如泉涌,事后听者呈献笔记,法师自己都觉得说了这么许多论议,实在不可思议。

  △修观时要:(1)观无常苦,(2)观三世如幻,(3)观身不净,(4)观众生苦。有了这种种基本观念,然后再观我们由无始以来无明作祟,令心生灭,过去尘沙劫已受了身心大苦,眼前仍有无量诸苦,尤以目前大环境种种逼迫,离此一步,即死无葬身之地,应即时发心修行,了生脱死,不可懈怠,故起信论上说:“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

  △华严经所说的是一真法界,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属有为法、有生有灭,我们所了解的佛法只是皮毛,没有甚深的功夫不能了解佛法的真实义,只能随份研究,随份演说,最要紧的还是念佛,除此之外没有办法入佛境界,如念佛念好了,把身心世界都放下了,到了极乐世界,所读的不是八十华严,而…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