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四大五陰和合而有,除去四大五陰沒有一個我存在,諸法從緣生均無自性,當體即空。
△發大心是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華嚴經光明覺品就是教人發大心,不發菩提心不但道業不能成就,聽經也不易了解,若發菩提心當下就是菩薩,菩薩心與經中意旨相合,自然大經大論都容易懂了,學地藏菩薩就是地藏菩薩,學普賢菩薩就是普賢菩薩。
△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佛說在家能孝養父母比供養叁賢十聖的功德還要大,佛在涅槃之前上忉利天爲母說法,是盡孝道且示不忘本之意,所以學佛的人沒有不孝順父母的,真能行孝的人,佛菩薩以及梵天帝釋天龍八部均降臨到他家裏呵護保佑,若拜佛而不孝父母,佛菩薩必定遠離,拜佛也得不到絲毫利益。
△內息妄念,外息攀緣,一切放下,淨心念佛,叁五天內即可往生。佛出現于世,即爲此一大事因緣而來。尤其在末法時期,五濁惡世,必須作此功夫。此一功夫有成就,願走就走,要多住上幾年亦可,不是留戀這個世界,而是要多勸幾個人往生。所以念佛求生淨土,必須認真,不可放逸。
△佛法與世間法不同。佛法要有定功才能深入了解,讀佛經要心靜下來,一心一意的看下去,與佛心心相印不要起分別,看古德著述應一看就懂,如不懂,研究還是不懂,在此種情況之下,須求佛菩薩加被。第一、要發菩提心,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參訪知識,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我已經發菩提心。第二、至誠懇切,誠心誠意,一念不生,有了感應,自然通達。心中要一點雜念妄想都沒有,以至誠之心恭敬禮拜華嚴叁聖,兩叁百拜之後必有感應道交。
△四念處通大小乘,通一切法門,是學佛的基礎。佛將欲涅槃時,阿難問佛:“佛圓寂後依誰而住”佛答:“依四念處住。”所以,若不依四念處所修行的一切法門,均不是佛法。
△觀身不淨。不淨有五種:(1)種子不淨,父精母血作爲自已根身的種子。(2)住處不淨,住母胎時多有不淨。(3)自體不淨,身體爲四大假合所成。(4)外相不淨,九孔流溢。(5)究竟不淨,死後數小時即變壞。知自身種種不淨,實無可留戀,即不會執著。或謂有此身可作修行的工具,所謂借假修真,請不要誤會,此假字非指身體而言,系指佛法而言,差之毫厘,謬以千裏。其實身體用不著擔心,有一定之業報,只有多作善事在修持上用功夫,才能保持身心康泰。
△觀受是苦,受是領納、領受之意。一切受、歸納之有五:身的(1)苦(2)樂,心的(3)憂(4)喜,以及身心無苦樂之(5)舍受。苦憂屬苦苦,喜樂屬壞苦,舍是暫時的屬行苦。叁界均苦,若欲離苦得樂,除轉識成智外,別無辦法,如辦不到,只有念佛求往生。
△觀心無常,第六意識心念念不停,不用功時不覺得,初念佛的人愈覺妄念多,住,一念不生是真心,動即是妄心,首先要把他(心)栓住,若栓不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叁界,更不能往生淨土。
△觀法無我,法指一切萬法,我是四大五陰的假合,四大五陰就是法,一切法空無自性,要常常作如是觀才能一心一意的念阿彌陀佛。
△衆生有四種顛倒,認爲身體是幹淨的,享受是快樂的,心是常住的,我是實有的,既有此顛倒思想,所以處處放不下,對治之法即用四念處幫助將身心放下。
△“靜裏乾坤大”,寂寞的境界比熱鬧的場合要快樂的多。動就有範圍有大小。若是在定中,即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人命呼吸間,必須愛惜光陰,努力精進,內無妄念,外不攀緣,絕不想明年如何如何,計劃一個好的遠景。福報是前生修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果能以妄想能得到什麼,那也就不叫妄想了。
△四正勤:善有兩條,惡有兩條:(1)已生善法令其增長,(2)未生善法令其速生,(3)已生惡法令其斷滅,(4)未生惡法令其勿生。
△在五濁惡世中種種障礙太多,確實不易修行,但自己若有主宰,有清淨信心,有大決心,求佛菩薩加被,就有成就之可能,一切魔王外道,威脅利誘均無所施其技。
△修行不管修什麼法門,不外止觀二字。一切放下謂之止,僅僅修止將來只能生無想天,天福享盡,還要墮落。想自己所想的念頭謂之觀,心要很細。宋朝以後衆生根機淺薄,祖師們才教行者參話頭,參話頭若不能大徹大悟,不能了生死,而念佛可以帶業往生,此淨優于禅之處。
△小乘人也度衆生,但是要度有緣的,與他有特殊關系的,或者求他他才度,他的心量窄,菩薩不同,菩薩有大願要度一切衆生,所以四宏誓願中有一項是衆生無邊誓願度。
△我們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時都在動腦筋,貪著世事,這就是業,過去生生世世都在造業,要勤勞不息的進修,不取不著,即可遠離多生多劫的業障。
△所謂外道所有叁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是指外道的修行方法亦可以得到叁昧,但是這種叁昧謂之外道叁昧,非真叁昧。見屬于心想,心理上的見解,是個名詞。愛,對世間的事物有貪愛之心不能離開。慢,是恃我高舉。宋仁宗時有大覺禅師,頗有道行,皇帝一日派內侍持最名貴的龍腦缽一具賜予禅師,師當著內侍即把龍腦缽燒掉,並對內侍說:請你回去報告皇帝,我們出家人重在修道,不貪愛世間事物。這樣修道才可得真叁昧。
△八識田中有十法界的種子,但種子大小不一樣,種子多寡也不一樣,習慣念佛的、喜歡念佛的是念佛的種子力量大。我們今生既有機緣親近大乘佛法,即應把握時機,不使空過,要認爲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家鄉,現在在娑婆世界不過是客居而已。心理轉變,環境也就跟著轉變,我們如果真有這樣心願,雖然處在五濁惡世,也就感覺非常自在。
△凡夫的五陰是業報,人身就是爲酬業而來,前生造的業,這一生要受果報,既知是受報,對現前環境應泰然處之,逆來順受,要心甘情願的承受,但是不能再造新業,所以佛給我們開示念佛法門,念佛與六道均不相應,僅與極樂世界相應。
△內不受六根的控製,外不爲六塵境界所轉,才能得到自在。
△寂是放下萬緣,照是對萬緣清清楚楚,金剛經上教我們一個很淺顯的修行方法,即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果能常常依照此法觀察,對于一切法即不執著,世界上沒有一樁事情值得我們留戀的。
△經雲:“發起大悲心,救護諸衆生,永出人天衆,如是業應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衆生有苦難,去救度他,不過救其一時之急,是善心與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輪回,了生死,才算是發大悲心。
△學佛不能自暴自棄,我們發菩提心,時時刻刻存心在度化衆生,我們當下就是菩薩,護法龍天都在四周保護,菩提心增長了,煩惱自然就會減少,煩惱減少,自然得到清涼自在。我們可以試驗一下,只要有七天功夫,必會得到清涼自在,時間再長當然更好。
△如來可以隨類現身,到那一道即與那一道的衆生一樣,這是如來境界,凡夫無法測知,但佛無妄語,我們要相信,要誠懇的相信才能得到信的成就。再如善才童子五十叁參,有比丘、有女人、有國王,種類繁多,均是法身大士所變現,這種境界也是凡夫測不透的,在華嚴經上所說的種種神以及天龍八部說的最多也最清楚,這都是如來境界。我們的境界是穿衣吃飯拉屎撒尿與如來境界截然不同,認爲經上所說也許是神話,那就錯了,我們若不相信,學佛就有障礙。
△發菩提心之後,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爲他人所惱。憍慢二字真害人不淺,自己覺得了不起,我的學問比你們高,我的地位也比你們高,我的智慧更比你們高,你們要恭維我、要服侍我、要捧著我,人人見了又厭又嫌又怕,最好遠遠的離開這位先生。舍于憍慢是說先變化氣質,先離我相,能不憍慢才不爲人所惱。
△吾人多生多劫以來所造衆罪無量無邊,即如現在爲人處世不走正道,爲人鈎心鬥角,人我是非,都是罪過。又如爲官有權有勢時,爲了私人利益而損害國家與民衆,亦是罪過。平日大魚大肉殺害衆生,更是罪過。現在學佛知道已往所作均是過錯,深自憂悔,憂悔亦不能消滅罪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只有等著受報,必須發菩提心,發四宏誓願,不論將來上天堂下地獄墮惡鬼,均不在乎,只要抱定發菩提心永不退轉,還有挽回的余地,還有出苦的日子。
△外緣指四面的環境,一切音聲如車聲、飛機聲等皆足以破壞我們的定功,所以小乘人要住在山林水邊容易修道。古語雲:大隱在市,小隱在山。十字街頭都可以打坐參禅,這是深一層有功夫的人說的,馬鳴菩薩說:若得叁昧,不爲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能即能力或謂本能,經中常說萬德萬能,佛有、我們也有,有能力才能擔當一切事業。例如弘法,不要認爲是難事,不要害怕,只要發菩提心,目的在利益衆生,與十方諸佛之心相同,必能感應道交,蒙佛加被,不可思議。古來大德法師講經,往往于登講座說法之時,不知那裏來得力量,盡情發揮,有如泉湧,事後聽者呈獻筆記,法師自己都覺得說了這麼許多論議,實在不可思議。
△修觀時要:(1)觀無常苦,(2)觀叁世如幻,(3)觀身不淨,(4)觀衆生苦。有了這種種基本觀念,然後再觀我們由無始以來無明作祟,令心生滅,過去塵沙劫已受了身心大苦,眼前仍有無量諸苦,尤以目前大環境種種逼迫,離此一步,即死無葬身之地,應即時發心修行,了生脫死,不可懈怠,故起信論上說:“如是當念一切衆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舍難離,而不覺知,衆生如是,甚爲可愍。”
△華嚴經所說的是一真法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屬有爲法、有生有滅,我們所了解的佛法只是皮毛,沒有甚深的功夫不能了解佛法的真實義,只能隨份研究,隨份演說,最要緊的還是念佛,除此之外沒有辦法入佛境界,如念佛念好了,把身心世界都放下了,到了極樂世界,所讀的不是八十華嚴,而…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